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萇楚齋隨筆
◀上一卷 卷二 下一卷▶
廬江劉聲木十枝撰

論論史各書

編輯

論史之書,前人著述,皆零星小種,大部頭書,首推南宋胡寅《讀史管見》三十卷。雖屢經《四庫提要》駁斥,人人責以周孔,未免太過,終為史論中一大觀。致堂先生生當南宋,正值聖教淩夷,倫堂乖舛,人心變幻,忠佞混淆,目擊心傷,痛切言之,不覺大聲疾呼,主持太過。紀文達公昀,生當我朝全盛之時,聲明文物,倫教綱常,正修明之時,自覺其言之太苛。聲木生逢季世,較之致堂所處之詩,又有霄壤之別,頗覺其論愜理饜心,言之非過,讀之有餘痛焉。厥後明鍾惺撰《史懷》廿卷,王文簡公筆記盛稱之,謂其議論甚佳,惜久無傳本。垂老得《湖北叢書》刊本,論至西晉為止。宋王應麟《通鑒答問》五卷,亦論至漢元帝為止,皆不全之本。《史懷》所論,陳腐相因,無足發人深省。國朝王夫之撰《讀通鑒論》三十卷、《宋論》十五卷,沙張白撰《讀史大略》六十卷。張文襄公之洞《勸學篇》稱:王氏史論,語好翻案,意多獨斷。聲木私謂:千古史論大書,終當以王氏為冠。其議論精微確鑿,實能開拓千古,心思推倒一時豪傑,絕非他人枝枝節節所可比擬。《宋論》尤為精確,借宋論明,言之至為沉痛,鏤心鐫肝,更非他人所能道其隻字。其文筆綜橫排宕,無孔不入,無堅不摧,無理不透,其魄力全內韓蘇得來。即此史論,已足獨立千古矣。

南宋鄧肅等論揚雄

編輯

揚雄,後世以其能文,極力為之文過。朱子《綱目》書「莽大夫」,人心為之大快。不特此也,南宋鄧肅,獨指為叛臣,無可容於天地之間。張維屏亦謂劉歆阿莽,揚雄諛莽,皆名教之罪人,歆之罪彰,雄之惡隱。韓昌黎乃謂雄為聖人之徒,以雄與孟子並稱,曰軻雄,實為大謬。好其文,並及其人,欲使其彌天罪惡消滅於無形。其顛倒是非,淆亂黑白,居心尚堪問乎。

彭玉麟與其妻鄒夫人

編輯

久聞衡陽彭剛直公玉麟與原配鄒夫人失和,終身不相見,近閱王壬秋太史闓運《湘綺樓詩文集》,言之甚詳,爰記之於此。其詩集中有《鄒夫人挽詞》三首,並自注云:「夫人適彭數年,有子矣,忽不見答。同居未嘗相面幾三十年。偶還母家,遂卒。」云云。其文集又有剛直公行狀,內云:「鄒夫人樸拙失姑愛,終身無房室之歡。自太夫人卒後,遂不相面。」云云。《鄒夫人墓誌》則稱之曰:「無故見棄。」云云。據王氏所雲,鄒夫人以樸拙見棄,無他失也。其挽詞三章甚哀豔,備錄於後。詩云:「懿德傳柔順,歸終倍可哀。黼帷雖路寢,鸞鏡恨泉台。有子莊姜羨,無家衛女回。空留一品服,畫篋不曾開。」二云:「人傳喬氏婿,富貴美風流。昔嫁經貧賤,相思泣好伊。蘭芝無罪過,蘇蕙有癡愁。幸奉泥金詔,君恩百代留。」三云:「憂損猶中壽,劬勞定此生。感深漣水曲,夢醒浙潮聲。大莫何欣戚,甘貧忘寵榮。秋霜孤子泣,難盡哺烏情。」

論紀氏嘉言

編輯

紀氏嘉言》一書,曩於《曾文正公文集》中,見是書序,渴望久之,深以未得見為憾。甲寅年,於書坊架上,無意中得之。書凡四卷,袖珍本,道光丙午,北京琉璃廠校刊,原板即存廠西門內路北延壽菴斌升齋。書為宛平徐春泉□□春摘錄紀氏原文,加以圈點,後又附春泉自識數語或數十語不等。雖意在勸懲,頗疑其為俗書。紀文達公原文,旁敲側擊,左宜右有,正意轉含蓄不露,使讀者於言外得之,曲盡文字之妙。推紀文達公當日著書之意,本為中材以上者示以勸懲,並非欲家喻戶曉,為中人以下言也,故行文用筆,不妨如此。徐氏不明此旨,每段後識數語,明揭題旨,又或增以他事,盡為中人以下之人言矣,是不特畫蛇添足,且恐佛頭著糞,不知曾文正公何所取而為之序,誠所未喻。豈以當時大亂初平,人心未固,不能不取於因果報應之說,以補王化所不及。曾氏序文謂:「世風日漓,無欲而為善,無畏而不為不善者,不可得已。苟有術焉,可以驅民於淳樸而稍遏其無等之欲,豈非士大夫有世教之責者事。」云云。作序之意,或在斯乎。

遠混天碧出典

編輯

先文莊公於粵匪亂後,約在同治六七年間,購得無為州徐姓屋居住。舊有樓一所,懸「遠混天碧」四字榜額,為本地亂前書家李旦初先生旭所書,字體仿米芾,頗有雄傑氣概,遂仍之,因以「遠碧」名樓,為藏書所。聲木謹案:柳子厚《永州新堂記》中,有「邇延野綠,遠混天碧」之語,李旦初先生題榜,蓋即用其語。旦初名氏,見於宛平查為仁心,穀《蓮坡詩話》中,稱其書法奇崛,信不誣也。

論靜誌居詩話

編輯

詩話之編,始於歐陽文忠公,自宋以來,無慮百家。大抵皆一知半解,片語單詞,雖雲揚榷風雅,標示諸法,悉在可有可無之間,從未有如我朝朱竹太史彝尊所撰之《靜誌居詩話》二十四卷。雖名曰「詩話」,所有勝朝三百年詩學源流,升降轉移,風氣淳薄,人情變幻,悉具其中。搜羅廣博,議論精嚴,評f1允協,允為歷代詩話之冠,固非他家一枝一節所能比擬。實由於太史學問淵富,兼工詩古文詞,故能有此鴻編巨製,洵非他人所能學步也。

劉大櫆送姚鼐序摘錄

編輯

桐城姚姬傳郎中鼐,以古文名天下,不特當時負重名,少時即已驚其長老。蓋雖有學力,實亦因天授所致,非偶然也。劉耕南廣文大櫆《海峰文集》中,有《送姚姬傳南歸序》,於其年少未娶時,已推崇備至,因節錄其中一段以誌之。文云:「姚君姬傳,甫弱冠而學已無所不窺,餘甚畏之。姬傳,餘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則南青也。憶少時與南青遊,南青年才二十,姬傳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禮,餘至其家,則太夫人必命酒,飲至夜分乃罷。其後餘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歸與姬傳相見,則姬傳之齒已過其尊府與餘遊之歲矣。明年,餘以經學應舉,復至京師。無何,則聞姬傳已舉於鄉而來,猶未娶也。讀其所為詩賦古文,殆欲壓餘輩而上之。」云云。亦可見其當時之傾倒矣。

論台州書目

編輯

各省府廳州縣,前人著述,自以本地人搜羅為易,聞見較詳,愛慕綦切,師資實親。金劍民□□嗣徽,太平人,搜羅台州書籍,積至四百餘種,編《鴻遠樓所藏台州書目》四卷、《附錄》一卷。編中分刊本、鈔本二種,甲寅春月排印本。兼載諸人序跋、刊本年月,以示信而有徵。非如各省誌書《藝文志》,徒列書名,百無一存者所可比擬。雖編輯體例原有不同,真堪為後人所取法矣。

查慎行等論詩語

編輯

查初白論詩云:「詩之厚,在意不在詞。詩之雄,在氣不在貌。詩之靈,在空不在巧。詩之淡,在脫不在易。」葉鬆石續之曰:「詩之趣,在真不在奇。詩之妙,在超不在僻。詩之俊,在神不在采。詩之工,在煉不在琢。」陳曼壽復續之曰:「詩之高,在品不在峻。詩之贍,在才不在博。」統觀以上諸說,詩豈易言哉!若僅以五字七字為詩,則村婦樵夫,亦可出口成章,奚必出於學人之手哉!

唐殷璠編《丹陽集》目錄

編輯

唐丹陽進士殷璠選集《丹陽集》一卷,久無傳本。新城王文簡公士禎,當日嘗百計求之,欲更選其詩,迄未能得,見於王文簡公自撰筆記中。頃於常熟宗廷輔子讚所撰《宗月鋤遺著八種》中見之,寥寥僅十五頁,乃光緒丁巳閏二月家刊本。其果屬唐時選本,真偽則不敢知,聊記其目錄於後,以待後人考核。

延陵二人

編輯
 大理司直 包融
編輯
  1. 登翅頭山題儼公石壁
  2. 阮公嘯臺
  3. 酬忠公林亭
  4. 送國子張主簿
  5. 和陳校書省中翫雪
  6. 和崔會稽詠王兵曹廳前湧泉勢城中字
  7. 賦得岸花臨水發
  8. 武陵桃源送人
 監察御史 儲光義
編輯
  1. 述華清宮五首
  2. 遊茅山五首
  3. 雜詩二首
  4. 效古二首
  5. 猛虎詞
  6. 射雉詞
  7. 采蓮詞
  8. 牧童詞
  9. 田家即事
  10. 寄孫山人
  11. 酬綦毋校書夢耶溪見贈之作
  12. 使過彈箏峽作

曲阿九人

編輯
 餘杭尉 丁仙芝
編輯
  1. 和薦福寺英公新搆禪堂
  2. 贈朱中書
  3. 戲贈姚侍郎
  4. 餘杭醉歌贈吳山人
  5. 京中守歲
  6. 渡揚子江
  7. 長寧公主舊山池
  8. 剡谿館聞笛
  9. 越裳貢白雉
  10. 江南曲五首
 緱氏主簿 蔡隱丘
編輯
  1. 石橋琪樹
  2. 句 (整巾千嶂聳,曳履百泉鳴)
 監察御史 蔡希周
編輯
  1. 奉和扈從溫泉宮承恩賜浴
 渭南尉 蔡希寂
編輯
  1. 同家兄題渭南王公別業
  2. 登福先寺上方然公禪室
  3. 陝中作
  4. 洛陽客舍逢祖詠留宴
  5. 贈張敬微
 處士 張彥雄
編輯

詩闕

 處士 張潮
編輯
  1. 江風行
  2. 襄陽行
  3. 采蓮詞
  4. 江南行
  5. 長干行
 校書郎 張翬
編輯
  1. 遊棲霞寺
  2. 絕句
 吏部常選 周瑀
編輯
  1. 潘司馬別業
  2. 送潘三入京
  3. 臨川山行
 長洲尉 談戭
編輯
  1. 清谿館作
  2. 句 (清清江潭樹,日夕增所思)

句容三人

編輯
 忠王府倉曹參軍 殷遙
編輯
  1. 塞上
  2. 送友人下第歸省
  3. 送杜士瞻楚州覲省
  4. 友人山亭
  5. 春晚山行
 硤石主簿 樊晃
編輯
  1. 南中感懷
  2. 句 (巧裁蟬鬢畏風吹,盡作蛾眉畏人妒)
 橫陽主簿 沈如筠
編輯
  1. 寄張徵古
  2. 閨怨二首
  3. 寄天台司馬道士

江甯二人

編輯
 右拾遺 孫處玄
編輯
  1. 詠黃鶯
  2. 失題
 處士 徐延壽
編輯
  1. 折楊柳

製造局四書白文

編輯

上海製造總局舊刊《四書》、《詩經》白文二種,頗便於小兒之誦讀,如欲講解,不妨另用朱子《集注》。然亦須小兒稍明事理,講解始有益,讀時未必即能講解,轉不如逕讀白文本為簡淨。但局刊《四書》白文亦未盡善,須照《四書集注》分成段落,每節之下,畫一橫劃,以清眉目,乃為完備。聲木之私意如此。

同治癸酉推恩大員老親

編輯

同治十三年十月初十日,為孝欽顯皇后四旬萬壽。穆宗毅皇帝承歡永錫,前數月特諭:京外實任大員,老親有年逾八十者為人瑞,宜優齎之。時吏部尚書毛昶熙之母姜氏,年八十有二,首拜御書「絳幔延暉」扁額,並玉如意、大卷江綢八絲緞袍褂料之賜,海內外榮之。然其事亦有幸有不幸者。當時先文莊公任江西藩司,先祖妣胡太夫人奉養在署,時年已八十二歲,宜與毛昶熙之母姜氏同邀恩眷矣,乃事竟不然。時劉忠誠公幼失怙恃,不獲祿養,時抱隱痛,見先文莊公板輿迎養,不勝欣妒,不欲專摺奏請,又不能顯違功令,乃用照例題奏本到京。深恐先文莊公不欲,告之曰:「只要到部,與專摺奏事一樣。」照例題奏本到部,至早須半年出奏,孰意未及半年,穆宗賓天,部遂寢其事。並行文贛撫:現在穆宗已賓天,不便再行出奏。遂使我國家熙朝人瑞,竟少先祖妣胡太夫人一人。先文莊公曲體劉忠誠公隱痛之誠,亦毫無意見。同官江西時,先文莊公與劉忠誠公同無子息,後先文莊公生聲木兄弟五人,劉忠誠公終未生子。光緒丁酉,尉之二兄中江南鄉試。劉忠誠公時任江督,有人告之曰:「此乃劉某某之子也。」劉忠誠公聞之不懌,歎曰:「在江西時,我同他一樣無子。今他之子已中舉,我仍無子,他總算全福人矣。」光緒□□先妣程太夫人棄養於四川督署,四月出殯,回裏安葬。出嬪之日,成都將軍恭問鬆將軍壽亦執紼。先文莊公預定望江樓為百官休息之所。先文莊公並告以先妣程太夫人平日言行,當年如何吃苦,實為內助云云。恭將軍並謂:「我之妻跟我吃苦,並未跟我享福一日,我之抱痛,又何如耶。」言之不勝嗚咽。皆觸境感傷,有不期然而然者。

倪釗撰述

編輯

倪釗字勖旃,一字鈍櫎,號幼迂,無為州人。光緒□□拔貢,補朝考一等,官定遠縣教諭。性純好學,喜言宋儒書,平日規行矩步,平心靜氣,從無急言遽色。受業先文莊公之門,先公佳其品學,期以遠大。年八十有六卒,其自免聯語云:「鶴化恨今遲,八六年戴發歸泉,碑碣猶題清處士;鵑啼悲路迥,三千里忠魂繞闕,衣冠不改舊遺民。」宜統辛亥,正值廣文重遊泮水之年,以國變不欲復行,可謂不負師訓,為我朝之完人矣。撰《幼迂詩鈔》四卷、《續詩鈔》四卷、《文集》二卷、《鈍櫎瑣錄》四卷、《日下記遊》一卷、《廣高士傳》二卷。

四部叢刊

編輯

上海商務印書館於己未編輯影印《四部叢刊》三百廿三種,八千五百四十八卷,二千一百冊。內有宋本三十九種,影宋寫本十六種,金本二種,元本十八種,影元寫本五種,元寫本一種,明活字本八種,明寫本六種,校本十八種,日本、高麗舊刻本八種,釋、道藏本二種。創議於戊午,告成於壬戌。所有海內外藏書家宋元善本,無不鉤致囊括,一網打盡,開未有之宏博,集善本之精華,洵屬千古之盛事,宇內之鉅觀,空前絕後,有一無二者。初印時,慮賞音者稀,預計祇印五百部,工價紙墨,照此勻算。不意購者紛至,以致加無可加。以一千五百部為限,訂購仍形踴躍,一時無法應付。直至戊辰重印,復增入聊城楊勤愨公以增海源閣藏宋元善本,為初印本所無,益增美備矣。

陸遊挾妓為妾

編輯

陸放翁之妻唐氏工詩詞,見逐於母夫人,妾驛卒女亦工詩詞,見逐於王夫人,予已錄入卷一內,不謂放翁仍有一妾,亦能詩詞。放翁初客於蜀,挾一妓歸,蓄之別室,率數日一往。偶以病少疏,妓頗疑之,放翁作詞自解,妓即韻答之云:「說盟說誓,說情說意,動便春愁滿紙。多應念得脫空經,是那個先生教底。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閑,又那得工夫咒你。」云云。當時謗放翁者,謂其挾一蜀尼以歸,實即此妓。後去留雖無可考,亦可見放翁閨房之內能詩詞者三人,皆不克終身作伴侶,誠恨事也。

論晉獻公

編輯

晉獻公雄才大略,其生平作事,專與姬姓為仇。滅耿、霍、魏、虞、號五國,及伐驪戎,皆姬姓也。娶於賈,娶於戎,娶於驪戎,又皆姬姓也。其無所顧忌,甘冒不韙,實由於滅桓莊之族,為厲之階。虞公親見其殄滅同姓諸國,如拾草芥,猶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昏謬若此,雖用宮之奇、百里奚,亦未能保守其國,何況貪賄違諫,引狼入室哉!

五子登科

編輯

五子登科,為第一種善頌善禱之詞,不意竟有成為事實者。宜興儲□□明府方慶,康熙丁未進士,丁巳復薦舉博學宏詞,官清源縣知縣。妻徐氏賢而有才,生子五人。長右文,囗囗丁巳舉人。次大文,囗囗辛丑會元,二甲進士,入翰林。三在文,囗囗己丑二甲第三名進士,入翰林。四鬱文,五雄文,均囗囗辛丑進士。兄弟三人同榜進士,亦科第中所罕有。侯官曾霽峰州牧暉春子五人,先後皆登甲乙科,魏儷泉中丞囗囗以「五子登科」扁旌之。囗囗范鳴和、范子瑊胞兄弟,道光丙午,同年舉人,復相繼成進士。光緒間,丹徒丁立鈞、丁立瀛、丁立乾,以適堂兄弟三人同時入詞館,丁立中舉人。江安傅增囗、傅增湘、傅增堉胞兄弟三人,亦同時入詞館,傅增濬舉人。武強賀濤、賀沅胞兄弟,光緒囗囗同年舉人,囗囗復同年進士。建德周學海、周學銘,光緒囗囗,同中進士。周學熙,光緒囗囗舉人。周學輝,光緒囗囗舉人。均我朝登科記中之佳話也。

吳榮光撰述

編輯

南海吳荷屋中丞榮光,在嘉道間,政事、文學、收藏,內頗彪炳,所撰之書,流傳甚少。《石雲山人全集》四十二卷,道光二十一年三月,筠清館自刊本。內分《詩集》二十一卷、《》一卷、《試帖》一卷、《筠清館詩餘》一卷、《詞選》一卷,書付其女尚憙,《詩選》六卷,書付其子尚忠、尚誌、婿葉應新,皆係自選己作,無他人詩詞也,《文集》五卷,末一卷為書畫題跋,《奏議》六卷。外有《筠清館金文》五卷,道光囗囗囗囗月自刊本,楊守敬翻刊本。《辛丑銷夏記》五卷,道光囗囗囗囗月自刊本,葉德暉有翻刊本。《歷代名人年譜》十卷,道光囗囗囗囗月自刊本,光緒囗囗北京正文齋書坊翻刊本。《吾學錄初編》廿四卷,此書檢查極便,流行甚廣,各省書局均有翻刊本。《帖鏡》囗囗卷,前人筆記有誤作《帖鑒》者,中丞文集卷三有《帖鏡自序》一篇,可知原作《帖鏡》。此書集帖學之大成,為帖學之龜鑒,千古絕無僅有之書。相傳吳縣潘文勤公祖蔭,於圓明園之變,失其原稿於海澱。海內無第二副本,深可痛惜。據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仁和王子展觀察存善《宋拓絳帖目錄後序》云:「光緒戊子,存善權知南海縣事,因公至佛山,訪吳伯榮中丞故宅,曾得見《帖鏡》稿本。書凡十六冊,網羅囊括,既博且精。荏苒廿年,事如春夢,即《帖鏡》一書,今亦不知在何處。仿佛記其體例,寫此目錄,以餉同志。」云云。據此,則《帖鏡》原稿,未遭海澱之失。但筠清館碑帖字畫,已由上海賈人程秉銓等,到佛山販賣殆盡,終未見此書之出,想已為他人購去。購者得此寶物,絕不口說,徒令人增慨念耳。

張佚七女能詩

編輯

太原張佚字拱端,僑居吳中,生有七女,皆工詩詞,所適亦皆吳人。長女名學雅,字古什,撰有《繡餘集》十卷。次女名學囗,字囗囗,撰有囗囗囗囗囗。三女名學儀,字古容,撰有《滋蘭集》囗卷。四女名學典,字古政,撰有《花樵倡和集》□卷。四五女孿生,五女名學象,字淩仙,撰有《硯隱集》囗卷。六女名學聖,字古誠,撰有《瑤草集》囗卷。七女名學賢,字古明,撰有《華林集》囗卷。其詩雖未必超妙,能傳於世,然修師字句,亦頗費工夫,洵屬難能可貴矣。中惟次女詩無傳,餘均錄入《江蘇詩徵》。七女皆能詩,亦閨閣中之佳話也。

論宋太宗

編輯

宋太祖燭影搖紅一事,草野喧傳,數百年不息,意謂太祖之崩,由於太宗之弒。雖《四庫全書提要》辨明此事,僅見於宋釋文瑩《湘山野錄》,李燾引入《通鑒長編》,遂啟千古之疑竇。然宋蔡絛《鐵圍山叢談》中,言宋太祖納花蕊夫人,頗嬖之,為宋太宗射死。宋王定國《聞見錄》亦載其事,但作「金花夫人。」 蔡絛雖非正人,然為蔡京之子,又預直中禁,於朝廷故實,知之為詳。其人既非草野下士,其言自異於齊東野語,況又見王定國《聞見錄》,是當時實有其事,實有其人,毫無疑義。當宋太祖在位,與太宗雖誼屬兄弟,義猶君臣。豈有人臣射死君妃之理,亦無有弟射死兄妾之理,則當日太宗之驕縱跋扈情形,原不在操莽之下。蓋以母後有言,兄終弟及,故敢肆行無忌若此。史言宋太祖欲遷都長安,太宗力持不可,且請早日還汴。太祖被逼,不得行其志,則履霜堅冰,有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大權旁落,雖父子、兄弟、夫婦,亦變生肘腋,籲,可畏已!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誠不誣也。

論春秋齊姜女

編輯

春秋之時,美女多出於齊,信乎「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雲誰之思,美孟姜矣」,「豈其取妻,必齊之姜」也。《詩經.君子偕老》三章,以美宜姜,《碩人》四章,以美莊姜,果如所言,雖妲己、妹喜、王嬙、西施,不足道矣。然淫歸亦出於齊,所謂冶容誨淫,大國無禮者是已。衛宣公烝於夷姜,衛公子頑烝於宣姜,公子朝通於襄公夫人宜姜,齊襄公通於文姜,魯公子慶父通於哀姜,魯叔孫僑如通於穆姜,晉獻公丞於齊姜,齊莊公通於東郭姜,向姜不安於莒室,是春秋時之淫行,以姜氏為最多。尚有一事,更屬駭人聞聽。據《左傳》所言,衛惠公之即位也,少,齊人使昭伯烝於宜姜。不可,強之,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云雲。宣姜本齊女,衛宣公為其子伋娶之,聞其美,因自娶之,不聞齊人發一言以為討。及衛宣公薨,宣姜初未聞有淫行,齊人乃母家,正宜助以守柏舟之節,如共姜故事。乃不此之務,轉令衛宣公庶子烝於後母,宣姜不可,又復強之。真不知其是何居心,於齊果有何利益,則非後人所能揣測矣。

故舊文存序摘錄

編輯

新城王晉卿中丞樹柟,編《故舊文存》四卷,自序云:「餘少時從黃貴築師受古文之學,每出所作,輒見推獎,而同人又往往過為逾量之美,而餘亦竊竊自喜,以為庶乎其於古之作者,稍有合也。及桐城吳摯甫先生守冀州,聘餘主講信都書院,朝夕過從,聆其緒論,始疑而不敢自信。久之,益憮然自慚其不類,乃盡棄向所為者,而更以近作質之摯甫。摯甫則曰:『餘固疑向者非君之文,今觀於此,而益知君之文,固在此不在彼也。』余嘗見今之老師宿儒,閉門著述,其用力,不可謂不勤且至矣,而役役終身,卒莫有登堂入室之一日,則以無明師益友,為之啟其門而導之路也。」雲聲木謹案:中丞此序,實為萬世文學之樞紐。學問無門徑,雖窮力盡氣為之,不足登大雅之堂,祇成為野狐禪而已。中丞序此書於丁卯十一月,時年已七十有七,自舉誤入歧途,以告後人,言之親切有味若此,真萬世之龜鑒也。

伍肇齡掌教事

編輯

伍肇齡字嵩生,邛州人,道光丁未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時年僅十七,其曾祖時格、祖琨、父榮光皆在堂,四代同堂,洵屬科名盛事。相傳太史在京,寓某寺,狐仙欲以女妻之,辭以已聘妻。又欲以為妾,太史堅辭,致觸狐仙之怒,謂汝如不肯,終身莫想再入京。言時聲色俱厲,太史為之膽寒,是以自十七歲入詞林後,並未入都。散館以庶吉士終,卒年已八十有餘,設非國步已更,早已飲重宴瓊林之酒矣。跡其生平,掌各書院講席五六十年。先文莊公督川時,太史正主尊經書院講席,相處甚歡,九年未易。入戲以狐仙事問之,太史笑而不答,乃知人言未必無因也。後有某年四月,太史倉猝至督署辭館,先文莊公問其故。太史曰:「諸生不服教,欲驅我走,我已年老,欲讓賢者也。」先文莊公謂曰:「我忝任川督,川中人民,皆似我家子弟。況尊經書院關聘,須由總督出名,院中諸生,我視之,更與我家子弟無異。設有我家子弟,要驅先生,我能答應乎。此事老前輩願讓,我卻不能同意。今日請回,明日我到院中,告誡諸生。」次日,先文莊公到尊經書院答拜,諸生環而聽者,幾於全數皆來。先文莊公大聲,以此意告太史,並指窗外諸生,亦厲聲以此意告之。諸生聞之,相率散去。太史深德先文莊公禮賢下士,以詩二首為謝,適去先文莊公、先妣程太夫人壽辰不遠,乃書扇二柄以為壽。先公壽辰,四月十四日,先妣則十五也。

本邑人統帶慶字軍五營

編輯

同光間,吳淞駐紮淮軍五營,名曰「慶」字軍,舊為先文莊公剿平發撚逆匪時所統帶親兵五營。先是先文莊公與故相李文忠公鴻章以公事齟齬,遂謝病歸,以此軍讓歸同邑矣武壯公長慶統領。吳卒,復歸同邑狼山鎮總兵曹肯堂軍門德慶。曹卒,復歸同邑□□鎮總兵班福齋軍門廣盛。班卒於光緒末年,此軍亦遂遣散。以慶字五營,四五十年之間,統率皆為廬江縣人,自湘淮軍設立以來,所希有也。

論茶餘客話

編輯

山陽阮吾山侍郎葵生撰《茶餘客話》,原本廿二卷,湖州戴菔塘刪存十二卷,刊之,頗為士林愛重。論者有嘗鼎一臠,未窺全豹之憾。至光緒戊子二月,清河王錫祺壽萱於侍郎裔孫鐵櫎囗囗囗囗處,得見廿二卷原本,遂付之排印,袖珍小字本。予細加研究,卷數雖較戴刻為備,然煩冗無當,其中多鈔撮及無關係者。原為侍郎隨手記錄稿本,凡有聞見,悉筆之於書,以待後日考核,原無意於撰述,更無意於全為刊行。戴氏刪存十二卷,深合撰述體裁,亦善為侍郎藏拙。使後人得識廬山全面,轉覺蕪穢不去,菁華亦因之湮沒矣。亦猶山陽閻若璩撰《潛邱劄記》六卷,同邑吳玉搢為之編纂,箐華咸備,條理秩然,幾可與《日知錄》爭衡。及其孫學林過珍手澤,全為刊行,轉使此書滅其身價。信乎撰述難,即編纂亦不易,非深明撰述之體,焉能為他人編纂。存精去粕,不煩不儉,能使作者之長畢露於世,亦非可易為也。

論殉葬

編輯

以人殉葬,始於秦武公,當時死者六十六人。至秦穆公,遂用至一百七十七人,而子車氏三子在焉。至秦始皇,則凡後宮無子者,皆令從死,工匠為機者,亦盡閉之,當時死者,當不下數萬人。暴秦之虐,不特始作俑者,皆為苛政,且愈用愈多,殺人如螻蟻,可謂酷矣。歷代人君相沿,用之千餘年。至明英宗,始遺令罷宮人殉葬,可謂深仁厚澤,超前絕後也。

論蘇轍文

編輯

唐宋八家中,惟蘇文定公轍,論者頗有異同,皆故為高論。《唐宋文醇》中,錄文定公文□□篇,《古文辭類纂》中,亦錄文定公文□□篇。二書為選本古文中之巨擘,不能屏之弗錄,他可知矣。蘇文忠公軾有《答張文潛書》,中有論文定公文數語,極為精鑿,實千古不易之論。文定公之所以列名於八家者,實有自立之處,不藉父兄之力。不然,王安石有弟名安禮,撰《王魏公集》八卷,曾鞏有弟名肇,撰《曲阜集》四卷,何以皆未入選耶。吾知當時定唐宋八家文者,實具絕大心思才力,深知文學,是以後人增一不能,缺一不可。雖儲同人□□欣選本增入李翱、皇甫湜兩家,《唐宋文醇》因之,終覺非八家之敵也。蘇文忠公《答張文潛書》云:「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作《黃樓賦》,乃稍自振厲,若欲以警發憒憒者,而或者便謂仆代作,此尤可笑。」云云。聲木謹案:文忠公所謂「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真文定公文之的評也。

論紀昀

編輯

紀文達公昀生當乾嘉之時,泰西格致之學,尚未發明盡致,亦未流及中土,而文達公當時已知之,謂非卓識宏才,不能如是。所撰《四庫提要》一則云: 「歐羅巴人天文推步之密,工匠製造之巧,實逾前古,其議論奇詐迂怪,亦為異端之尤。國朝節取其技能,而禁傳其學術,具存深意。」再則云:「其製造之巧,實為甲於古今,寸有所長,自宜節取。且書中所載,皆裨益民生之具,其法至便而其用至溥。」云云。綜觀《提要》所雲,紀文達公早已知之於百餘年前,其識見過人,豈不偉歟!

◀上一卷 下一卷▶
萇楚齋隨筆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