太平御覽/0865
飲食部二十二 ◄ | 太平御覽 卷八百六十五.飲食部二十三 |
► 飲食部二十四 |
|
鹽
編輯《書》曰:青州,厥貢鹽、。
《周禮·天官·籩人》曰:朝事之籩,其實形鹽。〈案,鹽謂為虎形,謂之形鹽。〉
又曰: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杜子春讀苦為,謂出鹽直用,不氵柬冶也。鄭司農云:散鹽,氵柬冶者。玄謂:散鹽,煮水為鹽也。〉賓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飴鹽。〈飴鹽,鹽之甜者,今戎鹽有也。〉幾齊事,鬻鹽以待戒令。〈齊事,和五味之事。鬻鹽,氵柬治之。鬻音煮也。〉
《記》曰:祭宗廟,鹽曰咸鹺。〈大咸曰差。〉
又曰:醯醢之美,而煎鹽之尚,貴天產也。
又曰:桃諸卵鹽。〈大鹽。〉
又曰:功衰,食菜果,飲水漿。無鹽酪不能食,食鹽酪可也。〈功衰,齊斬之末也。酩,酢。〉
《左傳》曰: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白黑形鹽。辭曰:「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則有備物之饗,以象其德。薦五味,羞嘉穀,鹽虎形,〈鹽,五味之將,故刻為虎形,以象其武。〉以獻其功。吾何以堪之?」
又曰: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句阝、瑕氏之地,沃饒而近。」〈,鹽也。猗氏縣有鹽池是也。〉
又曰:齊晏子曰:山木如市,弗加於山;魚、鹽、蜃、蛤,弗加於海。
《說文》曰:鹽,咸也。,河東鹽池,袤五十里,廣六里,周一百十四里。〈戴延之《西京記》曰:鹽生水中,夕取朝復,千車萬驢,適意多少。〉鹵,西方堿也。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鹺,堿也,河內謂之堿。
《廣雅》曰:䴛、〈音消。〉𪉮、〈七豆切。〉�、〈音溫。〉𪉱,〈步典切。〉鹽也。
《史記》曰:募民月給費用官器作煮鹽,宮與牢、盆。
《漢書》曰:王莽詔曰:「鹽,食者之將。」
又曰:吳東海水為鹽,國用饒足。〈《吳錄·地理志》曰:吳王煮海水為鹽。今海鹽縣是也。〉
《續漢書》曰:虞翊為武都太守,始到郡,谷石千五百,鹽石八千。視事三歲,谷石八千,鹽百。
又曰:天竺國出黑鹽。
《東觀漢記》曰:賈復為縣掾,迎鹽河東,會盜賊起,等輩放散,其鹽復獨完,還致縣中。
《後漢書》曰:第五倫自以久為官不達,遂將家屬客河東,變名姓,自稱王伯齊,載鹽往來。又太原、上黨所過,輒為糞除而去。
又《王符論》曰:且攻玉以石,洗金以鹽。〈《詩·小雅》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之金工發金色者,皆淬之鹽水也。〉
《魏志》曰:衛覬與荀書曰:「夫鹽,國之大寶也。自亂以來放散,宜如舊置使者監賣,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歸民,以供給之。」
又曰:鄧艾平蜀後,言於司馬文王,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為軍農要用。
《魏略》曰:漢令哀牢民家出鹽一斛以為賦。
《吳志》曰:朱桓卒,家無余財。孫權賜鹽五千斛,以周喪事。
《蜀志》曰:先主定益州,置鹽府校尉,較鹽、鐵之利。
《晉書》曰:肅慎國無鹽、鐵,燒木作灰,取汁而食之。
又曰:郭文,字文舉,隱居吳興餘杭大辟山中。恆著鹿裘葛巾,不飲酒食肉,區種菽麥,釆草葉木實貿鹽以自供。人或酬下價者,亦即與之。
《宋書》曰:豫章王大會賓僚,張融食炙始畢,行炙人便去,融欲求鹽,蒜,口終不言,方搖食指,半日乃息。
又曰:張融作《海賦》,文辭詭激,獨與眾異。後以示鎮軍將軍顧凱之,曰:「卿作此賦,實超玄虛,但恨不道鹽耳。」融即求筆注曰:「漉沙搆白,熬波出素,積雪中春,飛霜暑路。」
《齊書》曰:崔慰祖父喪,不食鹽。母曰:「汝既無兄弟,又未有子息,毀不滅性,故當不進餚羞耳,如何絕鹽?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從之。
《梁書》曰:侯景陷台城,宴集其黨,又召僧通。僧通取肉鹽,以進景,問曰:「好不?」景答:「所恨太咸。」僧通曰:「大咸則爛。」及景死,王僧辨截其二手送齊宣,又傳首往江陵,果以鹽五斛置腹中,送於建康,暴之於市。百姓爭取屠膾羹,食皆盡。
《後魏書》曰:世祖南伐,遣李孝伯賜劉義恭等鹽各九種,並胡鼓。孝伯曰:「有後詔:凡此鹽各有所宜。白鹽、食鹽,主上自所食;黑鹽,治腹脹氣滿,末之六銖,以酒下;胡鹽,治目痛;戎鹽,治諸瘡;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並非食鹽。」
又曰:忽吉國水氣咸,凝鹽生樹上。
又曰:沮渠蒙遜平酒泉,於宋繇室得書數千卷,鹽、米數十斛而已。蒙遜嘆曰:「孤不喜克李氏,欣得宋繇耳。」
《北齊書》曰:房景伯母亡,居喪不食鹽菜,因此遂為水病,積年不愈。
又曰:崔暹奏請海沂煮鹽,有利軍國。文襄以問崔昂,昂曰:「亦既官煮,須斷之竈。官力雖多,不及人廣。請准開市,薄為竈稅,私館給,彼此有宜。」朝廷從之。
《唐書》曰:武德中,長安古城鹽渠水生鹽,色紅白,味甘,狀如方印。
又曰:左右神策、鹽州行營節度使胡堅昌皆表奏:「初城鹽州鹵中獲壤土,又置烽堡,水路回遠,即時有雨,廢鹽並悉生鹽。事扶聖德,可謂天贊,請宣付史館。」制可。
又曰:代宗時,河中府鹽池生瑞鹽。韓奏曰:「土德之瑞。」
又曰:李晟薨後,德宗以初城鹽州復鹽池,上賜宰相新鹽,惻然思之,命置鹽於靈座。
又曰:流鬼國去京師萬五千里,邊於北海,多沮澤,有魚、鹽之利。
又曰:初,榷鹽起於第五琦。及劉晏代其任,法朮精密,官無遺利。初,歲入錢六十萬貫,季歲十倍,而人無厭苦。大曆末,通計一歲徵賦所入,而鹽差當天下太半之賦。
《管子》曰:齊有渠之鹽,燕有遼東之煮。十口之家,十人舐鹽;百口之家,百人舐鹽。凡食鹽之數,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鹽之重,升加分耗而釜百,升加什耗而斧千。君伐沮薪,煮浦水為鹽正而積之三萬鍾。至陽春農事方作,令民無得築垣牆,毋得繕冢墓,大夫無得治宮室台榭,北海之眾無得聚庸而煮鹽,然鹽之價必四什倍。君以四什之賈,循河、濟之流,南輸梁、趙、宋、衛、濮陽。惡食無鹽則腫,守圉之本,其用鹽獨重。君伐菹薪,煮沛水以籍於天下,然則天下不減矣。
又曰:桓公成鹽三萬六千鍾,令吏糴之,得成金萬一千餘斤。
《尸子》曰:南海之輦,北海之鹽。
《魯連子》曰:連宿沙瞿子善煮鹽;使煮潰沙,雖十宿不能得也。
《抱朴子》曰:作赤鹽法:用寒鹽一斤,雨泥一斤,內鐵器中,以水燒,皆消而赤也。
《金樓子》曰:白鹽,小小有峰洞,皎如水精。及其映日光,似琥珀。胡人和之以供國廚,名為君王鹽,亦名玉華鹽。
又曰:有清池鹽,正四方,廣半寸,其形扶疏。似有人耕池旁地,取池水波種之,去勿回顧,即生此鹽。
《國語》曰:桓公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
《山海經》曰:景山南望鹽皈〈或無皈字。〉敗之池,北望少澤,其草多{艸諸}{艸與}、秦菽,其陰多頳,其陽多玉。郭景純雲,鹽敗澤即解縣鹽池也。
《呂氏春秋》曰:和之美者,大夏之鹽。〈高誘曰:大夏,澤名,或山名。〉
《春秋後語》曰:張儀說趙王曰:「今日楚與秦為兄弟之國,而韓、魏稱為藩臣,齊獻魚、鹽之地,斷趙之右臂。」〈齊負海,有魚鹽之利。今雲獻魚鹽之地,矯辭以脅趙也。〉
《淮南萬畢朮》曰:鹽能累卵。〈取戎鹽塗卵,取他卵置其上,即累也。〉
《鹽鐵論》曰:古者豪強大家得煮海為鹽,民皆依為奸之業也。
《世說》曰:秦繆公使賈人載鹽,百里奚使將車。
《風俗通》曰:咸如炭,俗說:咸亦與熱正等,炭火不可以入口,人食得太咸,亦吐之。謹案,東海句人曉知鹽法者云:攪鹽木水多日,每焦黑如炭,非謂竈中火炭也。
《吳時外國傳》曰:漲海州有灣,灣中常出自然白鹽,嶧嶧如細石子。天竺國有新淘水,水甘美,下有石鹽,白如水精。〈《南州異物志》云:鹽如石英。〉
《晉令》曰:凡民不得私煮鹽,犯者四歲刑,主吏二歲刑。
《蜀王本紀》曰:宣帝地節中,始穿鹽井數十所。
《世本》曰:宿沙作煮鹽。〈《宋志》曰:宿沙衛,齊靈公臣。齊濱海,故衛為煮鹽之利。〉
《晉太康地記》曰:梓潼縣出傘子鹽。
《廣志》曰:鹽體因於水故,或水且生於水故,或與土雜產於地,多側於海濱,但未必千里相比耳。煮鹽與海同。河東有印成鹽,西方有石子鹽,皆生於水。〈北海。〉北海湖中有青鹽,五原有紫鹽,波斯國有白鹽,如細石子。
《玄晏春秋》曰:故侍中劉子楊食餅,知鹽生精味之至。〈《秦記》曰:會稽王道子為符郎設盛饌,郎云:「鹽味小生。」〉
《博物志》曰:臨邛火併,諸葛亮往視之後,火益盛。以盆貯水,煮之則鹽。後人以火投井中,火即滅,至今不然。
《梁四公子記》曰:高昌國遣使貢鹽二顆,顆大如斗狀,白似玉。帝以其自萬里絕域而來獻,數年方達,命傑〈音竭。〉公迓之,謂其使曰:「鹽一顆是南燒羊山月望收之者,一是北燒羊山非月望收之者。」使者具陳:「鹽,奉王急命,故非時爾。」因問紫鹽、碧珀,雲「中路遭北涼所奪,不敢言之。」帝問傑曰公群物之異,對曰:「南燒羊山鹽文理粗,北燒羊山鹽文理密。月望收之者,明徹如冰,以氈橐煮之可驗。交河之間,平磧中,掘深數尺,有末鹽,如紅如紫,色鮮味甘,食之止痛。更深一丈,下有碧珀,黑逾純漆,或大如車輪,末而食之,攻婦小人腹症瘕諸疾。彼國珍異,必當致貢,是以知之。」
《涼州異物志》曰:姜賴之墟,今稱龍城。恆溪無道,以感天庭。上帝赫怒,溢海蕩傾。〈姜賴,胡國名也。恆溪,其王字也,矜貪無厭。上帝化為沙門,游於觀其政,遂從溪乞之,以鹽與帝,帝乃震怒,使蒲昌溢以蕩覆也。〉剛鹵千里,蒺藜之形,其下有鹽,累棋而生。〈其地化為鹵而剛堅,嶷如蒺{莉木},忄發發其底,鹽方大如棋,以次相累也。坐以鹽乞天帝,故使此地化生鹽也。〉
又曰:鹽山二岳,三色為質,赤者如丹,黑者如漆。小大從意,鏤之寫物,〈赤與黑者皆小,惟白大。或如篋相,從人所為形也。〉作獸辟惡,佩之為吉。〈或治為鳥獸以佩之。〉戎鹽可以療疾。〈四方皆用白者作散,以除頭風。以其出胡國,故言戎鹽也。〉
《涼州記》曰:有青鹽池,出鹽正方半寸,其形似石,甚甜美。
《益州記》曰:汶山、越煮鹽法各異。汶山有咸石,先以水漬,既而煎之;越先燒炭,以鹽井水沃炭,刮取鹽。
《荊州記》曰:鹽水自凝,生傘子鹽,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張傘。
《本草經》曰:鹵鹽,一名寒石,味苦。戎鹽,主明目。大鹽,一名胡鹽。〈《呂氏春秋》曰:《本草》云:「戎鹽一名胡鹽。」〉
崔駰《博徒論》曰:江陽六鹽。
《笑林》曰:姚彪至武昌,遇風,與沈浙江渚守風。糧用盡,遣人從彪貸鹽百斛。彪得書不答,敕左右倒鹽百斛著江水中,曰:「明吾不惜,惜所與耳!」
《嶺表異錄》曰:野煎鹽,廣南煮海其無限,商人納榷,計價極微。數內有恩州場、石橋場,俯邇滄溟,去府最遠。商人於所司給一百石榷,課止銷雜貨三、二千,及往本場鹽,並無官者給遣。商人但將人九收聚咸沙,掘地為坑,坑口稀布竹木,鋪蓬簟於其上,堆沙,潮來投沙,咸鹵淋在坑內。伺候潮退,以火炬照之,氣沖火滅,則取鹵計,用竹槃煎之,頃克而就。竹槃者,以篾細織竹鑊,表里以牡礪灰泥之。自收海水煎鹽,謂之野煎,易得如此也。〈江淮試鹵濃淡,即置飯粒於鹵中,粒浮者,即是純鹵也。〉
醬
編輯《禮記》曰:膾炙處外,醯醬處內。
又曰:獻熟食者操醬齊。
又曰:濡雞,醢醬,實蓼;濡魚,卵醬,實蓼;濡鱉,醢醬,實蓼;魚膾,芥醬;麋腥,醢醬。
《論語》曰:不得其醬,不食。
《漢書》曰:劉歆謂揚雄云:「今學有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後人覆醬瓿也!」〈瓿,音部,罌名也。〉
《風俗通》曰:醬成於鹽而咸於鹽,夫物之變有時而重。
又曰:雷不作醬,俗說令人腹內雷聲。按子路感雷精而生,尚剛好勇。死,衛人醢之。孔子覆醢,每聞雷,心惻怛耳。
桓譚《新論》曰:鄙人得延〈音亶〉醬而美,與人共食,少唾其中,因棄之,俱不得食。
《論衡》曰:作豆醬惡聞雷,此欲使人急作,不欲積久。
《世說》曰:陸機入洛,欲為《三都賦》。聞左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雲書云:「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醬甕耳!」
《宋書》曰:孝武嘗為王玄謨作四時詩云:匏醬調秋菜,白差解冬寒。
又曰:孝緒外兄王晏貴顯,屢至其門。孝緒度之,必至顛覆。聞其笳管,穿籬逃匿,不與相見。曾食醬美,問之,雲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醬。及晏誅,親戚咸為之懼,孝緒曰:「親而不黨,誰坐之?」後竟獲免。
梁劉孝儀《謝智安王齎蝦醬啟》曰:龍醬傳甘,退誠可陋。氐醢稱貴,追覺失言。上聖聞雷,未之能覆。嘉賓流啜,羞以無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