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74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七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四卷目錄

 峨眉山部藝文一

  峨眉山行紀       宋范成大

  峨眉山普光殿記    明蜀王懷園

  登峨山道里紀       胡世安

  遊峨眉山記        王士性

  辛丑遊峨記        曹學佺

  峨山修改盤路記      傅光宅

  遊峨眉山記        陳文燭

  遊大峨山記        袁子讓

山川典第一百七十四卷

峨眉山部藝文一

編輯

峨眉山行紀       宋范成大

編輯

峨眉有三山為一列,曰大峨、中峨、小峨。中峨、小峨昔 傳有遊者,今不復有路。惟大峨其高摩霄,為佛書所 記,普賢大士示現之所。自郡城出西門,濟燕渡,水洶 湧甚險,此即雅州江。其源自嶲州卭部合大渡河,穿 夷界千山以來。過渡宿蘇稽鎮,過符文鎮,兩鎮市井 煩遝。《符文》出布,村婦聚觀於道,皆行而績麻,無素手 者,民皆束艾蒿於門,然之發煙,意者熏祓穢氣,以為 候迎之禮。至峨眉縣宿。癸巳,自縣出南門登山,過慈 福、普安二院、白水莊、蜀邨店,十二里龍神堂、伏虎寺。 自是磵谷舂淙,林樾雄深。小憩華嚴院,過青竹橋、峨 眉新觀路口、梅樹埡兩龍堂,至中峰院。「院有普賢閣, 回環十數峰繞之,背倚白巖峰,右傍」最高而峻挺者 曰「呼應峰。」下有茂真尊者庵。孫思邈隱峨眉時,與茂 真常相呼應於此雲。出院,過樟木、牛心二嶺,及牛心 院路口,至雙溪橋,亂山如屏簇,有兩山相對,各有一 溪出,並流至橋下。石塹深數十丈,窈然沉碧。飛湍噴 雪,奔出橋外,則入岑蔚中,可數十步,兩溪合以投大 壑淵。此下有闕文硾紙銷銀書之,卷首悉有銷金圖畫,各 圖一卷之事。《經》兼織輪相、鈴杵、器物及「天下太平皇 帝萬歲」等字於繁花縟葉之中,今不能見此等織文 矣。次至三千銕佛殿,雲普賢居此山,有三千徒眾共 住,故作佛,鑄甚樸拙。是日,禱於大士,丐三日好晴以 登山。乙未,果大霽,遂登上峰。自此登峰頂光相寺七 寶巖,其高六十里,大略去縣中平地不下百里,又無 復蹊蹬,斫木作長梯,釘巖壁,緣之而上,意天下登山 險峻,無此比者。余以健卒挾山轎強登,以山丁三十 人曳大繩行前挽之,同行則用山中梯轎。出白水寺 側門,便登點心坡,言峻甚,足膝點於胸云:「過茅亭嘴、 石子雷、大小深坑、駱駝嶺,簇店。凡言店者,當道板」屋 一間。將有登山客,則寺僧先遣人煮湯於店,以俟蒸 炊。又過峰門羅漢店,大小扶舁錯、歡喜、木皮里、胡孫 梯、雷洞坪。凡言「坪」者,差可以托足之處也。雷洞者,路 左深巖萬仞,蹬道缺處,則下瞰沉黑若洞然。相傳下 有淵水,神龍所居,凡七十二洞。歲旱則禱於第三洞。 初投香幣,不應,則投死彘及婦人衣履之類以振觸 之,往往雷風暴發,峰頂光明,巖上所謂「兜羅綿雲」,亦 多出於此洞。過新店八十四盤桫欏坪。桫欏者,其木 葉如海桐,又似楊梅,花紅白色,春夏間開,惟此山有 之。初登山半即見,至此滿山皆是。大抵大峨之上,凡 草木禽蟲悉非世間所有。余來以季夏數日,前雪大 降,木葉猶有雪漬「斑斕之跡。」草木之異,「有如《八仙》而 深紫,有如牽牛而大數倍,有如蓼而淺青。」聞春時異 花猶多,但是時山寒,人鮮能識之。草葉之異者,亦不 可勝數。山高多風,木不能長,枝悉下垂,古苔如亂髮。 請幫助識別此字。「掛木上垂至地,長數丈。又有塔松,狀似杉而葉圓 細,亦不能高,重重偃蹇如浮圖,至山頂猶多。又斷無 鳥雀,蓋山高,飛不能上。」自桫欏坪過思佛亭、軟艸坪、 洗腳溪,遂極峰頂。光相寺亦板屋無人居,中有普賢 小殿,以卯初登山,至此未申後,初衣暑綌,漸高漸寒, 到八十四盤則最寒。比及山頂,亟挾纊兩重,又加毳 衲駝茸之裘,盡衣笥中所藏,繫重巾,躡氈靴,猶凜慄 不自持,則熾炭擁爐危坐。山頂有泉,煮米不成飯,俱 碎如砂粒,萬古冰霜之汁,不能熟物。余前知之,自山 下攜水一缶至,才自足也。移頃,冒寒登天仙橋,至光 明巖炷香,小殿上木皮蓋之。王瞻叔參政常易以瓦, 為雪霜所薄,一年輒碎,後復以木皮易之,飜可支二 三年。人云:佛現悉以午,今已申後。逡巡,忽雲出巖下 傍谷,即中雷洞山也。雲行勃勃如隊仗,即當巖則少 駐。雲頭現大圜光雜色之暈數重,倚立相對,中有水 墨影,若大聖跨象者。茶頃光沒,而其傍復現一光如前,有頃亦沒。雲中復有金光兩道,橫射巖腹,人亦謂 之「小現。」日暮雲霧皆散,四山寂然。一夜,燈出巖下,遍 滿彌望以千百計。夜寒甚,不可久立。丙申,復登巖眺 望,巖後岷山萬重,稍北則瓦屋山,在雅州;稍南則大 瓦屋,近南詔,形狀宛然,瓦屋一間也。小瓦屋亦有光 相,謂之「辟支佛。」現此諸山之後,即西域雪山,崔嵬刻 削,凡數十百峰。初日照之,雪色洞明,如爛銀晃耀曙 光中。此雪自古至今未嘗消也。山綿亙入天竺諸番, 相去不知幾千里,望之但如在几案間,瑰奇勝絕之 觀,直冠平生矣。復詣巖致禱,俄氛霧四起,混然一白。 僧云:「銀色世界也。」有頃,大雨傾注,氛霧辟易。僧云:「洗 巖雨也。」佛將大現兜羅綿雲復布巖下,紛郁而上,將 至巖數丈輒止。雲平如玉地,時雨點猶餘飛。俯視巖 腹,有大圓光,偃臥平雲之上。外暈三重,每重有素黃 紅紫之色。光之正中,虛明凝湛,觀者各自見其形,現 於虛明之處,毫釐無隱,一如對鏡。舉手動足,影皆隨 形而不見傍人。僧云:「攝身光也。」此光既沒,前山風起 雲馳,風雲之間,復出大圓相光,橫亙數山,盡諸異色, 合集成采。峰巒草木,皆鮮妍絢蒨,不可正視。雲霧既 散,而此光獨明,人謂之清現。凡佛光欲現,必先布雲, 所謂兜羅綿世界光相依雲而出。其不依雲,則謂之 清現,最難得。食頃,光漸移過山而西,左顧雷洞祠,山 復出一光,如前而差小。須臾,亦飛行過山外,至平野 間,轉徙得與巖正相直,色狀俱變,遂為金橋,大略如 吳江垂虹,而兩旁各有紫雲捧之。凡自午未雲物淨, 謂之「收巖」,獨金橋現,至酉後始沒。丁酉下山,始登山 時,雖躋攀艱難,有繩曳其前,猶嶮而不危。下山時雖 復以繩縋輿後,梯下,輿夫難著腳,既嶮且危,下山漸 覺暑氣,以次減去綿衲。午至白水寺,則綌絺如故。聞 昨暮寺中大雷雨,峰頂夕陽快晴,元不知也。食後遊 黑水,過虎溪橋,奔流急湍,大略似雙溪,而小不及始 開。山僧自白水尋勝至此,溪漲不可渡,有虎蹲伏其 傍,因遂跨之,亂流而濟,故以名溪。黑白二水皆以石 色得名。黑水前對月峰,棟宇清潔。宿寺中東閣,秋七 月戊戌朔,離黑水,復過白水寺前,渡雙溪橋,入牛心 寺,而後斷路。白雲峽水方漲,碧流白石,照人肺肝,如 層冰積雪中。籃輿下行,峽淺處以入寺,飛濤濺沫,襟 裾皆濡,境過清,毛髮盡竦。寺對青蓮峰,有白雲、青蓮 二閣最佳。牛心本孫思邈隱居,相傳時出諸山寺中, 人數見之。《小說》亦載,招僧誦經,施與金錢,正此山故 事。有孫仙鍊丹竈在峰頂。又淘米泉在白雲峽最深 處,去寺數里,水深不可涉,獨訪丹竈,傍多奇石,祠堂 後一石尤佳,可以箕踞宴坐,名「玩丹石。」寺有唐畫《羅 漢》一板,筆跡超妙,眉目津津,欲與人語。成都古畫浮 屠像最多,以余所見,皆出此下。蜀畫胡僧,惟盧楞伽 之筆第一,今見此板,乃知《楞伽》源流所自,餘十五板 亡之矣。此寺即繼業三藏所作。業姓王氏,耀州人,隸 東京天壽院。乾德二年,詔沙門三百人入天竺求舍 利及貝多葉書,業與遣中。至開寶九年,始歸寺。業詣 闕進所得梵夾、舍利等,詔擇名山修習。登峨眉,北望 牛心,眾峰環翊,遂作庵居,已而為寺,業年八十四而 終。出牛心,復過東峰之前,入新峨眉觀。自觀前山開 新路,極峻斗下冒雨以遊龍門,竭蹶數里,欻至一處, 澗溪自兩山石門中湧出,是為龍門峽。以一葉舟棹 入石門,兩岸千丈巖壁色如碧玉,刻削光潤。入峽十 餘丈,有兩瀑布,各出一巖頂,相對飛下,嵌根有盤石 承之,激為飛雨濺沫。峽舟過其前,衣皆沾溼。越數丈, 半巖有圓龕,去水可二丈,以木梯升之,即龍洞也。峽 中紺碧無底,石寒水清,非復人世。舟行數十步,石壁 益峻,水益湍急。回棹,舟人云:「前去更奇」,以雨大作,加 飛瀑沾濡,暑肌起粟,骨驚神𢥠,凜乎其不可以久留 也!昔嘗聞峨眉雙溪,不減廬山三峽,前日過之,真奇 觀。及至龍門,則雙溪又在下風。蓋天下峽泉之勝,當 以龍門為第一。然其路嶮絕,亂石當道,將至峽,必捨 輿躡草「履,絕營傾步於槎牙兀嵲中,方至峽口。」蓋入 峨峰頂,天下絕觀,蜀人固有罕遊,而龍門又勝絕於 山間,遊峨眉者亦罕能到,非好奇喜事、忘勞苦而不 憚疾病者,不能至焉。復尋大路出山,初夜始至縣中。 己亥,發峨眉,晚至嘉州。

峨眉山普光殿記    明蜀王懷園

編輯

普光殿,在峨眉山之絕頂。「峨眉乃普賢大士示現之 所也。峨眉之勝聞天下。其山周帀千里,八十四盤於 青雲之端,有石龕百餘,大洞十二,小洞二十八。又有 雷洞坪、飛來鐘玉泉、石金剛臺之境。峰巒倚天,彩錯 如畫,與岷山相對,實吾封內之巨鎮也。山之上天霽, 則圓光大現,山之下雲開則聖燈夜明,誠為佛之境」 界。成化二年,舊殿厄於回祿寺之住山,了鑑以事聞 於予。予因憫古佛道場不可廢毀,捐資命工,重為修 建。越三年己丑而工畢,峻傑弘麗,於舊尤加。殿中以 銅鑄天地水府天君、侍者、雷電山王之神像,以為百 千萬年之香火也。夫天地之理,生生不息。成毀也,代謝也,理勢相因而然。後人不繼前人之為而為之,則 其跡化為草莽之區矣。成而毀,毀而成,亦生生不息 之意也。斯殿一新,因前人之為而為之。四方睹佛者 登斯山,上斯殿,當知普賢願王,應變無窮而行澤無 盡也。殿之規制,茲不一一焉。是為記。

登峨山道里紀       胡世安

編輯

峨眉縣治南。出郭即古勝峰橋,今名儒林橋。稍前轉 儒學街,隔右澗有西坡古剎。溪水縈折,檉柳帶緣過 聖宮。前合三山流為泮,澄波千頃,鯈樂蓮香,亦多雅 致。右行對後嶺洪範庵。沿本山迂行,度凹則十方院。 又里許,華嚴樓,接大悲庵。再前,興聖庵,梵舍歷落,皆 延憩遊客邸。又四里許,聖積寺,門對古慈福院,中衢 傑然一閣。《志》載:了鴇樓,以鴇淫鳥,況僧至此,了絕淫 念。俗又呼老寶,謂老僧慧寶所刱額,顏峨峰真境,魏 了翁書。自樓而西,有普賢殿。又前普安橋,舊有普安 院、八卦井,今廢。過橋西折而上,經楊家岡,平疇沃衍, 嘉樹陰濃。自此沿澗紆行,寒玉琮琤,名瑜伽河。有三 一庵。前則白水莊、獨邨店,依山逆行,上有石碑處,舊 名大光明山。又前坊曰「會宗」,近改「問宗。庵」,在山腰,原 風道人募建,今就頹蕪矣。行二里許,至龍神堂。堂外 豎石幢,名「尊勝塔。」再上,則古柏森森,飾徑高峙。隔虎 溪,即伏虎寺。昔傳有行僧至此,因虎肆虐,建塔鎮之, 其患遂息,故改今名。左有西域和尚靜室,其和尚年 九十七,康健甚,言西域事頗悉。右室名「龍鳳庵」,以地 形稱也。再進,為無量殿,至涼風橋。其右峭壁中有洞, 風颼颼自口出,為涼風洞,橋以此名。谷口舊有震旦 第一山坊。經茶庵稍進,過解脫橋,危磴直上,約高百 丈,名解脫坡。坡上有觀音堂,下有仙人會。舊傳昔有 一池,入山者於此沐浴,今廢。左行跨山蹊,依兩壁。左 右之行,凡十數折,層級而上,過小橋,延不數尺,名玉 女橋。再上華嚴寺,今名歸雲節梲、盤螺轑,蓋佛座名 雲篆殿,制甚古,大蝠託廬。按《碑》,宋紹興間建,嘗掘地 得一小碣,鐫華嚴堠,左刻至縣十五里,右刻至巔七 十里,今豎寺中。由寺左行為青竹橋,橋上左望秀出 者玉女峰,頂上有石池,深廣四尺,歲旱不涸。相傳天 女浴盤。僧云:「宋卭州刺史馮楫結庵於此,日諷《華嚴 經》,感天女饋食之異」,即此處。前有鳳嶺庵,今廢。右有 飛龍庵。轉西由青竹橋折北行為楠木坪,樹偃蓋,堪 避暑雨,俗呼木涼傘。坡昔陡滑,今修成。路旁建一庵, 自庵前左上為呂行祠。祠前重樓瑰瑋,奉大士於上, 彌勒居中。嗣又增修新殿及靜室香廚,以棲僧眾,於 是仙佛同宗。祠後為華嚴坪,相傳即赤城隱士舊居, 古名赤城山,昔有香煙、羅漢、白雲三寺,今廢。自祠東 北望,為宋皇觀舊址,古有道紀堂,幽館別室,合三百 五十間。左有千人洞,授道臺虛靈第七洞天之蹟,即 黃帝訪天真皇人授九仙《三一》五牙經處。右有十字 洞,相傳呂仙遊此,以劍畫石成此洞。延袤廣丈許,深 不可測,人以石擊,鏗然有聲。水自龍門對山飛作瀑 布,常見竹葉籜隨出,即洞旁叢篁遺墜也。又右升仙 臺,昔有瞿武,一雲瞿君武,或稱皇人弟子,或稱後漢 漢安時人,能騎龍乘雲上下,遊彭山、犍為間。至今二 處有繫龍遺跡。按《莊子》,「瞿君字鵲子,長梧子之」弟子 也。又周人。未知孰是。由祠左里許,望山下,溪中一石 類艅艎,順浮水中,名石船子,俗號普賢船。舊有藏舟 干壑坊豎道左。又里許,沿巖行,人呼五十三步。上有 天慶庵。由庵稍下,過太平橋,上馬鞍山。又稍上,距那 庵。路左上有龍泉庵。順路過小石橋,右為天台庵。下 坡為萬定橋,古名萬福橋。橋頭一大石,方廣當途,即 大峨石界。左方一石,蹲小池間,體側上刻陳希夷草 書「福壽」字,呂純陽書「大峨」字,又「先達神水」字,俱鐫石 上。石後隔尺許,又一石扆之,上刻「浴衷」字,又《神水通 楚》小碑豎其上,中間止容一人。下觀水穴中,聲汨汨, 自上舂下,透前大石底而出。池中沙水晶瑩,內貯圓 石一塊,形若磨軸,脈理旋轉,宛然圖中太極分兩儀 像。池水前溢,終歲不竭,纔數武便滲去,從無澗路,莫 知所之。池左上新刱一坊,題「水竹居」;又上小亭,題「竹 月松風」;正面方亭,題「宗漏」字。池右在昔,渠九曲,資遊 人汎觴,今廢止。豎小亭,題一卷一勺。僧言:智者大師 得道於此,後卓錫荊門,思此水龍王引神水浮缽杖 於洞口流出,今玉泉是也。池後有小石塔,塔後有聖 水閣。又進為福壽庵,庵前一海棠,大數圍,高數十丈, 榦直上二尋餘,始敷枝葉。春夏交,紅英爛放,甚可愛 也。此間去西南山遙,聞有聲淜湃,疑挾風雨而來,移 時乃息。及履其地,全無水蹤,土人名曰「山潮。」久晴必 雨,久雨必晴,此其驗也。至潮之遲暫大小,又以卜歲 入盈縮,亦異矣。登靈文閣,望別墅深處有勝峰、彌陀、 立禪諸庵,曹溪閣諸峰錯落如螺髻。前咫尺竹林蓊, 蔚為神水庵。再進,則歌鳳臺,楚狂遯跡所,側湧一泉, 四時不竭。又前過百福橋,俗名「響水」,以聲潺湲故。水 中石光碧映帶游裾。又前鳳觜石西上,為中峰寺,今 名集雲明果大師道場,即智者寄杖缽處。昔有孫、王宋三真人羽化於此。在宋有乾明觀,黃魯直習靜其 中。登普賢閣,群峰周遭,茲獨中峙,故得習名。左行為 三望橋,又上茶庵。庵前即三望坡,以路險峻,行者三 望乃至。或雲軒轅帝曾三舉望祭於斯。上有龍神殿, 亦古蹟。坡下若舂聲,杳入深谷。又三折下,過樟木、牛 心二嶺,至前牛心寺路口。下坡則雙飛橋。周望丈人、 兒孫,垣霍競秀。有兩巒對出牛心嶺,自中亙垂如貫 珠,左一水從雷洞坪遶白水寺而來,右一水從九老 洞遶洪椿坪而來。至此路界,作雙虹跨澗。僧云:「左橋 始軒轅遊勝峰時,右則自漢至宋,不知幾重修。」當兩 橋間有清音閣。其上小阜一亭舊名接王亭。俯帶傍 溪,有同佩委。始望碧涓,馴逝於斯。峽深勢束,褊急性 成。偶逼風磯,輒恣豗奮。環岸樹木,斜抱僂生。上突乳 峰,高臨兩水,建有白衣觀音樓。兩水迸出互望,遂爭 雄怒搏,意不相能。賴石丈人為魯連誘之,一氣漸就 平衍。僧指盤渦尖銳有微瓣者,牛心石也。石左右各 有石,如雞冠馬鬣,碧膩漣漪。亭於合溪之上,曰「瑠璃 水。」亭後數武,刱一大樓,名「洗心臺。」白衣閣左少進灣, 內為廣福寺,乃前牛心別院。溪名「寶現」,即宋三藏師 繼業得鬥石處。由廣福左入數里石筍溝,有寶珠庵。 溪上一峰,名天柱,聳立閣後,上有小庵,名「異華峰。」右 由閣緣巖而上,遇缺陷,棧以木皮踰金石,凡數折,至 後牛心寺,繼業所刱,今名「臥雲」,即古延福院,孫真人 思邈修鍊於此。所遺鐵臼銅罐,質朴色古,今隨婪吏 去矣。寺左丹沙洞,洞旁舊有祠,寺壁相傳有張僧繇 畫《羅漢》一板,甚著靈異,壁今毀。自寺遙望大峨山左 中峰,寺後尖秀插空者,名呼應峰智者大師道場。下 有茂真尊者庵。相傳智者、茂真、孫真人每集寺後,弈 棋於此,呼應有棋盤石,方廣丈餘,有庵名呼應。庵前 左右有溫涼二池,今廢。庵後有三仙洞及雄黃石。相 傳唐元宗幸蜀,夢真人乞武都雄黃,後遣使齎送至 此,煙雲相隔,使者呼應,因得造焉。見一叟幅巾被褐 危坐,手指磐石曰:「置藥於此,上有表,錄上皇帝。」中使 顧石,有朱書百餘字,就錄一行,則行,滅去呼應之名。 又或以此。由寺前下坡舊路,自觀音巖上瓦廠,新路, 順溪至積善橋,皆可達洪椿坪。此路多熊狒猿虎之 類。由牛心寺越雙飛橋北遵磴道而上,為白巖,石色 皜潔,刻有「白龍洞」字,不知洞所。又前一望,濃翠蔽嶺, 別傳和尚手植楠也。株與《法華經》字數相等,今號「古 德林」,樵蘇不敢輕犯。再進象牙坡,以山石形得名。小 庵二所,俗呼上白龍洞、下白龍洞,皆白水寺下院。至 山凹處,望樓閣矗空,拾級累百,乃達四會亭,有接引 銅像,左則慈聖庵。接引閣上為大峨樓,雲是公輸班 所修。再上,左豎祗樹林坊。稍轉為海會堂,藏有佛牙 一具,及丁雲鵬所畫八十八祖像,御賜紫衣。出堂直 上,則古白水寺,即唐廣濬禪師彈琴處。寺甚敞,居僧 常至數百。宋初敕建銅殿,大士銅像亦高十餘丈。歷 太宗、仁宗、真宗三朝,御賜寶供最多。《三經》回祿,盡付 煨燼。明世廟重修,亦就毀。萬曆間春,慈詔新建萬年 寺,普賢一殿,螺結磚甃,頗稱精固。乘象金身,峨然丈 六。祝融稍戢其焰,惟是寄木穴頂,導霖,直注大士髻 中。頃僧建閣四層,高幬其上。自縣至此,歷峻坂已四 十餘里,說者謂登峰頂,此猶其麓也。寺直右肩,有淨 業堂,古泉清洌,足供千萬人。傳雲龍窩左逆行,穿經 樓舊址,東望有萬松庵,少進不能通輿馬矣。從雙棕 樹直上頂心坡,一舉足,膝輒平心。巖畔有太子石,形 甚肖,遊人手摩幾平。又數百級,凡十三轉,稍平敞,一 亭,名「觀心。」自亭右行曲轉有妙觀庵。庵側有空庵、禪 堂,俱據高臨下,寥曠欲騫。自亭仰躋,箭括通天。左峙 石丈餘,右小石結土阜小遜,俗名鬼門關。又前石子 雷單亙一脊,左右斗巖,名大小鵝嶺。脊將盡,其下空 洞梁度,俗呼「仙女橋。」又上數轉,山坳微敞,結小庵,名 息心所。由庵左順山斜行過峽,復上升,甚陡。為石碑 岡,一碑屹然,字跡漫滅不可讀。不數武,履仄徑而下, 沿巖行,過峽路不盈尺,則有大小雲壑,俗名大小深 坑。又前順巖而上,歷數十折,皆仰登。下視石壁如削, 不知幾百仞。所恃灌木叢篁,層疊蒙翳,不欲示人以 險。又前,長老坪,舊庵就圮近有結茅以應乞漿者。由 坪出山,肩駱駝嶺漫行數里許,為初殿,昔漢蒲公採 藥見鹿處,後人立此殿。或雲「山形類鷟,名鷟殿」,或雲 「簇店。」下有蒲氏邨居,無他姓,皆蒲公後也。又前上舊 有小石埳,水清不竭不溢,俗呼一碗水。又前九嶺岡, 劍脊直上,左峰劖出群岫,名「華嚴頂。」又前蛇倒退。又 兩折稍下,左巖口有小徑,通九老洞。又前右坡,下有 九龍坪。度巖直上一坪,道傍枯幹頑石,皆衣苔蘚,此 地因名木籠鬆。又前蓮花石,建有庵,榜「蓮花社。」道左 一石,蕊劈肖芙蕖。又前過峽,望一陡徑,直上層霄。左 瀕危壁,名鵓鴿鑽天。上有石砌小池,僅丈許,僧雲菩 薩洗象。池傍一石,僅二尺,僧雲升象石。自白水至此, 遊蹤稍適,因名其嶺曰「初歡喜」,又曰「錯歡喜」,以前去 尚有險在,今建庵名「初喜亭」,然遊者必增衣易巾,斯有以蔽寒。再上數百級石碑亭。又百餘級羅漢洞,僅 石罅數尺,不審何以冒茲名。或以舊有一石類應真, 稍近之。又上數百級滑石溝,過此坪行里許,危磴直 下數百尺,有化城寺,殿舍皆用木皮覆椽,易以瓦,霜 雪所薄輒碎也。《寺碣》紀:昔有昆明施紹高、太和王藎 台來此,遇白猿,獻二果,各啖其一,仙去。由寺左迂行, 前峻坂,亂石直上,三里梅子坡,攀援而上,有猢猻梯, 崱屴百轉,素雲冉冉不絕。道傍一殿曰「白雲。」從此仰 望山脈作三支,自初喜亭至是晦明風雨無時,與山 椒山足絕不雷同,氣候攸判矣。自白雲殿順行,古木 連蜷。煙荒岑樾中殷殷作砰𥔀聲者。《雷洞坪》也。風雨 雷電自下倒射。宮巖萬仞。路絕,夤緣巨石請幫助識別此字。列,蚰塗 曲通。瀕巖有雷神殿,路豎鐵碑,禁人語。相傳下有七 十二洞,雲濤布濩,色如羅綿,茲洞其聚族處耳。洞傍 仄,徑從九嶺岡巖左螺折而行,至此與洪椿坪相望。 其下多石龕古蹟,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黃帝 廣成子訪天皇真人遊此,遇一叟洞外,詢有侶乎?答 以九人,今名以此。巖棧曳練,石首崴盤如象鼻,右衽 洞扃,從闑左入,必然炬乃諳。道聞昔有結伴欲窮其 勝者。入洞內里許,巖水滲滴成泉,僧名「觀音水窩」,止 一盂,取不竭,不取亦不盈。再行十餘里,路稍狹,怪石 森列,若虎豹魍魎,勢欲攫人。忽一溪袤逝,噴薄作聲, 疑鳴吠樂音,從遙遞耳。蝙蝠如鴉,競來撲炬,氣且寒 洌刺肌,遂逡巡不敢度而返。巖下一泉,久雨將晴,久 晴將雨。前一日取供炊白粲必赤,餘日不然,名「卜應 泉。」洞前回瞻絕壁,雲即化城寺後山,與雷洞坪共一 山脈。其峰多木蓮,四季葳蕤若續,從此愬伏羲、女媧 諸洞,當不遠。鬼谷子於此著《珞琭子》,亦有洞,但閜壑 凌虛,跡絕人鳥,徒遐矚而已。由雷洞坪曲折沿巖亙 數里,過新殿,則八十四盤,名桫欏坪。桫欏樹高可三、 五、七丈,葉似枇杷,花備黃、紅、紫、白諸色。叢蕊並蔕,大 可尺許,三、四月最盛。第性喜寒,不耐暄燥,移下方多 不育。俗輒詭其說,謂菩薩私玩,此界多此花,故名。稍 折,有接引庵。再前,路分兩岐,從左陡上為舊路,一巨 石橫巖下,名觀音巖。直至大歡喜前,至回龍庵,與新 路合。從右平行里許,危巖仰登,凡數百丈,名「三倒拐。」 復沿坡上為太子坪。再前圓覺庵,庵左有小徑,可達 山後諸庵。自庵右轉上行,為登頂通途。右有居庵、洪 範庵,左有法慧庵。又上觀音庵。又左回龍庵,與舊路 合。又前圓覺庵,由左折而上老僧樹,大數抱。傳雲樹 存空膚,有老僧入定於中,枯榦復榮,今包裹無隙矣。 又上天門寺,兩石對立若劈,中通一戶,深二丈許,名 天門石。又前隔澗蓮花庵,右轉鳳凰庵,左轉有茶庵。 庵前七天橋,雖無灌注,遇雨成溪。又前文殊庵,左上 天啟庵,正行天仙橋,直跨山澗,有庵踞上,橋底積雪, 盛夏不消。又傍彌陀庵,左折入峨頂矣。山徑雖峻,至 頂頗寬平。寺前一石名「瑞星。」稍進錫瓦殿。又上天王 殿。殿後左右列祖師龍神二堂,正中錫瓦普賢殿,又 上銅瓦殿。由此左上,敕建永延寺一樓,甚閎偉,名「華 嚴。」又上藏經樓。自樓左向後,層梯而上,詣峰頂,有滲 金銅殿,瀋府捐巨萬金新建者。高二丈五尺,廣一丈 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上為重簷雕甍,環以繡 櫺瑣窗。中坐大士,傍繞萬佛。門枋空處,鏤飾雲棧劍 閣之險及入山道路逶迤曲折之狀,制極工麗。傍列 銅窣堵波三,高下不等。此皆背巖向西。以曬經山為 正對銅殿,右則鐵瓦殿,古名「光相寺。」外為睹佛臺,即 放光處。左有童子臺,右辟支臺。此殿依山面東,嘉、陽 一帶在其前。殿後楞嚴閣復西向。又左臥雲庵,亦西 向。峰頂少井泉,惟此庵下有半月池,深廣不數丈,水 日上滲,足飲千人,偶穢輒涸,持經咒祭之,復溢。僧呼 「聖泉」,又呼「觀音水」,或名以井絡泉。庵右有觀音閣,閣 前有小睹佛臺,光見略蚤。睹佛臺左有石,屹然曰金 剛,若鐵汁鑄成,睹光者每倚藉之。石下有萬石嵯岈, 攢作一片,名七寶臺。臺下有石室,戶樞甚多,小睹佛 臺下有盤陀石,整潔可坐。石左復有一阜,隆下盤,頂 若鎚鈕,僧呼「飛來鐘。」又左,雷山側有二石,眉目宛然, 名仙人面。又石有手痕,名仙人掌。臺右回望,本山來 脈,自右而起,有賢首閣、華嚴頂。又上為千佛頂,舊傳 願王三千眷屬同來居此,故名。順此坡左下華藏庵, 又下獅子坪,從臺上空霽時俯矚,可歷歷指者不到。 寺、朿竹坪、棋盤寺,寺側亦有棋盤石,盤側二小石常 煖,名「溫石。」又靈巖寺、盤龍寺及龍池等勝,紫芝、玉蟾 等洞,虎皮等岡,榮徑等堡,銅山一帶,舉集其下。正東 直對洋、九龍、凌雲、烏尤等勝而外,榮德、巴嶽,層疊在 睫。東南則羅回以外馬湖諸山,東北則中巖、青城、玉 壘諸山,正西則兩峰高插,中一平偃而大,如供几案, 曰「曬經山。」西南則卭崍霧中,大小瓦屋,巍峨並峙。西 北則火燄寶塔,森棼羅列,惟雪山晶瑩映天,玲瓏屏 漢,鏡旭獨先,移暉遠燭,敻出西域諸峰表天竺、蔥嶺 諸番界,俱在縹緲間,光相之現,有所謂攝受清現金 橋者,詳《范紀》。又有白色無紅暈者,曰水光。如箕形者曰辟支光。如鐃鈸形者,曰童子光。有尖稍上映,直豎 斜移者,曰仙人首。仙人掌光。皆一光變態而異名。當 光欲現時,有小鳥如鴝鵒飛止巖頭鳴,僧譯其語,曰 「佛現,佛現。」遊人或掌粟,亦就食而去。環臺則岷、江、雅、 瀘、大渡、青衣諸水,向背繞流如線,綿雲漫布,咸沉沒 灝氣中矣。出永延寺左行,為富順庵。又下行,遶山坡 至澗,為白龍池。池水深尺餘,素沙徹映,磊石作勝,內 有蜥蜴潛近邊底。僧以缽盛,馴擾可狎,往往與嵐雨 作緣,遂冒龍籍。自池下行,上右坳為淨土庵,前有坪, 亦名桫欏坪。自坪右折行,有大覺庵、永定庵。坳上有 沐浴堂。右行越嶺,為聖水坪庵。又前學士堂。稍前通 天和尚塔,肉身尚存。啟幔視之,有生氣。又前太虛庵。 又前至回龍庵,與來時新舊二路口相合,一坊巋然。 上題「山後七十二古德」名。庵左為大佛坪,諸庵以及 幽巖邃谷,人跡罕至。洞天靜室,不知名者。旋四會亭 右廂至白水寺。前有缽盂峰,平地突峙。自白水逆左 行,至石板凳二里為虎渡橋。駛流迅瀨,接入雙溪。自 橋徑曲十二盤,至八音池,一名「樂池。」池中有蛙,遊人 鼓掌,則一蛙先鳴,群蛙次第相和。將終則一蛙大鳴, 群蛙頓止,宛然一部鼓吹過池。又西則黑水寺,前對 月峰祖師堂,有惠通肉身及所遺藕絲無縫禪衣一 領,古白玉環一枚。又有惠續尼院。尼即惠通禪師妹, 從兄來峨,入定於「此,遇夜有黑虎,為之巡廊。」寺傍巖 龕有無懷洞。自黑水還白水,至大峨石。由萬定橋頭 東北折,徑陡且仄。初猶開豁,頻歷石溜,互折野竹,坡 陀數里,方出險林,見一長石臥溪中,即前楠木坪,俯 瞷石船子也。迫視之甚肖,紋理縱橫,亦異他石。循溪 委曲而進,見澗流自兩石門中噴出,是為龍門峽瀑 布修縮不一。溪南大石岌嶪,劃然中開。兩峰皆絕壁, 高數十仞。行者緣木梯下,若猿族援降,不知其股行 也。又數丈,望半巖一圜龕,則龍門洞,去水三丈許,土 人編竹跨溪上,手接蟹度之。遊人立洞口,萬壑千巖 競來邀盼。入尺許,另透天光一片,洞深廣廿尺有餘, 氣象軒朗,穹窿百千,鍾乳癭垂。左壁雙鉤「龍門」字,舊 傳宋富春孫公筆,今雲東坡。石凸凹作鱗爪,名以龍 床、龍枕。遊人坐臥其中,仰眺煙靄,俯臨澄潭,不復知 去塵寰近遠。賓巒垂練,偉於峽瀑。下有《種玉溪》題詠, 亦不減無懷洞。遊蹤屆此,覺向之滮鳴。請幫助識別此字。濺,俱斂入 谽谺中。出峽口,狂態復作,稍遜於前。自此達龍門壩, 至龜子山,形類贔屭,直至瑜河,與來路合。二峨山在 本山南三十里,名覆篷,以形似,又名綏山。右有綏山 縣治高減大峨之半,據南方。上有天池,其傍則葛由 洞,即騎木羊往來處。下有豬肝洞,呂仙晝遊龍門,夕 宿豬肝,即此。昔人遊經羅目,掘得一碑,上鐫「紫芝洞」 三字,傍注一山五口,道人書,今豎道傍,乃此洞別名。 下有紫蘭泉,亦呂仙命名。又洞有紫芝洞,上一里,洞 口刻「爛柯」二字。三峨在山東南四十里,距二峨南九 里,古名華刃山。有季仙洞,高又半減於二峨,其閰洞 石幽奇,相伯仲雲。又距峨東北有龍池,四山環抱,一 鑑中涵瀰漫。又十里許,深黝叵測,下有龍居。相傳每 開霽則霞光上昱,隱見點額大金鯉四尾,及水獸龍 馬等物游戲其間。或澄映處依稀古樹,參差圖繪。淵 底中多魚,流氓擅利。漢李膺《記》:「峨眉山下有龍池,長 廣十里」,即此。《志》載「峨山石龕百十二,大洞十二,小洞 二十有八。」大略杖履所及可記者耳。其所未及,將無 逸。

以余己卯所遊目遇,已非己未。按范致能所紀,愈迥然矣。頃罹兵革興替,不審何景,使他時搦管,或不減此紀,或有加於此紀,「邀貺山靈」 「菟裘」 ,稱得所也。菊潭氏識。

遊峨眉山記        王士性

編輯

志云:寶掌三藏千歲來自天竺。指其地為震旦第一 山。與夫睹佛光與西域雪山,蓋皆謂峨眉雲。峨山去 巴西不遠,詢之其人,則咸謂七八月雪封山,山僧弛 擔弗能上也。先是直指何君聞余欲登峨,已檄邑令 除道,然亦曰:「姑嘗試雲爾。」或又曰:「秋霖後,佛光多不 現。」余咸為不聞也者,與元承徑趨焉。以九月望後二 日丁卯至嘉州,登凌雲挹,九山環峙,左憩註書臺。時 岷江南流,滾滾有聲,大渡河自西來注之,遙望三峨, 隱隱在雲霧間,若招余者。次日發嘉州十五里,亂流 而渡,過蘇稽鎮,午至縣,又西行五里,至聖積寺。再重 廊翼然,為老寶樓,置魏鶴山「峨山真境」四字,則登峨 第一山門也。復過龍神堂上、伏虎寺左而至一壟,為 解脫坡,高山大巖,深林巨澗。度溪橋而聽,風聲蓬蓬 然,水聲泠泠然。意戀之以夜,故促去,宿華嚴禪寺。己 巳,發寺北首,過青竹橋,轉柟木坪上。五十三步一平 臺,可坐數人,覆以翠竹,為歌《鳳臺》雲,接輿避楚而隱 地也。前見一石,遠伏山口,狀如舴艋,為普賢船。又前 片石踞立路側,為大峨石。後有石並峙,下深成井,水 自石井𤃫𤃫出,為玉液泉,石鐫《陳圖》南「福壽」二字。西 入數里,為呼應臺,則茂真尊者與孫真人精舍也。北數里,倚白雲峰,為中峰寺。過寺上大坡,凡三望乃至 為三望坡。下坡抵壑,雙溪合流,障以石山,如葫蘆出 物,楹其背後為牛心寺,寺僧出真人丹鼎,與繼業三 藏錫杖焉。寺後綠陰簇抱,蔽虧天日,景幽絕,不類人 間。右去過十二峰頭,為九老仙人洞。寺左右為雙飛 橋,橋流合處,怪石螺砢,飛瀑怒出其間,一石懸峙焉, 為牛心石,兩石巖夾飛濤而去。余與元承置蒲團石 上,結趺跏坐之,聽流水砅渹嗚咽,神骨俱寒,即不能 忘死,堪忘世,此峨山山水最佳處也。再歷危磴,為白 龍洞。洞兩翼樹柟千本,空翠欲滴。上四會亭,為白水 寺。寺有宋興國鑄普賢騎白象像,並賜袈裟寶環。傍 有三千鐵佛,廊廡鱗集,此壯麗之窮也。嗣是悉南行, 乃始稱登峨。飯畢,從寺後直上一千步,為頂心坡。頂 心者,足行與心相著也。又一千五百步,為息心所,左 右俱嵌空壁。又過大小深坑,坑窮無磴道,扳緣險巇 而上,五里許為長老坪。始偏山左行為鷟店。霧雨濛 昧,衣袂盡沾溼。披霧復行,行竹箭間,兩腋叢合,差不 甚見險。又下深谷如井,為九嶺岡。既下又起為蛇,倒 退又下,至谷,乃上猢猻梯,猶言鳥道也。路絕則倚木 棧懸接之,故亦言「梯。」一步一墮。經十里餘,乃至一坪, 為初歡喜,亦稱錯歡喜也。飯罷,又升高八里餘,為木 皮殿。過此十日九霜雪,陶瓦《龜坼》覆屋,以木皮矣。再 下谷,將升處,石壁橫亙數十丈,為梅子坡,坡長與木 皮等。至高處稍平,為白雲殿。自白水上白雲,兩巖無 倚,俱行馬鬣中也。殿陡巖萬丈,直至睹佛臺而止。緣 巖為雷洞坪,巖石臥路,盡青碧膩理,玲瓏如琢,與楂 老樹相盤錯,虯龍虎豹,兩欲鬥巧。巖斷處下窺無際, 杳然深黑,世傳雷神居之,聞人語聲,則風雷暴至。舊 樹一《禁語銕》碑。下有十二大洞穴,人不得至也。過雷 神洞而上,長十數里,險視猢猻。梯過之,為八十四盤, 道傍積雪皚皚。高山茶不甚佳,雪可嚼。盤盡,則一石 穿雲而立。為觀音巖,巖前樹抱石而生,藤蘿鬖髮,為 普賢線。巖傍巨石如門。又數折至桫欏坪,為大歡喜, 蓋有桫欏花雲。過歡喜亭,無險矣。秉燭斜躡而南,至 通天堂,又南為老僧樹。樹兩岐直立,枯而空中一遊 僧來定焉,復榮抱為一僧定,故未出也。乃知龍淵慧 持之事為不誣奇矣。右折,二石矗天,開一罅為天門 石。轉而過,為七天橋,蓋猶謂瓦屋九天也。乃趨三殿 頂禮,先錫瓦,次銅瓦,上絕頂為銕瓦,皆像普賢也,一 名光相寺。禮罷,就性天頭陀宿焉。頭陀年九十,苦行, 與之語未了,門外雪復大下,余乃擁榾柮,披重裘,尚 皮毛慄慄,蓋山中連三夕雪矣。庚午晨起,望西山盡 霽,獨一山衣白巑岏,僅咫尺間。詢之性天,曰:「正西域 大雪山也。」此浩刦積雪,不消,六月乃益明,去此數千 里矣。余瞪目久之。初陽起,射雪色,更熒熒照人,如沁 肝膽,即世稱璚樓玉宇,不足狀之,又一奇觀也。然目 力所窮,尚視山而遙,乃不皆雪,豈太陰積氣,獨凝結 此山也耶?再登銕瓦殿,黑雲覆東方未開。僧曰:「此山 頂霧,非雲也。」倏開合耳,有大重雲在「其下,是稱兜羅 綿雲」,則常住不散。霧已,果如僧言,現大銀海已,復詣 通天觀,觀大藏寶旛,報午矣。一僧奔稱佛光現,余亟 就之,前山雲如平地,一大圜相,光起平雲之上,如白 虹綿掛山足。已而中現作寶鏡,空湛狀,紅、紫綠五色 暈其週。見已,身相儼然一水墨影。時騶吏隨立者百 餘人,余視無影也。彼百餘人者,亦各自見其影,搖手 動指,自相呼應,而不見余影。余與元承亦各兩自見 也。僧云:「此為攝身光。」茶頃光滅,已又復現,復滅至十 現,此又奇之奇也。春夏時有鳥稱佛現,食人掌中,寒 不來矣。一鼠鼯尚盤桓欄楯,見人不甚怖。山後岷山 萬重,僧一一指之,近瓦屋,遠曬經側為青城玉壘,又 縹緲中指火燄蔥嶺,余不能悉,餘山則皆纍纍砂塍 也,所謂曠然天遊者非耶?已而暝色至,復篝燈與元 承露坐臺上。因思「吾家右軍,動稱峨山伯仲崑崙,而 竟乏足跡;杜陵詩篇滿巴蜀,而未識嘉州名山福地, 故有緣矣。」元承曰:「固然,相攜俟聖燈一至。」僧云:「月明 之夕,數十百如亂螢自二峨來,撲之皆木」葉也。茲夕 雨氣重隱矣。仍回宿臥雲庵,覽三大師所傳西竺像, 文殊、普賢、虯鬚觀音大士,則頭陀而髯也,與《入中國》 變相異。僧又出放光石為贈,石色如水晶,生六稜,從 日隙照之,虹光反射。余攜數顆袖之。辛未蚤下山,將 及雷洞坪,嵐煙踵趾相失,雨纖纖隨之。至白水,則云: 「昨大雨而絕頂乃快晴也。」余病渴,亟命寺僧進茶。蓋 山頂無泉,僅一坎,受雪水,不堪為食飲具。范石湖所 謂「萬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宜其汲水而登也。余識 不及此矣。自縣至寺四十里,寺至頂又六十里,蜀山 無出其右者焉。蜀地又高於天,下地幾許,則峨眉與 海內山絜高量短可知已。白水以上,雨霧十二時,無 多日霽者,以山高多寒故。歡喜。以上皆千年大木,臥 路側,古苔茸掛。以山饒雨霧,即高山木如生水中,故 大歡喜。以上路皆棧木而行,以四時積雪,土濘滑不 能成路,故觀音、辟支巖以上皆有光,第不若睹佛臺以時顯。僧云:「佛家以此為大光明山。」至檢《華嚴住世 品》,則雲「西南山賢首居之。」天竺視此,非西南也。又勝 峰亦稱西方,而強合以名茲山,意好事者未思竺震 殊方之故,而普賢道場,則又自古記之矣。願力顯化, 理固有之。或曰「山有金銀之氣則光;或曰木石之異 者,山靈鬼物附之則光;或曰雲雨射日如螮蝀則光。」 此皆諱言於佛,故云。然要之,神奇總難意度,乃與元 承慶茲遊之遭,題名於天門石而去。「元承」者,劉君奕、 余天台王士性也。時歲萬曆戊子。

辛丑遊峨記        曹學佺

編輯

出嘉州西門,為峨眉徑,而峨愈用自遠,遇津焉,絕流 者二,揭衣者一。既入縣,縣田食堰水膏液,雲油有沃 益之稱。遇嶺焉,閣覆於上,宋時建,魏華父書也。首山 名「解脫」,以出山者釋危就坦。噫,予惡知乎出解脫入 解脫耶?過伏虎寺,而至華嚴寺純陽殿。頫溪有石如 船,水出灌堰。又過為中峰寺歌鳳臺。歷大峨石,又過 為雙飛橋。山中橋非一,此可稱橋。一橋受一水,一水 自一洞來,有黑白之分,若挾而舞,若搏而赴,勢不相 下。過橋漸馴,久之乃濟。有石狀牛心,受水所激而成, 有前後牛心寺,前者白水,而後者黑水也,謂之「符文 水。」孫思邈居白水,即今萬年寺。由山下至寺,一舍而 遙,倍之而近,如循牆自牖以達堂窔。每遇一嶺,輒如 止扉。前為四達,而內則大宮也。其地皆稱山,氣候和 暖,不異於外。有蒲氏邨,雲漢蒲公後,蓋權輿是山爾。 出寺至明月池,亦名初喜亭。其嶺蔓延,行之靡盡,石 磴難數。始治終亂,騎已絕。用輿夫二十許人,舁蹲處 於內,不能蔽軫,劣似輿形耳。首十人不任輿以舟,視 輿背如弓,繩如絃,猶不滿輿者意。左右八人翼,伸縮 如猿臂,莫知定向。輿首者,察路如察脈,常苦眩。次者 如眩師,或亟跳出輿外,或跪入輿內,或同前後,左右 為一,並計二十人之形,如鴻雁木葉,偶成文字,莫知 所以。又或作十數層,如懸線,或臃腫一處,如木癭也。 興不可以足代,足不可以手代。扶予行者不善地,以 善讓「於予。」善在左則棄右者,善在右則棄左者。亦有 時而下,下不十上之一。輿首者拊,不任輿者背,如相 瞽然。留十數人後,後者躡石,石隨足下,擊前者足驚 全輿前者交平地,欲趨後者未脫險,不能從。出初喜 亭至化城寺,亦名木皮殿。徑一嶺,狹束如溝,水所流 注,多磊砢,善脫足,謂之滑石溝。由木皮殿至雷洞坪, 行者禁聲。有碑,輿人及他輿者共百五十人俱行。筤 篠籊莽中,若不相顧,若夢與人語而人不應。其木連 囷糾紛,或寓或族,或相切磨,或自弊死,或翹繚而句, 或無枝而檄。每上一嶺,不能半望若青天。有樹立於 傍,為客繇役而悝盱也。木皮殿以上,磴不能石,疊木 如馬齒。雷洞坪以上,樹不能枝,向空如虎爪。由雷洞 坪至天門,石路詰曲為八十四盤,峭直纔減半。梧丘 當途,或出其前,或出其後,又或出其左右而還之。輿 者實,則輿向空,久乃實。輿者空,則輿趾礪,地有聲。過 門以外為桫欏坪,桫欏葉冬青,其花薝蔔,其色赤白。 《木皮殿》以上皆有之,稱「天門」者,此樹三之二。有一樹 枯而復榮,定者居之,將合無跡也。門內有橋曰「天橋」, 有井曰「井絡」,有臺曰「光相臺」,有《銕瓦殿》,昔建有銅殿, 今建有庵以棲禪者。予登乎臺焉,其穆穆肅肅者耶? 其明明斤斤者耶?其見乎蒼蒼之色不在穹窿者耶? 其於世也,悠悠洋洋者耶?前之岷江,大出而尾下也; 背之瓦屋,上正而平章也;遠之雪山,瀸浮而汨沒也。 予何以知朱明之「別於元英?」又何以知皋且之別於 辜塗?何以知「霾曀」「霢霂」之相終始?何以知「《螮蝀》挈貳」 之自消息?又何以知「《弇日》覆雲」之不為「暈日五采」耶? 噫觀止矣,予遊名山多矣,直上百里,無所因緣,則未 之聞見矣。

峨山修改盤路記      傅光宅

編輯

「峨眉之山,四方緇白朝禮者無虛日。乃其盤道,曲折 險峭,登陟艱難,雖大士神力,善士之信力,往返上下, 頓忘其苦。而攀援喘息,汗溢氣竭。有望山而懼,半途 而止者。又有聞而心駭,欲行而不果者。至於縉紳士 夫,不能徒步,肩輿拽扶,為難尤倍。」布帛米鹽,來自檀 施,負戴顧值浮於本價。居山者一衣一食,豈能易者。 則路之當修治改移也審矣。顧工劇而費廣,誰其任 之?有覺巖居士者,登此山,遂發弘願。歲在壬寅,遇制 府司馬王公,司禮太監丘公,皆乘夙願,莊嚴此山。始 攜資鳩工,遍幽深,窮高遠,而得其捷徑寬衍處修治 之。起自伏虎寺,而至涼風橋、解脫坡,次至華嚴寺前 建坊表之,至五十三步,次至中峰寺前,再建坊表之 「三望坡」,建涼亭,為憩息所。次至白水寺,遶弓背山後 上頂,重修虎渡橋。次至黑水寺,至麻子壩,蕨坪建公 館。上至雷洞坪,合舊路至八十四盤,至大歡喜。蓋自 峨眉縣城至絕頂,俱無險峻艱難之苦,厥功偉矣。夫 修險為夷,改難從易,使步者乘者、肩荷背負者咸獲 便利;使遠者近者居山,而上下往來者,咸讚歎歡喜。 使捐一錢,施一食,移一石,伐一木。持畚鍤而效力者咸增冥福,而消積業。使禪者、講者、誦習者,精戒律而 苦行者,咸於此山發大誓願,成大因緣,功德又何可 量哉。惟居士視人之苦,猶己之苦,故能以己之願,合 眾之願。普賢大士十願,尤以恆順眾生為第一路之 修,恆順之一事也。《易》謂「人心之險,險於山川。」夫山川 之險,人心為之耳。持地菩薩但平心地,則大地自平。 故迷則以易成險,覺則以險為易。居士乃能依大光 明山,開眾生覺路,豈比夫尋常有為功德而已。雖然, 無為者以有為為基,有為者以無為為至,是不可限 也,亦不可泯也。余登山於未修路之前,當春雪未消 時,身歷其險且難者,故於居士功成,樂為之記。居士 姓王,名禮,由中貴人受戒於達觀尊者,道名《法經》。時 莊嚴金殿,則妙峰師;重修白水寺,則有台泉師。居士 皆從之聞《法要緣》會,信非偶雲。是役也,工始於萬曆 三十一年壬寅秋,竣於癸卯冬。助緣、善信,皆勒名碑 陰。

遊峨眉山記        陳文燭

編輯

昔蘇子瞻言,「天下山水在蜀,蜀山川在嘉州,非謂峨 山哉?」余少讀范成大《峨山記》,比長管子建初惠余《峨 山圖》,欣然神往。萬曆甲戌,奉命督學事,冬試嘉州僉 憲關中南叔後約余同遊,雪大不果。乙亥再試,少參 石首王引瞻、修撰富順李元甫使蜀,三人雅善,訂共 遊焉。乃王、李奪於公期,而余獨往,時九月朔日也。嘉 守鍾王甫別余郭門,行三十里,至蘇稽渡,即長公讀 書處也。行十餘里,憩德山寺,即香山寺。望三峨插天 雲氣如赤珠,如白鵠,如行人,鱗鱗不可名狀。讀宋英 宗御製《別山碑》。別山者,開山寺僧有經行者。憩聖積 寺,登老寶樓,覽魏鶴山「峨峰真境」四字。寶亦宋僧別 山者流。有東明沙門,年九十,擁錫而迎。素與新都楊 用修、青神余懋照遊藏,二公詞翰甚富,余為老僧像 贊而出。過伏虎寺、解脫橋,憩華嚴,讀宋紹興碑,發涅 槃之蘊,演勿照之明,令人爽然。至楠木坪,樹如寶蓋, 蔥菁十餘里,見溪下一石類舟人,云:「此普賢船也。」至 大峨石,上有陳圖南「福壽」二字,石前有流杯池,余為 神水贊而去。登歌鳳臺,即楚狂隱處也。憩中峰寺,玩 孫思邈藥鼎丹竈,其形甚古。憩牛心寺,寺下為雙飛 橋,兩水分流,石樑跨之,蓋天成雲。過梁渡溪,憇後牛 心寺,玩宋三藏取經時所遺卓錫,非人間物。國初高 僧寶曇圓寂於此,或言高皇帝同時僧廣濟避居峨 山後宮中,聞龍躍聲,詔易前杖,莫攷耳。由四會亭,經 南戒,名宗坊,投白水寺宿焉。訪唐濬師彈琴處,已湮 滅矣。有鎮南沙門與之語,合言師別傳年七十,遊南 海,三十年前種樹若干株,鬱鬱蔭北山矣。遂出內江 學士趙孟靜衣契讀之,謂:充其心則宰衡吐握,一代 人才可種也;洙泗指迷,千載人才可種也。餘味其言, 書短歌寄焉。越二日,鎮南隨余登頂心坡,坐筍輿,用 布懸引而上。經息心所大小深坑,有長老坪,差覺平 坦。喬木千章,於雲摩蒼文錯紏,紛古蘿蔓延下垂,人 雲「此普賢線也。」行至鷟店,飛岑巑岏,過木皮殿,上猢 猻梯歊霧漨浡,咫尺莫辨。過梅子坡,至雷洞坪,禁人 語銕碑,恐風雷忽震。由此轉折八十四盤,最上桫欏 坪,蓋有桫欏花。捫石穿林,黯黲不見天日。巖下磈磈, 多千年積雪,冰氣皚皚射人。已入天門石,度天仙橋, 投光相寺宿焉。老僧取水炊飯,為言「頂有池水,無泉 脈,可給千人炊米,數沸中食,過百沸則心結粉粒,反 不可食矣。」臥必累褥,坐必執爐,其寒慄異常雲。越三 日,沐浴禮普賢大士,祈家按察公壽。舊有銅、銕、錫三 殿,今存。銕瓦殿雲。有通天沙門年八十,薙草開林,表 一小剎,不下山五十年。自言此山無豺虎,草木皆香, 西域寶掌千歲僧也。名此為震旦國第一山。四顧遙 指,其近而倚者曰瓦屋羅回,其遠而望者曰青城「玉 壘」,其最見者曰「雪山曬經」,而火燄蔥嶺與諸番之界 俱在縹緲。其餘萬山,真如培塿,青衣洋瀆三江,縈然 如匹練,使余應接不暇。少頃,靉靆雲布,兩人復歸禪 房,有披髮道人,衣樹皮,不言姓名,坐風雪年餘。余招 之來,杜口振手,意在服食咽氣與通天,意有所託而 逃焉者也。長揖別去,余就枕。越四日再登,浮雲忽開, 大陽吐扶桑,和如艷陽。步睹佛臺,有小鳥如鴝鵒,依 人而來,鳴曰:「佛現!佛現」視之,閃閃成暈,青黃紅綠之 色,圍繞數重。初見若車輪,既而圍徑漸廣,跨過山足, 觀者如對鏡然。惟見己身,雖並立者不見。人云此普 賢身也。有鼯鼠亦來親人,或言山有雲霞氣,日映之 則光。鳥鼯亦忘機者。通天飯余禪榻,授余養生之祕。 坐更,餘一僧報曰:「聖燈現矣。」疾走現光臺,始現其一 如火,漸至數百,時隱時現。僧云:「往吹入殿中。」信手掇 之,一木葉耳,理或有焉。越五日,又登絕頂,日大明如 昨。一僧攜放光石如水晶,大者徑三四分,就日照之, 成五色如虹霓。望七寶臺在深巖,與通天別。從故道 下山,崇峰懸磴,白雲護之,渾如銀色世界。樹間啼猿, 小者如拳。暮宿白水寺,有妙境沙門自西遊還,從師 筍峰,歷五臺南海道場,談之津津有味。越六日,至黑水寺,訪「八音池。每盛夏有水人鼓掌,則群蛙鳴,其起 止俱先一蛙為之,如金聲玉振。有白玉環探之,光潤 異常,乃千年物。始晉慧通、慧續,皆遠公高弟,遺之邪?」 暮宿老寶樓,有鑑燈沙門了大藏,為言:「蔭法雲則火 宅亦涼,曜慧日則昏夜可曉,儒釋異邪?」燈愛詞翰,余 檢家按察公,見《江南閣詩文選》付焉。壯哉!司馬遷之 著作藏名山,嚴君平之九州遊人也,乃佐理此山,舍 此山將何所藏哉?燈指龍門洞,二峨、三峨諸勝,莫能 窮也。大都此山廣圍千里,高百三十里。余得其概,暮 宿峨眉縣。越八日,王、李二君書來詢遊狀。余報曰:「茲 山善畫者莫能圖也。果右軍之緣,讀太白之歌,勉旃 哉!」以五七言古十四章、絕句二章復焉。越九日,登瞻 峨樓,書作記。

遊大峨山記        袁子讓

編輯

予辛丑受嘉州之命,即聞峨眉山在其境。噫生平仰 止茲山,顧安得飛舄一至。今托為是山主,當躬履不 復神遊矣。壬寅三月至嘉陽,郡事紛挐,辟之行者在 荊棘中,安望登名山覽勝概耶?或曰:「峨山鄰天,風氣 與人間異,一歲惟盛夏可登,過此月則寒不可入也。 人生萍梗,失此則不知何日。」予笑曰:「登山之興,轉遲」 轉慕,慕而後得,得之尤妙,不嫌於後期也。七月之秋, 郡事稍集,乃冒雨肩小車而往。午後至蘇稽渡,山中 有坡老亭。問其鄉父老,雲是唐蘇頲謫是地,因稽留 於此,故地以此得名,實蘇氏入蜀之始也。過渡,雨漸 散,入夜,天且益朗。少頃雲開,突出崒嵂,直插天表。問 之,則土人,曰:「是大峨山也。」車及城,令亦不知。入城而 相見,令曰:「駕行,胡出不意?」余笑曰:「謝靈運之屐,正不 欲為人所意也。」詰朝,盡撤皁侲回,以單車行。出郭過 勝峰橋。峨眉舊名勝峰,昔黃帝問道於勝峰之天真 皇人。五里許為聖積寺,寺前為老寶樓,有宋魏了翁 書「峨眉真境」四字。行十里,為普庵橋,俗傳余大師坐 化處。舊有寺,今化為烏有矣。行數里,為虎溪橋。橋上 有龍神堂、伏虎寺,宋僧士性建浮屠其上,以鎮壓豺 虎之害。又前二里,為涼風橋。橋之右山下有風洞橋, 以此行半里,有坊向城者題曰「震旦第一山」,向山者 名曰「解脫橋。」又再進之,兩山交牙如關,從中攀躋而 上,為入山之始。入一里,上有坡,形如龜脊,名解脫坡。 升坡回首,如超登淨界,塵世緣染,一洗盡空。所謂解 脫者,境會心也。坡上有觀音堂,坡下有仙人會,舊有 水池於下,登山者至此浴體而後登,今其址亦不存 矣。迤邐而上,為華嚴寺,今更名歸雲閣。寺中有石,刻 「華嚴堠」三字,相傳為宋時物,乃寺僧掘土而得之者, 會寺有韻僧居焉。予與談等字門法,亦麤知其概。尋 別去。下有玉女橋,寺左有玉女峰,峰上有池,天女浴 器具備,即歲枯亦不涸。古有飛龍庵,舊時庵旁有龍 蟄石中,一夜神雷擊石,石開,龍飛去,故以名。其庵行 一里,為楠木坪。坪上有大楠樹,孤挺而上,千尺許,然 後開枝,枝盤撐圍繞,葉茂密芬菲,青青如圓蓋,可覆 半畝。行者遇暑,皆借其蔭,稱為「木涼傘。」峛崺而升,疏 林修竹中開一閣,為純陽殿。殿上一里,左危山,右巨 壑。山千尋壁立,仰不可視;壑萬仞雲隱,俯不可窺。壑 中一水,湍激有聲。水中有石,形如舟,逆水而上,山上 有「藏舟於壑」四字。餘下車行,與僧人指點。舟之南,有 龍門洞,洞中有龍床,洞前有龍潭,壁間有「龍門」二字, 乃宋東坡「居士筆也。洞之南有授道臺,即天真皇人 授道軒轅處。臺上有軒皇觀,然視其處,紫氣氤氳,為 雲為峰,俱在縹緲間也。」言訖欲就車。輿人曰:「前此則 五十三步,未可輿行也。」訊其故,乃蜀獻王遊山下輦 步行處。後人重其步,步備一磴。予陟而識之,凡五十 三磴。沿磴而上,一山似鞍,名馬鞍。山之盡為萬福橋, 過橋即大峨石也。石有「福壽」二字,為宋希夷先生所 書。昔宋祖即位,召對之後,希夷遠隱,自號峨眉真人, 此正其隱所也。石上建庵,名福壽庵。石下有玉液泉, 通楚荊門州之玉泉,自地而出,流可五丈,復入地中。 後人題其石曰「大峨神水」,因建神水庵其上。離庵一 里有響水橋,以橋下水自山澗飛瀑而下,奔激有聲 也。過橋履平,有石峙立,為歌鳳臺。臺前一閣,春秋時 楚狂陸通避名隱此。楚狂歌鳳過孔子,蓋在陳、蔡之 間,因楚狂棲於此臺,故藉以歌鳳名之也。臺下有僊 蹤橋、雞公石旁岑蔚一宇隆隆,為中峰寺,即明果大 師道場,舊號「乾眀觀」是也。宋黃山谷逃禪,曾修靜其 中。行一里,至三望坡。越坡西行,僧人指顧,為前後牛 心二寺。前寺隱隱在高阜中,後寺在山以南,去行路 頗遠,為孫真人修真處,古號「延福院」,即繼業禪師道 場也。近後寺勝跡,為杜多園之後,有佛到寺,傳尊者 曾到其處,留有佛跡焉。有九老仙人洞,傳為仙人聚 會之所。洞深廣不可測。嘉靖間,僧眾數人曾然一炬, 欲窮其境。入十五里,一溪悠然橫亙。過溪行一二里, 洞少狹,多怪石,有大蝙蝠飛出撲火,眾僧懼而止。近 洞有黑龍潭,潭之旁有卜應泉,近寺俱用之。每遇晴 將雨,雨將晴,則此水炊飯必赤,以其為雨暘之應,故名「卜應。」寺之南有寶掌庵,寶掌乃周烈王時千歲和 尚從西域來,遊峨,禮事普賢,卒老於此。有呼應庵,為 智大師道場。庵左右有溫、涼二泉,後有石碁,傳聞古 茂真尊者與孫真人圍碁於此,呼碁之聲,山谷遠應, 故庵以此得名。寺之東有蓮花峰,峰上有木蓮花樹, 四季開不歇。有不到寺,孤峰絕壁,鳥道行縈,固人跡 所不能到也。其地後有回龍山,南有羅漢寺,東有香 爐峰、雷神祠,皆僧以口授,予以《耳遊》,未能覼縷記也。 從牛心寺橫出,為雙飛橋。橋之西一阜上有閣,阜左 右腋兩澗齊下。閣上顧左右二橋,雙飛如翼。橋亭二 僧,一持茂真尊者禪杖,一捧孫真人藥臼,曰「是藏於 牛心後寺者。後有司命移貯此,以便遊客之觀也。」予 取玩之,果非近代有者。上數里有白龍洞,傳昔妖龍 為祟,「有神僧制之於此。」自此西行,過峻坂,二里為普 同塔。又二里為四會亭,取四面遊客於此會宿之義 也。出亭石磴數級,為大峨樓。越樓登百步,為普賢禪 寺,近名白水寺。相傳晉惠通和尚重修,見此山眾峰 尖銳如燄,山中多回祿之苦,故改華嚴為歸雲,中峰 為集雲,牛心為臥雲,華藏為黑水,普賢寺為白水,以 三雲二水壓之。白水、黑水者,以石色澄映得名也。禪 寺視山中諸道場為獨大,中為正殿,普賢丈六金身 在焉。前圍廊廡,後繞寢閣,山水雖奇出,實天地一大 觀也。修於世廟時,旋復就燬。去年奉慈聖詔,遣中貴 二鼎新,一創之,盡革其故。今年七月,大工告成,上差 中使立碑,御書題其額曰「聖壽萬年寺」,蓋為慈聖祝 禧之意。堂墀右有駐節公館,以待遊客。門外近左為 海會堂,乃兩中貴自建,以修靜者。黑水寺在西北,與 白水相對。詢之僧,皆言從四會亭西去,過石板磴,又 西過虎跳橋者,昔惠通和尚遊峨山至黑水,水泛不 得渡,適有虎自水中來伏,通騎虎一跳而過,故今以 名。其橋。過橋又西登山,山壁立不可面上。路曲屈十 二盤,縈紆而升。山盡有八音池,池集群蛙,過之者拍 掌則一大蛙鳴,群蛙次第相和,如八音之作。音將終, 則一蛙復大鳴,群蛙頓止,作止翕然一律,中巖之「喚 魚池」,似不及也。過池又西,則黑水寺,寺前為惠續尼 院。惠續,惠通之妹,從兄遊峨,入定於此。遇夜有黑虎 為之巡廊,院已今瓦解,亦僅存其名矣。寺後有祖師 堂,惠通肉身具在,予亦神遊之而不能至也。是夜宿 公館中。詰朝,朝嵐未散,栗烈侵人。候日昇,住持請駕, 且曰:「從此更進,天氣寒肅,大異人間,非衣枲纊不可。」 予乃著綿出就轎,舁人進曰:「此去山多壁立,不可以 轎行矣。」復捨轎乘欙,由寺後上觀心坡,坡上下瞷白 水寺,僧房縱橫,有如鱗次。又再上三里,為息心所。高 閣危懸,如九天臨九淵。人心至此,獨持半偈,萬緣皆 息矣。雲中偶聞犬吠,近則一庵,負險而居。有老僧持 杖迎於門,蒼然古色。視其年,如不下百歲,掃逕而坐, 從者曰:「佛光在午,過午則不見也,請以午到頂為期。」 遂起別老僧。再進為虎皮岡,岡脊如馬鬣,不容並步 者可半里。左右皆深壑,不敢偏視也。又南行為萬松 山,山旁有風洞。再上三里為大小深坑。再三里為大 小雲壑。雲壑者,以山高壑閎,常為雲所填也。又上為 長老坪,舊傳有長老坐化此坪,左有玉筍峰,右有翠 竹屏。見眾僧曳柴伐木,攀藤而下,問之,則曰:「歲寒山 深,乘此時積薪稍近,冬雪當封山,遊客絕往來,眾僧 亦不能出門戶矣。」更上為一碗水,聞舊有僧於此,以 一勺濟行人,遂成不涸,至今水乾跡尚在也。上三里 為鷟店山,如鷟鳥之狀,故名,俗謂之初店。右五里為 九嶺岡,岡直長而狹,兩邊俱深谷,大風吹拂則不敢 過也。過此險峭壁立,大步則股慄,回眺則目眩。攀援 而上五里,為初喜亭,地勢稍平,蓋脫險履平,遊客至 此,舒足為喜也。又上五里,為木皮殿,即古化城寺。山 高風緊,用瓦輒颺去,後以板代瓦,故更名木皮殿。從 此以上,庵院多木,蓋惟藏風處間用瓦耳。殿前有石 碣,記昔有二客遊此,有白猿獻果之異,然不知其為 何年事也。左有古《銕碑》一通,字文皆篆,年久銕銹,摩 挲其文,亦不可讀矣。再上,路復崎嶇,三里許為梅子 坡。時天色晴朗,杳無靄霧。再上,白雲一片,自西而來, 繼後冉冉不絕。老僧曰:「上此為白雲殿,常為雲屯之 處,其寒氣侵人,不可當,可急趨入殿避之。」及至殿,布 散漫空,如綿如雪。殿前一座,萬壑皆平。老僧曰:「人世 相傳,峨山有雲氈,即此是也。」移時而散,過此為雷洞, 坪下有巖,巖下有飛泉,瀑布泉所出之洞,深黮不可 測,有蟄龍居之。坪上立《禁聲碑》。遊人至此言笑有聲, 則雷從巖下霹靂而起,疾飆暴澍,一時駢至。俗傳龍 所居。蓋請幫助識別此字。霳室也。過雷洞坪,稍稍憩立,老僧指曰:「此 下有鬼谷洞,相傳鬼谷子修真於此。又有伏羲洞、女 媧洞,皆人跡所不能到。從來辟穀脫蛻之士,多藏於 此,人亦不能見也。」再上峭阪,險峻甚,盤迴紆折,左右 旋轉而上,俗呼為八十四盤,蓋以其折數名之。折盡 處為朝陽閣。自白雲殿至八十四盤山絪鬱多雲,屯

聚不散,雖上下俱晴,此處亦晦。一登閣對日,便覺高
考證
爽矣。又三里,山勢壁立,皆攀藤蘿,彼此相率引,乃為

移步。後有胡僧作大梯數架於此,以便遊者,今謂之 「胡僧梯。」過梯行三里,險絕峻拔,為觀音巖。再上三里, 為歡喜亭。亭倚險憑虛而立,俯檻不視,雲消嵐散,千 巒萬岫,杳不可數。蓋峨山之險,至此已歷盡。從此登 頂,皆平岡,漸躋無復有險處,故謂之大歡喜也。過亭 為桫欏坪,坪有桫欏樹,春夏之間,花開如繡,蕊柎非 人間所有。又上為圓覺庵,庵宏闊幽深,大於諸院。院 前樹兩旛,高可十丈,皆組金錯繡所成。予疑其字畫 書法不類尋常,問之,則曰:「是慈寧宮所賜,而皇太后 所手書也。」予歎服不已,因命珍貯之。僧曰:「居恆貯之 重閣,有客則獻之,以章恩賜耳。」予可其說,遂入登複 閣,謁拾得尊者。拾得,普賢,願王後身也。又西登一圓 蓋亭,亭中有《烏思藏番經》二本,一金書,一銀書,皆番 字,不可讀,其筆法亦異。蓋予在雅州遊番寺,見喇嘛 所誦皆是經也。又過一堂,通天和尚真身在焉,雖坐 圓寂,宛然如生。再上為老僧樹,傳「樹在百年前已枯 矣。枯而空,其中有八十歲老僧,常跏趺其內。忽一日 坐化,樹枯隙處復合,枝葉為之復榮。蓋僧得樹而後 逝,樹得僧而再生,若相得也。」又上為天門石,兩石壁 立如門,雲霧旋繞其上。入其門,真如登閶闔矣。左轉 為七天橋。七天者,峨山為第七洞天也。橋跨溪流,四 時皆淩,惟此時潺湲有聲。過橋為文殊庵,又過庵為 天仙橋,俗傳為九天仙女降會處。再上為錫瓦殿,又 上為銅瓦殿,皆普賢金像在焉。殿後有坊,題曰「捫參 歷井。」以峨眉山分野屬參、井之間,故旁有泉,亦名井 絡泉,深廣亦無幾,每日千人飲之不盡。坊後左為培 風館,右為臥雲庵,眾僧迎予入庵中坐。且曰:「登山勞 苦,詰朝登頂拜大士不遲。」予亦就坐。有請幫助識別此字。三四僧從 山頂下呼:「佛光大現,請駕登臺。」予急起冠服,上獨尊 臺,拜普賢大聖畢,出臺下街,撫石欄臨萬仞之巖。見 白雲鋪滿,萬壑皆平。紅日臨雲上,白雲之中,閃出一 輪五色佛光,如《太極圖》。中一圈碧色,外一層淺紅色, 又一層綠色,又一層白色,又一層紫紅色,又一層黃 色,又一層大紅色。自內至外凡七層。由已末至未初 不散。凡觀者之影,俱在中一圈碧色之中,左右前後 皆然。至未末稍澹,如虹霓之色,漸沒入白雲之中。僧 眾皆擺列拜賀曰:「自昔貴人遊者,候此光旬日,不能 得公善政格天,何一至即見也?」予笑而應之。眾僧喜 曰:「明公心與天通,一應百應,夜暝之後,當有聖燈焉。」 及時薄暮,一僧果語空中有燈現。予急出觀之,隱隱 有一二點,如星飛在巖壑上下間,有頃分為數十,有 頃漸分為數百,往來樓臺欄甃之中,移時而散,竟不 知為何物。夜深入臥雲庵就榻,主僧語曰:「峨眉山孤 高,一望無際,詰朝晴開,可堪遠眺。」蚤起,一天澄碧,四 際無雲,予與梵侶縱目舒眺。近西北方瓦屋山,層嶂 崒嵂,直插天表。稍南為曬經山,方峙如屏風,獨超群 岫,傳為唐三藏取經曬於此。瓦屋山之西,一派萬里, 如鋪雲,如傅粉,如堆綿,環於天之西極者,則雪山也。 山以高而積雪,雪以積而增高,蓋雪山之高,有加無 已者也。曬經山之西,為天竺山,在萬里山巒之外,若 隱若見,凝盼雖在目中,然非旬月所能到也。南顧從 右平分者,為此山之仲,為二峨山;再遠者,為此山之 季,為三峨山。三山鼎列,如相揖讓。環山之水,如雅水、 卭水、瀘水、大渡河,皆如龍如虯、如帶如襟,旋繞目前, 不可勝數。有頃,雲從巖起,布滿層空,咫尺之間,人皆 不相見矣。嗚呼!佛光、聖燈,此山所有;雪山、天竺,此山 所見。然登眺者,遇之十無一焉。予以邂逅之遊,並集 諸美,此遊盛哉!然予常以聖燈佛光反覆求其理,有 謂聖燈為落葉者。予鄉蓉城有寶山夜火,每日入則 火見,或一散為百,或百會為一。今佛燈亦與寶山大 小聚散相似,有謂日光在上,雲氣在下,相印以成光。 然予遊觀南嶽、太和之間,舊仞之巖不知凡幾。巖下 未嘗無雲,巖上未嘗無日,然竟未有此光,則茲山之 靈所獨鍾也。昔元次山守永州,愛其山川水石,俱係 以「吾」字:山曰峿山,水曰浯水,石曰請幫助識別此字。石,至今爭膾傳 焉。峨山從我,蓋前此有先得我者,以我為峨山主。山 中佳景,非我孰得有之?於我之山,恣我之遊,以我會 我,詳序其所得如此。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