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九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九十六卷目錄
廬江水部彙考
考
廬江水部藝文
廬江四辯 唐盧藩
廬江水部紀事
廬江水部雜錄
灨水部彙考
考
灨水部藝文〈詩〉
贛水 宋余靖
灨水部紀事
灨水部雜錄
章水部彙考
考
章水部藝文〈詩〉
南昌晚眺 唐韋莊
豫章江樓望西山有懷 陳陶
春日同諸宗侯遊章江寺 明熊洪
章水部紀事
溳水部彙考
考
溳水部藝文〈詩〉
溳口 明潘之恆
溳水晴波 高聯捷
溳水部選句
溳水部紀事
沮水部彙考
考
沮水部紀事
沮水部雜錄
山川典第二百九十六卷
廬江水部彙考
編輯山海經之廬江
廬江水,源出今江西吉安府安福縣蕭廬山,合上廬、 中廬之水,西流為廬源,又合王江水,會於鄱陽湖,西 北流入於江。
考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 一曰天子鄣。」
按:《漢書地理志》,廬江郡。〈註〉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別為 國。金蘭西北有東陵鄉,淮水出,屬揚州。廬江出陵陽 東南,北入江。
按《水經》,「廬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於 江。」〈注〉廬山之北,有石門水,水出嶺端,有雙石高竦,其 狀若門,因有「石門」之目焉。水導雙石之中,懸流飛瀑, 近三百步許,下散漫千數步,上望之連天,若曳飛練 於宵中矣。下有磐石,可坐數十人。冠軍將軍劉敬宣 每登陟焉。其水歷澗逕龍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門釋 慧遠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嶺即彭蠡澤西天子鄣 也。又有二泉常懸注,若白雲帶山。《廬山記》曰:白水在 黃龍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掛流三四百丈,飛湍林 表,望若懸素。注處悉巨井,其深不測,其水下入江 按《明一統志》江西吉安府蕭廬山在安福縣西二百 二十里,相傳有道士姓蕭者,結廬山下,因名,廬水出 焉。
寅陂在安福縣西四十里,橫截廬水,下流達縣前。 按《續文獻通考》:江西吉安府:「廬江在吉水縣南,源發 永豐縣界,合上廬、中廬之水,西流為廬源,又西北流 為廬陂,灌田數萬頃。又西流入義昌水。」
按《江西通志》,吉安府廬水在安福縣城北,自廬山發 源,距縣一百八十里,合二小江東流遶縣北,與王江 合。又東會永新縣水,出神岡山下,入聚贛江。郭璞《地 鈐書》云:「廬水接沙田,安福出魁元。」
按《吉安府志》安福縣廬水,源出永豐縣界,下流與廬 陵清溪合,故名廬水。
按《安福縣志》,「縣西有瀘瀟山,山頂二水,瀘水東流,匯 於彭蠡,瀟水南流,匯於洞庭。」〈按瀘江即廬江〉
廬江水部藝文
編輯《廬江四辯 唐》·盧藩
凡作事必法古,名地者必求於古。秦一天下,破國為 郡,名地者惟求於《禹貢》與《山海經》。故始皇二十六年, 以揚州之地為九江、鄣郡、會稽、九江。會稽出《禹貢》,鄣 出《山海經》。按《海內南經》云:「三天子鄣山,在閩西。」註云: 「在歙縣東,浙江出焉。」《海內東經》云:「廬江出三天子,都 入江彭澤西。」註云:「即彭蠡也,今彭澤西是也。」《經》又曰: 「一名天子鄣。」江南之鄣,由此名也。廬山在彭蠡西涯, 因廬江以立名。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盡有揚州之 地。漢高改九江為淮南,即封英布為淮南王。十一年, 布誅,立皇子長為淮南王。孝文八年,長死,徙封長子 安為淮南王,賜為廬江王,勃為衡山王。《漢書·諸侯王 年表》:北界《淮瀕略》:廬、衡為淮南,衡即今霍山。《東漢·地 理志》:「建武十年,省六安國,以縣屬廬江郡。郡十四,城 有舒、潯陽。」襄安郡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大江之南, 與彭澤相接,既得有潯陽,潯陽有廬山,廬山因廬江 而名古矣。廬江之地,包江南北而有之。周景式《廬山 記》云:「匡俗,周威王時人。生而神靈居於山上,世稱廬 君。」則是俗因山為號,不因俗為廬而名山。慧遠作《廬 山記》,不知所始,乃曰:匡俗出殷周之際,結廬山上,因 名山曰廬。其謬甚矣。《豫章舊志》言俗父與鄱陽令吳 芮佐漢定天下而亡,漢封俗於潯陽,武帝南巡,封為 大明公。是山不因俗而名愈明矣。余故曰:事必法古, 名地者必求於古。廬山自《山海經》所謂出三天子都 者是也。今山在彭澤之上,亡其所謂廬江者,時移事 古,名與地改故也。今潯陽在大江之南,古潯陽在大 江之北。名地為國者,豈限江之南北哉?求於古而已 矣。
廬江水部紀事
編輯《宋史五行志》:「開寶四年六月,蔡州淮及白露、舒、汝、廬、 潁五水並漲,壞廬舍民田。」
廬江水部雜錄
編輯《水經注》:按《山海經》創志,大禹記錄遠矣。故《海內東經》 曰:「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是曰廬江之名。山 水相依,互舉殊稱,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強 引此類,用成章句耳。
灨水部彙考
編輯《山海經》之贛水
編輯
「灨水」者,就章水、貢水合流而名之也。二水俱會於江 西贛州府,一為東江,一為西江。東江即貢水,西江即 章水也。東江發源於福建汀州府長汀縣西北之展 旗山,西北流過贛州府之瑞金縣,與綿江水合流,經 會昌、雩都二縣至贛州府與章水合。西江發源於江 西南安府大庾縣之聶都山,東流至贛州府與貢水 合。二水俱北流三百餘里,至萬安縣,其間有灘十八, 怪石多險。折而東經吉安、臨江,達南昌,而匯於彭蠡 湖。
考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贛水出聶都東山,東北注於江, 入彭澤西。」〈註〉今贛水出南康南野縣西北。贛音感。 按《水經》,「贛水出豫章南野縣,西北過贛縣東。」〈註〉《山海 經》曰:「贛水出聶都山,東北流,注於江,入彭澤西。」班固 稱「南野縣,彭水所發,東入湖。」漢水,庾仲初謂大庾嶠 水北入豫章,注於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贛縣 西南,而北入江。」蓋控引眾流,總成一川。雖稱謂有殊, 言歸一水矣。故《後漢·郡國志》曰:「贛有豫章水。」雷次宗 云:「似因此水為其地名。雖十川均流,而此源最」遠,故 獨受名焉。〈十川者贛廬牽淦盱濁餘鄱僚循是為十此源謂贛水也九水俱入於贛水諸本作 北源誤〉劉澄之曰:「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西。」是為謬 也。縣治二水之間,二水合「贛」,字因以名縣焉。劉氏專 以字說水,而不知遠失其水實矣。豫章水導源東北 流,逕南野縣北,贛川石岨,水急行難,傾波委注,六十
餘里,逕贛縣東,縣即南康郡治。晉太康五年,分廬江立。豫章水,右會湖漢水,水出雩都縣,導源西北流,逕金雞石,其石孤竦臨水,耆老云:「時見金雞出於石上」, 故石取名焉。《湖漢》水又西北,逕贛縣東,西入豫章水 也。
又西北過廬陵縣西。〈注〉廬陵縣,即王莽之桓亭也。《十 三州志》曰:「稱廬水西出長沙安復縣。」〈安復當作安成〉武帝元 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蒼為侯國,即王莽之「用成」 也。吳寶鼎中立,以為安城郡。東至廬陵入湖,漢水也。 又東北過石陽縣西。〈注〉漢和帝永平九年,分廬陵立。 《漢獻帝初平》。〈一作興平〉二年,吳長沙桓王立廬陵郡,治此。 《豫章水》又逕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清半黃,黃 者如灰汁,取作飲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異物志雲廬陵城中 有一井中有二色水半青半黃黃者灰汁取作縻粥皆作金色土人名灰汁為金因名為金井〉 又東北過漢平縣南,又東北過新淦縣西。〈注〉牽水西 逕。〈宋本作出〉宜春縣,漢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 成為侯國,王莽之循曉也。牽水又東逕吳平縣,舊漢 平也。晉太康元年,改為吳平矣。牽水又東逕新淦縣, 即王莽之偶亭也,而注於豫章水。湖,漢及贛並通稱 也。又淦水出其縣下,注於贛水。
又北過南昌縣西。〈注〉旰水出南宮縣西。北流逕南昌 縣南,西注贛水。又有濁水注之。〈南宮當作南城按漢志南城縣注旰水西 北至南昌入湖漢入建成縣注云蜀水東至南昌入湖漢〉水出康樂縣,故陽樂也。 濁水又東逕望蔡縣,縣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晉 太康元年,改為望蔡縣。濁水又東逕建成縣,漢武帝 元光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為侯國,王莽更名之 曰多聚也。縣出然石。《異物志》曰:「石色黃白而理疏,以 水灌之便熱,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則冷,灌之 則熱,如此無窮。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賫石以示張公。 張公曰:「此謂然石。」於是乃知其名。濁水又東至南昌 縣,東流入於贛水。贛水又歷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吳 嘉禾中,太守長沙徐熙於墓隧種松,太守南陽謝景 於墓側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於碑傍立思 賢亭,松大合抱,亭世修治,至今謂之聘君亭也。贛水 又北歷南塘,塘之東有孺子宅,際湖南小洲上。孺子 名穉,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黃瓊辟,不就。桓帝問尚 書令陳蕃:「徐穉、袁閎誰為先後?」藩答稱:「袁生公族,不 鏤自雕。至於徐穉,傑出薄域,故宜為先。」桓帝備禮徵 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憂,穉往弔之,置生芻於廬 前而去,眾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詩》云:『生芻一 束,其人如玉,吾無德以堪之』。」年七十二而卒。贛水又 逕谷鹿,州舊作大艑處。贛水又北逕南昌縣城西,於 春秋屬楚,即令尹子蕩師於豫章者也。秦以為廬江 南部。漢高祖六年,始命灌嬰以為豫章郡治此,即灌 嬰所築也。王莽更名縣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劉歆云: 「湖、漢等九水入彭蠡,故言九江矣。」陳蕃為太守,署徐 穉為功曹。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穉來特設一榻,去則 懸之,此即懸榻處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晉又名為豫 章。城之南門曰松陽門,門內有樟樹,高七丈五尺,大 二十五圍,枝葉扶疏,垂蔭數畝。應劭《漢官儀》曰:豫章 郡樹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樹常中枯,逮晉永嘉中, 一旦更茂,豐蔚如初,咸以為中宗之祥也。《禮斗威儀》 曰:「君政訟平,豫章常為生。」太興中,元皇果興大業於 南,故郭景純《南郊賦》雲「弊樟擢秀於祖邑」是也。以宣 王祖為豫章故也。贛水北出際,西北歷度支步,是晉 度支校尉立府處。步即水渚也。贛水又逕,郡北為津 步,步有故守賈萌廟,萌與安侯張普爭地,為普所殺, 即日靈見津渚,故民為立廟焉。水之西岸有磐石,謂 之「石頭,津」步之處也。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當作厭原〉疊 嶂四周,杳邃有趣。晉隆安末,沙門竺曇顯建精舍於 山南,僧徒自遠而至者相繼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 飛流懸注,其深無底,舊說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 里有風雨池,言山高瀨激,激著樹木,樹木霏散,遠灑 若雨。西有鸞岡,洪崖先生乘鸞所憩泊也。岡西有鵠 嶺,雲王子喬控鶴所逕過也。有二崖。〈似當作峰〉號曰大蕭、 小蕭,言蕭史所遊萃處也。雷次宗云:「此乃繫風捕影 之論,據實本所未辯,聊記奇聞,以廣井魚之聽矣。」又 按謝莊詩,莊常遊豫章,觀井賦詩,言鸞岡四周有水, 謂之鸞陂,似非虛論矣。東太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 北與城齊,南緣迴折至南塘,水通大江,增減與江水 同。漢永元中,太守張躬築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 夏不增減,水至清深,魚甚肥美。每於夏月,江水溢塘 而過,民居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 隄開塘為水門,水盛則閉之,內多則洩之,自是居民 少患矣。贛水又東北,逕王步,步側有城,雲是孫奮為 齊王鎮此城之渚,今謂之王步,蓋齊王之渚步也。郡 東南二十餘里,又有一城,號曰齊王城,築道相通,蓋 其離宮也。贛水又北,逕南昌左尉廨西。漢成帝時,九 江梅福為南昌尉,居此,後福一旦捨妻子去九江傳 雲得仙。贛水又北,逕龍沙西,沙甚潔白,高峻而陁,有 龍形,連亙五里中,舊俗九月九日升高處也。昔有人 於此沙得故冢,刻塼題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沒於水,所謂筮短龜長」也。贛 水又逕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孫策所築也。贛水又歷 釣圻邸閣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舊夏 月邸閣前洲沒,去浦遠。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運出 之力,於渚次聚石為洲,長六十餘丈,洲裡可容數十 舫。贛水又北逕鄡陽縣,王莽之豫章縣也。餘水注之。 水東出餘汗縣,王莽名之曰「治干」也。餘水北至鄡陽 縣注贛水。贛水又與鄱水合,水出鄱陽縣東,西逕其 縣南,武陽鄉也。地有黃金可采,王莽改曰「鄉亭。」孫權 以建安十五年,分為鄱陽郡,水又西流注於贛,又有 僚水入焉。其水導源建昌縣,漢元帝永光二年,分海 昏立。僚水東逕新吳縣,漢中平中立。僚水又逕海昏 縣,王莽更名宜生,謂之上僚水,又謂之海昏江。分為 二水,縣東津上有亭,為濟渡之要。其水東北逕昌邑, 而東出豫章大江,謂之「慨口。」昔漢昌邑王之封海昏 也,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 別注入於循水也。
又北過彭澤縣西。〈注〉循水出艾縣,而東北逕豫章寧 縣,故西安也。〈漢地理志豫章艾縣有修水東北入湖此注作循誤也〉晉太康元 年,更從今名。循水又東北,逕永循縣,漢靈帝中平二 年立。循水又東北注贛水,其水總納十川,同湊一瀆, 俱注於彭蠡也。
北入於江。〈注〉大江南贛水總納洪流,東西四十里,而 清潭遠漲,綠波凝淨,而會注於江川。
按:《隋書地理志》,南康郡,「贛。」〈註〉舊曰南康,置南康郡。平 陳,郡廢。大業初,縣改名焉,尋置郡。有儲山,有贛水。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贛水,《山海經》云:出聶都東 山,東北注江,入彭澤』。《西漢·地理志》云:贛縣,豫章水出 西南,北入大江。」《通典》云:「虔州贛縣有章水,貢水合流, 故曰贛。」〈註〉郭璞云:「贛水出南野縣西北。南野,今南安 軍大庾縣,聶都山在縣西南,虔州今改為贛。東江發 源於汀州新樂山,經雩都會於章水,西江導源於大 庾縣之聶都山,與貢水合。」
按《方輿勝覽》江西路贛州贛水,「東江發源於汀州界 之新樂山,經雩都會於章水;西江導源於南安大庾 縣之聶都山,與貢水合,會於贛水。二水合而為贛,在 州治後,北流一百八十里,至萬安縣界。由萬安而上, 為灘十有八,怪石如精鐵,突兀廉隅,錯峙波面。自贛 水而上,信豐、寧都俱有石磧險阻視十八灘,故俚俗」 以為「上下三百里贛石」也。
按《汀州府志》,「長汀縣城西七里有展旗山,巒岫逶迤, 達瑞金界,有牛嶺,又有白頭嶺,又有新路嶺,上有隘, 亦名隘嶺,贛水出焉。」
按《瑞金縣志》:「貢水出汀州新樂山白頭嶺,下流五十 里抵縣前,與綿水合流,經會昌雩都,會章水。」
按《南安府志》:「大庾縣治西南一百二十里有聶都山, 高一百六十仞,連亙四十里,贛水出此,東流注江,入 彭澤。」
章江水自縣西來,橫郡治南門之外,過東折往巽方, 復折西北,經南埜縣贛縣,至干豫章,故名。又入於彭 蠡,又謂之彭水。昔郡皆謂「南埜」,此水發源者也。又謂 之贛水,以其經於贛也。聶都之山,贛水所出,今贛郡 水謂之「貢水」,合章水,乃名為贛。此水出聶都沙溪洞, 如星宿海然。
按《南康縣志》,「南埜水在縣治西,一名南埜灣」,源出豫 水,歷南坑口與蓮塘會贛水
按《贛州府志》:貢水在府城東。《漢志》名湖漢水。源出汀 州府新樂山,西經瑞金,南過會昌,北會寧都、石城、安 遠、雩都、興國、信豐、龍南之水,流至府東,環城而北,與 章水合流。
章水在府城西。《漢志》名彭水。源出南安聶都山,自大 庾東折而北,經南康,會上猶水,至府西,環城而北,合 貢水,是為豫章水。
贛水在府城北,章貢二水合而為一,故名。北流三百 里至萬安縣,其間有灘十八,怪石多險。折而東,經吉 安、臨江,達南昌,而匯於彭蠡湖。按桑欽《水經》云:「贛水 出豫章南野縣,西北過贛縣東。又西北過廬陵縣西。 又東北過石陽縣西。又東北過新淦縣西。又北流入 於大江。」《水經注》:「豫章水導源東北流,逕南野縣北,逕」 贛縣東,會湖漢水。水出雩都縣,導源西北流,逕金雞 石,西北逕贛縣東,西入豫章水。《山海經》曰:「贛水出聶 都山,東北流注於江,入彭澤西。」班固稱南野縣彭水 所發,東入湖。漢水庾仲初謂大庾嶠水北入豫章,注 於江。《前漢·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贛縣西南,北入大江。 雩都湖漢水,東至彭澤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後漢· 郡國志》曰:「贛有豫章水。」劉歆曰:「湖、漢等九水入彭蠡, 故言九江。」《注》又曰:「豫章、湖、漢及贛,並通稱也。」蓋控引 眾流,總成一川,雖稱謂有殊,言歸一水矣。雷次宗《豫 章記》云:「贛縣豫章水,出郡西南,故以名郡。雖十川均 流,而北源最遠,故受名焉。」應劭《漢官儀》謂:「城南松陽 門有樟樹,垂蔭數畝」,郡以此得名。又一說也。獨劉澄之云:「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二水合贛字,因以名 縣。」酈道元以為謬,謂劉氏專以字說水,而不知遠失 其水之實。蓋緣《經志》止有豫章湖、漢贛水,「贛」一作贛, 亦作「灨」,而無貢水名,豈「贛」、「貢」二字同音,而劉之謬誤 或在是,故道元從而駁之與?然章貢水合為贛,諸載 籍亦有之。若豫章郡以贛水得名,次宗南昌人,所記 當不妄,今並存之以備考。
螺湖遶府城西北,而東流注於贛江。
長步水在府城西北四十里。源出黃家山,四十里流 入贛水。
龍溪水在府城北一百里,源出黃竹嶺,流入贛水。 梁水在府城北一百六十里,源出龍頭嶺,西流入贛 水。
皂水在府城北二百餘里,自東流出皂口,會贛水 按《吉安府志》,贛江在府城南,原本章貢二水北流至 贛縣始合,故謂之贛。三百里至萬安縣,其間十八灘, 水性湍險,惟黃公灘為甚。東坡南遷,訛為惶恐,舟過 此其險始平。趙抃守虔州時,未置萬安縣,地尚隸虔, 嘗疏鑿惶恐。以上八灘,按《陳史》,贛水舊有二十四灘, 多巨石。陳高祖發虔州,水暴漲,高數丈,三百里間巨 石皆沒,今止有十八灘雲。折而東六十里,逾泰和,東 北流八十里,經邑界以達郡城。又東北四十五里,經 墨潭而下吉水,過臨江,至南昌而匯於彭蠡。
王江在廬陵縣東南五十里,源自富田之上而來,至 此合明德水入贛江。
雲亭江在泰和縣南,一名「僧水。」源發興國縣界,西北 流至珠林入贛江。
禾水在泰和縣西五十里。合永新江,又合安福江,至 廬陵神岡山下入贛江。
牛吼江在泰和縣。源發自龍泉拔鐵山,其間有清江、 蜀水、禾溪、橫江諸水,皆經此入於贛江。
仙槎江在泰和縣東。源發興國縣界小窯嶺,西北流, 其間有大蓬江水、仁善江水,皆經此入贛江。
橫石江水在泰和縣西北,與吉水縣界。一自儒行鄉 大灣,有泉從石中出,一自吉水中鵠鄉來,其間有清 湖水、三江橋水,皆經此入贛江。
牛吼石在泰和縣西一十里。贛江自黃公灘來,皆平 澹,經此則險悍,聲如群牛之吼,故名。
習溪在泰和縣南。源出吉塘渡,流入贛江。
白鷺洲在泰和縣東贛江中,長數里。
恩江在永豐縣治東南。源發自撫州樂安、贛州寧都、 興國三縣界,合麻江諸小水,流出吉水,入贛江。 上橫江水,在永豐縣西北六十里,其源自龍泉潭,流 經泰和牛吼江入於贛江。
清水在永豐縣城東十五里,其源發自龍頭山,經元 橋入於贛江。
皂口江在萬安縣南六十里,其源出贛縣《三龍,經》《上 造》《下造》而流入贛江。
射洲江在萬安縣西北六十里。發源自龍泉,流經泰 和牛吼江,入於贛江。
梁口江在萬安縣南八十里。發源自西平江,逕黃塘 南流入贛江。
城江在萬安縣北六十里。發源自蕉源,流經南州觀, 合廬溪,經兩江口流入贛江。
韶江在萬安縣西北三十里。其源來自西韶,會黃鵠 水東入贛江。
永豐水在吉水縣城南。發源自撫州樂安、贛州、寧都、 興國三縣界,其間有麻江、黃竹渡、搖步、永寧、龍門、永 豐、白水、陽豐、廬陵峽、烏江諸水,皆會於此,入贛江。 吉水在吉水縣南,贛江下流與永豐江合。
南溪水在吉水縣西北五十里。源自中鵠鄉,東流二 十里為羅陂,經柘溪,又五里出柘口,入於贛江。 同江水在吉水縣西北六十里,源出分宜、安福、廬陵 之境,其間有楓子江、柿陂、何湖諸水,皆經此入贛江。 廬水在安福縣城北。自廬山發源,距縣一百八十里, 合二小江,東流遶縣北,與王江合。又東會永新縣水, 出神岡山下,入贛江。
舟湖在安福縣南四十里,漕糧水次公署在焉。臨江 小溪,怪石錯立,峽束浪激,如霏雪紛雨,挾風作勢。東 五里歷復真書院,又十五里過書岡,合修水會王江 水達於贛江。
遂水在龍泉縣南。其源有左右二溪,左溪一出自郴 之桂陽堀渡,一出自南安上猶之大林,至南江口始 與右溪水合。右溪之源,出自衡之茶陵沴陽,經雙溪 坑至西溪口,由渡口而東,歷八十四灘,乃入贛江。 五雲洲在萬安縣北贛江濱。
按《臨江府志》:「贛江自南來至郡境,又有袁江自西來 至郡境。二水合流,南經郡城北入於江,而郡治適臨 焉。」此臨江所由名也。自明成化末,贛水北衝蛇溪,不 復西折,止有橫河一線,通其吐納之勢。於是郡城止 臨袁江,不臨贛江。直至城北二十里外,二水復合,水勢益漲,時有衝決之患矣。
中洲在袁、贛二江之中,長二十里,廣半之。
清江在府城南五里。袁、贛合流為清江。
太平江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出蒙山之陽,經華陽江 會袁江入贛江。
淦水,源出茂村鄉離嶺,經紫淦山至清江鎮會蛇溪 水入贛江。
小皋水在府城西南十里,合袁水入於贛江。
湄湘水在新淦縣南一里。自東三十里高嶺發源,經 會政橋入贛江。
金水在新淦縣北六十里小廬山西經廬陂,西流出 石口,入於贛江。
喻水在新喻縣,一名「秀水。」其源出袁州萍鄉之盧溪, 經新喻達於贛江。
界頭水在新喻縣南四十里。自渝水達於新淦,至於 烏口,入於贛江。
蒙山水,出蒙山之源,入十四源,合於潁江,經清江縣 黃埇橋,至華陽江口入渝水,匯於贛江。
按《瑞州府志》:「曲水在府城南六十里,發源蒙山,流入 潦許口,東入贛江。」
隱泉水在府城南三十里,均山之東北,泉沸湧出於 平田,自三十六陂流出曲水橋,入清江界,合於贛水。 按《撫州府志》:「鰲溪水,在樂安縣治南,源出芙蓉山,東 流至縣,又西流與贛水合。」
按《南昌郡乘》:章江在府城西,一名贛江,上從豐城縣 界流至南浦,折而北流,下入鄱陽湖。
蓼洲在南塘灣上。內外二洲相併,水自中流入章江。 有民居數百家,一名谷鹿洲。酈道元云:「贛水又經谷 鹿洲」,即此地也。
雲韶水,在豐城縣東一百十三里,源出撫州橫㲼河, 東北入縣界合贛江。
富水在豐城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源出羅山,西北流 合豐水,東入贛江。
豐水,在豐城縣南一百八十里。出自桮山,遶豐城、劍 池,入贛江。
灨水部藝文〈詩〉
編輯《贛水 》宋余靖
萬堆頑碧聳嶕嶢,壅遏江流氣勢驕。鐵馬陣橫秋戰 苦,水犀群亂夜聲囂。《呂梁》謾託《莊篇》險,灔澦休誇蜀 道遙。怒激波聲猶可避,中傷榮路不相饒。
灨水部紀事
編輯《吉安府志》:「羅洪先字達夫,吉水人。嘉靖八年賜進士 及第第一人,授翰林修撰,改左春坊贊善。罷後家居, 削跡城市,應酬禮文,辭受取與,一裁以義。時灨江水 漲,宅舍漂沒,假宿田家,撫院馬公森念其貧,窶餽以 數千金,又檄縣使為構室,悉卻之。」
《廣東通志》:「黃憲,瓊山人。嘉靖間舉於鄉,令南康。有葉 楷者,灨湖巨寇,憲條陳捕治狀,撫院江一麟允行之, 檄鄉民勦其巢穴,湖寇遂平。」
灨水部雜錄
編輯《臨江府志》:臨郡昔有讖云:「金鳳洲連丞相出,烏龜石 轉狀元生。」金鳳洲在郡東岸,袁、灨二水會於郡前,後 灨水大漲,洲遂中斷,故袁水繞郡,而灨江之水自洲 外瀉入大江矣。
章水部彙考
編輯南昌府之章江
章水源出今江西南安府大庾縣之聶都山,東北流 過縣,經南康府城南,與豫水合,是為豫章水。又至贛 州府城北,與貢水合,是為贛水。下流至南昌府城西, 匯於鄱陽湖。
考
按:「《方輿勝覽》,江西路隆興府章江源出豫章。」
按:《續文獻通考》:「江西南安府,章江,源出大庾縣之聶 都山,經南康縣東流會貢水。」
按《明一統志》江西南昌府,章江在府城西,一名贛江。 上從豐城縣界流至南浦,折而北流,下入鄱陽湖。 按《江西通志》,章江在南昌府城西。南江自南來,西歷 滕閣,北抱龍沙,注鄱湖。按章水出南安之聶都山,東 北至大庾,經南康而會豫水,是為豫章水。至贛州又 會貢水,是為贛水。《後漢志》云:「贛有豫章水。」酈道元云: 「贛水北逕南昌縣城西,又北逕龍沙西」是也。章水發 源最遠,控引眾流至此,故江獨以章名按《南安府志》:章江水自西來,橫郡治南門之外,過東 折往巽方,復折西北,逕南埜縣贛縣,至於豫章,故名。 又入於彭蠡,又謂之彭水,昔郡皆謂南埜,此水發源 者也。又謂之贛水,以其經於贛也。聶都之山,贛水所 出,今贛郡水謂之「貢水」,合章水,乃名為贛。此水出聶 都沙溪洞,如星宿海然。又各鄉亦有諸流西來。又湖 廣之郴州桂陽有孤山,水自西北來,入南安界。又大 庾嶺謂之「嶠。」嶠水南來,會為江。大庾嶠水北入豫章, 注於江。豫章水出贛縣西南,北入於江。蓋控引眾流, 總成一川。
平政水在府城西南五十里。源出廣東仁化縣長嶺, 東流合涼熱水,又七十里合聶都水,通章江。
南江在府城南門外。源出聶都山,流經城南,迤邐入 章水。一名「橫江」,又名「橫浦。」
大沙河在府城南一十里,東流經東山麓,入章江。 南源水在府城西北七十餘里,源出南源山,下流入 章江。
涼熱水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水源一溫一冷。熱 水池圍二丈餘,深尺餘,流四步,合涼水,東入章江。 大里水在府城東十五里,源出丫山,經大里橋出,合 章江。
靈巖水在府城北二十里。源出丫山,從雙牌鋪流合 章江。
和溪水在府城東北三十里。源出巘山,經和溪村合 章江。
密水在府城東三十里。源出雲山,南流經小密橋,合 章江。
慨江口在府城北八十里。源發寧州,逕建昌縣,又東 流至此,與章江合。
蜀水在府城西南六十里,即筠河也。亦名「錦江。」源出 高安縣,東流合象牙潭水入章江。
湛口江在府城東南四十里。源出留地坑,東流五十 里與章江合。水淺而清,故名。
池江水在府城東六十里。源出雲主山,流合章江。 正泉在府城西五里。山下平地正出,俗名滾水井,泉 清洌,餘以溉田,入章江。
巽水,一名「西流水」,有二源,一出大坳頭,由合江會龍 坑經馬嶺。一出盧源坑,由三角廟至東嶽廟。二水合 而西流,會於章水。
稍水在上猶縣治南十里南壩,源出石溪,由稍口八 十里至南康沙口入章水。
料水在上猶縣治北三十里料村,源出賴塘坑,南流 入《章水》。
猶水在上猶縣南。源出湖廣郴州桂陽縣,流經縣東, 又東至南康入章水。
石門水在上猶縣治北一百里,源出百夾洞,東南入 《章水》。
鬥水在上猶縣治西四十里,源出益漿,流於東南,與 縣前水合入《章水》。
禮信水在上猶縣治西北一百五十里。源出石溪,南 至琴江口,經縣前入《章水》。
芙蓉江在南康縣南門外,源出大庾縣聶都山,即章 水委注也,故又名「章江。」
南埜水在南康縣西。一名桃水,下流合蓮塘入章水。 蕉溪源發南康縣西三十五里,流至浮石入章水 河。田水在南康縣西一百四十里黃雀坳,源出至坪 里鉛場,派分為二,其一界茆坪桑壩注龜湖而出長 龍,其一自新溪逕長龍合至坪江,又四百五十里至 太平里瑞陽江,合於章水。
封侯水,在南康縣西南三十里,源出布尾,東流至小 溪,西南入涼熱水,蓋經涼熱水入章江也。
西符水,在南康縣北。源出鑊山,東流二百里,至南埜 口入《章水》。
禽水在南康縣西北,源出禽山崇文里,東流一百五 十里,至南埜口入《章水》。
大田水在南康縣西北四十里。源出景泰陽山,東流 三百里入《章水》。
豐水,在豐城縣南一百八十里。源出杯山,西北流遶 劍池,會富水,至小港口入章江。
崇義水在崇義縣西南八十里。源出崇義里,入章江。 帶圍水在崇義縣北,源出大嶂山,自西遶城而東,會 於東溪,合上猶江入章江。
牛皮龍水在崇義縣六十里。源出湖南益槳,經牛皮 山東流入章水。
義安水在崇義縣西六十里。源出玉泉山,流經義安 村入《章水》。
麟潭水在崇義縣西一百里水竹坑口。源出益漿,有 獸見潭上如麟,因名。東北入章水。
西符水在崇義縣東南六十里。源出鑊山,東流出南 康南埜口,入《章水》。
南源水在治西南五十里。出南源山,東轉流合符江口入《章水》。
按《瑞州府志》:「錦江一名蜀江,一名錦水。自袁之萬載 發源,至上高合新昌水入江,經府城東入於章水。 凌江在上高縣南,發源袁州之萬載八疊山,於龍河 渡東流分脈,經縣城與滕江合流,入於章水。」
滕江遶上高縣治,會淩江入於章水。
按《袁州府志》:「秀江,從上源稠江流至府北,下經分宜 縣入臨江府,合章水。」
按《贛州府志》:「章水即彭水。源出南安府聶都山,流至 府城西,環城而北,會於貢水。貢水源出汀州新樂山, 西經瑞金,南入會昌,北會雩都、寧都、興國、信豐之水, 流至府城東,環城而北,與章水合,是為贛水。北流至 萬安,又北入鄱陽湖。」
錦江水,源出陳石巖,下流五十里扺瑞金縣前,又合 烏村智水、銅缽山灞水、羅田浮圖水,流經會昌、雩都, 遶府城入章水。
按《南昌郡乘》,章江在府城南,來自豐城界,至南浦北 流入鄱陽湖。
筠湖自瑞州高安縣流入境內,與章江合流。
曹溪水,在南昌縣西南八十里。其脈分自三江,與西 洛水合流入章江。
蓼洲在南塘灣上。內外二洲相併,水自中流入章江。 楊子洲在城西北章江中。
鳳凰洲在章江中。
章江隄在府城西章江門上下。成化間,巡視大理卿 夏時正因江水囓岸,迫於濠,捐官銀修砌,未竟。成化 十二年,知府祝續成其績。
章水部藝文〈詩〉
編輯《南昌晚眺 》唐·韋莊
南昌城郭枕江煙,章水悠悠浪拍天。芳草綠遮仙尉 宅,落霞紅襯賈人船。霏霏閣上千山雨,嘒嘒雲中萬 樹蟬。怪得地多章句客,庾家樓在鬥牛邊。
豫章江樓望西山有懷 陳陶
編輯水護星壇列太虛,煙霓十八上仙居。時人未識《遼東 隺》,吾祖曾傳《寶鼎書》。終日章江催白鬢,何年丹竈見 紅蕖。桃花谷口春深淺,欲訪先生赤鯉魚。
春日同諸宗侯遊章江寺 明熊洪
編輯蒼茫遠樹接天齊,矯首扶筇溪復溪。寺峙江濱舟似 屋,春歸沙岸絮如泥。松風恰響幽人夢,花雨寧邀俗 士題。誰念王孫芳草綠,等閒遊過畫橋西。
章水部紀事
編輯南昌郡乘漢章文豫章人高祖遣灌嬰討定南方文 獻地於嬰築豫章城郡人懷之祀於章江之濱。
溳水部彙考
編輯水經之溳水
溳水源出今湖廣德安府隨州大洪山黑龍池,東流 過府城西北隅,又東流與漳水合,入雲夢澤。又合澤 水至安河會襄水、沔水,又東至漢陽府漢口,入於江。
考
按:《水經》,溳水出蔡陽縣。〈注〉溳水出縣東南大洪山。山 在隋郡之西南,竟陵之東北,槃基所跨,廣圓一百餘 里。峰曰「縣鉤」,處平縣眾阜之中,為諸嶺之秀。山下有 石門,夾鄣層峻,巖高皆數百許仞。入石門,又得鍾乳 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跡所及。穴中多鍾乳,凝膏下 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瀝不斷。幽穴潛遠,行者不 極窮深,而穴內常有風勢。〈舊本作風勢吳本改作風熱〉火,無能以 經久故也。溳水出於其陰,初流淺狹,遠,乃廣厚,可以 浮舟栰巨川矣。時人以溳水所導,故亦謂之為溳山 矣。溳水東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東北流注於 溳,謂之小溳水,而亂流東北。逕上唐縣故城南,本蔡 陽之上唐鄉。舊唐侯國。《春秋·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 有兩肅霜馬,子常欲之,弗與,止之。三年,唐」人竊馬而 獻之,子常歸唐侯是也。溳水又東,《均水》注之。水出洪 山,東北流逕土山北山上。〈山上二字疑脫誤〉土山又東北流, 入於溳水。溳水又屈而東南流。
東南逕隋縣西。〈注〉縣故隋國矣,《春秋左傳》所謂「漢東 之國。」隋〈左傳作隨〉為大者也。楚滅之,以為縣。晉武太康中 立為郡。有溠水,出縣西北黃山,南逕㵐西縣西,又東 南,㵐水入焉。㵐水出桐柏山之陽。呂忱曰:「水在義陽。」 㵐水東南逕㵐西縣西,又東南流於溠。溠水又東南逕隋縣故城西。《春秋?魯莊公四年》,楚武王伐隋,令〈左傳 作令尹〉鬥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軍臨於隋,謂此水也。 水側有斷蛇丘,隋侯出而見大蛇中斷,因舉而藥之, 故謂之「斷蛇丘。」後蛇銜明珠報德,世謂之「隋侯珠」,亦 曰「靈蛇珠。」丘南有隋季良。〈左傳作梁〉大夫池。其水又南,與 義井水合,水出隋城東南,井泉嘗湧溢而津注,冬夏 不異,相承謂之「義井。」下流合溠溠水,又南流注於溳 溳水,又會於支水,水源亦出大洪山,而東流注於溳 溳水。又逕隋縣南,隋城山北,而東南注
又南過江夏安陸縣西。〈注〉《遼水》:〈當作隨水〉出隋郡永陽縣 東石龍山,西北流,南迴逕永陽縣西,歷橫尾山,即《禹 貢》之陪尾山也。遼水又西南,至安陸縣故城西,故鄖 城也。因岡為墉,峻不假築。溳水又南,逕石巖山北,昔 張昌作亂於其下籠彩鳳以惑眾。晉太安二年,鎮南 將軍劉弘遣牙門皮初與張昌戰於清水,昌敗,追斬 於江夏。〈舊本作斬於江矣吳本改作斬於江夏按晉書劉弘傳雲追斬張昌於下雋山〉即《春 秋左傳定公四年》,「吳敗楚干,柏舉從之,及於清發。」蓋 溳水又東南流,而右會富水,出竟陵郡新市縣東北 大陽山,水有二源也。大富水出山之陽,南流而左合 小富水,水出山之東,而南逕三王城東,前漢末王匡、 王鳳、王常所屯,故謂之三王城。城中有故碑,文字闕 落,不可復識。其水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俗謂之 「大泌水」也。又西南流,逕杜城南。〈按漢志江夏郡有雲杜縣杜城疑誤〉新 市縣治也。《郡國志》以為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故此 加南,分安陸立縣。又王匡中興初舉兵於縣,號曰「新 市兵」者也。富水又東南流於安陸界,左合土山水,世 謂之章水。水出土山,南,逕隨郡平林縣故城西,俗謂 之將陂城,與新市接界,故中興之始,兵有「新市」、「平林」 之號。又南流,右入富水,富水又東入於溳。溳水又逕 新城南,永和五年,晉大司馬桓溫築溳水,又會溫水。 溫水出竟陵之新陽縣東澤中,口徑二丈五尺,垠岸 重沙,端靜可愛。靜以察之,則淵泉如鏡,聞人聲則揚 湯奮發,無所復見矣。其熱可以燖雞,洪瀏百餘步,冷 若寒泉,東南流注於溳水。又右得潼水,潼水出江夏 郡之曲陵縣西北潼山,東南流逕其縣南,縣治石潼 故城,城圓而不方,東入安陸,注於溳水。
又東南入於夏。〈注〉溳水又南,分為二水,東通灄水,西 入於沔,謂之「溳口」也。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德安府,「溳水在安陸西北,繞城 西隅入雲夢。」
按:《續文獻通考》:「湖廣德安府溳水,在府城西北,源出 陪尾山石巖下,繞城西隅,東流入漢。」
按《漢陽府志》,溳水在漢川縣東四十五里,自隨州東 南流,經雲夢入本縣界,至溳口與漢水合。
按《湖廣通志》:「溳水源出隨州大洪山,東流逕德安府 城外,又東流合漳水入雲夢澤,又合澤水至安河會 襄水。沔水東流至漢口入江。」
按《德安府志》:「溳水在府治外一里,出大洪山黑龍池, 遶城西北隅,東流至黃港,與漳水合,入雲夢澤,至安 河,會襄水、沔水,又東流至漢口入江,俗稱府河渡,亦 名石潼。」
漻水在府治西北五十里。源出應山,會於溳。
漳水在府治西南五十里。源出大洪山,東流會於溳。 青龍潭在府治西三十里,溳水所經。
滾鐘潭:在府城外東北隅。相傳有滾鐘於此,遂成潭 水。自此遶城而西,會至東三板橋水入溳。
石牛潭在府治西北二十五里,俗名鬥牛石,舟人畏 之。《輿地紀勝》云:「水中有石如牛,溳水所經。」
隨州溳水,源出大洪山黃僊洞,遶州前南流,下入漢 江。
「黑龍池」,在大洪山北,即溳水源也。泉穴極深。
溠水在栲栳山汪家店東南,與魯城河會於唐縣鎮。 至治西安貴會㵐水入於溳。 浪水,在州南四十里。出於大猿,東南流至於光化,入 於溳。
㵐水出太山,南至隨州西,名「扶恭河」,又名「浮纓河」,入 於溳。
暖水,在大洪山下,入於溳。
安陸縣溳河遶城西流,入雲夢澤,會漢水入江。山水 穾發,害田稼,旱則可引溉田。
雲夢縣縣河在縣南里許,溳水之支流也。
史河,在縣西北三十里安陸境。溳水故道。
石羊湖在縣東南三十里,經劉家隔,會流入溳口。 西河在縣西二里,即溳水。
孝感縣淪河,即溳水支流,逕雲夢八埠口,其東為瀹 河湖。
瀖河,源出白兆山,達雲夢,入溳。
應山縣白泉河,在縣東三十里,入《溳水》。
應城縣湯池港,在縣西南六十五里,源出玉女泉,入 景陵境,注於漢水,至溳口。
溫泉,在縣北六十里京山上。淵靜如鑑,聞人聲則湯輒奮發,其熱可以燖雞,東南流注於溳。
按《漢陽府志》:漢陽縣溳水,在縣治西北一百里。舊志 曰:「其源出陪尾,經德安孝感至此。名溳口者,專流入 漢也。晉陶侃為杜曾所敗,將奔溳口,即此。」《通典》:安陸 縣有溳水,亦名溳口,境內臨漳山,晉安陸縣治在焉。 唐人有詩云:「暮雨不知溳口處,春風直到穆陵西。」《水 經注》:溳水又南分為二水,東通灄水,西入於沔,謂之 《溳口》也。
破岡:在縣治東八十里。溳水經流其下。
漢川縣溳水,在縣治東北三十里。自隨州來,經雲夢, 入本縣界,至溳口與漢水合。
大松湖在縣治北一十八里。上達景沔,下通溳漢。 揚子港在縣治北二十里,即襄漢支流。至柘樹口仍 與溳水合。
府河口在劉家隔西邊,通溳水。
算河在縣治北三十里。源出隨州,經孝感縣,出柘樹 口與溳水合。
安河在縣治東北三十里。源出隨州,經孝感縣合於 《溳水》。
溳口在府治東北三十里。其源自隨州,經雲夢縣至 溳口。
溳水部藝文〈詩〉
編輯《溳口 明》·潘之恆
《漢口至溳口》,晨昏兩見星。開篷荒霧白,繫纜斷煙青。 蛾月閨情引,漁歌旅夢醒。朱弦彈不盡,容易感「湘靈。」
溳水晴波 高聯捷
編輯汎汎城西水,泱泱日夜流。波清時見底,風正促行舟。 埜曠天容瘦,雲空月色遒。朝光生瀲灔,相對一閒鷗。
溳水部選句
編輯唐劉長卿《聞虞沔州有替將歸上都登漢東城寄贈》 詩:「淮南搖落客心悲,溳水悠悠怨別離。」
李涉《經溳川館寄使府群公》詩:「溳川水竹十家餘,漁 艇蓬門對岸居。」
溳水部紀事
編輯《宋史五行志》:「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六月,均州溳水、漢 江並漲,壞民舍人畜,死者甚眾。」
沮水部彙考
編輯湖廣之沮水
沮水源出今湖廣鄖陽府房縣之房山,東南流至荊 州府遠安縣東,與漳水合流。又南過安陸府當陽縣 南,與沱江合流。又東至枝江縣界,入於江。
考
按:《漢書地理志》,「南郡臨沮。」〈註〉應劭曰:「沮水出漢中房 陵,東入江。」師古曰:「沮水即《左傳》所云江、漢沮、漳,楚之 望也。」
漢中郡「房陵。」〈註〉《東山》,沮水所出,東至郢入江。
武都郡河地。〈註〉泉街水,南至沮入漢。
沮。〈註〉沮水出東狼谷,南至沙羨,南入江。
按:《水經》,沮水出漢中房陵縣,淮水東南過臨沮縣界。 〈注〉沮水出東汶陽郡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荊山首也。 高峰霞舉,峻竦層雲。《山海經》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 所導。故《淮南子》曰:「沮出荊山。」高誘云:「荊山在左馮翊 懷德縣。」蓋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謬證耳。杜預 云:「水出新城郡之西南發阿山」,蓋山異名也。沮水東 南流,逕沮陽縣東南,縣有潼水,東逕其縣南,下入沮 水。水又東南,逕汶陽郡北,即高安縣界。郡治錫城,縣 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義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 重山也。沮水南逕臨沮縣西,青谿水注之。水出縣西 青山,山之東有濫泉,即青谿之源也。口徑數丈,其深 不測,其泉甚靈潔。至於炎陽有亢,陰雨無時,以穢物 投之,輒能暴雨。其水導源東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 谿為名。尋源浮谿,奇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 空交合,危樓傾嶽,恆有落勢。風泉傳響於青林之下岩猨流聲於白雲之上。遊者常苦目不周翫,情不給 賞,是以林徒棲託,雲客宅心,泉側多結道士精廬焉。」 青谿又東流入於沮水。沮水又屈逕其縣南,晉咸和 中為沮陽郡治也。沮水又東南,逕當陽縣北,縣城因 岡為阻,北抗沮川,其故城在東一百四十里,謂之東 城,在綠林長坂南,長坂即張翼德橫矛處也。沮水又 東南,逕驢城西、磨城東,又南逕麥城西,昔關雲長詐 降處,自此遂叛。《傳》云:子胥造驢、磨二城,以攻麥邑。沮 水又南逕楚昭王墓東,對麥城,故王仲宣之賦《登樓》 雲「西接昭丘」是也。沮水又南與漳水合焉。
又東南,過枝江縣,東南,入於江。〈注〉沮水又東南,逕長 城東,又東南流注於江,謂之「沮口」也。
按:《隋書地理志》,「房陵郡永清。」〈注〉舊曰「大洪」,後周改焉。 有沮水。
按:《明一統志》湖廣鄖陽府,沮水在房縣西南,源出景 山,東流入漢江。《左傳》:「江、漢、沮、漳,楚之望也。」
按:《湖廣通志》,安陸府沮水在當陽縣城北一里,源出 房陵縣,流過臨沮縣,與漳水合流,通沱江,至枝江縣 界入大江。
鄖陽府「沮水」,在房縣南五里。
按《荊州府志》,遠安縣,沮水出漢中房陵縣,淮水東南 過臨沮縣界,出東汶陽郡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荊山。 遠安,古臨沮也。沮水出縣西,納漳水。又青溪水注之。 青溪水出縣西青山,山之東有濫泉,即青溪之源也, 口徑數丈,其深不測,導源東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 溪為名。青溪又東入於沮水。沮水又東南經當陽縣 北,又南逕楚昭王墓,又南與漳水合焉。
靈水溪:在舊城西北十里,源出洞中,有深潭,以石投 之,似鑼鼓聲,東與沮水合。
梘水口在縣北八十里。源出雞頭山石穴中,土人作 梘,引水灌田,南流入於沮。 《石洋河》,源出甘霖洞,東經新城西,又經城北,環城曲 折二里許,東入於沮。
按《安陸府志》:漢西縣沮水,源出房陵縣,過遠安縣與 漳水合流,俗名河溶,通沱水,至枝江縣入於江。 玉泉在覆舟山逕寺東,又逕當陽治前入於沮。 遠安縣鬼谷洞山與當陽接壤,相傳鬼谷子嘗遊此 山之陰,沮水逕焉。
沮水部紀事
編輯《宋史孟珙傳》:「珙字璞玉,隨州棗陽人,拜寧武軍節度 使,四川宣撫使。淳祐四年,兼知江陵府。珙至江陵,登 城歎曰:『江陵所恃三海,不知沮洳有變為桑田者,敵 一鳴鞭,即至城外。蓋自城以東,古嶺先鋒,直至三汊, 無所限隔。迺修復內隘十有一,別作十隘於外,有距 城數十里者。沮、漳之水舊自城西入,水因障而東之』」, 俾遶城北入於漢,而三海遂通為一。隨其高下,為匱 蓄泄,三百里間,渺然巨浸。土木之工百七十萬,民不 知役。繪圖上之。
沮水部雜錄
編輯《左傳》:「江漢、沮、漳,楚之望也。」
《華陽國志》「泉街縣水入沮,合漢也。」
《述異記》:「沮、渙二水,波文皆若五色。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