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文庫討論:光學字元辨識

由Kcx36在話題OCR軟件使用指引上作出的最新留言:8 個月前

對於手寫古籍 古籍酷與google OCR的比較

編輯

圖像: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d/WUL-i13_00871_%E6%A4%8D%E7%89%A9%E5%AD%A6_1.pdf/page18-1599px-WUL-i13_00871_%E6%A4%8D%E7%89%A9%E5%AD%A6_1.pdf.jpg


https://gj.cool/api_demo

光處漿最多或雲植物之 漿猶動物之脂也 此體生於葉中木中者其初細胞甚小且少近管處又生 新者漸生漸多體以漸而大故葉與木亦以漸而大也 諸細胞相粘合必有隙隙中或有油或有香膠充滿焉又 或有養氣或有液道其液如水液道之或通皮外或通 葉外以接外氣凡有油與養氣者其口或大或小於細胞 不定惟液道口必甚小非顯微鏡不能察焉 其功用令流質徧行植物體中胞雖無漏孔流質自能沁 入復沁出焉 嫩木中聚胞體節節相聯如甲木老則中之細胞消盡而 成長管剖其管細察之有無數細點凹跡也如心 此體最易爛凡葉花果落地後與 植物生命之氣隔絕其中之炭質 卽合養氣散爲炭氣輕氣卽合養 氣化爲水餘如硫磺鄰謙青鹽等質卽仍入土故葉花果 墮地後其軟處必先壞核置乾處不壊遇濕亦卽爛也 木體 木體乃合無數長管爲一體管柔而勒長而甚細合七管


https://ocr.wmcloud.org/

光處漿最多或雲植物之漿猶動物之脂也 此體生於葉中木中者其初細胞甚小且少近管處又生 新者漸生漸多體以漸而大故葉與木亦以漸而大也 諸細胞相粘合必有隙隙中或有油或有香膠充滿 或有養氣或有液道其液雄水液 液如水液道之口或通皮外或通 以接外氣凡有油與養氣者其口或大或小於細胞 心惟液道之口必甚小非顯微鏡不能察焉 流質編行植物體中胞雖無漏孔流質自能沙 其功用令流質編 入復沁出焉 嫩木中聚胞體節相聯如甲木老則中之細胞消盡而 成長管剖其管 Q有無數細點凹跡也如乙 此體長易爛凡葉花果落地後與 植物生命之氣隔絕其中之屍質 配合養氣散爲炭氣輕氣郎合養 氣化爲水餘如硫花 靑鹽等質卽仍入土故葉 墮地後其軟處必先壞核置乾處不壞遇濕亦自爛也 木體 木體乃合無數長管爲一體管柔而靳長而甚組合七管 學 葉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3A%E6%B2%99%E7%9B%92&diff=2292668&oldid=2292667 比較二者可以發現,古籍酷的識別準確率更高。但是古籍酷的缺點是不能識別標點符號。 維基小霸王留言2023年5月30日 (二) 04:19 (UTC)回覆

公有領域文獻整理的幾個階段

編輯

理想的完整步驟是:掃描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OCR、加標點、自動寫成百科全書。

掃描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現在已經傳了很多了,以後還要繼續。

挑選出最好的版本:一些書有很多版本,同一版本有多個來源的掃描。人工挑選出其中最好的一個文件,用於OCR。

OCR:對於不同時代的作品,印刷和排版方式不同。挑選最合適的OCR工具,轉換為文本。

加標點:電腦自動加標點。

自動寫成百科全書:這是最終極的一步。有的文本就像天書一樣。現在有chatgpt這樣的工具,可以將這些書提取信息寫成百科全書條目。由於來源是公有領域的,條目大篇幅引用也沒關係,只要註明來源即可,這樣可便於讀者查證。

大型語言模型可以綜合多個語言的文本,這樣就可以使用所有語言的所有共有領域材料寫成所有語言的條目,真正實現「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訪問所有人類知識的總和」,這是人類過去從未實現的。

希望有專業的人士來做這一步,這會是一項歷史性的創舉。 維基小霸王留言2023年6月29日 (四) 02:50 (UTC)回覆

NDL古典籍OCR ver.3

編輯

出新版了,據說對古籍有改良。(@維基小霸王:)Fish bowl留言2024年2月7日 (三) 23:50 (UTC)回覆

謝謝 以後我看看 維基小霸王留言2024年2月7日 (三) 23:58 (UTC)回覆

大規模OCR圖書館

編輯

之前討論過Wikisource:寫字間/存檔/2023#OCR圖書館,但遇到了Google OCR無法訪問圖片的問題。現在此問題已經解決了。我們可以開始大規模識別圖書掃描了。

一個潛在的問題是,很多書具有多份掃描檔。每個都識別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方式是像@midleading:提出的那樣,開發一個工具,允許各位用戶批量識別不同的書。我已經提出了功能需求,有更多需求請提出。

另一個問題是,使用哪種OCR軟件。Google OCR對於識別1900年以來的印刷體合適,但是無法識別豎排排版位於行外的標點。對於古文,古籍酷效果更好,而且支持自動加標點,對開源項目有支持。我還測試了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開發的OCR軟件,打開是因為是針對日文訓練的,效果不好。請大家考慮在Wikisource:OCR/測試加入各種類型文件的例子,以及測評更多OCR軟件。 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13:33 (UTC

我剛才錄入了來自這裡的文本,感覺還不錯,這也是一個選擇。 Midleading留言2024年1月15日 (一) 13:37 (UTC)回覆
匹配文本與文件也是個問題。 維基小霸王留言2024年1月15日 (一) 13:51 (UTC)回覆
2017年錄入四部叢刊的時候就是人工匹配的,匹配中發現了大量缺頁和重複,現在我認為也可以人工匹配。 Midleading留言2024年1月15日 (一) 14:22 (UTC)回覆
導入現在已有的文本應該要優先於自己識別,有很多書其實已經有已有的數字化文本,沒必要再重來一遍。目前這個來源的文本已經具備導入維基文庫條件了。 Midleading留言2024年1月16日 (二) 09:45 (UTC)回覆
這種識別作業會有方便後續人工追蹤維護標籤對吧?—— Eric Liu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14:38 (UTC)回覆
有沒有用戶願意維護就不知道了,關鍵是看有沒有用戶在維基文庫讀我們錄入的書。 Midleading留言2024年1月15日 (一) 14:46 (UTC)回覆
最基本的一個作用是作為圖書的全文搜索庫。現在,維基共享資源上傳了那麼多圖書,是無法全文搜索的。維基百科的搜索引擎和維基文庫是相連的,完成這個項目後,在搜索維基百科的時候,右邊就會有一個框框顯示出幾乎所有中文公有領域圖書的搜索結果,這不是很棒嗎?
至於標籤,這種校對頁面默認的未校對標籤就描述了這些頁面的狀態。即使不是大規模的機器識別,很多用戶輸入之後不校對,跟這樣做的結果是一樣的。 維基小霸王留言2024年1月15日 (一) 23:39 (UTC)回覆
對於印刷體Google OCR效果很好,但它的標點符號大多是半角的,建議OCR之後都替換一次。簡體測試文本剛好就是我用Google OCR錄入並校對的。--Kcx36留言2024年1月15日 (一) 15:47 (UTC)回覆
竪排古籍中低幾格或有空白的短段落,Google OCR有時無法保證行序、字序,還會把一行拆成幾塊。對雙行注文識別弱,即使是較高像素的圖片。Andayunxiao留言2024年1月15日 (一) 16:04 (UTC)回覆
錄入古文還是用古籍酷最好,不僅識別效果好,還能用人工智能加標點。 維基小霸王留言2024年1月15日 (一) 23:32 (UTC)回覆
@Andayunxiao 對於古文,gj.cool優於Google。Google gj.cool 維基小霸王留言2024年1月16日 (二) 04:51 (UTC)回覆
gj.cool給的額度很小 應該用不了 維基小霸王留言2024年1月16日 (二) 08:48 (UTC)回覆
沒關係,我們可以把這個功能放到WMCS裡面,讓其他用戶使用,估計用戶應該不會用完這些額度 Midleading留言2024年1月16日 (二) 09:40 (UTC)回覆
古籍酷看來效果很好,而且沒有缺字。中文古書通常行列分明,惜 Google OCR 未能利用這一點。額度就算小,能利用也是對用戶有益的。我無意用 OCR 錄入大量內容,僅作範例。 Andayunxiao留言2024年1月17日 (三) 15:34 (UTC)回覆

豎版圖書行外標點無法識別的問題可能將會解決,2月19日Google API更新後,請大家注意測試。--維基小霸王留言2024年1月19日 (五) 02:03 (UTC)回覆

藉此話題提個想法:我很喜歡Ctext的 字符識別連結頁面,不僅美觀,容易定位,而且其底層支持兩種輸入和修改模式,不需要用戶會使用排版代碼。效果上更是同一段源碼有三種展示模式——簡單修改模式(不合併行)、竪排陣列模式,和正文橫排模式(合併行)。不知道在 Mediawiki 的框架下我們能否實現類似功能,讓用戶只輸入一次,就可以有不同的展示方式。Andayunxiao留言2024年1月19日 (五) 17:02 (UTC)回覆

OCR軟件使用指引

編輯

我認為維基文庫對OCR軟件的使用需要提出指引,避免將來某些用戶大量創建低質量的文本頁面充斥整個維基文庫,避免管理員刪除上百個甚至上千個低質量頁面:

  • 當維基文庫收錄了原文對應數字化文本時,不應大量創建錯誤率高於該數字化文本的頁面。
  • 當維基文庫尚未收錄原文對應數字化文本,但可公開訪問的外部網站收錄了原文對應數字化文本時,不應大量創建錯誤率高於該外部網站所提供的數字化文本的頁面。

Midleading留言2024年1月16日 (二) 05:35 (UTC)回覆

我用chatgpt將討論內容轉換成了方針,請修改:Wikisource:OCR#大規模OCR計劃維基小霸王留言2024年1月16日 (二) 13:35 (UTC)回覆
新手提問!請問有給古籍PDF免費做OCR的網站嗎? Fremax留言2024年1月17日 (三) 10:47 (UTC)回覆
@Ericliu1912Wikisource:OCR有必要移動到Wikisource:光學字元辨識嗎?英文縮寫更常用,中文還涉及地區詞,地區詞轉換不知道為什麼沒生效。--Kcx36留言2024年1月17日 (三) 11:22 (UTC)回覆
正式名詞的話,第一次提到使用中文名稱為宜,之後可以多用簡稱。地區詞轉換已經修復,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 Eric Liu留言 2024年1月17日 (三) 12:04 (UTC)回覆
維基文庫是沒有地區詞轉換的,因為不需要轉換原文中的地區詞 Midleading留言2024年1月17日 (三) 14:37 (UTC)回覆
文庫目前只有簡體和繁體模式,沒有開啓地區詞轉換。技術上,w:維基百科:繁簡處理 提到, 繁簡轉換總共通過三個轉換表來實現,這三個表所有維基項目共用,其中不包括地區詞。這一點是百科的周全考慮,而不是疏忽。見w:維基百科:字詞轉換/2015年轉換表更新說明,轉換表收錄相對保守,有些地區用字差異也未收入,如「著」,「着」。Andayunxiao留言2024年1月17日 (三) 15:54 (UTC)回覆
不贊同在作品頁使用地區詞轉換。文庫作品是對已有作品的複制。應該保持這些作品的完整性和原貌。幫助空閒提供轉換有益。 Andayunxiao留言2024年1月17日 (三) 16:00 (UTC)回覆
我和Ericliu1912在說的僅僅是Wikisource:光學字元辨識的頁面標題「光學字元辨識」和「光學字符識別」。--Kcx36留言2024年1月17日 (三) 16:07 (UTC)回覆
是我離題太遠了,抱歉抱歉。標題轉換是怎樣生效的,是不是通過地區詞轉換,我還不清楚。 Andayunxiao留言2024年1月17日 (三) 16:23 (UTC)回覆
我覺得沒必要移動,大家都知道OCR是什麼意思。w:Wikipedia:格式手冊/縮寫上說:「『大家都這麼用』,那麼我也可以這麼用。」--維基小霸王留言2024年1月19日 (五) 02:02 (UTC)回覆
@Blahhmosh Lemonaka留言2024年1月24日 (三) 00:32 (UTC)回覆
Yes? What's up? @Lemonaka Blahhmosh留言2024年1月24日 (三) 02:15 (UTC)回覆
返回專案頁面「光學字元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