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齋讀書志/卷五
目錄 | 郡齋讀書志 | |
◀上一卷 | 卷五 正史類 編年類 | 下一卷▶ |
史之類十有三:其一曰正史,二曰編年,三曰寶錄,四曰雜史,五曰偽史,六曰史評,七曰職官,八曰儀註,九曰刑法,十曰地裏,十一曰傳記,十二曰譜牒,十三曰目錄。合二百八十三部,七千三百八十八卷。後世述史者,其體有三:編年者,以事系月日而總之於年,蓋本於左丘明;紀傳者,分記君臣行事之終始,蓋本於司馬遷;寶錄者,其名起於蕭梁,至唐而盛,雜取兩者之法而為之,以備史官采擇而已,初無製作之意,不足道也。若編年、紀傳,則各有所長,殆未易以優劣論。雖然,編年所載,於一國治亂之事為詳;紀傳所載,於一個善惡之跡為詳,用此言之,編年似優,又其來最古。而人皆紀傳便於披閱,獨行於世,號為正史,不亦異乎!舊以職官、儀註等,凡史氏有取者,皆附之史,今從焉。
正史類
編輯△《史記》一百三十卷
右漢太史令司馬遷續其父談書。創為義例,起黃帝,迄漢武獲麟之歲。撰成十二紀以序帝王,十年表以貫歲月,八書以紀政事,三十世家以序公侯,七十列傳以誌士庶。上下三千餘載,凡為五十二萬六千五百言。遷沒後,缺《景》、《武紀》、《禮》、《樂》、《律書》、《三王世家》、《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龜策傳》、《靳蒯列傳》等十篇。元、成間,褚少孫追補,及益以武帝後事,辭旨淺鄙,不及遷書遠甚。遷書舊有裴為之解,雲:班固嘗譏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後世愛遷者以此論為不然,謂遷特感當世之所失,憤其身之所遭,寓之於書,有所激而為此言耳,非其心所謂誠然也。當武帝之世,表章儒術而罷黜百家,宜乎大治,而窮奢極侈,海內彫弊,反不若文、景尚黃老時人主恭儉,天下饒給。此其論大道所以先黃老而後《六經》也。武帝用法刻深,群臣一言忤旨,輒下吏誅,而當刑者得以貨免。遷之遭李陵之禍,家貧無財賄自贖,交遊莫救,卒陷腐刑。其進奸雄者,蓋遷嘆時無朱家之倫,不能脫己於禍,故曰:「士窮窘得委命。」此豈非人所謂賢豪者耶!其羞貧賤者,蓋遷自傷特以貧故,不能自免於刑戮,故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非空言也。固不察其心而驟譏之,過矣。
△《前漢》一百卷
右後漢玄武司馬班固續司馬遷《史記》,撰十二帝紀,八年表,十本誌,七十列傳。起高祖,終於王莽之誅,二百三十年,凡八十餘萬字。固既瘐死,書頗散亂,章帝令其妹曹世叔妻昭就東觀緝校,內八《表》、《天文誌》,皆其所補也。唐太子承乾令顏師古考眾說為之註。范曄譏固飾主闕,蓋亦不然,其贊多微文,顧讀者弗察耳。劉知幾又詆其《古今人物表》無益於漢史。此論誠然,但非固之罪也。至謂受金鬻筆,固雖諂附匪人,亦何至是歟?然識者或以固書皆因司馬遷、王商、揚雄、歆、向舊文潤色,故其文章首尾皆善,而中間頗冗瑣,良田商之才視數子微劣耳。固之自序稱述者,亦謂有所本歟?
△《後漢》九十卷,《誌》三十卷
右宋范曄撰。十帝紀,八十列傳。唐高宗令章懷太子賢與劉訥言、革希元作註。初,曄令謝儼撰誌,未成而曄伏誅,儼悉蠟以覆車。梁世劉昭得舊本,因補註三十卷。觀曄《與甥侄書》敘其作書之意,稱「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如此者」,又謂:「諸序論筆勢放縱,實天下之奇作,往往不減《過秦篇》。常以比方班氏,非但不愧之而已。」其自負如此。然世多譏曄創為「皇後紀」,及采「風俗通」中王喬、《抱樸子》中左慈等詭譎事,列之於傳,又贊辭佻巧,失史之體雲。
△《三國誌》十五卷
右晉陳壽撰。魏四紀、二十六列傳,蜀十五列傳,吳二十列傳。宋文帝嫌其略,命裴松之補註,博採群說,分入書中,其多過本書數倍。王通數稱壽書,今細觀之,實高簡有法。如不言曹操本生,而載夏侯惇及淵於諸曹傳中,則見嵩本夏後氏之子也;高貴鄉公書卒,而載司馬昭之奏,則見公之不得其死也。他皆類是。但以魏為紀,而稱漢、吳曰傳,又改漢曰蜀,世頗譏其失。至於謂其銜諸葛孔明髡父而為貶辭,求丁氏之米不獲,不立儀、傳之類,亦未必然也。
△《晉書》一百三十卷
右唐房喬等撰。貞觀中,以何法盛等十八家晉史未善詔喬與褚遂良、許敬宗再加撰次,乃據臧榮緒書增損之,後又命李淳風、李義府、李延壽等十三人分掌著述,敬播等四人考正類例。西晉四帝五十四年,東晉十一帝一百二年,又胡、羯、氏、羌、鮮卑割據中原為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夏、蜀十六國,共成帝紀十、誌二十、列傳七十、載記三十。例出於播。《天文》、《律歷》,淳風專之。喬以《宣》、《武紀》、《陸機》、《王羲之傳論》,上所自為,故曰「制旨」,又總題「禦撰」焉。按歷代之史,惟《晉》叢冗最甚,可以無譏。至於取沈約誕誣之說,采《語要》、《世說》、《幽明錄》、《搜神記》詭異謬妄之言,亦不可不辨。
△《宋書》一百卷
右梁沈約撰。十本紀,三十誌,六十列傳。齊永明中,約奉詔為是書,以何承天書為本,兼采徐爰之說,頗為精詳。但本誌兼載魏、晉,失於限斷。又王邵謂其喜造奇說,以誣前代,如瑯琊王妃通小吏牛氏生中宗,孝武於路太後處寢息,時人多有異議之類是也。後梁武帝知而不以為非。嘉祐中,以《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繆亡缺,始命館職讎校。曾鞏等以秘閣所藏多誤,不足憑以是正,請詔天下藏書之家,悉上異本。久之,始集。治平中,鞏校定《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後魏書》,王安國上《周書》。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官,民間傳者尚少。未幾,遭靖康丙午之亂,中原淪陷,此書幾亡。紹興十四年,井憲孟為四川漕,始檄諸州學官,求當日所頒本。時四川五十餘州,皆不被兵,書頗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補綴,獨少《後魏書》十許卷,最後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於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焉。
△《南齊書》五十九卷
右梁蕭子顯撰。八紀,十一誌,四十列傳。初江淹已作十《誌》,沈約又有《紀》,子顯自表別修。然《天文》但紀災祥,《州郡》不著戶口,《祥瑞》多載圖讖,表雲:「天文事秘,戶口不知,不敢私載。」曾子固謂子顯於斯史,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繢之變尤多,而文比七史最下雲。
△《梁書》五十六卷
右唐姚思廉撰。六本紀,五十列傳。唐貞觀三年,詔思廉同魏徵撰。思廉者,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采謝吳等所記,以成此書。徵惟著總論而已。
△《陳書》三十六卷
右唐姚思廉撰。六本紀,三十列傳。其父察在陳,嘗刪撰梁、陳事,未成,陳亡。隋文帝問之,察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輒奏之,未訖而沒。察且死,屬思廉繼其業。貞觀中,與《梁書》同上之。其書世亦罕傳,多脫誤。
△《後魏書》一百三十卷
右北齊魏收撰。初,魏史官崔浩既誅,太和後,始有李彪、崔鴻等書。魏末,山偉、綦雋更主國書,二十餘年,事跡蕩然,萬不紀一。文宣時,始詔收撰次,成十二紀、十誌、九十二列傳,上之。悉焚舊書。多諂諱不平,受爾朱榮子金,故減其惡;夙有怨者,多沒其善;黨北朝,貶江左。時人嫉之,號為「穢史」。
劉知幾謂其生絕胤嗣,死逢剖斫,皆隱慝所致。後隋文帝命顏之推等別修,唐貞觀中,陳叔達亦作《五代史》,皆不傳,獨收書在。皇朝命劉恕等校正。
△《北齊書》五十卷
右唐李百藥撰。本紀八,列傳四十二。百藥父德林,在齊嘗撰著紀傳。貞觀初,詔分修諸史。百藥因父書續成以獻。諸史稱帝號,百藥避唐朝名諱,不書「世祖」、「世宗」之類。
△《周書》五十卷
右唐令狐德棻等撰。本紀八,列傳四十二。貞觀中,德棻請撰次,乃詔德棻與陳叔達、唐儉成之。先是,蘇綽秉周政,軍國詞令,多準《尚書》。牛弘為史,尤務清言,德棻因之以成是書,故多非實錄。仁宗朝出太清樓本合史館、秘閣本,又募天下獻書,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館閣是正其文字,而後林希、王安國上之。
△《隋書》八十五卷
右唐魏徵等撰。紀五,列傳五十五,長孫無忌等撰誌三十。初,詔顏師古、孔穎達修述,徵總其事,序、論皆徵自作。後又詔於誌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同修《五代史誌》,無忌上之,詔編第入《隋書》,人亦號《五代史誌》。《天文》、《律歷》、《五行》三誌,淳風獨作。
△《唐書》二百卷
右石晉劉昫、張昭遠等撰。因韋述舊史增損以成,繁略不均,校之實錄,多所漏闕,又是非失實,其甚至以韓愈文章為大紕繆,故仁宗時刪改,蓋亦不可巳焉。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右皇朝嘉祐中曾公亮等被詔刪定,歐陽修撰紀、誌,宋祁撰列傳。舊書約一百九十萬,新書約一百七十四萬,而其中增表。故書成上於朝,自言曰:「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也。而議者頗謂永叔學《春秋》,每務褒貶,子京通小學,唯刻意文章,采雜說既多,往往牴牾,有失實之嘆焉。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右皇朝薛居正等撰。開寶中,詔修梁、唐、晉、漢、周書,盧多遜、扈蒙、張淡、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同修,居正監修。
△《五代史記》七十五卷
右皇朝歐陽修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實,重加修定,藏於家。永叔沒後,朝廷聞之,取以付國子監刊行。《國史》稱其可以繼班固、劉向,人不以為過。特恨其《晉出帝論》,以為因濮園議而發雲。
△《三朝國史》一百五十卷
右皇朝國史,紀十卷,誌六十卷,列傳八十卷,呂夷簡等撰。初,景德中,詔王旦、先文元公、楊億等十人撰太祖、太宗兩朝史,至天聖五年,詔夷簡、宋綬、劉筠、陳堯佐、王舉正、李淑、黃鑒、謝絳、馮元,加入真宗朝史,王曾監修。曾罷,夷簡代,八年書成,計七百餘傳。比之三朝《實錄》,增者大半,事覈文贍,褒貶得宜,百世之所考信雲。
△《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
右皇朝仁宗、英宗兩朝國史也,王珪等撰。元豐五年六月甲寅奏禦。監修王珪、史官蒲宗孟、李清臣、王存、趙彥若、曾肇賜銀絹有差,蘇頌、黃履、林希、蔡卞、劉奉世以它職罷去,吳充、宋敏求前死,皆有賜賚。紀五卷,誌四十五卷。比之《實錄》,事跡頗多,但非寇準而是丁謂,託之神宗詔旨等。
編年類
編輯△《荀悅漢紀》三十卷
右漢荀悅撰。班固作《漢書》,起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十二世,二百四十二年,為紀、表、誌、傳,凡八十餘萬言。獻帝以其文繁,詔悅舉要撮總,通比其事,列系年月,為紀三十篇,凡八萬三千四百三十二字。辭約事該,時稱嘉史。
△《袁宏漢紀》三十卷
右晉袁宏彥伯撰。宏在晉末,為一時文宗。性強直,雖為桓溫禮遇,每不阿屈。以東京史籍不倫,謝承、司馬彪之徒錯繆同異,無所取正,惟張璠《紀》差詳,因參摭記傳以損益之,比諸家號為精密。
△《唐歷》四十卷
右唐柳芳撰。初,肅宗詔芳綴輯吳兢書,其敘天寶後事不倫。上元中,芳謫黔中,會高力士同貶,因從力士質開元、天寶及禁中事,識其本末。時舊史已送官,不可追刊,乃推衍義類,仿編年法作此書。起隋義寧元年,迄大歷十三年。或譏其不立褒貶義例而詳於制度,然景迂生亟稱之,以為《通鑒》多取焉。
△《河洛行年記》十卷
右唐劉仁軌撰。記唐初李密、王世充事。起大業十三年二月,迄武德四年七月秦王擒竇建德。第九卷述大業都城,第十卷載宮館園囿。且雲:「煬帝遷都之詔稱務從節儉,觀其宮室,窮極綺麗」雲。
△《大唐創業起居註》三卷
右唐溫大雅撰。紀高祖建義,至受隋禪,用師符讖受命典冊事。
△《通歷》十卷
右唐馬總撰。總纂太古十七氏、中古五帝、三王,及刪取秦、漢、三國、晉、十六國、宋、齊、梁、陳、元魏、北齊、後周、隋世紀興滅,粗述其君賢否,取虞世南《略論》,分系於末,以見義焉。
△《續通歷》十卷
右荊南孫光憲撰。輯唐洎五代事,以續馬總《歷》,參以黃巢、李茂真、劉守光、阿保機、吳、唐、閩、廣、胡、越、兩蜀事跡。太祖朝詔毀其書,以其所紀多非實也。
△《帝王鏡略》一卷
右唐劉軻撰。自開辟迄唐初帝王世次,綴為四言,以訓童蒙。偽蜀馮鑒續之,至唐末。
△《五代通錄》六十五卷
右皇朝範質撰。五代《實錄》共三百六十卷,質刪其煩文,摭其要言,以成是書。自乾化壬申至梁亡十二年間,簡牘散亡,亦采當時制敕碑碣,以補其闕。
△《運歷圖》六卷
右皇朝龔穎撰。起於秦昭王滅周之歲乙巳,止於國朝雍禧丁亥,以歷代興亡大事附見其下。四年,獻於朝,優詔獎之。歐陽公嘗據之考正《集古目錄》,稱其精博。按《晉史》,張軌世襲涼州,但稱湣帝建興年號。其間唯張祚纂竊,改建興四十二年為和平元年。始奉穆帝昇平之朔,始末不聞有改元事。唯穎書載張實改元曰永安,張茂改元曰永元,張重華曰永樂,曰和平,張元龍曰太始,張天錫曰太清,張大豫曰鳳凰,不知穎何所據而言然。或雲出崔鴻《十六國春秋》,鴻書久不傳於世,莫得而考焉。
△《紀年通譜》十二卷
右皇朝宋庠公序撰。自漢文帝後元戊寅止周恭帝顯德庚申為九篇,以本朝建隆之元至慶歷辛已為一篇,皆曰「統元」,以甲子貫之。有五號,曰:正、閏、偽、賊、蠻夷。以王莽十九年系孺子更始,以接建武;東魏十七年附西魏;豫王六年、天後十五年系中宗,緒神龍;朱梁十六年通濟陰天祐,續同光;捃晉恭帝禪宋之歲,對魏明元泰常五年。尊北降南,始主正朔,乃《通譜》之新意也。別二篇舉字為類,各以部分,曰「類元」。慶歷中上之,優詔褒焉。公武按:《三國誌》,魏景初元年丁已,當蜀建興十五年,次年戊午,蜀改元延熙,訖二十年歲次丁丑,明年改元景耀。今《通譜》載蜀建興之號止於丙辰,凡十四年,延熙改元在丁已,且復增至二十一年,豈別有所據耶?歐陽公《集古目錄》以東魏《造石像記》證《通譜》武定七年非戊辰,蓋自元象以後,遞差一歲。公序聞之,以為宜易,遂著其事於《譜》前。前者編簡浩博,不免時有舛誤也。
△《編年通載》十五卷
右皇朝張衡撰。衡觀四部書至古今纂輯運歷書十餘家,皆淺陋楦釀,無足細繹,乃編歷代年號,貫以甲子,始於帝堯,訖於國朝治平丁未,質之經史,資以傳記百家之書,聖賢勛德、奸雄纂竊及蠻夷盜賊,凡系於存亡綱紀之大者,無不詳錄。總三千四百年。且刊正謬誤,如《史記》
△《編年通載》十五卷
右皇朝張衡撰。衡觀四部書至古今纂輯運歷書十餘家,皆淺陋楦釀,無足細繹,乃編歷代年號,貫以甲子,始於帝堯,訖於國朝治平丁未,質之經史,資以傳記百家之書,聖賢勛德、奸雄纂竊及蠻夷盜賊,凡系於存亡綱紀之大者,無不詳錄。總三千四百年。且刊正謬誤,如《史記》載舜年,《虞書》不同,《漢紀》載魏受漢禪,與《魏誌受禪壇碑》各異之類。熙寧七年表獻之。
△《稽古錄》二十卷
右皇朝司馬光君實編。起自三皇,止皇朝英宗治平末。至周共和庚申,始為編年。
△《編年紀事》十一卷
右皇朝劉攽因司馬溫公所撰編次。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
右皇朝治平中,司馬光奉詔編集歷代君臣事跡,許自辟官屬,藉以館閣書籍,在外聽以書局自隨,至元豐七年,凡十七年始奏禦。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又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閱,別為《目錄》;參考同異,俾歸一塗,別為《考異》,各一編。公自謂精力盡於此書。神宗賜名《資治通鑒》,禦制序以冠其首,且以為賢於荀悅雲。公武心好是書,學之有年矣。見其大抵不採後偉卓異說,如屈原懷沙自沈,四皓羽翼儲君,嚴光足加帝腹,姚崇十事開說之類,削去不錄,然後知公忠信有餘,蓋陋子長之愛奇也。
△《通鑒舉要歷》八十卷
右皇朝司馬光撰。《通鑒》奏禦之明日,輔臣亟請觀焉。神宗出而示之,每編始末識以「睿思殿寶章」,蓋尊寵其書如此。公尚患本書浩大,故為「舉要」雲。
△《資治通鑒外紀》十卷
右皇朝劉恕撰。司馬光作《通鑒》,託始於周威烈王命韓、趙、魏為諸侯,下訖五代。恕嘗語光:「曷不起上古或堯、舜?」光答以事包《春秋》,不可。
又以《經》不可續,不敢始於獲麟。恕意謂闕漏,因撰此書。起三皇、五帝,止周共和,載其世次而已。起共和庚申,至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四百三十八年為一編,號曰《外紀》,猶《國語》稱《春秋外傳》也。
△《寶歷歌》一卷
右未詳撰人。以開辟太古,迄於周世宗,正統帝王世次謚號,成七言韻語一通。
△《歷代紀元賦》一卷
右皇朝楊億撰。次漢至五代正統年號,為賦一首,又別為《宋頌》四章。
△《通鑒節文》六十卷
右題司馬溫公自鈔纂《通鑒》之要,然實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