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五 文獻通考
卷二百三十六 經籍考六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集別集

※《司馬文正公傳家集》

鼂氏曰:皇朝司馬光君實,陜州夏縣人。初以父蔭入官,年二十,舉進士甲科。故相龐籍薦除館閣校理。神宗即位,擢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後除樞密副使,力辭而去。元祐初,拜門下侍郎,繼遷尚書左僕射。卒年六十八,諡文正。好學如饑之嗜食,於學無所不通,音樂、律歷、天文、書數,皆極其妙。晚節尤好禮。其文如金玉穀帛藥石也,必有適於用,無益之文,未嘗一語及之。集乃公自編次。公薨,子康又沒,鼂以道得而藏之,中更禁錮,迨至渡江,幸不失墜,後以授謝克家。劉嶠刻板上之,今光州有集本。

※《范蜀公集》一百二十卷

汪玉山序:按蜀公《墓誌》云:「《文集》一百卷,《諫垣集》十卷,《內制集》二十卷,《外制集》十卷,《正書》三卷,《樂書》三卷。」公,成都人也。應辰守成都凡三年,求公文集,雖搜訪殆遍,來者不一,而竟無全書。蓋公之沒,距今八十年矣。竊意歲月愈久,則雖此不全之書,亦或未易得也,於是以意類次為六十二卷。曰《樂議》,曰《使北錄》,不見於《墓誌》,亦恐其初文集中未必載也,而《樂議》或特出於世俗所裒輯,今皆存之。又以《諫疏》、《內制》、《外制》、《正書》、《樂書》附之,通為一百十二卷。《正書》所得止一卷,今分為二。司馬溫公論《正書》,其間有云舜無焚廩浚井之事,而今之《正書》無此語,豈亦非全書邪?

◎張少愚《白雲集》三十卷

鼂氏曰:張俞字少愚。幼通悟,於書無不該貫,朝廷嘗以校書郎召,表乞授其父。隱於岷山之白雲溪,凡六被徵召,皆不起。為文有西漢風,嘗賦《洛陽懷古》,蘇子美見而嘆曰:「優游感諷,意不可盡,吾不能也!」

◎文與可《丹淵集》四十卷

鼂氏曰:文同字與可,蜀人。進士高第。以文學名,操韻高潔,畫筆尤妙。仕至太常博士、集賢校理。元豐初,出守吳興,至宛邱驛,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逝。
東坡謂與可有四絕:詩一、楚詞二、草書三、畫四。世少知者,惟予一見識其妙處。又有詩云:「斯人定何人,游戲得自在;詩鳴草聖餘,兼入竹三昧。」他日觀其飛白,復恨知與可之不盡也。
陳氏曰:東坡與之厚善,《墨君堂記》、《篔簹谷記》皆為同作。司馬溫公稱其襟韻瀟灑,如晴雲秋月,塵埃不到。其為人可知矣。
容齋洪氏《隨筆》曰:今人但能知文與可之竹石,惟東坡公稱其詩騷,又表出「美人卻扇坐,羞落庭下花」之句。予嘗恨不見其全。比得蜀本石室先生《丹淵集》,蓋其遺文也。於樂府雜詠有《秦王卷衣篇》曰:「咸陽秦王家,宮闕明曉霞。丹文映碧鏤,光彩相鉤加。銅螭逐銀猊,壓屋驚蟠拏。洞戶鎖日月,其中光景賒。春風動珠箔,鸞額金窠斜。美人卻扇坐,羞落庭下花。閒弄玉指環,輕冰抱紅牙。君王顧之笑,為駐七寶車。自卷金縷衣,龍鸞蔚紛葩。持以贈所愛,結歡其無涯。」其語意深入騷人閫域。又有《王昭君三絕句》云:「絕艷生殊域,芳年入內庭;誰知金屋寵,只是信丹青。」「幾歲後宮塵,今朝絕國春;君王重恩信,不欲遣他人。」「極目胡塵滿,傷心漢月圓。一生埋沒恨,長入四條弦。」令人讀之飄飄然感慨無已也。

◎元章簡《玉堂集》二十卷

陳氏曰:參政錢塘元絳厚之撰。絳之祖德昭,相吳越。本姓危氏,唐末危全諷,其伯父也。父曰仔倡,聚眾保鄉里,兵敗,自臨川奔杭州,易姓元。至今建昌、撫州、邵武多危姓。絳能文辭,晚歲以王介甫薦入翰林,甚稱職,遂柄用。
鼂氏曰:絳鎖廳中進士第,為翰林學士、參知政事。立朝無特操。晚入翰林,諂事王安石及其子弟,時論鄙之。工文辭,為流輩所推許。卒時年七十六。

※《蒲左丞集》十卷

鼂氏曰:皇朝蒲宗孟字傳正,閬州新井人。皇祐五年進士,曾公亮薦除館職。神宗謂宰相曰:「宗孟有史才。」乃同修國史。入為翰林學士,除尚書左丞。卒,年六十六。為人酷暴奢侈,蘇子瞻嘗規之云:「一曰慈,二曰儉。」世以為中其膏肓之疾。

※《趙懿簡集》三十卷

鼂氏曰:皇朝趙瞻字大觀,盩厔人。少善為古文,慶歷五年登進士第。治平中侍御史,論濮邸事及貶。元祐中,終於同知樞密院。諡懿簡。學《春秋》,著書十卷。其他文不皆奇也。

※《鮮于諫議集》三卷

鼂氏曰:皇朝鮮于侁字子駿,閬中人。景祐中登進士乙科。神宗初上書,上愛其文,以為不減王陶。元祐中,仕至諫議大夫。人先治經術有法,論著多出新意。晚年為詩與楚詞尤精,世以為有屈、宋風。族侄之武編次,有序。
東坡蘇氏曰:鮮于子駿《九誦》,友屈、宋於千載上;《堯祠》、《舜祠》二章,氣格高古,東漢以來鮮及。
少游秦氏曰:公晚年為詩與楚辭尤精,蘇翰林讀公《八詠》,自謂欲作而不可得,讀《九誦》以為有屈、宋之風。
石林葉氏曰:鼂無咎嘗云:頃以諸生見鮮于諫議子駿,教之為文曰:「文章但取簡易和緩,不必奇險。如詩言『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此豈不甚平?後人因之,乃曰:『援北斗兮酌酒漿』,一變雖奇,以北斗為酌,無已誇乎。其甚,遂有言『上天揭取北斗柄』,辭至於此,則已弊矣。」極以其言為然。子駿在前輩,詩文亦高古。初,世未有為《騷》者,自子駿與文與可發之,後遂有相繼得其味者也。

※《呂正獻公集》二十卷

陳氏曰:丞相東萊呂公著晦叔撰。
汪玉山序曰:應辰頃知成都,始得《申正獻呂公集》,蓋散逸之餘,裒緝補綴,非當時全書矣。然見所未見,亦不為少,其雜以他人所作者什三四。既而以授公之曾孫金部員外郎企中,金部又屬其兄子大麟、大虬,考訂刊剟為二十卷。方全盛時,士大夫家集之藏,未必輕出。中更黨禁,愈益閟匿,故一旦紛擾,遂不復見。而此雖殘缺不全,未易得也。金部惻然念之,欲以所得鍥板,庶廣其傳焉。應辰方待罪太史,論次熙寧、元豐以來公卿大夫事實,雖前修盛德,蓋有不待言論風旨而可知者。然而傳信垂後,不可以無證。詔求遺書,將以補史氏之缺。久之,無送官者,每為之閣筆而嘆也。

※《楊元素集》四十卷

鼂氏曰:楊繪字元素,漢州綿竹人。幼警敏,讀書一過輒誦,至老不忘。皇祐初,擢進士第二人,累擢翰林學士。沈存中為三司使,暴其所薦王永年事,因貶官。終於天章閣待制、知杭州。嘗居無為山,號無為子。為文立就。

※《劉狀元東歸集》十卷

陳氏曰:大理評事鉛山劉輝之道撰。輝,嘉祐四年進士第一人。《堯舜性仁賦》,至今人所傳誦。始在場屋有聲,文體奇澀,歐陽公惡之,下第。及是在殿廬得其賦,大喜,既唱名,乃輝也,公為之愕然。蓋與前所試文如出二人手,可謂速化矣。仕止於郡幕,年三十六以卒。世傳輝既見黜於歐陽公,怨憤造謗,為猥褻之詞。今觀楊傑志輝墓,稱其祖母死,雖有諸叔,援古誼以嫡孫解官承重。又嘗買田數百畝以聚其族,而餉給之。蓋篤厚之士也,肯以一試之淹,而為此憸薄之事哉?

※《古靈集》二十五卷

陳氏曰:樞密直學士長樂陳襄述古撰。襄在經筵,薦司馬光而下三十三人,皆顯於時。紹興初,詔旨布之天下。集序,李忠定綱作。

※《李誠之集》三卷

鼂氏曰:李師中字誠之。中進士科。仁宗朝,權廣南轉運使,終天章閣待制,唐子方貶春州,嘗有詩送行,盛傳一時。

※《陳都官集》三十卷

陳氏曰:都官員外郎嘉禾陳舜俞令舉撰。舜俞,慶歷六年進士,嘉祐四年制科。以言新法謫官南康,與劉凝之騎牛游廬山詩、畫皆傳於世。舜俞居蘇,秀境上,初從安定胡先生學,熙寧中「六客」,其一也。其墓在城南之蘇灣,子孫猶宅於烏鎮。

※《張文叔集》四十卷

袁州判官張彥博文叔撰。曾南豐序略曰:文叔年未三十,喜從余問道理,學為文章。雖久窮,而講道益明,屬文益工,其辭精深雅贍,有過人者。而比三遇之,蓋未嘗為余出其文。又知文叔自進為甚強,自待為甚重,皆可喜也。

※《濂溪集》七卷

陳氏曰:廣東提刑營道周敦頤茂叔撰。遺文才數篇,為一卷,餘皆附錄也。

本名敦實,避英宗舊名改焉。其仕以舅鄭向任,晚年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前有溪,取營道故居濂溪名之。二程所從學也。又本並《太極圖》為一卷,《遺事》、《行狀》附焉。

※《明道集》四卷、《遺文》一卷

陳氏曰:監察御史河南程顥伯淳撰。三司使羽之後也,其父曰珦。顥之沒,文潞公題其墓曰明道先生。

※《伊川集》二十卷

鼂氏曰:崇政殿說書程頤正叔撰。珦之子也。少與其兄顥從汝南周茂叔學。元祐初,司馬溫公薦於朝,自布衣擢說書,未幾罷。紹聖中,嘗謫涪陵,顓務讀經明道,深斥辭章之學。從其游者,多知名於世。
陳氏曰:集凡九卷。

※《河南程氏文集》十二卷

陳氏曰:二程共為一集,建寧所刻本。

◎張橫渠《崇文集》十卷

鼂氏曰:張載字厚之,京師人。後居鳳翔之橫渠鎮,學者稱曰橫渠先生。呂晦叔薦之於朝,命校書崇文。未幾,詔按獄浙東,既歸,卒。

※《孫賢良進卷》十卷

鼂氏曰:孫洙字巨源,廣陵人。歐陽永叔舉洙賢良,上策論五十篇,極論時事。元豐中,直學士院,奉詔作《靈津廟碑》,上稱洙學術行誼,且大用之,暴得風緩而卒。或云上欲復大理獄,洙對合旨,由是驟進。

※《錢賢良進卷》十卷

鼂氏曰:錢公輔字君倚,武進人。從胡瑗學,昭陵末,知制誥。

※《王直講集》十五卷

陳氏曰:天台縣令南城王無咎補之撰。無咎,嘉祐二年進士,曾鞏之妹夫。從王安石游最久,將用為國子學官,未及而卒,為之誌墓。曾肇序其集云二十卷,今惟十五卷。

※《南陽集》二十卷

陳氏曰:門下侍郎濡昌韓維持國撰。封南陽郡公,故以名集。沈晦元用其外孫也。卷首載鮮于綽所述行狀,而晦跋其後。南潤元吉無咎,其四世孫。

※《無為集》十五卷、《別集》十卷

陳氏曰:禮部郎濡須楊傑次公撰。嘉祐四年進士。元祐中為郎。傑善談禪,《別集》皆為釋老,而釋又十之九。

※《清江三孔集》四十卷

陳氏曰:中書舍人新淦孔文仲經父、禮部侍郎武仲常父、戶部郎中平仲毅父撰。實先聖四十八世孫。嘉祐六年、八年、治平二年連三科,兄弟以次登第。文仲舉賢良,對策切直忤時寵。舉官范鎮景仁因求致仕,而制科亦自此廢。武仲為禮部第一人,中甲科。平仲亦嘗舉制科。其著述各數十篇,多散逸弗傳。今其存者,文仲才二卷,武仲十七卷,平仲二十一卷而已。慶元中,濡須王𧅣少愚守臨江,裒輯刊行,而周益公必大為之序。序略曰:遺文雖存一二於千百,然讀之者,知其為有德之言,非雕篆之習也。昔黃太史頌當時人才,有曰:「二蘇聯璧,三孔分鼎。」張丞相天覺,在元符中詆元祐詞臣,極其荒唐,謂兩蘇為狂率,則剛直也,謂公兄弟配之,文行如何哉!

※《西溪集》十卷

陳氏曰:翰林學士錢塘沈遘文通撰。初以郊社齋郎舉進士第一,執政謂已宦者不應先多士,遂居其次,實皇祐元年,自是為故事。文通吏事精明強敏,為杭州、開封府,皆有能名。從容閒暇,夙興治事,及午而畢。卒時年四十餘。其孫晦元用,宣和中亦魁天下。

※《長興集》四十一卷

陳氏曰:翰林學士沈括存中撰。括於文通為叔,而年少於文通,世傳文通常稱括叔。今《四朝史》本傳以為從弟者,非也。文通之父扶,扶之父同,括之父曰周,皆以進士起家,官皆至太常少卿。王荊公志周與文通墓,及遼志其伯父振之墓可考。括坐永樂事貶,晚居京口,自號夢溪翁,自敘甚詳云。
山谷黃氏曰:沈存中博極群書,至於《左氏春秋傳》、班固《漢書》,取之左右逢其原,真篤學之士也。

※《雲巢集》十卷

陳氏曰:審官西院主簿沈遼叡達撰。遘親弟也。以兄任為京官,坐法流貶,事見《揮麈錄》。自永徙池,築室齊山,號雲巢,竟不復起。以上三集刊於括蒼,號《三沈集》,其次序如此。

※《蘇魏公集》七十二卷

陳氏曰:丞相魏國公溫陵蘇頌子容撰。紳之子也。紳在兩禁,人稱其險言皮,而頌器局闊厚,未嘗與人較短長。其為相在元祐末,大臣奏事多稟宣仁,獨頌必以白哲廟。其後免於遷謫,蓋上以為識君臣之禮故也。年逾八十,薨於建中靖國之初。自草遺表,卻醫屏藥,死生之際瞭然。《集》前、後序,汪藻、周必大撰。

◎呂晉伯《輞川集》五卷、《奏議》十卷

鼂氏曰:皇朝呂大忠字晉伯,藍田人。汲公之兄。皇祐中進士,除檢詳樞密院吏房文字,為河北轉運判官,累遷寶文閣直學士,三帥秦鳳。晉伯博極群書,為文尚理致,有益於用,章奏皆親為文。

◎呂汲公《文錄》二十卷、《文錄掇遺》一卷

鼂氏曰:皇朝呂大防微仲,京兆藍田人。皇祐初,中進士第。哲宗即位,召知制誥、翰林學士,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紹聖初,責授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未逾嶺卒。大防既拜相,常分其俸之半以錄書,故所藏甚富。其在翰林,書命典麗,議者謂在元絳之上云。

◎呂和叔《誠德集》三十卷

鼂氏曰:皇朝呂大鈞和叔,嘉祐二年,中進士第,大防仲弟也。終於宣義郎、鄜延路漕司屬官。師張厚之,贍學博文,無所不該,其文非義理不發。

◎呂與叔《玉溪集》二十五卷、《玉溪別集》十卷

鼂氏曰:皇朝呂大臨字與叔,汲公季弟也。登進士第。嘗歷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從程正叔、張厚之學。通《六經》,尤精於《禮》,解《中庸》、《大學》等篇行於世。嘗賦詩云:「學如元凱方成癖,辭類相如始近俳。獨倚聖門無一事,願同回也日心齋。」正叔可之。
《朱子語錄》曰:呂與叔《文集》煞有好處,他文字極是實,說得好處,如千兵萬馬,飽滿伉壯。

※《傅獻簡集》七卷

陳氏曰:中書侍郎獻簡公河陽傅堯俞欽之撰。

※《赤城集》十卷

陳氏曰:兩浙提刑寧海羅適正之撰。治平二年進士。學於四明樓鬱。為吏健敏,頗為蘇子瞻、劉貢父諸公所知。台士有聞於世,自適始。

※《西塘集》二十卷

陳氏曰:監安上門三山鄭俠介夫撰。治平四年甲科。小臣劘上,言人所不敢言,上為之感動,略施行其言,不惟不怒而已。既而竟墮深譴,良由呂惠卿欲傾王安石,而俠與安國游從厚善,遂起獄並陷之。俠既得罪,新法遂不罷,而本朝之禍本成矣。小人勿用之戒,可不畏哉。安石親惠卿而疏俠,豈惟誤國,亦以危身。後之君子可以監矣。

※《范忠宣集》二十卷

陳氏曰:丞相忠宣公吳郡范純仁堯夫撰。文正公之次子也。文正子四人,長純佑,尤俊有賢行,早年病廢以死。富文忠志其墓。近時禮部尚書之柔者,其四世孫也。次純禮、純粹,皆顯用至大官。

※《劉忠肅集》四十卷

陳氏曰:丞相忠肅公東光劉摯莘老撰。凡四舉於鄉,試禮部為第一,登嘉祐四年甲科。劉元城為集序,述其出處大概。

※《范子功集》五十卷

鼂氏曰:范百祿字子功,鎮之侄也。終於中書侍郎。

◎張浮休《畫墁集》一百卷、《奏議》十卷

鼂氏曰:張舜民芸叟,邠州人。慶歷中,范仲淹帥邠,見其文異之。用溫公薦為諫官。仕至吏部侍郎。後羈置房陵。政和中卒。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於詩。晚年為樂府百餘篇,自序稱「年逾耳順,方敢言詩,百世之後必有知音者」云。自號浮休先生。唐張鷟稱浮休子,芸叟蓋襲之。
陳氏曰:舜民初用於元祐,至元符末,為諫議大夫。居職七日,所上事六十章。崇寧初,坐謝表言紹聖逐臣,有云:「脫禁錮者,何止一千人;計水陸者,不啻一萬里。」又曰:「古先未之或聞,畢竟不知其罪。」以為譏謗,坐貶。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

陳氏曰:翰林學士成都范祖禹淳夫撰。
《朱子語錄》曰:「范淳夫文字純粹,下一箇字,便是合當下一個字,東坡所以服他。東坡輕文字,不將為事,微時,只胡亂寫去。又曰:四六語佳莫如范淳夫。」

※《灌園集》三十卷

陳氏曰:鄉貢進士呂南公次儒撰。熙寧初,試禮部不利,會以新經取士,遂罷舉。欲修《三國志》,題其齋曰「袞斧」。書將成而死,其書亦不傳。元祐初,諸公欲薦進之,不及。

※《伐檀集》一卷

陳氏曰:知康州豫章黃庶亞夫撰,自為序。庭堅,其子也。世所謂「山魈水怪著薛荔」之詩,集中多此體。庭堅詩律,蓋有自來也。庶,慶歷二年進士。

◎黃魯直《豫章集》三十卷、《別集》十四卷

鼂氏曰:黃庭堅魯直也。幼警悟,讀書五行俱下,數過輒記。蘇子瞻嘗見其詩於孫莘老家,嘆絕,以為世久無此作矣,因以詩往來。會子瞻以詩得罪,亦罰金。元祐中,為校書郎。先是,秦少游、鼂無咎、張文潛皆以文學游蘇氏之門,至是同入館,世號「四學士」。魯直之詩尤奇,世又謂之蘇黃云。紹聖初,責置戎州。至徽宗即位,召還。嘗因嘲謔忤趙正夫,及正夫為相,諭部使者以風旨,所作《承天院塔記》中語,以為幸災謗國,遂除名,編隸宜州以死,崇寧四年也。
《家傳》曰:公既孤,從舅尚書李公公擇學。公擇嘗過家塾,見其書帙紛錯,因亂抽架上書問之,無不通,大驚,以為一日千里。蘇公嘗薦公自代,其略曰:「瑰瑋之文,絕妙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世以為實錄。公學問文章,天成性得,落筆妙天下。晚節位益黜,名益高,世以配眉山蘇公,謂之蘇黃。公嘗游灊皖,樂山谷寺、石牛洞之林泉,因自號山谷道人。
《史贊》曰:自李、杜沒而詩律衰,唐末以及五季,雖有以比興自名者,然格下氣弱,么麼骫骳,無以議為也。宋興,楊文公始以文章蒞盟,然至為詩,專以李義山為宗。以漁獵掇拾為博,以儷花鬥果為工,號稱「昆侖體」,嫣然華靡,而氣骨不存。嘉祐以來,歐公稱太白為絕唱,王文公推少陵為高作,而詩格大變。高風之所扇,作者閒出,班班可述矣。元祐間,蘇、黃並出,以碩學宏材鼓行士林,引筆行墨追古人而與之俱。世謂李、杜歌詩高妙而文章不稱,李翱、皇甫湜古文典雅而詩獨不傳,惟二公不然,可謂兼之矣。然世之論文者必宗東坡,言詩者必右山谷,其然,豈其然乎?山谷自黔州以後,句法尤高,筆勢放縱,實天下之奇作,自宋興以來,一人而已。

※《豫章別集》一卷

陳氏曰:皆集中所遺者,如《承天塔記》、《黃給事行狀》、《毀璧》,蓋其顯顯者也。諸孫㽦子耕集而傳之。
後村劉氏曰:山谷文不如詩,詩律不如古,古不如樂府。其文則專學西漢,惜其才力褊局,不能汪洋趍趄,如其紀事立言,頗時有類處。

◎鼂無咎《雞肋編》七十卷

鼂氏曰:族父吏部公也。公諱補之,字無咎。幼豪邁,英爽不群。七歲能屬文,日誦千言,王安國名重天下,甚許可,一見大奇之。在杭州作文曰《七述》,敘杭之山川人物之盛麗,時蘇子瞻倅杭州,亦欲有所賦,見其所作,嘆曰:「吾可以閣筆矣。」子瞻以文章名一時,稱其博辯俊偉,於文無所不能,屈輩行與之交,由此聲名藉甚。舉進士,禮部別試第一,而考官謂其文辭近世未,有遂以進御。神宗曰:「是深於經,可革浮薄。」元祐中,除校書郎。紹聖初,落職監信州酒。後知泗州,終於官,大觀四年也。張耒嘗言無咎於文章蓋天性,讀書不過一再,終身不忘。自少為文,即能追考屈、宋、班、楊,下逮韓愈、柳宗元之作,促駕而力鞭之,務與之齊而後已。其凌厲奇卓,出於天才,非醞釀而成者。自韓,柳而還,蓋不足道也。

山谷黃氏曰:鼂補之文章有漢唐閒風味,可以名世。往未識鼂無咎時,見其作《安南罪言》,天辯縱橫,《跋遮曲》,奧雅奇麗,常恨同時而不相識。其後得相從甚密,今不見遂十五年,計其文字皆當大進,恨隨食南北,不能相見耳。

石林葉氏集序:公少警悟絕人,讀《太史公書》而善之,以為可至。遇有所得,皆不由町畦,自以意會。其後益縱觀百家,馳騁上下數千載,無不咀其華而摘其實。故公之文,緩急豐約,隱顯乘除,猝不可以捕詰。如終南、太華,峻拔連絡;虎豹龍蛇,騰攫變化。至於優柔宏衍,疏宕邃遠,則朱弦疏越,停雲淵泉,可聽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挹也。蓋常自謂喜左邱明、檀弓、屈原、莊周、司馬遷相如、枚乘及唐韓、柳氏,天下亦以為兼得數子之奧,莫敢與之爭,卒能自成一家。晚惟文潛與之抗衡,是以後世謂之「鼂張」云。

 卷二百三十五 ↑返回頂部 卷二百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