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08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八卷目錄

 五嶽總部彙考三

  詩經大雅崧高

  禮記王制

  周禮春官大宗伯 大司樂

  爾雅釋山

  白虎通巡狩

  風俗通五嶽

  博雅釋山

 五嶽總部總論

  說苑五嶽

  圖書編九州嶽鎮辯

 五嶽總部藝文

  九誦嶽神      宋鮮于侁

  正五嶽神號詔       明太祖

  五嶽敘           章潢

  䟦五嶽圖          前人

 五嶽總部紀事

 五嶽總部雜錄

 五嶽總部外編

山川典第八卷

五嶽總部彙考三

編輯

《詩經》

編輯

《大雅崧高》

編輯

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

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嶽,四嶽也。「東嶽岱,南嶽衡,西嶽華,北嶽恆。」堯之時,姜氏為四伯,掌四嶽之祀,述諸侯之職於周,則「有甫」、「有申」、「有齊」、有許也。嶽降神靈和氣,以生申甫之大功。「崧者,山形竦然,故為高貌。」劉熙《釋名》云:「崧,竦也,亦高稱也。山大而高曰崧。」《釋山》文。李巡曰:「高大曰崧。」郭璞曰:「今中嶽崧高山蓋依此名」是也。《白虎通》云:「嶽者何?捔也;捔,功德也。」《風俗通》云:「嶽捔,考功德黜陟也。」然則以一方各有一山,天子巡狩,至其下捔,考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謂之嶽也。經典群書多言五嶽,此傳唯言「四嶽」者,以堯之建官而立四伯,主四時四方之嶽而已,不主中嶽,故《堯典》每雲「咨四岳」,而不言五也。《周語》說伯夷佐禹,雲「共工之從孫,四岳佐之」,又雲「祚四岳國,命為侯伯」,皆謂伯夷為四岳。此將言伯夷之事,故指言四岳也。其言五嶽者,即此四與中嶽而五也。《孝經鉤命決》云:「五嶽,東嶽岱,南嶽衡,西嶽華,北嶽恆,中嶽崧高。」是五嶽又數崧高之文也。王肅注《尚書》,服虔注《左傳》,鄭大宗伯注皆然。《春官·大司樂》云:「五嶽四鎮,崩令去樂。」注云:「四鎮,山之重大者,謂揚州之會稽,青州之沂山,幽州之醫無閭山,冀州之霍山。五嶽,岱在兗州,衡在荊州,華在豫州,嶽在雍州,恆在并州。」司樂、宗伯同是《周禮》,而《司樂》之注不數崧高者,蓋鄭有所案據,更見異意也。《釋山發首》云:「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陳」,此五山之名,不復更言餘山。雖不謂此五山為五嶽,明有為嶽之理。鄭緣此旨,以《司樂》之文連言四鎮五嶽,並之正九當九州,各取一山以充之,而《夏官職方氏》九州皆云「其山鎮曰某山,每州曰其大」者,而其文有嶽山,無崧高。《爾雅》「河西嶽」在五山之例,取嶽山與岱、衡、恆、華為五嶽之數,以其餘四者為四鎮。今《司樂》《職方》自相配足,見一州之內最大山者,其或崩圮,王者當為之變,容嶽山得從五嶽之祀,故傅會《爾雅》《職方》之文以見此意,非謂五嶽定名,取嶽山也。其正名五嶽,必取崧高、《宗伯》之註,是定解也。或以為《雜問志》有雲,「周都豐鎬」,故以吳岳為西嶽。周家定以嶽山為西嶽,不數崧高,知不然者,以《宗伯》亦是周禮,而以華為西嶽,安得至於《司樂》即雲華非西嶽也?若必據己所都以定方嶽,則五嶽之名,無代不改。何則?軒居上谷,處恆山之西,舜居蒲坂,在華陰之北,豈當據己所在改嶽祀乎?五嶽之名,隨時變改,則都之所在,本無方嶽,《尚書》之註,何雲周處五嶽之外乎?雜問之志,首尾無次,此言或有或無,不可信也。且《釋山》又云:「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崧高為中嶽。」若五嶽之山,每代一改,《爾雅》何當定此五者,永為嶽名乎?若然,何知此言崧高非中嶽,而以崧為高貌。廣舉四嶽者,此詩之意,言此嶽降神,祐助姜氏,姜氏不主崧高,故知「崧高、維嶽」,謂四嶽也。傳言「四嶽之名,東嶽岱,南嶽衡」,《爾雅》「及諸

經傳多雲泰山為東嶽,霍山為南嶽者,皆山有二名也。《風俗通》云:「泰山,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長,王者受命,恆封禪之。衡山一名霍,言萬物霍然大也。華,變也,萬物成變,由於西方也。恆,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也。崧,高也,言其高大也。」 是解衡與霍,泰與岱,皆一山而有二名也。若然,《爾雅》雲,「江南衡」 ,《地理志》雲,「衡山在長沙湘南縣。」 張揖《廣雅》雲,「天柱謂之霍山」 ,《地理志》云:「天柱在廬江潛縣」 ,則在江北矣。而雲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漢武帝移嶽神於天柱,又名天柱,亦為霍。漢、魏以來,衡、霍別耳。郭璞《爾雅註》云:「霍山今在廬江潛縣西南,別名天柱山。漢武帝以衡山遼曠,移其神於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為南嶽。南嶽本自以兩山為名,非從近也。而學者多以霍山不得為南嶽,又言從漢武帝始乃名之」 ,如此言為武帝,在《爾雅》前乎?斯不然矣。竊以璞言為然。何則?孫炎以霍山為誤,當作衡山。按《書傳虞夏傳》及《白虎通》《廣雅》並雲霍山為南嶽,豈諸文皆誤?明是衡山一名「霍」 也。

《禮記》

編輯

《王制》

編輯

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

岱宗、東嶽:嶽者何?嶽之為言誦也,誦功德也。必先於此。岱山者,言萬物皆相代於東方,故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宗者,尊也。岱為五嶽之首,故為尊也。

「五月南巡狩至於南嶽」,如東巡守之禮。「八月西巡守 至於西嶽」,如南巡守之禮。十有一月北巡守至於北 嶽,如西巡守之禮。「歸假於祖禰,用特。」

言「五月南巡至於南嶽」者,孔註《尚書》云:「自東嶽南巡狩,五月至。」則是從東嶽而去。其南嶽、西嶽、北嶽者,案《爾雅·釋山》云:「泰山為東嶽」,郭景純註云:「泰山為東嶽,在奉高縣西北。霍山為南嶽」,郭註云:「在衡陽湘南縣南。」郭又云:「今在廬江潛縣西。漢武帝以說衡山遼曠,因讖緯皆以霍山為南嶽,故移其神於此。其土俗人」皆呼為南嶽。南嶽本自兩山為名,非從近也。如郭此言,則南嶽衡山,自有兩名,一名衡山,一名霍山。自魏武帝以來,始徙南嶽之神於廬江霍山耳。華山為西嶽,郭《註》云:「在弘農華陰縣西南。」恆山為北嶽,郭《註》云:「在常山上曲陽縣西北。」

「自《恆山》至於南河」,千里而近。

冀州域。

自南河至於江,千里而近;自江至於衡山,千里而遙。

《荊州域》:

自東河至於東海,千里而遙;自東河至於西河,千里 而近;自西河至於流沙,千里而遙。西不盡流沙,南不 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恆山》。

皇氏云:「自恆山至南河,以千里言之,其地稍近,言不滿千里。下雲『自江至於衡山,千里而遙』」,謂以千里言之,其地稍遠,言不啻千里。

《周禮》

編輯

《春官》

編輯

《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五嶽:「東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華山,北曰恆山,中曰嵩高山。」

大司樂凡四鎮五嶽崩令去樂

編輯

四鎮,山之重大者五嶽:岱在兗州,衡在荊州,華在豫州,嵩在雍州,恆在并州,去樂藏之也。自五嶽以下,亦據《職方》而言。以周處鎬京,在五嶽外,故鄭註《康誥》云:「岐鎬處五嶽之外,周公為其於正不均,故東行於洛邑,合諸侯,謀作天子之居。」是西都無西嶽,故權立吳嶽為西嶽。《爾雅》「嵩高為中嶽,華山為西嶽」者,據東都地中而言,即《宗伯》註是也。以嵩與華山俱屬豫州,雍州無嶽名。此經欲見九州俱有災變之理,故註據西都吳嶽為西嶽而說耳。案《爾雅》霍山為南嶽。案《尚書》及《王制》註皆以衡山為南嶽。不同者,案郭璞註云:「霍山今在廬江潛縣西南,潛水出焉,別名天柱山。武帝以衡山遼遠,因讖緯皆以霍山為南嶽,故移其神於此。今其土俗人皆謂之南嶽」,南嶽本自以兩山為名,非從近來。如郭此言,即南嶽衡山,自有兩名。若其不然,則武帝在《爾雅》前乎?明不然也。案潛縣霍山,一名衡陽山,則與衡嶽異名實同也。或曰:荊州之衡山,亦與廬江潛縣者別也。

《爾雅》

編輯

《釋山》

編輯

河南華。

華陰山。

河《西嶽》。

《吳嶽

考證
河《東岱》,

岱宗、《泰山》

河北《恆》。

《北嶽恆山》。

《江南衡》:

衡山南嶽:篇首載此五山者,以為中國名山也。案《周禮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正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鄭註云:「鎮名山,安地德者也。」又為五嶽知者,案鄭註《大司樂》雲「五嶽,岱在兗州,衡在荊州,華在豫州,嶽在雍州,恆在并州」是也。案下文及經典群書言五嶽者,皆數嵩高,不數嶽,而鄭云然者,蓋鄭有所案據,更見異意也。其正名五嶽,必取嵩高為定解。下文《別釋》雲「河南華,註華陰山」者,案《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底柱。」孔安國云:「河自龍門南流至華山,北有東行。」然則此山在河之南,故曰「河南華。」下皆放此,在華陰縣界,故曰華陰山也。雲「河西嶽,註吳嶽」者,在西河之西,一名無嶽。鄭元雲「在汧。」雲「河東岱」,註「岱宗泰山」者,在東河之東,一名岱宗,一名泰山。鄭元雲「在博。」雲「河北恆」,註北嶽。恆山者,下文「恆山為北嶽」是也。鄭元雲在上曲陽。雲「江南衡,註衡山南嶽」者,《禹貢》雲「岷山導江」,又曰:「岷山之陽」,至於衡山。孔註云:「衡山,江所經。」然則江水經此山之北,東入於海,故曰:「江南衡」也。鄭註《大宗伯》云:「五嶽南曰衡」是也。

《白虎通》

編輯

《巡狩》

編輯

嶽者,何謂也?嶽之為言,捔捔功德。東方為岱宗者,言 萬物更相代於東方也。南方霍山者,霍之為言護也, 言萬物護也,太陽用事,護養萬物也。西方為華山者, 華之為言穫也,言萬物成熟,可得穫也。北方為恆山, 恆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中央為嵩山,言 其後大之也。故《尚書大傳》曰:「五嶽,謂岱山、霍山、華山、 『恆山』」,嵩山也。

《風俗通》

編輯

《五嶽》

編輯

東方泰山。《詩》云:「泰山巖巖,魯邦所瞻,尊曰岱宗。」岱者, 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雲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 崇朝而遍雨天下,其惟泰山乎?故為五嶽之長。王者 受命易姓,改制應天,功成封禪,以告天地。孔子曰:「封 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七十有二。」岱宗廟在博縣西 北三十里,山虞長守之,十月日合凍,臘月日涸凍,正 月日解凍,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穢疾,代行事法,七十 萬五千三牲燔柴上福脯三十胊,縣次傳送京師。四 嶽皆王同禮。南方衡山,一名霍,霍者,萬物盛長,垂枝 布葉,霍然而大。廟在廬江灊縣。西方崋山,崋者,華也, 萬物滋然變華於西方也。廟在弘農華陰縣。北方恆 山,恆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廟在中山上 曲陽縣。中央曰嵩高,嵩者,高也。《詩》云:「嵩高惟嶽,峻極 於天。」廟在潁川陽城縣。

謹按《尚書》,「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岱宗,泰山也。 望秩於山川,遂見東後。東後,諸侯也。合時月正日,同 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五月南巡 狩,至於南嶽。南嶽,衡山也。八月西巡狩,至於西嶽。西 嶽,華山也。十二月北巡狩,至於北嶽。」北嶽,恆山也。皆 如岱宗之禮。中嵩高也,王者所居,故不巡焉。巡者,循 也。狩者,守也。道德太平,恐遠近不同化,幽隱有不得 所者,故自親行之也。所以五載一出者,蓋五歲再閏, 天道大備。嶽者,捔功考德,黜陟幽明也。

《博雅》

編輯

《釋山》

編輯

《岱宗》謂之「泰山」,天柱謂之「霍山」,華山謂之「太華」,常山 謂之「恆山」,外謂之崏嵩,《岣嶁》謂之「衡山」,蜀山謂之「崏 山」,吳山謂之「開山」,薄落謂之「幵頭。」外字下應有方字

五嶽總部總論

編輯

《說苑》:

《五嶽》

編輯

五嶽者,何謂也?泰山,東嶽也;霍山,南嶽也;華山,西嶽 也;常山,北嶽也;嵩高山,中嶽也。五嶽何以視三公?能 大布雲雨焉,能大斂雲雨焉。雲觸石而出,膚寸而合, 不崇朝而雨天下,施德博大,故視三公也。

圖書編

編輯
===
《九州嶽鎮辯》
===九州山鎮,分言之則曰四鎮;二嶽,總言之皆曰山鎮。

揚之會稽,青之沂山,幽之醫無閭,冀之霍山,固為四 鎮矣。而五嶽在虞、夏、商、周,與世有不同。《舜典》南嶽,孔 安國以為衡山,《職方》曰山鎮,曰衡山,是衡為南嶽明 矣。而《爾雅》有二說,江南衡山為南嶽,又以霍山為南 嶽。漢武帝元封五年,巡南郡,禮天柱山,號曰南嶽,是 以衡山之神遼遠,又移其神於霍山也。說者謂一山 兩名,則失之。此漢嶽之與虞、周不同也。《王制》有恆山、 衡山,而不言太華、嵩山,《舜典》有四嶽而不言中嶽。蓋 《王制》南北以山為至,東西以水為至,故五嶽言其二; 《舜典》言四方巡狩所至之地,故五嶽言其四。泰山為 東嶽,華山為西嶽,恆山為北嶽,衡山為南嶽,嵩山為 中嶽。嵩,大也,即《禹貢》之外方也,初無嶽山之名。《職方》 「山鎮有恆、有岱、有華、有衡。」不言嵩高而有嶽山,蓋周 都在五嶽之外,故以雍之吳山為嶽山。此周嶽之與 虞、夏、商不同也。故曰:「山鎮之有可辨者此也。」

五嶽總部藝文

編輯

《九誦》
嶽神      宋鮮于侁

編輯

「雲蓊蔚兮山之巔,瞻嶽靈兮望青天,巉巖崷崒兮磅 薄無垠,巃嵷嵂勃兮寧一以為仁。草木雜而羅生兮 人不可名,鳥獸蕃而走集兮虞不能知,因高錯事兮 道此躋陛,登岱勒成兮胡為而七十二君?齊余心兮 不外,高余冠兮甚偉。擷芳杜兮為衣,掇紫芝兮作佩。」 柏實兮松華,石體兮蘭英。蕙肴陳兮玉案,明水湛兮 清尊。誠拳拳兮不解,寐接神兮怳若有言。「嵩高峻極 兮生甫與申。周道將明兮宣以中興。水旱不常兮蟲 螟以災。稼穡卒荒兮民生流離。勞來安集兮之子之 功。佑此下民兮寧遺神羞。」

《正五嶽神號詔》
明·太祖

編輯

「自有元失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聲教不同。朕奮起 布衣,以安民為念,訓將練兵,平定華夷,大統以正。永 惟為治,必本於禮。考諸祀典,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 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號,歷代有加。在朕思之,則有 不然。夫嶽、鎮、海、瀆皆高山廣水,自天地開闢以至於 今,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皆受命於上帝,幽微莫測, 豈國家封號之所可加?瀆禮不經,莫此為甚。至於忠 臣烈士,雖可加以封號,亦惟當時為宜。夫《禮》所以明 神人,正名分,不可僭差。」今命依古定製,凡岳鎮海瀆, 並去前代所封名號,止以山水本名稱其神,郡縣城 隍神號,一體改正。歷代忠臣烈士,亦依當時初封實 號,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 道,為天下師,以濟後世,非有功於一方一時者可比。 所有封爵宜仍其舊。庶幾神人之際,名正言順,於禮 為當。用稱朕以禮祀神之意。所有神號各開列於後: 一、五嶽稱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 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

一、五鎮稱「東鎮沂山之神,南鎮會稽山之神,中鎮霍 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北鎮醫無閭山之神。」

一、「四海:稱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 一、「四瀆: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 之神,北瀆大濟之神。」

於戲!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其理既同,其分當正。 故茲詔示,咸使聞知。

《五嶽敘》
章潢

編輯

「粵若太極剖判,非三才無以孕百神之靈;一氣周流, 非五行不能儲萬物之秀。」是則五行三才,百神一氣, 萬物無所不在矣。故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嶽,在人 為五臟,在物為五色,至於聲教,亦無所不備矣。有逆 順生殺,消息盈虛之理。得其道者,聖功生焉,神明出 焉。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夫五嶽者,自 「融結」之始,與五行之氣並生。故其神也,「命五帝」以封 之;其祭也,「秩三公」以視之;其靈也,「惟聰明正直以司 之。」「天子歲以四立之日,各於主方而祭之」,常禮也。故 以我朝敕祀五嶽、五鎮之禮,首是編雲。

《䟦五嶽圖》
前人

編輯

《五嶽》真形,未析其祕,彼圖此者,各殊其象,必有意義 存焉,或亦據五行而象其畫歟?且各奠一方,而類聚 為一圖,因取其簡便,以冠嶽鎮諸名山之首雲。

五嶽總部紀事

編輯

《群輔錄》:「堯分陰陽為四時,命羲仲、和仲、羲叔、和叔為 之官,又主方岳之事,是為四岳。」

《拾遺記》:「舜命禹,疏川奠嶽,濟巨海則黿鼉而為梁,踰 翠岑則神龍而為馭。」

《書經:周官》:「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時巡,考制度 於四岳,諸侯各朝於方岳,大明黜陟。」

《刀劍錄》:周昭王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各投五嶽,銘 曰「鎮嶽《前漢書。郊祀志》:濟北王以為天子且封禪,上書獻泰 山及其旁邑,天子以他縣償之。常山王有罪遷,天子 封其弟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然後五嶽 皆在天子之郡。

《拾遺錄》:「漢興至於武帝,省方巡嶽,標元崇號,開禮樂 以恢風,廣文義以飾俗。」

《隋書文帝本紀》:開皇二十年「十二月辛巳,詔曰:五嶽 四鎮,節宣雲雨,江河淮海,浸潤區域,並生養萬物,利 益兆人。故建廟立祀,以時恭敬。敢有毀壞偷盜嶽鎮 海瀆神形者,以不道論。」

《續仙傳》:初,元宗登封泰嶽回,問司馬承禎:「五嶽何神 主之?」對曰:「嶽者山之巨,皆出雲雨,潛儲神仙,國之望 者為之。然山林之神也,亦有仙官主之。」於是詔五嶽 於山頂列置仙官廟,自承禎始也。

《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元年六月甲午,諸王也里千遣 使乘驛祀五嶽四瀆。命追其驛券,仍切責之。」

五嶽總部雜錄

編輯

《孝經援神契》:「五嶽之神聖,四瀆之精仁。」

《法言》:「川有瀆,山有岳,高而且大者,眾人所不能踰也。」 《鹽鐵論》:「古者庶人無出門之祭,今富者祈名嶽,望山 川。」

《論衡》:「九州多山,而華、岱為嶽;四方多川,而江、河為瀆」 者,華、岱高而江、河深也。

《博物志》:「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封內名山,通靈助 化,位相亞也。」

趙至《與嵇茂齊書》:「昔李叟入秦,及關而嘆;梁生適越, 登岳長謠。」

《文心雕龍》:「碑者,埤也。上古皇帝始號封禪,樹石埤岳, 故曰埤也。」

大舜巡嶽,顯乎《虞典》;成康封禪,聞之《樂緯》。

《癸辛雜識》:「泰山如坐,嵩山如臥,華山如立。」

五嶽總部外編

編輯

《述異記》:「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 為江海,毛髮為草木。」

《玉匱經》:「黃帝披山通道,遍歷五嶽,封青城山,以為五 嶽丈人,乃嶽瀆之上司,真仙之崇秩。一月之內,群嶽 再朝,六時灑泉,以代晷漏。」

《漢武帝內傳》:元封元年七月七日而王母至,帝見王 母巾笈中有一卷書,盛以紫錦之囊。帝問:「此書是仙 靈方耶,不審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出以示之曰:「此 五嶽真形圖也。昨青城諸仙就吾請求,今當過以付 之,乃三天太上所出,文祕禁重,豈汝穢質所宜佩乎? 今且與汝靈光生經,可以通神勸心也。」帝下地叩頭, 固請不已。王母曰:「昔上皇清虛元年,三天太上道君 下觀六合,瞻河海之長短,察丘山之高卑,立天柱而 安於地理,楨五嶽而擬諸鎮輔,貴昆陵以舍靈仙,尊 蓬丘以館真人,安水神於極陰之源,棲太帝於扶桑 之墟。於是方丈之阜,為理命之室;滄浪海島,養九老 之堂。祖瀛元炎,長元流光,生鳳麟聚窟,各為洲名,並 在滄流大海元津之中」,水則碧黑俱流,波則震蕩群 精,諸仙玉女,聚居滄溟,其名難測,其實分明,乃因山 源之規矩,睹河嶽之盤曲,陵迴阜轉,山高隴長,周旋 逶迤,形似書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實之號,書形祕於 元臺,而出為靈真之信。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 之,經行山川,百神群「靈,尊奉親近。汝雖不正,然數訪 仙澤,叩求不忘於道,欣子有心,今以相與,當深奉慎, 如事君父,泄示凡夫,必禍及也。」

五嶽真形圖

五嶽真形圖

《道經》云:「五嶽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抱朴子》 云:凡修道之士,棲隱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偑之,則 鬼魅蟲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又云:太初中,李充稱 馮翊人,三百歲,常負此圖,人或佩之,渡江海,入山谷, 或夜行宿山房,邪魔魑魅魍魎悉皆隱遁,虔供居地, 必獲禎祥。又嘗見《萬花谷》記西王母與上元夫人降 「漢武帝。帝視其巾器中有小書,乞瞻覽。母曰:『此《五嶽 真形圖》也。乃三天太上所出,豈汝所宜佩乎』?」帝乞不 已,與之藏柏梁臺。余按諸說雖不可知,然此圖必有所自,而五嶽之神亦不可誣也,存之以資博識雲。 《藏經》曰:「太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為五嶽祖,主掌 人間生死,貴賤修短。衡嶽主掌星象分野,水族魚龍。 嵩嶽主掌土地山川、牛羊食啗。華嶽主宰金銀銅鐵、 飛走蠢動。恆嶽主掌江河淮濟、四足負荷等事。」 昔黃帝遊觀六合,後造神靈,見東中西北四嶽顯有 佐命之山,惟衡山峙立無輔,乃與昌宇、力牧、方明等 章祠三天。太上使命霍山、潛山為南嶽儲君,並青城 山為丈人,署廬山為使者,令總衡嶽以鼎鎮,舉《德真》 而為主。儲君者,衡嶽之副君也。吳越人或以霍山為 嶽,其實非正也。

《五嶽真形》者,乃山水之象也。盤曲迴轉,陵阜形勢,高 下參差長短,卷舒波流,似於奮筆鋒鋩暢乎嶺崿,雲 林元黃,有如書字之狀。是以天真道君,下觀規矩,擬 縱趨向,因如字韻,隨形而名山焉。子有《東嶽形》,令人 神安,命延存長身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子有南嶽 形,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謀惡我者,反還自傷;子有《中 「嶽形,所向惟利,致財巨億,願願剋合,不勞身力。子有 西嶽形,消辟五兵,入刃不傷,山川名神,尊奉司迎。子 有北嶽形,入水卻災,百毒滅伏,役使蛟龍,長享福祿。 子盡有五嶽形,橫天縱地,彌淪四方,人神攸同。」 昔黃帝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之,諸 侯咸宗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 從而征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泰山及 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 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有常處。察 「四嶽並有佐命之山,而南嶽獨孤峙而無輔,乃章祠 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灊山為儲君。」奏可。帝乃自造 山,躬寫形像,連五嶽之後。又命拜青城為丈人,署廬 山為使者,形皆以次相續,此實始於黃帝。

按東方朔言:古書五嶽真形首目者,乃是神農前世 太上八會群仙飛天之書法,殆鳥跡之先代也。自不 得仙人譯註顯出,終不可知也。凡道士欲佩圖進取 山象,及書古文卷畢,以此題外面,然後盛之帶符。當 得正月建寅齋七日,齋中寫白訖醮如傳授法。但《易》 章中自說,詞旨隨人也。凡寫書,皆燒香於左右,毋狎 褻乃驗。

《龍魚河圖》云:「太山君神,姓圓,名常龍。衡山君神,姓丹, 名靈峙。華山君神,姓浩,名鬱狩。恆山君神,姓登,名僧; 嵩山君神,姓壽,名逸群。呼之令人不病。」《七籤》云:「東嶽 姓元丘,名目。」請幫助識別此字。重嶽姓爛,名洋光。西嶽姓浩岳,名元 蒼。北嶽姓伏,名通萌。中嶽姓角,名普生。

《五嶽圖序》云:「太山君羅浮括蒼佐命;衡山君,黃帝所 命;霍山灊山為儲,嵩高山少室武當佐命;華山君地 胏女幾佐命;恆山君綠逢抱犢佐命。」

《龍魚圖》云:「泰山將軍姓唐,名臣。霍山姓朱,名丹。華山 姓鄒,名尚。恆山姓莫,名惠。嵩高山姓石,名元恆。存之 卻百邪。」

按《五嶽真形圖》,見《萬花谷記》,又見《抱朴子》,謂南嶽衡 山在衡州衡山縣大處真人得道處,灊山、霍山二山 為副,嶽神姓崇諱請幫助識別此字。封號司天昭聖帝。《虞書》云:「五月, 南巡狩至於南嶽,如岱禮。」《王制》云:「五月,南巡狩至於 南嶽。如東巡狩之禮。」又云:「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 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恆山。」請幫助識別此字。《字典》不載。 明章潢《圖書編》:「東嶽泰山嶽神天齊王,領仙官玉女 九萬人。山周回二千里,在兗州奉符縣,羅浮山括蒼 為佐命,蒙山東山為佐理。南嶽衡山嶽神司天王,領 仙官玉女三萬人,山周回二千里,以霍山灊山為儲 副,天台山句曲山為佐理。中嶽嵩高山嶽神中天王, 領仙官玉女一十二人,為五土之主,周回一千里,在 洛州考城縣,少室山、東京武當山為佐命,太和山、陸 渾同佐理,西嶽華山嶽神金天王,領仙官玉女七萬 人,山周回二千里,在華州華陰縣,地胏山、女幾山為 佐命,西域山、青城山、峨眉山、嶓冢山、戎山、西元吳山 同佐理。北嶽恆山嶽神安天王,領仙官玉女五萬人, 山周回二千里,在鎮州河」旁,抱犢山為佐命,元隴山、 崆峒山、洛陽山為佐理。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