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十一卷目錄
廣州府部彙考十三
廣州府驛遞考
廣州府兵制考
廣州府物產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十一卷
廣州府部彙考十三
編輯廣州府驛遞考 府志
編輯南海縣
胥江驛 在縣西北
官窯驛 在縣西北金利堡。
龍塘鋪 ,安息鋪 ,雲臺鋪。
石馬鋪 ,官峰鋪 ,茅山鋪。
橫潭鋪 ,凌江鋪 ,通廣鋪。
溢池鋪 ,新要鋪 ,牛闌鋪。
嚴洞鋪 水東鋪 以上諸鋪俱在縣西南。
扶南鋪 ,華表鋪 ,《紫洞鋪》。
石牌鋪 ,大坑鋪 ,小洞鋪。
沙邊鋪 沙坑鋪 五斗口鋪 以上諸鋪俱在縣南。
番禺縣
五羊驛 在城南官渡頭。
湴湖驛 在縣北茅田村。
柏松鋪 ,「開氣正鋪 ,開氣中鋪,磨刀坑鋪 ,橫岡正鋪 ,橫岡中鋪,牛逕嶺鋪 ,冷水坑鋪 ,雞鴨正鋪,雞鴨中鋪 ,雞鴨下鋪 ,梅田鋪。」
康洞中鋪 ,松柏塘鋪 ,「楊村正鋪 」 ,以上諸鋪俱在縣北。
「大水正鋪 ,大水中鋪 ,車陂正鋪,車陂中鋪 ,白石正鋪 ,白石中鋪,白芒鋪 ,烏石正鋪 ,烏石中鋪 」 ,以上諸鋪俱在縣東。
順德縣
縣前鋪 在縣左
大洲鋪 在縣東
都黏鋪 在縣南
東莞縣
黃家山驛 在縣東北黃家山村。
鐵岡驛 在縣東第五都。
縣前鋪 在縣左
蕉利鋪 ,獨岡鋪 ,英村鋪。
白馬鋪 ,何田鋪 ,深溪鋪。
赤岡鋪 ,陽尾灣鋪 ,獨堅鋪。
土田鋪 ,城東鋪 ,燕村鋪。
關門鋪 ,白沙鋪 ,和尚岡鋪,新涌鋪 ,泥塘鋪 ,大涌鋪。
楊樹角鋪 ,沙尾鋪 ,《上步鋪》。
月岡鋪 ,羅黎洞鋪 ,彭坑鋪。
古樓鋪 ,鹽田鋪 ,梅沙鋪。
下梅沙鋪 、溪涌鋪 、下洞鋪。
烏涌鋪 、疊福鋪 、凹頭鋪。
大鵬鋪 大鹿鋪 ,以上諸鋪俱在縣南。《黃沙水》鋪 在縣東。
茅田鋪 周家村鋪 二鋪俱在縣東南,《從化縣》。
李石岐驛 在𧒽岡縣。前鋪 ,佛子嶺鋪 ,黃竹坑鋪,津頭鋪 ,牛往正鋪 ,牛往中鋪,象嶺鋪 ,太窩朗鋪 ,新添鋪。
野鴨塘鋪 土鋪
龍門縣
甘鄉鋪 ,黃溪鋪 ,研村鋪。
長灘鋪 ,油田鋪 ,赤佛鋪。
峽口鋪
新寧縣
急遞鋪 ,李凹鋪 ,「既塘鋪。」
山背鋪 ,李村鋪 ,那艮鋪。
都鹿鋪 ,古隆鋪 ,雙門鋪。
松逕鋪 ,鹿馬鋪 ,橫山鋪。
南華鋪
增城縣
東洲驛 在縣南甘泉都。
增江鋪 在縣南
鳳凰中鋪 、鳳凰正鋪 、總鋪 三鋪,俱在縣東。
鶴子鋪 、客路鋪 、泉井鋪。
鶚湖鋪 ,聶田鋪 ,河塘鋪。
佛嶺鋪 以上七鋪俱在縣西。
界牌鋪 在縣東三十里。
蓮塘鋪 ,丁塘鋪 ,墩頭鋪。
沙埔鋪 、埔墟鋪。
香山縣
總鋪 在縣前
新會縣
蜆岡驛 在縣西
總鋪 在縣治西
圭峰鋪 ,大園鋪 ,《橫槎鋪》。
圭現鋪 ,古蠶鋪 ,坡亭鋪。
蓮塘鋪 以上諸鋪俱在縣北。
橋亭鋪 、草萍鋪 ,二鋪在縣西。
官來鋪 ,草亭鋪 ,蜆岡鋪。
劉邊鋪 馬鞍鋪 都祿鋪 以上諸鋪俱在縣南。
榜沖鋪 在縣西南
三水縣
西南驛 在縣東十二里。
縣前鋪 、蓮塘鋪 、仙峒鋪。
華山鋪 ,清水鋪 ,望仙鋪。
仙安鋪 ,楊梅鋪 ,擢桂鋪。
清遠縣
安遠驛 在縣西
橫石機驛 在縣西南
迴岐驛 在縣南
官莊驛 在縣東
縣前鋪 在縣門東
山塘鋪 ,馬峒鋪 ,青石鋪。
太平鋪 四鋪俱在縣南。
峽頭鋪 ,稔坑鋪 ,橫石鋪。
大塘鋪 、北坑鋪 、下萼鋪。
南坑鋪 、渡頭鋪 、烏石鋪。
白石鋪 ,太廟鋪 ,「舟行鋪。」
白土鋪 以上諸鋪俱在縣東。
新安縣
急遞鋪 在縣門右
流塘鋪 在縣北十里
關門鋪 在縣北四十里。
周家村鋪 、大涌鋪 、月岡鋪。
彭坑鋪 大鹿鋪 、下岡鋪 以上諸鋪俱在縣東。
花縣
大東圃鋪 ,長山腳鋪 ,李漢陂鋪,高曾鋪 ,鴉湖鋪 ,蚌湖鋪。
官峰鋪
連州
總鋪 在州治西
石泉鋪 在州西十五里。
關子鋪 在州西北三十里。
東山鋪 在州東二十里。
風門鋪 在州東四十里。
大瀧鋪 在州東北二十里。
斂前鋪 在州東北四十里。
順平鋪 在州東北七十里。
陽山縣
總鋪 在縣前
東寨鋪 在縣北二十里。
潮水鋪 在縣西北四十里。
太母鋪 在縣西北六十里。
下平鋪 在縣西北八十里。
勝水鋪 在縣西北一百里。
查田鋪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牛眠鋪 在縣東北十五里。
香江鋪 在縣東北十五里。
青蓮鋪 在縣東北三十里。
鄺家鋪 在縣北四十里。
連山縣
總鋪 在縣前
上吉鋪 在縣東二十里。
查母鋪 在縣東三十里。
廣州府兵制考 通志
編輯本府
提督總兵官一員,四營遊擊四員。
四營守備四員,四營千總八員。
四營把總十六員,四營兵丁四千名。
提標中、左、右、前四營,原額設經制官兵四千零一員名內設經制官三十三員,馬、步戰、守兵共三千九百六十八名,額設戰馬八百匹。各官經制,自備坐馬一百零八匹,船隻水手俱無。查自康熙八年正月十六日奉部文行除汰起,至康熙十二年六月終止,陸續汰除及逃故,連前缺額,共減去兵三百八十五名。現缺官二員,實在官三十一員,兵三千五百八十三名。康熙八年七月內,奉丈移駐省城,除調撥防汛外,尚實現在官兵一千二百二十八員,駐札廣州新城。廣州新城城守副將一員,中軍都司僉書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兵九百一十二名。康熙二年正月內,新奉
旨頒定《經制》。額設都司一員、千總二員、兵四百九十
七名,共官兵五百員名。續又抽去六名,撥充「順德、增城」 、「博羅」 營,尚官兵四百九十四員名。因見汛廣兵單,分佈難周,康熙七年三月內,在通省各鎮協營寨內,抽兵一百九十六名,共官兵六百九十員名。康熙十年九月內,又更定營制,改設副將。協營將「羅定」 、東安、西寧三營官兵內,移調副將一員、守備一員、把總四員、戰守兵七百六十八名,歸入本營:共官兵一千四百六十四員名。續於康熙十一年十月內奉文抽撥入順德鎮營戰守兵五百四十三名,尚額官兵九百二十一員名。查自康熙八年正月十六日奉部文行除汰起,至康熙十二年八月終止,陸續汰除及逃故,連前缺額共減去兵八十二名。現缺候補官二員。尚實官兵八百三十七員名,駐防廣州新城城汛八門、二關、司府、庫獄、《高土》各炮臺及撥防各塘汛營。
南海縣
共設塘汛七處
一、本營西接壤三水沿海岸一帶,設立新沙鹽步鋪、前街邊、沙口、荔枝園、舊黃鼎七塘汛。於康熙三年八月內每塘撥兵六名駐守,偵探盜賊出沒,並郵傳「三水北路」 公文。
共設汛防十處
一、沙角尾設立高炮臺、土炮臺二座,係附城咽喉之區,原屬「廣州」 水師撥防。康熙三年九月內,奉文移改本營。高砲臺撥兵三十名、土砲臺撥兵二十名駐守。
一、清河汛附近大海接壤新會、坡山等處盜賊出沒之區,先調撥南雄營官兵駐防。康熙十年十二月初一日,本營添設官兵,奉撥更換,現在官兵五十四員名駐守。
一、九江汛:地廣民稠,接順德、甘竹、龍山等處,盜賊出入靡常。康熙五年九月內,奉撥本營目兵五十名駐守,每歲二季更班堵禦。
一、大歷汛地廣民稠,商賈湊集;路通橫潭、把水等處,盜賊易於出沒。康熙九年十月內,奉撥本營目兵三十八名,每歲二季更班堵禦。
一、官窯汛附近鄉市,近海依山,界連三水,係屬衝險。現有提標官兵駐守,凡九十九名。
一、和順岡汛:附鄉市。近海依山,係屬扼要。現提標官兵駐守,凡四十九名。
一、把水汛附山依海,接壤番禺地方,路通花山峒口,盜賊出沒之區。現提標官兵駐守,凡九十九名。
一、瀾石汛附鄉村近大海,先有提標官兵駐守,續奉撥本營目兵一百名更換防守。隨據里民呈請,「水兵宜留、陸兵宜撤」 ,於康熙十一年十一月內奉行撤調。
一、閘頭龍慶附鄉近海。現有提標官兵駐守,凡九十九名。
番禺縣
共設塘汛八處
一、本營東接壤增城,沿海傍一帶設立新沙、「獵德、程界、赤子、勒魚珠、白沙、豎旗岡、南岡頭」 八塘汛。於康熙三年八月內每塘撥兵五名駐守,偵探盜寇出沒,並郵傳潮、惠一路公文。
共立汛防十營
一、白蜆殼,設立砲臺一座,在本城隔河之南。原設以扼海口,備禦盜寇;本營撥兵二十名駐防。一、鶴岡汛,附海盜賊出沒之區,上通清、從三水、下達南海,詳奉設立營汛。現派目兵二十三名駐守堵禦。
一、江村汛係屬隘口要區。上通從化、下達南海、把水等處。於康熙七年七月內,詳奉設立營汛。現派目兵二十三名駐防堵禦。
一、照鏡湖汛,原係賊首陳學進窠寨,續勦撫平寧具詳,奉撥督標官兵一百名駐防。康熙十年十二月初一日,本營添設官兵,奉撥更換,現在目兵三十九名駐守堵禦。
一、華木坑汛附近。增從帽峰山交界要區。現提標官兵駐守,凡九十九名。
一、小逕鶴田與增城地方交界,險要之區,現提標官兵駐守,凡五十九名。
一、里溪邊汛:衝扼僻險。現提標官兵駐守,凡四十九名。
一、金釵營汛沙、茭二司交界地方,盜賊出沒要區;現提標官兵駐守四十九名。
順德縣
自康熙二年周、李犯城後,始議設城守,設總鎮衙門,分哨防汛,而駐防遂多官矣。隨於康熙十一年額官兵共三千五百零一員名,內總鎮一員,左右二營遊擊二員,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八員,城守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內止有總兵衙門,餘皆借民祠,未建公署。
東莞縣
《應制》原無《城守》。
《皇清》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通共官兵五
百員名
從化縣
縣北一百里,近龍門鐵場山,盜嘯聚出沒之所,原設官兵二百名,哨官二員、守備一員統之,新設城守千總一員。
龍門縣
額設守備一員,經制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守兵五百名。後撤兵一百七十三名,止留三百二十七名為龍門寨駐防,設兵自此始。
新寧縣
駐劄縣城,額設官兵五百員名;內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守兵四百九十六名。陸續抽撥裁汰,僅存官兵一百六十六員名。新寧營地方遼闊,不足防守,議者謂「議額宜復」 雲。
駐劄那扶營,分汛寧地,額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官兵共五百員名。
增城縣
題定於康熙三年准設經制官,統兵三百名,內一百在縣治守城,餘分鎮楊梅、金牛、綏福、雲母、清湖各都地方。其公署未建,尚借民祠。
香山縣
前山寨,順治四年,額設官兵五百員名。平藩入粵,改設官兵一千員名。康熙元年七月內,添撥撫標奉裁官兵五百員名,入在寨額。」 駐防縣城。康熙三年以前,參將一員,左右營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共官兵一千員名。康熙三年內,改設副總府衙門,添設左右營各都司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共添設官兵一千員名;本寨副總府一員,左右寨共都司二員、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八員。康熙三年五月內,勘《海公疏》添兵五百名,共官兵二千員名;左營額設官兵一千員名,除陸續抽撥及逃故,奉文裁減不准頂補,共缺額設兵七十二名,尚實官兵九百二十八員名。康熙八年八月內,奉行復勘「《海公疏》題定本營臺汛七處:右營於康熙四年內設立,原經制額設官兵一千員名內除抽撥及逃故,奉文裁減不准頂補,共缺額兵一百三十六名,實額官兵八百六十四員名,額設大小哨船二十五隻。康熙七年內,奉行議將本營大船裁撤及別調另設復六櫓及留原本營小船共哨船二十五隻。康熙八年內更設營制;奉公疏題定:本營新添設防海口官兵四百零三員名,配駕船隻防守。
新會縣
新會寨,原設會寧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兵一千零八名。康熙八年,奉文添撥哨船二十七隻,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六百四十三名,水陸通計,實額官兵一千六百五十一員名。
三水縣
額設《欽依》城守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經制城守兵三百名。內除陸續奉文抽撥外,尚實兵二百一十七名。
清遠縣
原設水陸官兵,列營防守。陸兵額五百二十二名,把總官一員統之,分守城外八鄉十一營水
兵額一百二十八名,「清遠」 、「英清」 二江道哨官統之,分守沿江一帶為十營。後來兵額漸削,借防連猺之陸兵一百六十名,額漸削而兵亦漸弛。至今始分設汛守,或調或撥,原無一定之例。新安縣:
防守新安營,額設兵五百名。康熙三年,再立邊界,增兵五百名,共足一千名。原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兼轄大鵬所防守營,並轄東莞防守營。康熙四年,廣州左路總兵張國勛奉
旨移鎮康熙六年,總兵於《奮起》移鎮康熙七年罷,移。
鎮總督周有德以《大鵬營》屬「惠州副將管轄」 ,而新安營不轄大鵬、東莞二營矣。
花縣
「駐防;城守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四百名。」 先是,花山叢巒伏莽,寇盜靡寧。康熙二十一年,內巡撫李士楨大發官兵,分四路俱進,勦撫並用,始底蕩平。因調遊擊一、守備一、千總二、把總四、兵八百八十名,分駐紗帽嶺、高埔、石林、麻岡、石甲、蕉坑、正逕、黃竹湖、官田、大木垠、車頭塾、屋源水西坑、麻嶺埔等處防守。至康熙二十五年內,奉
旨「建立縣治,前兵半撤,設守備一、千總一、把總二、兵」
以二百名城守,以二百名分防各要地,民遂安堵。
連州
「駐防」 載入:「經制」 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戰兵三百九十七名、守兵五百九十五名。
陽山縣
陽山自順治九年九月內「象寇」 陷城,藩院委遊擊吳標、莊棟梁、牛彔、陳九亮、守備薛瑩、千總孟得勝、莊一德、張官祿等提兵至縣,於是年十一月十三日恢復。隨奉藩院題授遊擊吳標分守連陽遊擊,領兵一千名,防鎮三連,駐扎連州。分撥把總一員,伍登領兵二百名,防守陽山縣。駐防城守把總一員、兵一百九十八名,係防鎮三連駐扎,連州官兵共一千員名內撥連。自土寇披猖,諸逆乘機擁竊偽號,「虎踞山寨」 ,遂阻聲教。郭盧茅諸將雖統師恢勦,然旋復旋陷,卒無成功。順治十年八月,選甲喇王泰、副戎莊棟梁、遊擊吳標,領兵再進三連,以圖恢復。王、莊、吳三將抵連陽,即先收拾人心,以固根本。次第設議,勦撫兼施,戰守並用,一時王、彭、唐、徐、羅、蔡諸巨憝,非授首即歸命,欃槍頓掃,群凶靡餘,連遂底定。
連山縣
駐防城守千總一員、兵一百九十八名,係駐防連州官兵共一千員名。內撥駐防連州星子把總一員、兵九十九名。
廣州府物產考一 府志
編輯府總
穀屬
黏 《舊志》:有青黏,有黃黏,有花黏,有銀黏,有油黏,又有鼠牙黏、冷水、拋犁、茅包、錦、黃魚串之目,獨交阯黏為多。
稻 有早稻,有晚稻。晚種黑穗而修芒,雨不足則種之,不播而穫曰「穭稻。」 經穫而再生者曰「稻孫。」
秫 秫雜於稻,俗呼曰糯。《舊志》「有安南糯」 、斑魚糯、白糯、黃糯、蕉糯、油糯、翻生糯、荔枝糯十數種,不可以釀酒。
粳 惟《增城》、新寧、連州見之。
黍 有黃、白二種,較諸稷猶多。舊傳廣州地熱,種麥則苗而不實,自霜雪時降,今芃芃盛矣。有小麥,有蕎麥,麻最多,用以造油豆與麥,惟高坂生焉。《舊志》:花豆、綠豆、黃豆、青豆、白豆、紫豆、大烏豆、小烏豆、斑豆二種,花豆、黑豆、龍爪豆、角豆、刀豆、扁豆、芒豆一種,出新會。胡麻、黑脂麻、白脂麻、蘇子,俱可造油。烏紅、沙豆、鼠尾豆,出陽山。布屬。
有土綢,有水綢,有土絁,有《絲經》,有兼絲,有《麻經》,有葛,有蕉,有薴,有青麻,有絡麻,有火麻,有斜紋,有雪被,以白綿絲為之,亦有紅者。若花布、花被、竹布則出增城。要之惟綿布為盛。綿有吉貝,又有木綿。其木高四五丈,花殷紅,大於杯,花落則絮蘊焉。採之不盡,則漫空而飛,其觕者任為褥。
不知者或誤以木綿為「吉貝」 雲。
蔬屬
芥 :有白芥、紫芥、白菜、辣菜。
「𧄔 ,有白𧄔,有紅𧄔,有甜𧄔。」 孫真人《千金方》:「在山者名山藥,秦楚名玉延,陳與義《玉延賦》是也。一名雞捕,一名紫把,一名切玉。」 《南方草木狀》:「甘𧄔,蓋𧄔蕷之類。根葉亦如芋,實如拳,有大如甌者,皮紫而肉白,蒸熟食之,味如薯蕷,性不甚冷。」 舊朱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耕稼,惟掘地種甘𧄔,秋熟收之。蒸㬠,切如米粒,倉囷貯之,以充糧糗,是名𧄔糧。北方人至者,或盛具牛豕膾炙,而末以甘𧄔,薦之若粳粟然。大抵南人二毛者,百無一二。惟海中之人壽百餘歲者,由不食五穀而食甘𧄔故爾。芋 或作蕷,葉似荷而圓,根如蘿蔔。《本草》云:「土芝也。」 《方朔傳》:「關中宜薑芋。」 《食貨志》:「岷山之下有蹲䲭。」 注云:「芋也,香菌 。」 番禺、從化、新「會尤多,山氣遇雨輒生,最大者不可食。」
綽菜 :《南方草木狀》:「綽菜,夏生於池沼間,葉類茨菰,根如藕條。南海人食之,雲令人思睡。呼為瞑菜。」
蕹菜 :俗音甕,又音戅。《南方草木狀》:「蕹菜如落葵而小,性冷,味甘。南人編葦為筏,作小孔浮於水上。種於水中則如萍,根浮水面,及長莖葉皆出葦筏孔中,隨水上下,南方之奇蔬也。」 冶葛有大毒,以蕹汁滴其苗,當時萎死。世傳魏武能噉冶葛至一尺,雲「先食此菜。」
樹茄 《南方草木狀》:「樹茄,交廣草木,經冬不衰。故蔬圃之中,種茄,宿根有三、五年者,漸長枝幹,乃成大樹。每秋夏盛熟,則梯樹採之。五年後樹老子稀,即伐去之,別栽嫩者。」
增城有聖筍,陽山有《春不老》。其他蘿蔔薑蔥之屬,皆不能踰。中州獨有樹茄,則稱瑰異。
《嶺表錄異》所謂「鹿角、鵝腸諸菜,皆不甚佳。相傳北人攜蔓菁就種,則變而為芥。」 《南方草木狀》:「蔓菁,嶺嶠已南俱無之。偶有士人因官攜種,就彼種之,出地則變而為芥,亦橘種江北為枳之義也。至曲江方有菘,彼人謂之秦菘,即蔓菁也。又謂土芥,高者五六尺,其子大如雞卵,以為葅,埋地中,有三十年者,甚貴,尚親賓」 以相餽遺。今所在皆有蔓菁,而無所謂「土芥」 ,於此足驗風土之日變。
瓜屬
西瓜 按《五代史》云:胡嶠為蕭翰掌書記,隨翰入契丹。契丹破回紇時種,以牛糞覆棚而種之,大如中國西瓜,其味甘,因名。其實圓碧外堅,子有四色,黃紅黑斑。北客云:「瓜涼可止煩渴,過食不為害。」 其仁甘溫,今嶺南在在有之。
土瓜 生土中,如葛而圓如瓜,可剖而食之。苦瓜 ,俗名為「蒲達。」 人空其囊,以肉蜆釀之,味甚苦涼,亦宜於南方暑熱。
絲瓜 俗名水瓜
冬瓜 、《節瓜》《黑瓜》、蒲瓜出新寧,牛角瓜出新會,皆熟以薦飯者。木瓜則惟宜漬蜜。
果屬
荔枝 甲天下,漢始以充貢,後罷之。晉以薦太廟。天寶十四年八月,元宗幸驪山,會貴妃生日,新曲成而南海貢生荔枝至,因命曲曰《荔枝香》。其見重如此。後亦罷其貢。南漢僭據時,夏月燕群臣,臺殿軒窗皆插荔枝,謂之「紅雲燕。」 《南方草木狀》:荔枝樹高五、六丈餘,如桂樹,綠葉蓬蓬,冬夏榮茂。青葉朱實,實大如雞子核「黃黑似熟蓮,實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至日將中,翕然俱赤,則可食也。一樹下子百斛。」 《本草》:「食之通神,益智健氣,及美顏色。多出南海、番禺,其名最多,曰脆玉,曰狀元紅,曰大將軍,曰小將軍,曰大丁香,曰小丁香,曰綠羅袍,曰學士緋,曰黃泥子,曰水晶團,曰進奉子,曰天茄子,曰皺玉,曰」 麝香匣、曰犀角子、曰金釵子。惟丫髻子為荔枝,小者並蔕而生,味甘無核。《海山樓》:宋諸司以端午日閱舟師於上,率以是日嘗之。陳村有實大核小,其味甘香,名曰金釵子。相傳昔人有解金釵而得其種,即俗呼黑葉者也。汪廣洋詩:「誰把金釵品價高,荔枝端不讓葡萄,若教李白諳風味,甘分南州脫錦袍。」 《通志略》:「荔枝亦曰離支,始傳於後世,初出嶺南,後出蜀中。」 《南海藥譜》云:「荔枝熟,人未採,則百蟲不敢近繞採之,則鳥蝙蝠之類無不殘傷,諸果皆然。」 《東觀漢記》云:「南海舊獻荔枝、龍眼,奔馳險阻為患。孝和時,唐羌上書言狀,後遂罷止。」 蓋此物一日色變,二日味變。
三日色味俱變。《古詩》云:「色味不踰三日變。」 舊時採貢,以蠟封其枝,或蜜漬之。而近代姦幸之徒,連株以進,南人苦之。
龍眼 ,一名「秋風子。」 《南方草木狀》:「龍眼,樹如荔枝,但枝葉稍小,殼青黃色,形圓如彈丸,核如木梡子而不堅,肉白而帶漿,其甘如蜜。一朵五六十顆,作穗如葡萄然。荔枝過即龍眼熟,故謂之荔枝奴,言常隨其後也。廣人俱烘乾以為貨,北人重焉。每燕必以為籩實。」 「甘蕉 ,味香美,其莖可練,績以為布。一名乳蕉,又有青牙」 蕉,雖甚腐熟,而香不變,最為香美,黃牙蕉則不及。《南方草木狀》:「甘蕉,望之如樹,株大者一圍餘,葉長一丈,或八九尺,廣尺餘,或二尺許。花大如酒盃,形色如芙蓉,著莖末百餘子,名為房相連累,甜美,亦可蜜藏。根如芋魁,大者如車轂。實隨葉,每葉一闔,各有六子,先後相次,子不俱生,子不俱落。一名芭」 蕉,或曰「芭苴。」 剝其子上皮,色黃白,味似葡萄,甜而脆,亦療饑。此有三種,子大如母指,長如釵,有類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種子大如雞卵,有類牛乳蕉,微減羊角。一種大如藕子,長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下也。其莖解散如絲,以灰練之,可紡績為絺綌,謂之蕉葛。雖脆而好,黃白不如葛赤色也。交廣俱有之。
柑 舊志有乳柑、紅柑、銀柑、饅頭柑。《南方草木狀》:「柑乃橘之屬,滋甘味美,特異者也。有黃者,有赭者,赭者謂之壺柑。交趾人以席囊貯蟻鬻於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連枝葉,蟻在其中,井窠而賣。蟻亦黃色,大於常蟻。南方柑樹若無此蟻,則其實皆群蠹所傷,無復一完者矣。華林園有柑二株,遇結實,上命群臣宴飲於」 旁,摘而分賜焉。
橘 舊志有綠橘、金橘、霸陵橘。《廣州記》曰:「羅浮山有橘,夏熟,實大如李。」 又《嶺表記異》曰:「山橘子大者冬熟,如土瓜,次如彈丸。其實金色而葉綠,皮薄而味酸,偏能破氣。廣之人帶枝葉藏之。入膾醋,尤加香美。」 《南方草木狀》:「橘白葉赤實,皮香,有美味。自漢武帝。交趾有橘,官長一人,秩一百石,主貢御橘。吳黃武中,交趾太守」 士燮獻橘十七實同蔕,以為瑞異,群臣畢賀。
櫞 舊志有香櫞,有佛指櫞,即鉤綠也。《南方草木狀》:鉤緣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胡人種之極芬香。肉甚厚,白如蘆菔。女工競雕鏤花鳥,漬以蜂蜜,巧麗妙絕,無與為比。泰康五年,大秦貢十缶。帝以三缶賜王愷,助其珍味,誇示於石崇。柚 舊志花甚香,實大而圓,皮甚厚。有二種,以穰紅白可辨。《廣州記》曰:「別有柚,號為雷柚,實大如升。」
桔 橘之屬有似柑者。又有一種名「蜜糖埕」 ,最甜。
橙 「亦橘之屬,似柑而巨。」
楊梅 :《南方草木狀》:「楊梅,其子如彈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時似梅,其味甜酸。」 陸賈《南越行記》曰:「羅浮山頂有胡楊梅,山桃繞其際。海人時登採拾,止得於上飽噉,不得持下。」
海棗 ,間有佳者。《南方草木狀》:海棗,樹身無閒枝,直聳三四十尺。樹頂四面再生十餘枝,葉如栟櫚。五年一實,實甚,大如杯盌核兩頭不尖,雙卷而圓,其味極甘美,安邑御棗無以加也。泰康五年,林邑獻百枚。昔李少君謂漢武帝曰:「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非誕說也。」 《嶺表錄異》曰:「波斯棗,廣州郭內見其」 樹身無閒枝,直聳三四十尺,及樹頂四面共生十餘枝,葉如海㯶。廣州所種者,或三五年一番,結子亦似青棗,似小耳,自青及黃撲已盡,又朵著子,每朵約三二十顆。劉珣常於番酋家食本國將來者,色類沙糖,皮肉軟爛,其核與北中棗殊異,兩頭不尖,雙卷而圓,如小塊紫礦然。珣收而種之,久無萌芽,疑是「蒸」 也。
橄欖 ,味香而甘,一名木欖。又有丁香欖,較香。又有烏欖,狀如橄欖而長黑色,以溫湯沃之,熟取其肉,榨油乾之,謂之「欖豉。」 其仁供茶尤妙,一名「木威子。」 綠欖,似烏欖而色綠,其味尤香,亦有紅色者。《南方草木狀》:「橄欖樹身聳,枝皆高數丈,其子深秋方熟,味雖苦澀,咀之芬馥,勝含雞骨香。吳時歲貢,以賜近侍。」 本朝自太康後亦如之。餘甘 ,《舊志》:「味初澀,食後回,味甚甘,類橄欖而風韻過之。大者如梅李而色碧。」 山谷名之曰味諫,言切苦而有味。故《橄欖》詩云:「方懷味諫軒中果,忽見金盤橄欖來。想見餘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
人面子 《舊志》核如人面,故名增城。取其仁薦茶最佳。《南方草木狀》:人面子樹似含桃,結子如桃實,無味。其核正如人面,故以為名。以蜜漬之,稍可食。以其核可玩於席間,飣餖娛客。出南海。宜母子 。《舊志》一名梨檬子。狀如柑橘,味酸。元大德三年,泉州路煎糖官呈用李木子作水煎造。舍里別蒙古語為渴水也。凡木果之汁皆可為之,獨李木子香酸,經久不變。李木子即宜母子。元於番禺城東蓮塘,南海城西荔枝灣置御果園,栽種李木樹大小八百株。大德七年罷貢,園今為民居。
五斂子 「舊志」 :一名楊桃,又名山斂子。瓣五出,如田家磟碡狀,味酸。《南方草木狀》:五斂子大如木瓜,黃色,皮肉脆軟,味極酸,上有五稜如刻出。南人呼稜為斂,故以為名。以蜜漬之,甘酸而美。出南海。
千歲子 舊志一名青脆子,核中有肉如栗。《南方草木狀》:「千歲子有藤蔓出土,子在根下,鬚綠色,交加如織。其子一苞,恆二百餘顆,皮殼青黃色,殼中有肉如栗,味亦如之。乾者殼肉相離,撼之有聲,似肉豆蔻。出交趾。」
山棗 《舊志》:「狀如棗而圓,色青黃而味甘酸。」 石栗 《舊志》:「殼堅肉實如栗。」 「《南方草木狀》:石栗樹與栗同,但生於山石罅中,花開三年方結實,其殼厚而肉少,其味似胡桃仁。熟時或為群鸚鵡至,啄肉略盡。故彼人極珍貴之。出日南。」 海梧 「《南方草木狀》:海梧子樹似梧樹,色白,葉似青桐,有子如大栗,肥甘可食。出林邑。」
海松 :《南方草木狀》:「海松子樹與中國松同,但結實絕大,形如小栗,三角,肥甘香美,亦樽俎中佳果也。出林邑。」
頻婆子 實紅色,大如肥皂,核如栗,煨熟味與栗無異。本韶州月華寺種,舊三藏法師自西域攜至,在在有之。「頻」 一作「貧」 ,梵語謂之「叢林」 ,以其葉盛成叢故也。
穀子 大如欖而長,味亦初苦而後甘。嫩者以蜜漬暴乾最宜。
《秋風》子 ,色褐如梨,而小如豆,味酸澀,熟乃可食。
金斗子 ,色紅味甘,大如秋風子,一名「金鈕子。」 青竹子 ,狀如桃而圓,味酸而色黃。
《不納》子 ,類菩提子,其核可作數珠。
《山不納》子 :色紅,味甘酸,其大如彈。
桂木子 :其大如桃,皮黃肉紅,味酸,俗呼「鬼目《毛韶》。」 子 似荔枝而味酸。
羊矢子 :如石蓮而小,色青味甘。
黃皮子 ,大如彈丸,黃如蠟珠,味酸甜。有白蠟子,其味尤勝。汪廣洋詩:「春意亭涼酒滿杯,昔人遺刻尚崔嵬。亭前幾樹黃皮熟,日日鶯啼數百回。」
《鹽封子 》色黑,味鹹。
倒黏子 ,狀如軟棗,色紫黑,肉紅而味甘。鬼拗子 ,狀如人指,皮薄色黃,其中有筋,可作蜜煎,甚脆,即《詩》所謂枸也,一名兼勾,一名懶漢。指頭能醒酒。若用其木造屋,其家釀酒,味薄黃淡子 狀如柑橘,色黃味酸,花可薰香。陳藏器《本草》謂橘之類有塌橘、山橘、黃淡子是也。冬桃 ,狀如橄欖,形圓色綠,味甘酸。
《扁桃 》:如桃而扁,色青味甘。
岑梨 即橙梨,大如橘,味甘,亦梨之小者。馬臍子 ,即鳧茨也,實小,稍類浙中者。
《水甕子 》《古買子 》《羅旁錐子》《茅錐子 》《萬字果 》,俱出新會。
蘡薁 出香山
李 《連州志》:「有橫枝李、黃管李、金槌李、皂裙李、結李、蠶過李。」
梨 有清消梨、蜜梨之屬,蓋在在有之。
盧橘 一種名,枇杷稍不同。
《茨菰 》,過春猶可食,與浙江異。
葛根 :「舊志」 有藕葛,有新羅葛。葛根土人恆輕之。蓋風氣長春,近水向陽,以故實恆蚤而味恆淡,無以勝他州故也。
波羅蜜 ,出自外國者。子生幹上,大如斗,亦如瓠,色青,皮厚多刺。其中子如栗,肉甜,堪作蜜煎,南海神廟有之。
芒果 大如鵝子狀,生甚酸,熟則甘。惟新會、香山有說者,謂即君遷、平仲。按君遷子如馬妳,一雲如瓠。《舊志》君遷即牛妳子,恐非。平仲則不花而實,皆不可食,恐非是君遷、平仲二樹終不可考。。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