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四友齋叢說
◀上一卷 卷二十 子二 下一卷▶


自三皇降而為帝,天下不復有皇矣。五帝降而為王,天下不復有帝矣。三王降而為霸,天下不復有王矣。然霸之後豈復有霸哉?仲尼之門,羞稱五霸。蓋以其疑於王,故嚴為之辨耳。自王而降即稱霸,則霸亦豈可以易言哉?今世開口便說純王之政,然究其所至,不知於霸者何如也。然五霸以齊桓為稱首,而齊桓之所以霸者,管仲之力也。故孔子稱之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又曰:「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軍,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子未嘗以仁許人,獨稱管仲曰「仁」,蓋深與之也。然三王治天下之道,著於六經。齊桓定霸之跡,載在《管子》。今觀《管子》一書,自「牧民」以至「輕重」凡二十四卷,其中有經言、外言、內言、短語、區言、雜言、管子解、管子輕重,共八十五篇。而桓公之所以富國強兵取威定霸者,具在於是,是皆施之而有實效者也。則春秋戰國諸子,其能若是班乎?

太史公《史記·伯夷傳》之後,即立「管夷吾傳」。傳中載其所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管子》八十五篇,大要不出此數語矣。

《管子》又曰: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飾德,萬物畢得。翼然自求,神莫知其極。昭知天下,通於四極。故曰毋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此之謂內得。是故意氣定,此數言亦似道家語。

《管子》曰: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戰國諸人,唯功利是圖,其能知禮義廉恥者,蓋亦鮮矣。

又曰錯國於不傾之地,積於不涸之倉,藏於不竭之府。下令於流水之源,使民於不爭之官,明必死之路,開必得之門,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錯國於不傾之地者,授有德也。積於不涸之倉者,務五谷也。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下令於流水之源者,令順民心也。使民於不爭之官者,使各為其所長也。明必死之路者,嚴刑罰也。開必得之門者,信慶賞也。不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強民以其所惡也。不處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復者,不欺其民也。其言皆切於治理,使有天下者舉而措之,可以保常治矣。又豈特霸齊而已哉?

《管子》以為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吡其事亂。是故聖王之處士必於閑燕,處農必於田野,處工必於官府,處商必就市井。使旦暮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嗚呼,由今之世,茍四民皆有定業,則民誌定矣。民誌定,而天下有不治者乎?

晏子則有《晏子春秋》,其所以治齊者,未必專於用墨,然觀其宗廟之祀,豚肩不掩豆,瀚衣濯冠以朝,則亦儉而過苦。其術則本之墨氏。

法家者流,韓非、申不害、商鞅諸人是也。名家者流,彭蒙、田駢、慎到諸人是也。韓非有《韓非子》,申不害有《申子》,商鞅有《商君書》,慎到有《慎子》,世皆有其書。

《慎子》曰: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君之功莫大使民不爭。今立法而行私,是與法爭,其亂甚於無法。立君而尊賢,是賢與君爭,其亂甚於無君。故有道之國,法立則私善不行。君立則賢者不尊。民一於君斷法,國之大道也。慎子之言如此,而莊子以概乎皆嘗有聞許之。余觀其說,大率李斯之柄秦,用此道也。夫其說固自有此種道理。故人之生性刻急而速於就功者,不覺入於其中。然言法立而行私是與法爭者是矣。至以尊賢為賢與君爭者,是何等語耶?李斯信之,遂啟坑儒之禍。嗚呼,此所謂以學術殺天下者,非耶。

余觀慎子之書,亦有切實最關於治理處。其言曰,投鉤分財,投策分馬,非以鉤策為均也。欲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得惡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怨望也。故蓍龜,所以立公言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真可謂善於言名者矣。

文子》曰:川廣者魚大,地廣者德厚。其言博大,不專於刻急。

又曰:水雖平必有波,衡雖正必有差。

《文子》曰:文子問老子,法安所從生,曰:法生於義,義生於眾,應合乎人心。此治之要也。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乎人間,反己自正。其說甚平,名法之近道者。

世又有五子,蓋鬻子、關尹子、尹文子子華子、鹖冠子是也。鬻熊是文王師,但其書不似周初人語,或者是偽書也。

太史公之論《韓非》曰: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可謂深得韓非之要矣。

韓非病治國者不務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實之上。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所用非所養,所養非所用。廉直不容於邪枉。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說難」五十五篇,十余萬言。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說難」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遊,死不恨矣。」

韓非與李斯俱事荀卿。夫敬卿本儒術,而二子俱以名法顯,竟以刻急自滅其身者,何也?或者得誌之後,遂大背其師說耶。

太史公作史,以老子與韓非同傳,世或疑之。今觀韓非書中,有解老、喻老二卷,皆所以明老子也。故太史公於論贊中曰:申韓苛察慘刻,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則知韓非元出於老子。《韓非子》雲:孔墨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殷周七百余歲,虞夏二千余歲,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先生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愚誣之人,學雜反行,明主弗受也。其意以為堯舜既無參驗,是不足為,而但欲急近功以取效於目前者為得。嗚呼,其卒至於亡國滅身,不亦宜哉。

《韓子》曰:規有磨而水有波,我欲更之。無奈之何。緯文瑣語曰:戰國文章,孟子、莊周而下,孫武韓非所為最善,余人莫及。

《申子》與《商君》書,皆韓非之類。然其連類比事,不逮韓非遠甚。

《商君》書曰:凡人主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而以巧言虛道,此為勞民。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則是其術專以急功利為首也。

陰陽家,有「洪範五行傳」、「黃帝占」、「師曠占」、「京氏占」、「甘氏星經」、「石氏星經」,「及天官書」、「律歷誌」、「五行誌」諸篇。

縱橫家,今《鬼谷子》、《蘇子》、《樗裏子》、《戰國策》,諸書皆是。

兵家莫過於《孫武子》,其余《六韜》、《黃石公三略》、《太公兵法》、《玄女戰經》、《尉繚子》、《吳子》、《李衛公問對》、《素書》之類,皆出其下。

《史記》中有環淵接子鄒衍鄒奭之徒。註雲:接子二篇,鄒奭十二篇。

《史記》又有劇子屍子,劉向《別錄》曰:屍子名佼,秦相衛鞅客也。鞅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也。書二十篇,凡六萬余言。

《藝文誌》有公孫龍子十四篇,趙人有籲子十八篇,名嬰齊人。又有李子三十二篇,即李悝也,相魏文侯,富國強兵。

醫家,如《素問》《中內經》與《靈樞經》之類,蓋深明於陰陽之數,而深文隱義,亦非後人可及。縱不出於岐伯雷公,或者是秦越人倉公所傳,而本之於岐伯雷公者也。其次則《八十一難》,亦皆古先聖賢之書,皆能知氣運之流變,血脈之盛衰,病因之淺深,治療之先後。必能知此,則處方投劑可以取效。今世但以朱丹溪為儒醫,學醫者皆從此入門,而不知素難為何物矣。正如學者不體認《經書》,但取舊人文字模仿成篇,欲取科第,亦有幸而偶中者,然學者以誤國,醫以殺人。其禍亦豈小小哉?

漢有張仲景,世稱為醫之聖。蓋以其深明素難兼曉氣運也。王叔和有《脈經》,則精通脈理。劉河間專言火,有《原病式》。張子和論汗吐下三法,有《儒門事親》。李東垣以脾胃為主,有《脾胃論》。朱丹溪則言氣血痰,皆因前人所未發。各申其見以補其所不及,學者當會其全可也。今但以丹溪為主,則是氣血痰三者為足以盡天下之病哉。

世有《神農書》,蓋孔門如樊遲請學稼。孟子時則許行為神農之言,或者是此輩假托為之耳。元魏賈氏有《農桑要術》,後有東《魯王氏農書》,大率皆農家者流也。

世有《京房易傳》,與焦貢易林郭璞洞林風角占諸書,此皆卜者之流。

世又有《唐子書》,《藝文類聚》引用。當是唐已前書也,所言是相法,或本之唐舉。

呂氏春秋》乃呂不韋之客所著。蓋呂不韋既柄秦,遂招致天下之客,欲著書以自名家。故門下之客共成此書,大率亦名法之流。然文字尖新,不似先秦人語,又出於眾人之手,言多舛駁。

漢興,高祖時則陸賈上新語。每奏一篇,帝未嘗不稱善。其言謂秦以暴虐亡,著秦之失,欲高祖之以王道致理也。

《新語》曰:君子為治也,混然無事,寂然無聲。官府若無人,亭落若無吏。郵無夜行之卒,鄉無夜召之正。耆老甘味於堂,丁男耕蕓於野。若果能此,則去皞皞之風不遠矣。

《袁子正部》雲:淮南浮偽而多恢,太玄幽虛而少效,法言雜錯而無主,新書繁文而鮮用。

文帝時有賈誼《新書》,大率皆論治,即以政事書演繹而廣之者也。先儒謂誼通達國體,又其書所言,如鑄錢儲蓄勸種宿麥諸篇,則其學或本於管子。

董子天人策,其道術最正,此儒家者流也。今世所行《春秋繁露》,人謂其出於董子。然其言多禨祥讖緯,或者其本之《春秋》,而雜出於洪範《五行者》耶。

淮南子》,亦是淮南王好客,而四方之客如太山小山八公之徒來從之遊,遂共為此書。蓋雜出於儒道名法諸家,天時地理無不貫綜,博大弘衍,可謂極備。但其言舛駁不倫,亦以其成於眾手也。桓次公《鹽鐵論》,蓋次公見桑孔言利太急,故假諸文學與之辯難,言興利固自有源,不專在刻。其言蓋亦本之管子。

劉向《說苑》新序,蓋儒家者流。其所載春秋戰國之事,連類比事,成二家之言。於漢儒中最為雅馴。

漢末有楊子雲,子雲默而好深湛之思。作《太玄》以擬《》,作《法言》以擬《論語》。而韓昌黎至比之荀子,其言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楊也,大醇而小疵。

蘇子瞻雲:楊雄好為艱深之詞,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物也,而獨晦於賦何哉?終身雕蟲而獨變其音節,便謂之經可乎。

東漢有桓譚《新論》,王節信《潛夫論》,崔寔《政論》,仲長統《昌言》,王充《論衡》。魏有徐幹《中論》,所言雖各有意見,然不以道術名家。謂之曰:論,固自別於諸子矣。

隋末有文中子,其所著又有續詩,有元經以續《春秋》。其中說亦所以擬《論語》,觀其所論,皆本之王道,當亦不在荀卿、揚雄之下。其道雖不得大行於世,至其門人薛收、房喬、魏征、李靖輩,遂以其學用之於唐,佐太宗開太平之業。

古人有言,譬文中子之於六籍,其猶奴隸也。夫六籍,六經也。茍得為其奴隸,則亦得以窺聖人之門墻,而非離經叛道者矣。

漢有《鄒子》,書中言董仲舒事,或者即鄒長倩與公孫弘書者是也。有《秦子》,載孔文舉刑哭父賞盜麥者二事。有《玄晏春秋》,乃玄晏先生皇甫謐書也。有《郭子》,載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語及劉道真事。又有袁子,皆漢晉時人也。有《抱樸子》,葛洪所著,葛洪以仙術聞,蓋道家者流。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