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三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三十三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十三
運氣門三
黃帝素問〈五常政大論下 天元紀大論〉
藝術典第一百三十三卷
醫部彙考一百十三
編輯運氣門三
編輯《黃帝素問》
編輯
《五常政大論》〈下〉
編輯
帝曰:「其歲有不病,而臟氣不應不用者何也?」岐伯曰: 天氣制之,氣有所從也。
〈註〉此下三節,論天有五運,地有五方,而又有司天在泉之六氣,交相承制者也。歲有不病者,不因天之五運、地之五方而為病也。臟氣者,五臟之氣應合五運五行。不應不用者,不應五運之用也。此因司天之氣制之,而人之臟氣從之也。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 從,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見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 欬嚏鼽衄,鼻窒口瘍,寒熱胕腫。」
〈註〉按金平之紀,其臟肺,其色白,其類金,皆五運五行之用也。「上從」者,因司天之氣下臨,畏其勝制而從之也。蓋五運之氣,根於中而運於外,司天之氣,位於上而臨於下。肺氣上從,白起金用,皆上從司天之氣,而不為五運之所用。金用於上,則草木眚於下,金從火化,則變革且耗,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口瘍,寒熱,腑腫,火熱證也。此金之運氣,而反從火化者也。此論運氣上從天化。與天刑歲運少有分別。
風行於地,塵沙飛揚,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 暴速。
〈註〉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故風行於地。風勝則動,故塵沙飛揚。《靈樞經》曰:「厥陰心包絡所生病者,心痛煩心,胃脘痛者,木尅土也。」土位中央,中鬲不通,則上下厥逆也。風氣迅速,故其主暴速。
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用而立,土乃 眚,淒滄數至,木伐草萎,脅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 能久立。
〈註〉「立」者,木之體也。蓋言五行之體在地,而其用上從於天,木從天化,故下為土眚。金氣下臨,故木伐草萎。脅痛目赤,掉振筋痿,皆肝木之病也。
暴熱至,土乃暑,陽氣鬱發,小便變,寒熱如瘧,甚則心 痛。火行於槁,流水不冰,蟄蟲乃見。
〈註〉陽明司天,則少陰君火在泉,故暴熱至而土乃暑也。陽熱甚,故小便變而寒熱如瘧,所謂夏傷於暑,秋必痎瘧也。心痛者,火淫於內也。槁,草木枯槁也,謂火行於草木枯槁之時,故流水不冰,而蟄蟲不藏也。
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而火且明,丹起金迺 眚,寒清時舉,勝則水冰,火氣高明,心熱煩,嗌乾,善渴 鼽嚏,喜悲數欠,熱氣妄行,寒乃復,霜不時降,善忘,甚 則心痛。
〈註〉明者,火之用也。寒氣下臨,心氣上從,火性炎上,水性潤下,是以火性高明於上,而水寒冰凝於下也。夫在地為水,在天為寒,火氣妄行於上,故霜寒以復之。心熱煩,嗌乾善渴,火炎於上也。肺者心之蓋。鼽嚏善悲,火熱爍金也。火為陽,水為陰。數欠者,陽引而上,陰引而下也。善忘者,寒復而神氣傷也。
土迺潤,水豐衍,寒客至,沉陰化濕氣變物,水飲內稸, 中滿不食,皮𤸷肉苛,筋脈不利,甚則胕腫,身後癰。
〈註〉太陽司天,則太陰濕土在泉,故土乃潤水。豐衍者,土能制水也。按辰戌之歲,太陽司天,則寒水之客氣,加臨於三之氣,濕土之主氣,主於四之氣,故曰寒客至沉陰化,謂長夏之交,水濕相合,無火土之長化,是以濕氣變物也。水飲中滿,皮𤸷肉苛,皆水濕之為病也。身後癰者,癰發於背也。《本經》曰:諸癰腫者,寒氣之變也。太陽寒水主氣。而經脈循於背。故為身後腫。
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黃起,水迺 眚,土用革,體重,肌肉萎,食減口爽,風行太虛,雲物搖 動,目轉耳鳴。
〈註〉土平之紀,其類土,其臟脾,其色黃。「土且隆」者,土體豐厚於下也。「黃起」者,土用上從於天也。土從木化,則受其勝制,故土用變革,而為體重食減之脾病也。目轉耳鳴,風淫於上也。
《火縱》其暴,地迺暑,大暑消鑠,赤沃下,蟄蟲數見,流水 不冰,其發機速
〈註〉厥陰風木司天,則少陽相火在泉,木火相生,故火縱其暴。「地乃暑」者,太陰濕土亦暑熱也。「赤沃下」者,雖沃若之木葉亦焦赤而下落矣。至冬令嚴藏之時,而蟄蟲不見,流水不冰。火性速,而少陽主樞,故其發機速。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眚,喘 嘔,寒熱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則瘡瘍燔灼,金爍 石流。
〈註〉草木眚,大暑流行,熱甚於春夏也。金爍石流,熱淫於秋冬也。意言司天之氣,雖主歲半以前,而又統司一歲在泉之氣,止司歲半以後,故曰風行於地。曰土乃暑,曰濕氣變物,皆從長夏而起運也。
地乃燥,淒滄數至,脅痛,善太息,肅殺行,草木變。
〈註〉少陰司天,則陽明燥金在泉,故地乃燥。淒滄數至,清肅之氣也。脅痛善太息,肝膽之病也。肅殺行則草木變。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埃冒雲雨, 胸中不利,陰痿,氣大衰而不起不用,當其時,反腰脽 痛,動轉不便也,厥逆。
〈註〉「黑起水變」,用行而體變也。埃冒雲雨,濕土之氣化也。「胸中不利」,水氣上乘也。陰痿者,腎氣衰於下也。夫陽氣生於腎陰,而運用於膚表,腎氣大衰,故陽氣不起不用,而手足為之厥逆也。當其冬令之時,腎臟主氣,而反腰脽痛,動轉不便,因腎氣上從,而大衰於下也。
地迺藏陰,大寒且至,蟄蟲早附,心下否痛,地裂冰堅, 少腹痛,時害於食,乘金則止水增,味迺鹹,行水減也。
〈註〉太陰司天,則太陽寒水在泉,故地乃藏陰,而蟄蟲早附也;「心下否」者,上下水火之氣不交也;地裂冰堅者,寒水之變易也;少腹痛者,腎病於下也;時害於食者,水上乘土也。夫腎為本,肺為末,皆積水也。「乘金則止」者,水氣上乘於肺則止耳。夫心氣通於舌,心和則知五味水增。「味乃鹹」者,水盛而上乘於心也。此水氣太過之為病。故行水則病減也。以上論五運之氣。因天氣制之。而五臟五行之氣。反從之而上同天化也。
帝曰:「歲有胎運不育,治之不全,何氣使然?」岐伯曰:「六 氣五類,有相勝制也。同者盛之,異者衰之,此天地之 道,生化之常也。」
〈註〉此論「司天在泉之六氣,主胎育蟲類,而五運有相勝制,是以所主之不全也。五類者,五運之氣,與五行生物之同類也。如五運六氣之相同者,則所主之生物蕃盛;如五運六氣之相異者,則所主之生物衰微。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
故厥陰司天,毛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
〈註〉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故主毛蟲靜而羽蟲育。靜,謂安靜而能長成。「介蟲不成」,謂癸巳癸亥歲受火運之勝制,而金類之蟲不成也。
在泉,毛蟲育,倮蟲耗,羽蟲不育。
〈註〉厥陰在泉,故主毛蟲育,木勝土,故主倮蟲耗。下文曰「地氣制己勝」是也。羽蟲不育,謂丙寅丙申歲受水運之勝制,故火類之蟲不育。
少陰司天,羽蟲靜,介蟲育,毛蟲不成。
〈註〉「少陰司天,則陽明在泉,故主羽蟲靜而介蟲育。」毛蟲不成,謂庚子庚午歲受金運之勝制,是以木類之蟲不成。
在泉,羽蟲育,介蟲耗不育。
〈註〉少陰在泉,故主羽蟲育,地氣制己勝,故主介蟲耗。少陰在泉,乃陽明司天之歲,如癸卯癸酉歲受火運之勝制當至,介蟲不育,故曰「介蟲耗不育。」蓋謂耗則所勝微,不育則勝制甚。
太陰司天,倮蟲靜,鱗蟲育,羽蟲不成;
〈註〉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故主倮蟲靜,鱗蟲育。如辛丑辛未歲,受水運之勝制,則火類之蟲不成,
在泉倮蟲育,鱗蟲不成。
〈註〉太陰在泉,故主倮蟲育,制己所勝,當主鱗蟲耗。如甲辰甲戌歲受土運之勝制,當主鱗蟲不成。
少陽司天,羽蟲靜,毛蟲育,倮蟲不成。
〈註〉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故主羽蟲靜而毛蟲育。倮蟲不成者,謂壬寅壬申歲受木運之勝制,而土類之蟲不成也。
在泉,羽蟲育,介蟲耗,毛蟲不育。
〈註〉少陽在泉,故主羽蟲育,制己所勝,故主介蟲耗。如乙巳乙亥歲,受金運之勝制,則木類之蟲不育。
陽明司天,介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
〈註〉陽明司天,則少陰在泉,故主介蟲靜而羽蟲育。如癸卯癸酉歲,受火運之勝制,則金類之蟲不成。
在泉介蟲育,毛蟲耗,羽蟲不成。
〈註〉陽明在泉,故主介蟲育,制己所勝,故主毛蟲耗。如丙子丙午歲,受水運之勝制,則火類之蟲不成。
太陽司天,鱗蟲靜,倮蟲育
〈註〉太陽司天,則太陰在泉,故主鱗蟲靜,倮蟲育
;在泉鱗蟲耗,倮蟲不育。
〈註〉太陽寒水在泉,太陰濕土司天,水濕合化,則土不能制水。鱗蟲耗者,土崩潰而鱗見於陸也。如丁丑、丁未歲,受木運之勝制,則土類之蟲不成,
諸乘所不成之運則甚也。
〈註〉此總結上文,而言「諸乘所不成之運氣,則勝制之甚也。」
故「氣主有所制,歲立有所生。」
〈註〉「氣主」者,五運為五氣之主。「歲立者,歲半以前,天氣主之,歲半以後,地氣主之,司天在泉之六氣以立歲。」六氣有所生,而五運有所制,故有不育不成。
地氣制己勝,天氣制勝己,天制色,地制形,五類衰盛, 各隨其氣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氣 之常也。
〈註〉地氣制己勝者,如厥陰在泉,倮蟲耗,少陰在泉,介蟲耗,制己所勝之蟲類,故曰地制形。《六元正紀論》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隨之,運居於中,而常先也。是五運之氣,運化於天地之中,而常先勝於司天在泉之氣者也。上曰少陽司天,火氣下臨,白起金用;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蒼起白用。」是司天之氣,又能制勝己之運氣,而使白起丹起,蒼起黃起,故曰「天制色。」此皆五運六氣之各有制勝,各有生成,五類衰盛,各隨其氣之所宜,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勝制之常也。
所謂「中根」也。根於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別有五氣,五 味,五色,五類,五宜也。
〈註〉此言五運之氣根於中,而生化氣味色類之於外也。夫蒼黅丹素元之氣,經於五方之分,化生五行,以應生長化收藏之五氣,故所謂「中根」也。猶根本之於枝葉,根於中而生發於外也。根於外者,謂天地陰陽之氣以生育,草木昆蟲,皆有五者之氣味色類,仍本於五行之所生,故曰生化之別有五氣五味也。五類五宜者。謂五類之蟲。各有五行。氣之所宜也。
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 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故各有制,各有 勝,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 足以言生化」,此之謂也。
〈註〉此復明五運之氣,運化於天地之中,司天在泉之氣,循行於天地之外,各有制勝,有生成,交相承制也。神者,陰陽不測之謂;機者,五運之旋機也。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出入天地之間,而為生物之生長壯老已,故曰「根於中者,名曰『神機』」,神去則機息矣。氣立者,謂天地陰陽之氣,上下升降,為萬物之生長化收藏,故曰根於外者,名曰「氣立」,氣止則化絕矣。此天地五行之氣,升降出入,動而不息,各有勝制,各有生成,萬物由之,人氣從之,故不知五運六氣之臨御,太過不及之異同,不足以言生化矣。
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 象變,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資,生化有薄厚,成熟有 多少,終始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地氣制之也,非天 不生,地不長也。」
〈註〉此論五運之氣,主生化萬物,而受在泉之氣以制之,非天地之不生長也。氣謂五運之化氣,氣始而生化者,得生氣也;氣散而有形者,得長氣也;氣布而蕃育者,得化氣也。氣終而象變者,感收藏之氣,物極而變成也。此五運之氣,主生長化收藏,自始至終,其致一也。夫化生五味,五味所資者,以五運所化之味,而反資助其地氣也。蓋五運之氣主生化。而因地氣以制之。是以生化有厚薄。成熟有多少也。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寒熱燥濕,不同其化也。故少 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穀蒼丹。」
〈註〉「寒熱燥濕,乃司天在泉之六氣,與五運不同其化,故五運所主之生化蕃育,因地氣以制之,致有厚薄多少也。毒,獨也,謂獨寒獨熱之物類,則有偏勝之毒氣矣。少陽相火在泉,故寒毒之類不生,寒熱不同其化矣。如辛巳辛亥歲寒水化,運值少陽在泉,地氣制之,以致寒毒不生,乃地氣制勝其化運也。夫五色、五味」,五運之所主也。如少陽司天,則白起金用,是色從天制,所謂天制色也。少陽在泉,其味辛,是味從地制,所謂地制形也。此化運之色味,因司天在泉之勝制,畏而從之,故曰「五味所資」,謂化運之五味,反資助其地氣也。少陽在泉,則厥陰司天,故所主之苦酸,其穀主蒼丹者,成熟從天地之氣,而不從運化也。按審平之紀。其色白。其味辛。如值少陽司天。則白色反從天化。少陽在泉。則辛味反資地氣。是天地之氣。勝制其運氣也。如厥
陰司天,介蟲不成;厥陰在泉,羽蟲不育,是五運之氣,勝制其司天在泉也。故曰:「各有制,各有勝,各有生,各有成。」 謂五運六氣,各有生成,如逢勝制,則不生不成矣。
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其治辛苦甘,其 穀丹素。
〈註〉「陽明燥金在泉,是以濕毒之物類不生,酸木味也。敷和之紀,其色蒼,其味酸。如值壬子壬午之歲,陽明在泉,地氣制之,而木運之味,反從地化,故其味主酸。」夫陽明不從標本,從中見太陰濕土之化,故其氣主濕,所主之味辛苦甘,亦兼從土化也。其穀主丹,素者成熟,從司天在泉之氣化,下篇所謂「歲穀」是也。
「太陽在泉,熱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鹹,其穀黅秬。
〈註〉太陽寒水在泉,故熱毒之類不生,寒熱不同其化也。如癸丑、癸未歲,火主化運,火畏水制,而火味反資,從其地氣,故其味苦淡,附於甘,故所生之味淡鹹,其穀主黃,元者成熟。
厥陰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穀蒼赤,其 氣專,其味正,
〈註〉「厥陰在泉,則清毒不生,土畏木製,故其味甘,其所主之味酸苦」,其穀主蒼赤者,成熟厥陰不從標本,從中見少陽之火化,而在泉之氣味,又從中見所主之苦熱,故其氣專,其味正。
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穀白丹。
〈註〉「少陰君火在泉,則寒毒不生,金畏火制,故其味辛,少陰在下,則陽明在上,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陽明從中見濕土之化,故所主之味辛苦甘,兼從中見之土味也。其穀主白,丹者成熟。
太陰在泉,燥毒不生」,其味鹹,其氣熱,其治甘鹹,其穀 《黅秬》。
〈註〉「太陰濕土在泉,故燥毒之物類不生。水畏土製,故其味鹹。太陰在下,則太陽在上,故其氣熱」,謂太陽之從本從標,味從地化而氣從天化也。其所主之味甘鹹,其穀主黅,秬者成熟
化淳則鹹守,氣專則辛化而俱治。
〈註〉此復明五味所資,其化氣者,因勝制而從之也。化淳者,謂陽明從中見濕土之化,燥濕相合,故其化淳。一金從土化,故味之鹹者,守而勿敢泛溢,畏太陰之制也。「氣專」者,厥陰從中見少陽之主氣,故味辛者,與甘酸苦味俱主之。蓋辛受火制,制則從火化也。夫寒熱燥濕,在泉之六氣也,酸苦甘辛鹹,五運之五味也,以燥濕之化淳。則鹹守。相火之氣專則辛化。蓋因地氣制之。而味歸氣化也。
故曰:「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熱盛 衰而調之。故曰:「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 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
〈註〉「上下,謂司天在泉之氣。如少陽在泉,則厥陰司天,用苦酸之味以補之,蓋助其上下之氣也。如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熱淫所勝,平以鹹寒;如諸氣在泉,寒淫於內,治以甘熱;火淫於內,治以鹹冷。」謂淫勝之氣,又當反逆以平之。故以所在之寒熱盛衰而調之,謂盛則治之,衰則補之,則上下之氣和調矣。夫司「天在泉之氣,升降於上下,五運之氣,出入於外內,各求其有過者,取而治之。能勝其毒者,治以厚藥,不能勝毒者,治以薄藥。」此治歲運之法也。
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 之。」
〈註〉「氣反」者,謂上下外內之病氣相反也。如下勝而上反病者,當取之下;上勝而下反病者,當取之上;外勝而內反病者,當取之外旁。
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 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 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
〈註〉治熱以寒,溫而行之者,蓋寒性與熱氣不合,故當溫而行之。所謂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其始同而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此反治法也。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此正治法也。蓋以清冷治溫熱,以溫熱治清冷,所謂逆者,正治是也。消之削之,內取外取也;吐之下之,上取下取也。補之瀉之,補上補下,治上治下也。「久者」,謂伏氣之病。新者,感而即發也。
帝曰:「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奈何?」岐伯曰:「悉 乎哉問也!無積者求其臟,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 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
〈註〉此論五運之氣為病,而有治之之法也。「病在中」者,根於中也。「不實不堅,且聚且散」者,神機之出入於外內也。如「敷和之紀,其臟肝,其病裏急支滿。」「備化之紀,其臟脾,其病否。」蓋五運之氣,內合五臟,故無積者,當求其臟也。臟氣虛則補之,先用藥以祛
其邪隨用食以養其正,行水漬之以取汗,和其中外,使邪從外去,可使畢已矣。
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 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 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 其九。糓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 行復如法。」
〈註〉「病有久新」,謂病之能毒,不能勝毒也。方有大小者,謂有可以厚藥,止可以薄藥也。毒者,有大寒大熱,及燥濕偏勝之毒氣,故止可攻疾,中病即止,過則傷正矣。是以大毒之藥治病,病去其六即止後服;常毒治病,病去其七即止之;小毒治病,病去其八即止之;即無毒之藥,亦不可太過。所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臟氣法時論》曰:「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故以藥石治病,穀肉食養,使病盡去之,又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如病不盡,復以藥石治養如前法。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 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註〉「必先知歲運之盛衰,衰則補之,盛則瀉之,補則從之,瀉則逆之,無伐天運之中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邪則祛之,正則養之,無絕人長命。」
帝曰:「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 「昭乎哉!聖人之問也!化不可代,時不可違。夫經絡以 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 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迺彰,生氣以長,命曰聖 王。故《大要》曰:「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此 之謂也。帝曰:「善。」
〈註〉此論人形體,亦由氣運之所資養者也。夫神去則機息,氣止則化絕,神氣之不可不調養也。然而神氣猶主人形骸若器宇,形與神俱,而後可終其天年,是形之不可不調養也。「氣從」者,謂神氣已調,「不康而瘠」,謂身不康而形尚瘦也。化謂五運之化氣,時謂六氣之主時。如「敷和之紀,其臟肝,其養筋,升明之紀,其臟心」,其養血。「化之紀,其臟脾,其養肉;審平之紀,其臟肺,其養皮毛;靜順之紀,其臟腎,其養骨髓。」是形之皮肉筋骨,皆由化運之所資養,不可更代者也。又如春氣養筋,夏氣養血脈,長夏養肌肉,秋氣養皮毛,冬氣養骨髓,是形之皮肉筋骨,又皆由四時氣之所養,而時不可違也。絡脈者,所以行氣血而榮陰陽。血者,神氣也。如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神氣之不足,而與無病者之相同,是神氣已復,但身不康健,而形尚瘦瘠,故當存養其神,和調其氣,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得時化之養,漸乃彰著矣。此氣運養身之大要也。蓋養之和之,皆《治世》語。欲世人順天地之和,法四時之宜,以養此身之形,神氣自能壽敝天地而無有終時也。
《天元紀大論》
編輯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
〈註〉「天有五行」者,丹黅蒼素,元之五氣也。五位,五方之位,地之五行也。寒暑燥濕風,天之六氣也。蓋言天之五氣,經於十干之分,十干之氣以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天之六氣。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
〈註〉五臟,五行之所生也。五氣,五行之氣,風熱燥濕寒也。喜怒憂思恐,五臟之神志也。夫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萬物化生。人本乎地之五行而成此形。以有形之五臟,化五氣,生五志,而復通乎天氣。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 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註〉「論,謂六節臟象諸論也。五運者,甲己歲為土運,乙庚歲為金運,丙辛歲為水運,丁壬歲為木運,戊癸歲為火運。三陰三陽者,子午之歲,少陰主之,丑未之歲,太陰主之,寅申之歲,少陽主之,卯酉之歲,陽明主之,辰戌之歲,太陽主之,巳亥之歲,厥陰主之。」帝言五運之氣,逓相沿襲,而一歲皆為之主治,終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周而復始,其與三陰三陽之主歲相合,何以候之?」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註〉天之十干,運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三陰三陽之六氣,故曰「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王冰曰:「道謂化生之道,綱紀謂生長化收藏之綱紀,父母謂萬物形之先也,本始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稟氣,而不為五運陰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極,為萬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測。生化無窮。非神
明運為無能爾也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 無方謂之「聖。」
〈註〉《六微旨論》曰:「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五常政大論》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莫可窮測。用施於四時,變化乎萬物,無可矩量者也。」
夫變化之為用也。
〈註〉「陰陽不測」之變化,在天地之間生成萬物,功用最大。
在《天》為《元》,
〈註〉《元》,幽遠也。天道幽遠,變化無窮。
《在人為道》,
〈註〉道,猶路也。凡日用事物之間,莫不有天地自然之道。
在地為化。
〈註〉化,生化也。化育萬物,皆由地之生成。
化生五味。
〈註〉《五味》,五行之所生也。萬物之有情有性者,莫不具五行之氣味。
《道生智》,
〈註〉「心之靈明曰智。」言能循天理之自然,則是非邪正,自然分別,而用無不周也。
《元生神》,
〈註〉神之為用,觸遇元通,因物化成,無不應也。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 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 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註〉風寒熱燥濕,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萬物化生。」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註〉「天覆地載」,萬物化生於其間。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註〉「陰陽之氣」,左右旋轉之不息,蓋左右者,即「間氣」也。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
〈註〉「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火為陽,水為陰。」言陰陽不可見,而水火為陰陽之徵驗。
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註〉木主春令,其氣生長而生萬物。金主秋令,其氣收斂而成萬物。故為「生成之終始。」
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註〉「在天為氣」,而氣有多少;在地成形,而形有盛衰;上下相感,而太過不及之氣,昭然彰著矣。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
〈註〉《木運》主春,《火運》主夏,《土運》主長夏,《金運》主秋,《水運》主冬。
《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
〈註〉言五運之氣。各終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終而復始。非獨主於時也。夫五運主時。乃四時寒熱溫涼之氣。「主歲者。五行太過不及之年。」
帝曰:「請聞其所謂也。」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 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
〈註〉《天元冊》,乃太古之文,所以紀天真元氣運行之書也。太虛,謂空元之境,大氣之所充,神明之宮府也。寥廓空大無際之謂。化原,造化之本原也。
萬物資始,五運終天。
〈註〉「五運,木火土金水運也。」「終天」者,日日行一度,五運各主一歲,終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萬物藉化元而始生,五行終天運而無已,
布氣真靈,總統坤元。
〈註〉「真靈」者,人與萬物也。「總統《坤》元」者,地居天之中,天包乎地之外也。
《九星懸朗》,七曜周旋。
〈註〉九星者,天蓬、天芮、天衝、天輔、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九星,懸朗於天,應九州之分野。「七曜」者,日月五星。周,謂周天之度。旋,謂左旋循天度而行。
曰陰,曰陽,曰柔,曰剛。
〈註〉《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幽顯既位,寒暑弛張。」
〈註〉陽主晝,陰主夜。「幽顯既位」者,陰陽定位也。「寒暑弛張」者,寒暑往來也。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註〉《易》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此所以生生不息,化化無窮,而品物咸章矣。
「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註〉十世言自祖傳習至今,於茲十世矣。所謂「積考《太始天元冊文》」者,此之謂也。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 治,各有太過不及也。」
〈註〉太陽、少陽、少陰,運行先天而主有餘;陽明、太陰、厥陰,運行後天而主不足。此三陰三陽之氣有多少也。形,謂五行之有形,五形之治,各有太過。不及者,謂五運之主歲。如諸壬年之木運太過,則諸丁年之木運不及矣,諸戊年之火運太過,諸癸年之火運不及矣,諸甲年之土運太過,諸己年之土運不及矣,諸庚年之金運太過,諸乙年之金運不及矣,諸丙年之水運太過,諸辛年之水運不及矣。
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及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 知迎知隨,氣可與期。
〈註〉始者,謂天干始於甲,地支始於子。如甲年之土運太過,則乙年之金運不足隨之;子年之少陰有餘,則丑年之太陰不足隨之,所謂「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也。如乙年之金運不及,則丙年之水運有餘從之;丑年之太陰不足,則寅年之少陽有餘從之,所謂「不足而往,有餘從之」也。知歲運之往來,則太過不及之氣,可與之相期而定矣。
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註〉「此承上文,言六十歲之中,又有天符、歲會、三合主歲,此為平氣之年,無太過不及者也。所謂天符者,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乃五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相合,故為天符。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乃地支」之主歲,與五運之主歲,五行之氣,正值會合,故曰「歲合。」三合者,謂司天之氣,五運之氣,主歲之氣,三者相合,又名太乙天符。此皆平氣之年,無太過不及者也。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 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 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註〉「寒、暑、燥、濕、風、火,天之六氣也。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陽之上,火氣主之;是三陰三陽上奉天之六氣」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五行也。在春主木而主生,在夏主火而主長,長夏主土而主化,在秋主金而主收,在冬主水而主藏,故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蓋天之五氣。運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是以上下相感召。而三陰三陽之氣。天地之所共有。故下文曰:「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註〉歲半以上。天氣主之,是春夏天之陰陽也。故天以陽生陰長。歲半以下。地氣主之,是秋冬地之陰陽也。故地以陽殺陰藏。
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 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註〉「此明地亦有三陰三陽之氣也。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是天有陰陽也。木火土金水火,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是地有陰陽也。」夫天為陽,而天有三陰三陽之氣,是陽中有陰也。地為陰,地有三陰三陽之氣,是陰中有陽也。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 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
〈註〉「應天之氣」者,丹黅蒼素元之氣也。「動而不息,五歲而右遷」者,自甲而乙,乙而丙,丙而丁,丁而戊,五運之氣已終,而復起五運也。「應地之氣」者,本火土金水火之氣也。「靜而守位,六期而環會」者,自子而丑,丑而寅,六歲已周,至午歲而復起少陰也。
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註〉「動靜相召」者,天地之氣相感也。「上下相臨」者,天之五氣,下御地之五行,地之木火土金水火,上臨天之六氣。是以天五地六,天六地五,陰陽交錯而變生,三十年之一紀,六十歲之一周也。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 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 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註〉上下周紀」者,天干地支,五六相合,凡三十歲為一紀,六十歲為一周也。「天以六為節」者,以三陰三陽為節度也。「地以五為制」者,以五行之位為制度也。「周天氣者,子屬少陰君火司天,丑屬太陰濕土司天,寅屬少陽相火司天,卯屬陽明燥金司天,辰屬太陽寒水司天,已屬厥陰風木司天,六期為三陰三陽之一備。《終地紀者,甲主土運,乙主金運,丙主水運,丁主木運,戊主火運,五歲為五運之一周。是以君火以明而在天,相火以位而在下,蓋言地以一火而成五行,天以二火而成六氣也。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
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註〉十五日為一氣,五運六氣相合而主歲。一歲凡二十四氣,計七百二十氣為一紀。紀,小會也。蓋以五六為三十,六五亦為三十,故以三十歲為一會,自甲子而終於癸亥,凡六十歲為一周。其太過不及之氣,於此皆可見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余願 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 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 乎?」
〈註〉此以下,復申明「五運六氣之主歲,周而復始,循環無端,使天下萬世子孫黎民,知天地陰陽之數,不罹災眚之患。」此皆聖人憂民之心,德澤下流之不窮也。
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謹奉天道, 請言《真要》。」
〈註〉「至數」者,太過不及之定。數「機」者,先期而動也。氣機之動甚微,能追思已往之氣,則其來者可知。如敬畏者則災眚可避。忽慢者必罹天殃。「無道」,謂不修養生之道。「行私」,謂放縱嗜欲也。「真要」,至真之要道也。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 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 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 之要,願盡聞之。」
〈註〉此言陰陽之道,自始至終,由近至遠;簡而明,易而難,有條有理,有紀有綱。
《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 聲也。」
〈註〉言陰陽之道,昭,明也,能明乎斯道,如桴鼓聲響,未有不相應者矣。
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 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 運統之。」
〈註〉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統者五運相襲,而皆治之也。
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鬼臾區曰:「子午之歲, 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 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 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
〈註〉「合」者,以五運而合六氣,以天干而合地支也。子午為少陰君火,君為尊,故以少陰為始,而標見於上。厥陰為陰之盡,故以厥陰為終,陰極而一陽之子又復矣。
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 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 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註〉六元者,謂天有此三陰三陽之六氣;地亦有此三陰三陽之六氣。天地渾元,上下相召,是以六氣司天,而六氣在泉也。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 曰《天元紀》。」
〈註〉「著之玉版,藏之金匱,垂永久,示貴重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