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22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二十二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二卷目錄

 天台山部彙考二

  考

山川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天台山部彙考二

編輯

按《天台縣志古蹟攷》:「漢高察讀書堂在縣北二十里 砩隴之東,今廢。」

吳葛元丹竈在桐柏山。《志要》云:「元築壇修煉於此,丹 成仙去,遺竈尚存。」 晉王右軍墨池,在華頂峰。王羲之嘗與支遁遊天台 山,臨池取水作書,今池水猶黑。

黎護將軍劉伭宅在縣西五十步永坊。《赤城志》云:「伭 因遇雨,有金錢之異,遂捨宅為闡法寺。後寺徙溪南, 伭廟食其地。」

南齊處士顧歡宅在縣東北二十里十一都歡溪。今 「普慶寺」即其地,有讀書故址。

唐太白書堂在華頂峰。李白嘗遊天台,讀書華頂,為 建「書堂。」今廢。

寒拾竈在國清寺前。 孟簡歇亭在縣北十五里大慈寺西北,當華頂石橋 之衝。簡嘗廉察浙東,捐俸以建,為遊人憩息,今廢。 柳刺史泌宅,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十二都。元和十二 年,泌於此修築藥室,號「紫霄仙居。」其中多植靈芝翠 莖,修竹奇葩。又有曲池環沼,藥院丹爐,今廢。

宋賀元樞允中宅,在縣東四十五里興化墺,今廢。 曹開府勛宅,在縣北城外二十步太坊。又縣西二里 有「松隱園。」

黃待制宜宅在縣東一里九都東門外,有園,號「南園 奇觀。」今廢址為農田,俗呼「黃府園。」

徐竹溪書院在縣東南六里。溪南下黃,見《天台志要》。 又有竹溪釣臺在其側。

金波亭在縣南墨湖上。許仁建,今廢。

《探花》裘淳宅在縣東門。

「稽古」亭:「裘淳建。」

宋閣學之瑞宅在縣西十五里十九都三里。有樵隱 園,今廢。

賈制置涉宅,在縣北一百二十步。後為社稷壇,壇徙 為民居。申詳變價。

林公善利亭在縣西北桐柏嶺上有石臼,泉注其中, 久旱不竭,清甘可愛。舊柱上有題云:「建炎四年拱衛 大夫、博州防禦使前充高麗國信使韓衍記。」

瀑布濺珠亭舊志載天台觀碑陰刻文云:「建安游茂 先遊福聖觀濺珠亭觀瀑布」,紹興四年九月題,又名 噴雪亭,今廢。

覽眾亭在萬年寺。宋淳熙中,僧營西建。

玉霄閣,宋陸游有詩,未詳所在。《方輿勝覽》云:「在天台 寺」,即國清寺也。《一統志》云:「在天台山。」

明志復亭在國清寺之東岡。永樂二年,邑令康彥民 出郊觀稼至此,樂其山川之勝,作亭其上,扁曰「志復。」 以見時平歲豐而志前盛之已復也。因自為記,今廢。 徐文肅公善述宅,在縣東八里八都下白園。

魯端毅公穆宅在縣治西南「太坊。」

范少宰理宅在縣治西十字巷,有「天曹大臣坊。」 楊氏養親園在縣東五里。邑人楊守善種椒養親,宋 潛溪為之記。

伴菊軒在妙山。陳伯傑仕柳州,中夢作詩云:「多年種 得淵明菊,留向窗前伴幽獨。」遂致仕歸,築此軒以自 娛。

藏器軒李宗魯建,方希直記。

知學齋,徐一夔建,王子充「記。」

玉仙亭在縣東五里,今廢。

廣仁亭裘多藝建,馮甦記。

明德樓,張可敬建,周伯溫篆額,徐一夔記。

憑遠樓韓茂常建,王原彩記。

拙存齋,朱望建,夏原吉記。

《志》學書院在佑聖觀東,後廢。崇禎三年舊址變價充 兵餉。

喜雨亭知縣胡來聘立,楊守勤「記。」

「流芳」亭為知縣王孫熙立。

見霞亭在赭溪,夏鍭建,自為《記》。

朝宗樓:知縣胡來聘建,今廢。

三皇堂在縣北後郭,今廢。

涵玉亭楊三省建,在《利濟門外楊園》,今廢。

張氏茅園有「書種堂」,在渙文門三里張氏「度予亭」在縣西巷內。

《寺觀考》:國清寺在縣北十里十一都,舊名天台,隋開 皇十八年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禪於此,夢定光佛告 曰:「寺若成,國即清。」大業中,改名國清。五峰聳峙,雙澗 環流,為四絕之一。唐會昌中廢於兵火,大中五年重 建。柳公權書「大中國清之寺」六字。宋景德二年改景 德國清寺。後被兵燹,三朝御書數百卷俱焚,獨顗所 題《蓮經》與西域《貝多葉經》一卷及隋栴檀佛像、佛牙 僅存。建炎二年重修之。有三賢堂,謂豐干、寒山、拾得 也。又有兜率臺、錫杖泉、香積廚、訶羅大神寺,前有新 羅園,東南有祥雲峰、拾得岩、清音亭,其最高處有更 好亭。後巖瀑布循澗而下,尤為奇勝。元至正辛巳,邑 人胡榮甫建山門,僧勖宗冕建雨華亭,築「萬工池。」明 洪武甲子,大風雨,佛殿、鐘樓、御書閣盡毀。後寺僧稍 繼補葺,然非昔比矣。雨峰亭隆慶庚午重建,今廢。大 雄殿萬曆乙未,郡節推劉啟元,勸舊檀越許均莊、孫 汶棐等,捐貲助建。

大慈寺在縣北二十九里十一都,舊名修禪,或名禪 林。南齊中興二年僧智顗建,蓋即定光佛所示銀地 也。門之巽隅號佛壟,顗第二宴坐處。隋創國清,乃更 寺為道場。唐會昌中廢,咸通八年重建。宋大中祥符 元年改今額,其法堂曰「淨名」,以顗嘗講是經故也。又 有顗所供《普賢》及手書《陀那尼經》。隋所賜寶冠。有漱 「玉亭」,又有虞世南所書《華嚴經》,紹興中為秦檜取去。 明洪武十七年八月,殿宇為風雨所壞,僧德興重建, 臨海梅畋為之記。張性中《遊佛壟記》有高麗銅鈴杵, 永樂初尚存。

天封寺在縣北五十里十一都,陳大建七年,僧智顗 建。初,顗入山,見一老父,告云:「師卜庵,遇磐石可止。」其 後果如所告,遂結廬焉。因自號靈墟,蓋第五思修地。 其注《涅槃經》處,號智者嶺。中有卓錫泉,北望一峰摩 雲,即華頂也。隋開皇五年,賜號靈墟道場。漢乾祐中, 改智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壽昌寺。治平三年改 今額。舊有「瑞雲閣」,今廢。

石橋寺在縣北五十里十五都。舊傳五百應真之境, 又有方廣寺隱其中。宋建中靖國元年建,後燬於火。 紹興四年復新之。中有應真閣、妙音亭、先照亭俱廢, 惟曇花亭獨存。

萬年報恩寺在縣西北六十里十五都天台山下。唐 太和七年僧普岸建。《圖經》云:「隋大業二年建」,初晉興 寧間僧曇猷憩此,四顧八峰迴抱,雙澗合流。八峰謂 明月娑羅,香爐大舍,銅魚藏像,煙霞應澤,以為真福 田也,遂經始焉。會昌中廢。大中六年號鎮國平田。梁 龍德中改福田。宋雍熙二年改壽昌。建中靖國初燬, 崇寧三年重建,號天寧萬年。紹興九年,改報恩廣孝。 後改廣孝為光孝,今復為萬年。先是,宋太平、天禧中, 累賜朱衣、寶蓋,及御袍、曳履諸珍玩甚眾,故有親到 堂。以仁宗賜衣時有「如朕親到」之語,故名。有妙蓮閣、 覽眾亭。淳熙十四年,日本國僧榮西建山門西廡仍 開大池香積有釜,極深廣,世傳闍提首那首者所鑄。 東南十里有嶺曰「羅漢」,巨杉偃蹇絜之,大百圍,凡供 五百大士,於是邀請。寺後過溪,有西天大師庵,生身 尚存。明萬曆十五年,李太后賜藏經,知縣毛鶴騰建 經閣。

善興寺在縣東北六十里十一都,舊名華頂圓覺道 場。晉天福元年僧德韶建。蓋僧智顗嘗宴坐於此,故 上有降魔塔、伏虎壇、鬼疊石、太白書堂、甘泉先生居, 歲久蕪翳。舊傳又有葛元茶圃、王羲之墨池,然無所 據。宋治平三年改今額,明洪武四年燬,僧宗濟建。 寶華寺在縣東六十里天台山麓。舊名「太平」,唐乾符 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禪林寺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天台山麓,舊號龍山集 雲院。隋僧智顗建。唐天寶六年,改龍山為「始豐。」宋乾 德二年,號龍山崇修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後廢。 明崇禎間復建。

東安隱寺在縣東六十里天台山麓,舊名「隱嶴。」漢乾 祐三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普慶寺在縣東北三十里天台山麓,舊名「保興福慶 院。」晉天福四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慧明寺在縣東北六十里五都華頂峰上。舊名「慧日」, 俗又呼東峰。梁乾化元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後 廢。今之「慧明」,不知其所始,豈華頂廢後更徙於此耶? 大智寺,在縣東五十里四都天台山下。宋開寶七年 建。太平興國初賜號「大明」,治平三年改今額。

護國寺在縣西北三十里十四都天台山麓。舊名般 若,周顯德四年建,蓋僧德韶第九道場。宋大中祥符 元年改今額。後錢太師忱家乞為香燈院,加廣恩。 白岩寺在縣西北三十里十四都天台山內。宋末僧 普耀初憩此地,有神江白郎告曰:「此吾居也,以師德 業尊廣,願推此室相奉。」遂呼白岩。隋大業中,僧純陀 徙平地五十步。唐貞觀十年賜號白岩寺,會昌中廢咸通二年重建加咸通。宋大中祥符六年改賜「妙智 寺」,今復為白岩。舊有列秀亭及王羲之墨池。

大同寺在縣東北九十里十一都,天台山下。舊在嶴 西,名「菩提大同。」周顯德五年建,後徙今地。宋治平三 年改大明院,今復為大同寺。

太平寺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十一都天台山內白雲 峰側,舊名「雲峰」,梁乾化元年建。前對香爐峰,又有晏 坐峰、石鼓、石床、看經臺,皆顗經行處也。舊有雷峰堂, 宋太平興國五年改今額,明洪武初年廢,今重新之。 無相寺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三都天台山南。舊 在瑞岩北,名「戲龍」,唐咸通二年建。時有僧師簡以杖 叩臥龍起雨,故名。《遠近勝概》凡十:瀑布潭、石門徑、鹹 水澗、瑞龍、天柱、香爐、紫凝、應澤五峰,寶陀、羅漢二岩。 宋祥符元年改今額,治平中徙今處。

寒岩寺在縣西七十里三十六都寒石山。舊名「崇福」, 梁開平元年建,蓋寒山子棲遁處。周顯德中改聖壽, 昭儀孫氏重新之。由明岩北五里而上,四山聳秀,水 流亂山間,鏘如珮環。院宇周阿,並置岩下。窗扇軒戶, 開闔於煙雲紫翠中。故南山之標勝者,推寒、明二岩。 宋大中祥符二年,改福善院,今為寒岩寺。

明岩寺在縣西南七十里三十三都,天台山下。舊名 雲光院,號暗岩。周顯德四年,吳越昭儀孫氏捨貲,俾 天台鎮將陳希靖建。即僧全宰棲禪處,更名「明岩。」介 居岩谷間,道狹不容軌,入門,兩石夾峙,號「石門。」前對 幽石,橫廠飛閣,岩竇嵌空,堂宇半居岩下,大概如寒 石山。宋開寶七年,陞為寺。祥符元年改大梵寺。明初 歸併,今復為明岩寺。寺有十景:雲棲洞、攝石、八守岩、 初來庵、瀑布、水索、幽石、重岩、洞門、響岩。舊傳寒山拾 得隱身之地,今岩中有人跡髣髴,俗稱閭丘太守雲。 淨慧寺,在縣西九十里天台山下。舊名「寶慈」,唐乾化 元年僧景瑫建,蓋天台十八剎之一也。舊為隋高僧 飛錫處,及是瑫卓庵,已而造寺,燃柏香密禱,以煙至 處為址焉。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舊傳葛元嘗植 蘆數本,故今寺前有蘆峰。

澄深寺在縣北一百三十里十一都天台山內。舊名 「澄明」,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真覺寺在縣北二十三里十一都天台山內。隋開皇 十七年建,僧智顗葬焉。龕前置雙石塔,號定慧真身 塔。院有繪像與所賜方袍,今無。宋祥符元年改今額。 高明寺,在縣東北二十里十一都天台山內。按《舊經》 本名高明,唐天佑七年建。今攷所藏錢氏遺墨,乃清 泰三年號智者幽溪道場。今殿前有石經幢,刻雲「天 福二年捨入幽溪禪院」,可驗也。宋大中祥符元年改 淨明,不知何時復今額。相傳謂顗居佛壟,講淨名經, 忽經為風飄,翩翩不下,乃杖錫披荊,尋經所詣。行五 里,風息而經墜。此顗遂即其地營剎。萬曆間,僧傳燈 作幽溪講堂,著《天台山方外志》若干卷。徒孫寒月重 修楞嚴壇鐘鼓等處,台山稱首剎焉。

通圓定慧寺在縣北三十五里十一都天台山內。周 顯德四年建,蓋德韶國師第一道場也。宋大中祥符 元年,改淨名院。明天啟壬戌,釋圓悟重興。仍舊額。今 重修。

慈聖寺在縣西北八十里十五都天台山內。舊名「聖 蹟。」宋治平三年改今額,後廢。今重建。

九明寺在縣東北三十里十都天台山內。漢乾佑二 年建,蓋僧智顗宴坐九持道場。宋治平三年改仁壽 院,今復為「九明寺。」

大覺寺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六都天台山南。宋乾德 三年建,初號「華嚴道場」,治平三年改今額。政和甲午, 有謝道人者,精於陰陽,嘗欲以寺之支壟就鄉豪易 田,數頃不售,遂謂寺僧為藏基,香積不絕,靈應如響, 緇流仰給,異哉!明初廢而復興。弘治中有謀為葬地 者,倩人焚之,遂廢。今復興。

資福寺在縣東四十五里一都,天台山東麓。舊名「清 化」,赤烏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興化。」隆興初參政賀 允中乞為香燈院,改今額。明初廢重興。

長壽寺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十一都天台山麓。唐清 泰元年建,宋祥符元年改普光院,永樂初廢復興。 闡法寺在天台山南,晉黎護將軍劉元捨宅建,名建 平。舊傳元因遇雨感金錢之異建寺。原在縣南五十 步,後有鴿子和尚徙今地,號鴿子道場。寺側有靈龜 峰,又有綴石,坡陀羅迤邐,草木蒙茂,左右溪流縈帶, 民居皆桃花,熙春彌望,如綺錯焉。宋祥符元年改今 額。紹定四年,縣令潘晉孫篆額。洪武初廢,後許源平 捐貲助建。

寧國寺在天台山西南麓,縣西二十九都。梁普通三 年僧智達斬荊結廬,每誦經則群鶴翔空,紫雲覆頂, 故山名「紫凝。」後建寺名「棲禪。」唐會昌中廢,大中五年 重建。宋祥符元年改今額。天聖四年僧居昱新之,名 法華寺。明初廢。今重新。

慈雲寺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十四都天台山麓。舊名「安國雲居院。」晉天福元年建,蓋僧德韶第二道場。大 中祥符元年改今額。隆興初併入護國。有雙松亭,今 圮。明季寺廢,今新之。

廣嚴寺在縣西四十里二十九都,天台山下。舊名「長 壟」,唐光啟三年,檀越徐八長史凌捨建。凌生平樂善 好施,與僧道榮交善。一日,僧懇凌袈裟地,凌遂將石 塚嶴屋基,建立寶殿法堂,置佛安僧,以為植福之地。 所捨產業,悉載《徐氏家譜》。每年祭品,住持備辦,俟徐 氏子孫拜掃,至今不朽。宋治平三年,改今額。舊傳寺 鑄一鐘,屢不就,有老嫗施一錢,投於冶中,鐘成而錢 宛在,號「貧婆鐘。」

天宮寺在縣西三十里十二都天台山下,舊名栴檀 瑞像院。吳越時僧德韶建,號「第十一道場。」宋祥符元 年改今額。明廢,今重興。

東廣福院在縣東二十五里七都天台山下。舊名靈 水菴,唐刺史奚承芳香燈菴。宋寶元二年建。治平三 年改「壽聖。」紹興三十一年改今額。明廢,今復興 水陸寺在縣西三十里二十三都天台山下。太平興 國四年建,熙寧三年改「壽聖。」紹興三十一年,避高廟 尊號,改西廣福寺。今復為水陸寺。

翠屏寺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天台山下。唐乾符二年 建。先是吳赤烏中,有周禪師居此,以山如屏峙,名「翠 屏庵。」宋治平三年改淨安院,今為翠屏寺。

開巖寺在縣西南四十里天台山下。梁普通三年建。 初有異僧擘開此岩,六瑞繽紛如雪,遂賜額曰「天花 尊者開岩院。」唐會昌中罷。周顯德六年西土長臂尊 者全泰重建,改泗洲禪院。宋祥符元年改鎮國院。明 洪武中廢。今重興復為開岩。

文殊寺在縣西五十里天台山下。晉天福二年建。宋 治平三年改「禪智」,明初廢。今復為「文殊」,今廢。

永福寺在縣西六十里天台山下。唐咸通四年建,舊 名「靈瑞。」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明洪武初廢,後重 新之。

崇善寺在縣北五里赤城山下。晉太元元年建。先是, 興寧中,僧曇猷依岩造寺,號「中岩。」後以多赤蟻,徙平 地。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崇善。政和八年,改玉京觀。未 幾仍舊,放生池在焉。明永樂中,僧一元重建。佛殿、山 門、廊廡近為大風雨所壞,僧徒逃散,田地悉為豪右 所佔,則無復重興之望也。

普光寺在縣西北三十里天台山內,蓋僧德韶第十 三道場,舊名「大覺普光塔院。」宋祥符元年改「慧覺」,後 復為普光,後廢。今復興。

西安隱寺在縣東北四十里天台山東麓。舊名「臻福。」 宋建隆三年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前有雙溪五 峰,頗為幽勝。今廢。

清心寺在縣東十里十一都天台山麓,有山名「招隱」, 下有石泓如釜。昔智顗放螺溪中,舊號螺溪院。今有 螺如巨蠣,或出沒焉。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崇報寺,在縣東北二百五十步天台山,舊號接待院。 紹興五年,內侍陳良弼乞為薦福之地,賜「顯寧崇報 院。」後廢,遂不復興焉。

傳教寺在縣東北一十里十一都天台山。宋乾德元 年建。五代時,僧希寂於此演天台教,故名。大中祥符 元年改「東定慧院。」邑西有普賢院,亦號定慧,呼為「西 定慧」,今廢。

寶相寺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十三都天台山麓,舊名 「寶國華嚴院。」吳越錢王時,僧德韶建。宋大中祥符元 年賜額,今廢。

鷲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天台山下。舊名「峆嶺庵。」唐大 中三年僧懷玉建。宋咸平三年改額,今廢。

證教寺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天台山麓,舊名「無量壽 塔院。」宋建隆元年建,蓋僧德韶第十道場,後於此示 寂。祥符元年改額,今廢。

瀑布寺在縣西北十五里十二都,瀑布之側。宋元嘉 二年,僧法順建,久廢。

隱岳寺在縣東五里六都,天台山內鳳凰山之西。梁 大同元年西域梵僧建。隋大業元年廢,唐貞觀元年 重修,建今廢。

白馬寺在縣西十里天台山麓,陳時建,唐會昌罷。 飛霞寺在赤城山腹。梁岳陽王建立,其後僧定光居 之。梁亡,寺廢。

佛窟寺在天台山之三並西峰上,不知建自何時。唐 會昌中廢,後為昭慶院。元復為佛窟寺,今又廢。 寶相寺,在縣西南二十五都天台山南。舊名「彌陀塔 院」,蓋僧德韶第七道場。周顯德中建,宋大中祥符元 年賜額,後廢,今復興。

西竺院在縣西北五十里十一都,天台山麓,舊名「國 泰」,唐大中十年建,蓋僧智顗著止觀之地。前有溪流, 亦號「幽溪道場。」宋大中祥符元年賜額,今廢。

赤巖寺在天台山南。舊名「寶壽觀音院。」周廣順初建。 宋治平三年改明聖院,後為赤岩寺,今廢金繩院在縣西二十八都天台山麓,實棲禪支院。宋 慶曆中賜額,今廢。

秀巖寺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一十四都天台山中。舊 名「西雲」,晉天福八年建,蓋僧德韶第三道場。宋祥符 元年改額,今廢。

永寧院在縣東北十五里十一都,天台山下。舊名「普 寧。」周顯德四年吳越王建。今廢。

西定慧院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十四都天台山下。漢 乾佑元年建,蓋僧德韶第四道場。宋祥符元年改額, 今廢。

淨居院在縣西北十三里三十三都天台山下。舊名 「華嚴菴。」宋咸平三年改額,今廢。

金文藏院在縣西北六十里十五都天台山下。蓋萬 年支院。漢乾佑三年建,宋咸平二年賜今額。太宗嘗 賜《大藏經》五千二百卷,護飾甚偉。建中靖國初毀。 景福院在縣西二十五里十四都天台山下。周顯德 七年建,俗呼「茶院」,蓋僧德韶施茗處。宋開皇三年賜 號「崇福」,大中祥符元年改額,今廢。

普慈院舊在蓮花峰頂,名「大慈院。」開寶七年建。治平 三年改額。熙寧三年徙縣西北二百步,今廢基為豪 右所佔。

景福禪院在縣西三十里天台山中。萬曆五年,九都 裘子靜捨建。

金地庵在縣北二十五里十一都天台山中。晉開運 三年建,以梁大同初僧定光卓菴居之。巽峰有枯石 數片,屹然林莽間,謂之「招手石。」《古語》云:「定光金地遙 招手,智者江陵暗點頭。」其菴久廢,今所遺者惟茅茨 而已。

頭陀菴在縣西九十里二十五都,天台山西。隋開皇 十八年建。初,國清有《聖者頭陀》,詣雷馬山伐木建殿, 相距絕遠。聖者一夕致雨,瀑漲,木蔽流而下。後人為 卓菴焉。今廢。

寶福菴在縣西三十五里十六都天台山麓,今廢。 石橋道場在縣北七十里十五都天台山內。宋開寶 元年建,今廢。

蓮社在崇報寺西。宋嘉泰元年,旱不雨,縣令丁大榮 率緇徒誦《蓮經》於公宇。繼時雨作,因度地建堂,名「蓮 社。」仍榜門之外曰「為民祈福之所」,凡水旱祈禱於此。 後廢基,為豪右所佔。

觀音堂在縣東一里九都天台山。舊有觀音堂,在山 川壇之右,仁壽坊側。

「臨清堂」在天台山南。

正覺禪院,在縣西利濟門外天台山下。僧普聞係孝 廉夏增之後,自幼祝髮,矢志清修。因舊址擴為精舍, 延名僧講《楞嚴經》,聽者千餘人。附郭齋舍之清幽者, 必推此為首雲。

信行庵在西門外天台山麓。明季有僧寂信、寂行結 茅華頂山數十餘年,戒律精嚴。因台山無接眾處,遂 跣足叩首通衢,募建此庵。日飯僧數百餘人,後相繼 坐化,人謂「寒拾再來」也。

長生庵在縣北五里天台山內,與國清寺相近。明崇 禎間建。

奇龍庵在縣東十里天台山麓。

崇善庵在縣東二十五里天台山下。舊有靈溪館,邑 人奚蒙建。

延壽禪院在縣北六十里華頂之上。其山高聳,去天 尺五,因名天柱峰。文穆王時,延壽禪師卓庵居之,有 習定基及碑塔在焉。宋太平興國元年賜額「壽寧院。」 明洪武三年改今額。後燬於火,今復興。

佑聖觀在縣東一百步妙山上。即元帝廟。舊係城隍 廟基。宋南渡後,曹開府勛建觀,而境民崇奉,香火不 廢。韓擇木《斷碑》在焉。

元明宮在縣西北二十八里天台山內。徐靈府《小錄》 云:「由桐柏北上,一峰可五里許。」唐長慶元年,靈府定 室於此。寶曆元年,賜號方瀛。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額。 今廢。

洞天宮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玉霄峰。唐咸通間,道士 葉藏質創道齋,號石門山。居十三年,奏為玉霄宮。周 廣順元年,朱霄外建三清殿。徐靈府《小錄》云:道士陳 寡言嘗隱於此,號華琳。有經鐘二樓,《經》皆咸通十一 年書。後題云:「上清三洞弟子葉藏質為姚劉四娘造, 永鎮玉霄藏中。」宋祥符元年改今額。有禹鐘,高二尺, 狀如鐸,上有隱文。又一大鐘,漢乾佑二年鑄,今廢。 仁靖、純素二宮,俱在天台山內桐柏觀左右。元至正 間,桐柏道士王足庵遇世祖宣授仁靖純素真人,遂 於其右舊白雲觀基建純素宮,又於其左崦曹開府 沖嗇庵基建仁靖,今廢。

迎真宮在縣東十步天台山內,宮今廢。

福聖觀在縣西北十五里天台山內瀑布巖下。吳赤 烏二年為葛元建,初號「天台」,額乃元飛白書,王右軍

評其書如烏鵲,勢鶱巑屼。東北連丹霞洞,有仙人拍
考證
掌。岩西北枕翠屏,上有三井,號三絕之一,洩為瀑布,

蔽崖而下,狀似垂蜺數百丈。有濺珠亭,觀前對靈溪, 觀中引瀑布,縈繞廊院,灌注池塘。宋元嘉嘗於此刱 瀑布。寺東一百五十步,有柳泌使君宅,號紫霄山居, 今皆蕪沒。惟《玉清行》刻流水岩,明洪武間大水瀉出, 而字多不辨矣。又有隱真中峰,蓋梁徐則所居之處。 唐咸通中,刺史姚鵠因建老君殿,得玉簡上之,刻曰: 「海水竭,台山闕,皇家寶祚無休歇。」詔付史館。宋大中 祥符四年改今額。天聖五年,遣內侍投金龍。有布衣 孟合附詩以進,重新之。紹興十一年,置九天僕射祠。 按《眾真記》:夷齊死為九天僕射,治天台山之說。三十 年,楊侍郎偰妻趙,以老君殿建三清殿。陳古靈襄皇 祐間來遊瀑布,命名習養,有記。嘉泰二年,邑令丁大 榮立碑,刻「習養之瀑」四字於石崖上。明初併入桐柏 觀。

白雲昌壽觀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天台山內桐柏觀 西。唐大中六年建,舊名「白雲庵。」宋乾道四年,內侍鄺 守寧棄官入道,乞改庵為「觀」,遂賜今額。鄺後於觀側 自刱「白雲庵。」今俱廢。

玉京觀在赤城玉京洞天之右。宋政和八年賜額建 觀,未幾中亡。嘉熙改元,朝廷設醮祈禱,天使詣投龍 簡,籍地行禮,殊虧昭事。時沖靜大師高惟幾闢田度 址,興建觀宇。觀妙演道大師范善遷同盟助就。郡守 張號奏撥公田以助堂廚。御前宣賜沉香斗、真鐘磬 及御書觀額。拱辰殿扁:安鎮觀門。正殿崇奉徽宗本 命聖君,名「清平萬壽殿。」縣令姚德輝敘其事,今廢。 淨元觀在縣東三十里五都天台山麓,今廢。

聖壽院在天台山內,桐柏觀西。舊名「延壽。」周廣順元 年,朱霄外建。宋治平三年改額,今廢。

妙樂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十二都天台山內,即王 喬仙壇,吳赤烏二年建。殿前有石泉,名醴泉。泉南有 上貞亭,去壇東二十步有八角井,壇東有太子庵,西 有朝斗壇,南去百步有吹簫臺,北去三十步有瀛峰 室。唐僧靈一有云:「王喬觀,傅道士所居。」今無此觀。味 其景意,疑即妙樂也。舊有銅鐘自桐柏移來,上刻唐 「景龍二年所鑄」,今已久廢。

法輪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天台山內。吳赤烏元年 葛元卓庵於此,感三真人降,授以《貞一勸誡法輪妙 經》,遂建臺曰「降真。」漢乾祐中,錢氏復新之,仍造檀香 像一百軀。宋祥符元年改今額。元至順間重修,有翰 林學士虞集記。今廢。

法蓮院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十二都天台山下。唐咸 通六年道士葉藏質建。以層巒疊出,狀似蓮花,故號 「蓮峰道院。」宋治平三年改額,今廢。

昭慶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天台山下。舊名佛窟,唐 大中六年建,蓋僧遺則卓庵之地。唐會昌中廢,後道 士劉處靜刱聖祖殿,越州刺史李褒奏聞,賜號「道元」, 張仁穎為《記》。院中有七星閣,唐咸通中建。

赤城全真道院在縣東二百二十餘步天台山下。今 廢。

鶴峰全真道院在縣東十五里十都天台山麓。元大 德九年,徐光孚建,今廢。

桃源道院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二十都天台山下。至 元間,道士陳貫道建,今廢。

熙寧道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天台山內。宋咸淳七 年,道士徐自明建,今廢。

松隱道院在縣西二里二十都天台山內。即曹忠靖 公勛「松隱園」,今廢。

延真庵在縣西七里十二都天台山內。今廢。

臥龍庵在縣西北三十里十二都瓊臺之側。至元間, 道士周正中建,今廢。

赤城塔在縣北七里赤城山巔。七級,高二十丈。梁岳 陽王妃建。

國清塔在縣北十里國清寺前。九級,高五十餘丈。隋 開皇間,智顗建。

「雙塔」,在縣北四里天台山前。各五級,俱高七丈。僧德 韶建。

「白巖塔」,在縣西北三十里天台山內白巖寺後山上。 七級,高十五丈。普耀禪師建。

寶華塔在縣東三十里天台山內寶華寺前。七級,高 二十丈,唐乾符間建。

萬年寺塔,在縣北五十里天台山上,釋白詢建。 「降魔塔」,在華頂峰。相傳僧智顗降魔之處,後人為之 建塔。

寒山塔在天台山內寒山寺石洞側。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