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乾象典/第016卷

历象汇编 乾象典 第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 第十六卷
历象汇编 乾象典 第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乾象典

 第十六卷目录

 阴阳部总论二

  宋邵子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观物外篇

  张子正蒙太和篇 参两篇

  朱子全书阴阳

  语类论阴阳

  性理会通论阴阳 洪范皇极内篇

  续性理会通何塘阴阳管见 王廷相阴阳管见辩

  章潢图书编阴阳五行八卦

  徐三重信古馀论论阴阳

  经济文辑戴庭槐气候总论

 阴阳部艺文一

  策秀才文      晋陆机

  阴阳不测之谓神论  唐顾况

  渔樵对问      宋邵雍

 阴阳部艺文二

  新阳改故阴    唐纥干讽

  唯天有二气     宋邵雍

  阴阳吟        前人

 阴阳部选句

乾象典第十六卷

阴阳部总论二

编辑

宋邵子皇极经世

编辑

《观物内篇》

编辑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

《干》,阳物也。《坤》,阴物也。“乾坤谓之物” ,则天地亦物也。天地有物之大者耳。

“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天地之道,不过阴阳柔刚而已。

“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

阴阳消长而为寒暑,一寒一暑,而四时成焉。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 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 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 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动之大 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 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

日者,至阳之精也。故太阳为日,在地则为火。

太阴为月。

月者,至阴之精,得日气而有光,故太阴为月,在地则为水。

少阳为星。

星者,日之馀,有光而现,故“《少阳》为星,在地则为石。”

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

辰者天之土,不见而属阴,故“少阴为辰,在地则为土。”

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 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观物外篇》

编辑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 生矣。”

一气分而为阴阳,判得阳之多者为天,判得阴之多 者为地。是故阴阳半而形质具焉,阴阳偏而性情分 焉。形质又分,则多阳者为刚也,多阴者为柔也。性情 又分,则多阳者阳之极也,多阴者阴之极也。

无极之前,阴合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为阳之 母,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 《姤》,是以阳始于《复》,阴始于《姤》也。

性非体不成,体非性不生。阳以阴为体,阴以阳为体。 动者性也,静者体也。在天则阳动而阴静,在地则阳 静而阴动。性得体而静,体随性而动,是以阳舒而阴 疾也。

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 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唱。阳知其始而享 其成,阴效其法而终其劳。

阳能知而阴不能知,阳能见而阴不能见也。能知能 见者为有,故“阳性有而阴性无也,阳有所不遍而阴 无所不遍也。阳有去而阴常居也,无不遍而常居者 为实,故阳体虚而阴体实也。”

“自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升者,生也,降者 消也。故“阳生于下而阴生于上,是以万物皆反生。阴 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而无穷也。”

阳交于阴,而生蹄角之类也。刚交于柔,而生根荄之 类也。阴交于阳,而生羽翼之类也。柔交于刚,而生枝 干之类也。

叶,阴也。“华实”,阳也。枝叶软而根干坚也。

体必交而后生,故阳与刚交而生心肺,阳与柔交而 生肝胆,柔与阴交而生肾与膀胱,刚与阴交而生脾 胃,心,目生胆生耳,脾生鼻,肾生口,肺生骨,肝生肉,胃 生髓,膀胱生血。

阳消则生阴,故日下而月西出也。阴盛则敌阳,故日 望而月东出也。

月昼可见也,故为阳中之阴;星夜可见也,故为阴中 之阳。

“天以刚为德,故柔者不见,地以柔为体,故刚者不生。” 是以震《巽》,天之阳也,地阴也,有阳而阴效之,故至阴 者辰也,至阳者日也,皆在乎天,而地则水火而已。是 以地上皆有质之物,阴伏阳而形质生,阳伏阴而性 情生,是以阳生阴,阴生阳,阳克阴,阴克阳。阳之不可 伏者,不见于地,阴之不可克者,不见于天,伏阳之少 者,其体必柔,是以畏阳而为阳所用。伏阴之多者,其 体必刚,是以御阳而为阴所用。故“水火动而随阳,土 石静而随阴”也。

“阳生阴,故水先成,阴生阳,故火后成。”阴阳相生也,体 性相须也。是以阳去则阴竭,阴尽则阳灭。

阳得阴而为雨,阴得阳而为风,刚得柔而为云,柔得 刚而为雷。无阴则不能为雨,无阳则不能为雷。雨柔 也而属阴,阴不能独立,故待阳而后兴。雷刚也,属体, 体不能自用,必待阳而后发也。

天之阳在南而阴在北,地之阴在南而阳在北,人之 阳在上而阴在下,既交则阳下而阴上。

阳数一,衍之为十十,《干》之类是也。阴数二,衍之为十 二,十二支“十二月”之类是也。

阳之类圆,成形则方;阴之类方,成形则圆。

冬至之子中,阴之极;春分之卯中,阳之中;夏至之午 中,阳之极;秋分之酉中,阴之中。凡三百六十。中分之 则一百八十。此二至二分相去之数也。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天之道也;阳中之阳,日也;暑之 道也;阳中之阴,月也。以其阳之类,故能见于昼。阴中 之阳,星也;所以见于夜,阴中之阴,辰也。天,壤也。 干者,干之义,阳也。支者,枝之义,阴也。干十而支十二, 是阳数中有阴,阴数中有阳也。

水之物无异乎陆之物,各有寒热之性。《大较》则陆为 阳中之阴,而水为阴中之阳。

“马”“牛”皆阴类,细分之,则马为阳,而牛为阴。

夫四象若错综而用之。日月天之阴阳。水火地之阴 阳。星辰天之刚柔。土石地之刚柔。

阳主舒长,阴主惨急。“日入盈度,阴从于阳;月入缩度, 阳从于阴。”

阳主辟而出,阴主翕而入。

阴对阳为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 主于阳,则归之于一也。

“水之族,以阴为主,阳次之;陆之类以阳为主,阴次之。” 故水类出水则死,风类入水则死。然有出入之类者, 龟蟹鹅凫之类是也。

在人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物则乾道成阳,坤道 成阴。

《干》,奇也,阳也,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坤》,耦也,阴也, 顺也,故天下之顺莫如地,所以顺天也。《震》,起也,一阳 起也。起,动也,故天下之动莫如雷。《坎》,陷也,一阳陷于 二阴,陷下也,故天下之下莫如水。《艮》,止也,一阳于是 而止也,故天下之止莫如山。《巽》,入也,一阴入二阳之 下,故天下之入莫如风。《离》,丽也,一阴离于二阳,其卦 错然成文而华丽也。天下之丽莫如火,故又为附丽 之“丽。”《兑》,说也。一阴出于外而说于物,故天下之说莫 如泽。

“火内暗而外明,故《离》阳在外。”“火之用,用外也。水外暗 而内明,故坎阳在内。”“水之用,用内也。”

春阳得权,故多旱;秋阴得权,故多雨。

“有温泉而无寒火”,阴能从阳,而阳不能从阴也。 人为万物之灵,寄类于走,走,阴也。“故百有二十。 雨生于水,露生于土,雷生于石,电生于火,电与风同 为阳之极,故有电必有风。”

张子正蒙

编辑

《太和篇》

编辑

“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 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参两篇》

编辑

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则各得其所安,故日月之形,万 古不变。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 求,絪缊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 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

阳之德主于“遂”,阴之德主于“闭。”

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阳 为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 升。故云物班布太虚者,阴为风驱,敛聚而未散者也。 凡阴气凝聚,阳在内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阳 在外者不得入,则周旋不舍而为风。其聚有远近虚 实,故雷风有小大暴缓。和而散,则为霜雪雨露;不和 而散,则为戾气噎霾。阴常散缓,受交于阳,则风雨调, 寒暑正。

《天象》者,阳中之阴;《风霆》者,阴中之阳。

冰者,阴凝而阳未胜也。火者,阳丽而阴未尽也。火之 炎,人之蒸,有影无形,能散而不能受光者,其气阳也。 阳陷于阴为水,附于阴为火。

朱子全书

编辑

《阴阳》

编辑

天地统是一个大阴阳,一年又有一年之阴阳,一月 又有一月之阴阳,一日一时皆然。

阴阳五行之理,须常常看得在目前,则自然牢固矣。 五行相为阴阳,又各自为阴阳。

“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只说五行而不言阴阳者。盖做 这人,须是五行方做得成。然阴阳便在五行中,所以 周子云:“‘五行一阴阳也’。舍五行,无别讨阴阳处。如甲 乙属木,甲便是阳,乙便是阴;丙丁属火,丙便是阳,丁 便是阴。不须更说阴阳,而阴阳在其中矣。”或曰:“如言 四时,而不言寒暑耳?”曰:“然。”

阳无骤生之理。如冬至前半月中,气是小雪,阳已生 三十分之一分。到得冬至前几日,须已生到二十七 八分,到是日方始成一画,不是昨日全无今日,一旦 便都复了。大抵剥尽处便生。《庄子》云:“造化密移,畴觉 之哉?”这语自说得好。又如《列子》亦谓:“运转无已,天地 密移,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亦不觉 其成。不觉其亏。盖阴阳浸消浸盛。人之一身。自少至 老。亦莫不然。

“天地间只有一个阴阳,故程先生云:‘只有一个感与 应’。所谓‘阴与阳’,无处不是。且如前后,前便是阳,后便 是阴;又如左右,左便是阳,右便是阴;又如上下,上面 一截便是阳,下面一截便是阴。”问:“‘先生《易说》中谓伏 羲作《易》,验阴阳消息,两端而已’,此语最尽。”曰:“‘阴阳’虽 是两个字,然却只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 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 阴。只是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 所以阴阳做一个说亦得,做两个说亦得。

又问:“气之发散者为阳,收敛者为阴否?”曰:“也是如此。 如鼻气之出入,出者为阳,收回者为阴。入息如螺蛳 出壳了,缩入相似,是收入那出不尽底。若只管出去, 不收便死矣。”问:“出入息毕竟出去时,渐渐消,到得出 尽时,便死否?”曰:“固是如此。然那气又只管生。”

天地间一阴一阳,如环无端,便是相胜底道理。《阴符 经》说:“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浸”字最下得妙。天地间 不陡顿恁地阴阳胜。

大抵言语两端处皆有阴阳。如“开物成务”,开物是阳, 成务是阴;如“致知”“力行”,致知是阳,力行是阴。周子之 书屡发此意,推之可见。

横渠言:“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 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说得似稍支离。 只合云:“阴阳五行,循环错综,升降往来,所以生人物 之万殊,立天地之大义。”

问“一故神。”曰:“横渠说得极好,须当子细看。但《近思录》 所载,与本书不同。当时缘伯恭不肯全载,故后来不 曾与他添得。‘一故神’,横渠亲注云:‘两在故不测’,只是 这一物,却周行乎事物之间。如所谓‘阴阳、屈伸、往来 上下,以至于行乎什百千万之中,无非这一个物事, 所以谓‘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注云:‘推行乎一’。凡天下” 之事,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且如一阴一阳,始能 化生万物。虽是两个,要之亦是推行乎此一尔。此说 得极精,须当与他子细看。

“神化”两字,虽程子说得亦不甚分明,惟是横渠推出 来,“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又曰:“一故神,两故 化。”言两在者,或在阴,或在阳。在阴时,全体都是阴;在 阳时,全体都是阳。化是逐一挨将去底,一日复一日, 一月复一月,节节挨将去,便成一年,这是化。直卿云: “一故神,犹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两故化,犹动极而静, 静极复动。”

横渠言“阴聚之,阳必散之”一段,却见得阴阳之情。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此当 思无有阴阳,而无太极底时节。若以为止是阴阳,阴 阳却是形而下者。若只专以理言,则太极又不曾与 阴阳相离。正当沈潜玩索,将图象意思抽开细看,又 复合而观之。某解此云:“非有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 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也。此句自有三节意思,更宜深考。《通书》云:“静而无动,动而无静,物也;动而 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当即此兼看之。

问“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注:“太极者,本然之妙;动静者, 所乘之机。太极只是理,理不可以动静言。惟动而生 阳,静而生阴,理寓于气,不能无动静所乘之机。乘,如 乘载之乘,其动静者,乃乘载在气上,不觉动了静,静 了又动。”曰:“然。”又问:“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那个动,又从 上面静生下;上面静,又是上面动生来?今姑把这个” 说起,曰:“然。”

问:“‘太极动而生阳’,是阳先动也。今解云:‘必体立而用 得以行’,如何?”曰:“体自先有。下言‘静而生阴’,只是说相 生无穷耳。”

统言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 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虽属阳,而不可谓其无阴; 女虽属阴,亦不可谓其无阳。人身气属阳,而气有阴 阳;血属阴,而血有阴阳。

问:“阴阳动静,以大体言,则春夏是动,属阳;秋冬是静, 属阴。就一日言之,昼阳而动,夜阴而静。就一时一刻 言之,无时而不动静,无时而无阴阳。”曰:“阴阳无处无 之,横看竖看皆可见。横看则左阳而右阴,竖看则上 阳而下阴;仰手则为阳,覆手则为阴;向明处为阳,背 明处为阴。《正蒙》云:‘阴阳之气,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 降相求,絪缊相揉,相兼相制,欲一之不能’,盖谓是也。” 厚之问:“‘阳变阴合’,如何是合?”曰:“‘阳行而阴随之’。 阴阳有相对而言者,如‘东阳西阴,南阳北阴是也;有 错综而言者,如昼夜寒暑,一个横,一个直是也。伊川 言:‘《易》,变易也’,只说得相对底阴阳流转而已,不说错 综底阴阳交互之理。言《易》须兼此二意’。”以上语类 阴阳只是一气,阴气流行即为阳,阳气凝聚即为阴, 非直有二物相对也。此理甚明,周先生于《太极图》中 已言之矣。答杨元范

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已涉形器。五性为形而下者,恐 皆未然。阴阳固是形而下者,然所以一阴一阳者,乃 理也,形而上者也;五事固是形而下者,然五常之性 则理也,形而上者也。答杨子顺

问:“蔡丈云:‘天根是好人之情状,月窟是小人之情状, 三十六宫是八卦阴阳之爻’。某疑‘人物’二字,恐未可 便以善恶断之。又言:‘三十六宫都是春,即月窟亦为 春也’。”曰:“阳善阴恶,圣贤如此说处极多。盖自正理而 言,二者固不可相;无;以对待而言,则又各自有所主。 康节所咏,恐是指生物之源而言,则正气为人,偏气 为物”,为阴阳之辨。季通所论,却是推说,然意亦通也。 答甘吉甫

问:“蔡丈言‘天根为好人之情状,月窟为小人之情状’。 又云:‘阴阳都将做好说也得。以阴为恶,阳为善,亦得。 伏蒙赐教,以为阳善阴恶,圣贤如此说处极多。盖自 正理而言,二者固不可相无;以对待;而言则又各有 所主。某疑康节先言‘天根、月窟’是合偏正而言;后言 以为都是春者,是专以正者言之,不知是否’?”曰:“看《遗 书》中‘善恶皆天理’,及‘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不可以浊 者不谓之水’等语,及《易传》‘阳无可尽之理’一节,即此 义可推矣。更以事实考之,只如鸱枭蝮蝎恶草毒药, 还可道不是天地阴阳之气所生否?”答甘吉甫 盈天地之间,所以为造化者,阴阳二气之终始盛衰 而已。阳生于北,长于东,而盛于南;阴始于南,中于西, 而终于北。故阳常居左,而以生育长养为功,其类则 为刚为明,为公为义,而凡君子之道属焉;阴常居右, 而以夷伤惨杀为事,其类则为柔为暗,为私为利,而 凡小人之道属焉。圣人作《易》,画卦系辞,于其进退消 长之际,所以示人者深矣。傅伯拱字序

阴阳之气,相胜而不能相无,其为善恶之象则异乎 此。盖以气言则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其本固并立而 无先后之序、善恶之分也。若以善恶之象而言,则人 之性本独有善而无恶,其为学亦欲去恶而全善,不 复得以不能相无者而为言矣。今以阴阳为善恶之 象,而又曰“不能相无”,故必曰“小人日为不善”,而善心 未尝不间见,以为阴不能无阳之证。然则曷不曰“君 子日为善,而恶心亦未尝不间见”,以为阳不能无阴 之证耶?盖亦知其无是理矣。且又曰:“克尽己私,纯是 义理,亦不离乎阴阳之正”,则善固可以无恶矣。所谓 不能相无者,又安在耶?大凡义理精微之际,合散交 错,其变无穷,而不相违悖。且以阴阳善恶论之,则阴 阳之正皆善也,其沴皆恶也;以《象类》言,则阳善而阴 恶;以动静言,则阳客而阴主。此类甚多,要当大其心 以观之,不可以一说拘也。答王子合

阴阳盈天地之间,其消息阖辟终始,万物触目之间, 有形无形,无非是也。而苏氏以为象立而阴阳隐,凡 可见者皆物也,非阴阳也,失其理矣。达阴阳之本者, 固不指生物而谓之阴阳,亦不别求阴阳于物象见 闻之外也。苏氏易解辨

“一阴一阳,往来不息”,举道之全体而言,莫著于此者矣。而以为借阴阳以喻道之似,则是道与阴阳各为 一物,借此而况彼也。阴阳之端,动静之机而已。动极 而静,静极而动,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未有独立而 孤居者,此一阴一阳所以为道也。今曰“一阴一阳”者, 阴阳未交而物未生,廓然无一物,不可谓之无有者, “道之似也。”然则道果何物乎?此皆不知道之所以为 道,而欲以虚无寂灭之学揣摸而言之,故其说如此。 苏氏易解辨

夫谓“温厚之气盛于东南,严凝之气盛于西北”者,《礼》 家之说也。谓“阳生于子,于卦为《复》;阴生于午,于卦为 姤”者,历家之说也;谓“巽位东南,乾位西北”者,说卦之 说也。此三家者各为一说,而礼家、历家之言犹可相 通。至于《说卦》,则其卦位自为一说,而与彼二者不相 谋矣。今来教乃欲合而一之,而其间又有一说之中 自相乖戾者,此某所以不能无疑也。夫谓东南以一 阴已生而为阴柔之位,西北以一阳已生而为阳刚 之位,则是阳之盛于春夏者不得为阳,阴之盛于秋 冬者不得为阴,而反以其始生之微者为主也。谓一 阴生于东南,一阳生于西北,则是阴不生于正南午 位之遇而淫于东;阳不生于正北子位之复而旅于 西也。谓巽以一阴之生而位乎东南,则干者岂一阳 之生而位于西北乎?况《说卦》之本文,于巽则但取其 洁齐,于《干》则但取其战而已,而未尝有一阴一阳始 生之说也。凡此崎岖反复,终不可通,不若直以阳刚 为仁,阴柔为义之明白而简易也。盖如此则发生为 仁,肃杀为义,三家之说,皆无所牾。肃杀虽似乎刚,然 实天地收敛退藏之气,自不妨其为阴柔也。答袁机仲 “论十二卦,则阳始于子而终于巳,阴始于午而终于 亥。论四时之气,则阳始于寅而终于未,阴始于申而 终于丑。”此一说者,虽若小差,而所争不过二位。盖子 位一阳虽生而未出乎地,至寅位《泰卦》,则三阳之生 方出地上,而温厚之气从此始焉。巳位《乾卦》,六阳虽 极而温厚之气未终,故午位一阴虽生而未害于阳, 必至未位《遁卦》,而后温厚之气始尽也。其午位阴已 生,而严凝之气及申方始。亥位六阴虽极,而严凝之 气至丑方尽。义亦仿此。盖地中之气难见,而地上之 气易识,故周人以建子为正。虽得天统,而孔子之论 为邦,乃以夏时为正,盖取其阴阳始终之著明也。按 图以推,其说可见。答袁机仲

来谕以东南之温厚为仁,西北之严凝为义,此《乡饮 酒义》之言也。然本其言,虽分仁义而无阴阳柔刚之 别,但于其后复有“阳气发于东方”之说,则固以仁为 属乎阳,而义之当属乎阴,从可推矣。来谕乃不察此, 而必欲以仁为柔,以义为刚,此既失之,而又病夫柔 之不可属乎阳,刚之不可属乎阴也,于是强以温厚 为柔,严凝为刚,又移北之阴以就南,而使主乎仁之 柔;移南之阳以就北,而使主乎义之刚。其于方位气 候,悉反易之,而其所以为说者,率皆参差乖迕而不 可合。又使东北之为阳,西南之为阴,亦皆得其半而 失其半。愚于《图子》巳具见其失矣。盖尝论之,“阳主进 而阴主退,阳主息而阴主消。进而息”者其气强,退而 消者其气弱。此阴阳之所以为柔刚也。阳刚温厚,居 东南,主春夏,而以作长为事。阴柔严凝,居西北,主秋 冬,而以敛藏为事。作长为生,敛藏为杀。此刚柔之所 以为仁义也。以此观之,则阴阳刚柔仁义之位,岂不 晓然?而彼扬子云之所谓“于仁也柔,于义也刚”者,乃 自其用处之末流言之。盖亦所谓阳中之阴。阴中之 阳。固不妨自为一义。但不可以杂乎此而论之尔。答袁 机仲 以上文集十一条

语类

编辑

《论阴阳》

编辑

“游气阴阳”,阴阳即气也,岂阴阳之外又复有游气?所 谓游气者,指其所以赋与万物,一物各得一个性命, 便有一个形质,皆此气合而成之也。虽是如此,而所 谓阴阳两端成片段滚将出来者,固自若也。亦犹论 太极物物皆有之,而太极之体未尝不存也。

阴阳循环如磨,游气纷扰,如磨中出者。《易》曰:“阴阳相 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 寒一暑。”此阴阳之循环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游 气之纷扰也。

问“游气阴阳。”曰:“游是散殊。比如一个水车,一上一下, 两边只管滚转,这便是循环不已。‘立天地之大义’底, 一上一下,只管滚转,中间带得水,灌溉得所在,便是 ‘生人物之万殊。天地之间,一气只管运转,不知不觉 生出一个人,不知不觉又生出一个物,即他这个斡 转,便是生物时节’。”

问:“‘游气莫便是阴阳’?横渠如此说,似开了。”曰:“此固是 一物。但渠所说‘游气纷扰,合而成质’,恰是指阴阳交 会言之。‘阴阳两端,循环不已’,却是指那分开底说。盖 阴阳只管混了辟,辟了混,故周子云:‘混兮辟兮,其无

穷兮
考证
横渠言‘游气纷扰’,季通云:‘却不是说混沌未分,乃是

言阴阳错综相混,交感而生物’,如言‘天地氤氲’。”其下 言“阴阳两端”,却是言分别底,上句是体,下句是用也。 “游气纷扰”是阴阳二气之绪馀。“循环不已”,是生生不 穷之意。

问“阴阳、游气”之辨。曰:“游气是生物底。阴阳譬如扇子, 扇出风,便是游气。”问游气阴阳。曰:“游气是出而成质。” 曰:“只是阴阳气。”曰:“然。便当初不道‘合而成质’,却似有 两般。”

性理会通

编辑

《论阴阳》

编辑

《程子》曰:“阴阳之气,有常存而不散者,日月是也,有消 长而无穷者,寒暑是也。”

老氏言“虚能生气”,非也。阴阳之开阖相因,无有先也, 无有后也,可谓今日有阳而后明日有阴,则亦可谓 今日有形而后明日有影也。

阴阳于天地间,无截然为阴为阳之理,须去参错。然 一个升降生杀之分,不可无也。

冬至一阳生,却须陡寒,正如欲晓而反暗也。阴阳之 际,亦不可截然不相接,厮侵过便是道理。天地之间, 如是者极多。《艮》之为义,“终万物,始万物”,此理最妙,须 玩索这个理。

《早梅》冬至已前发,方一阳未生,然则发生者何也?其 荣其枯,此万物一个阴阳升降大节也。然逐枝自有 一个荣枯,分限不齐,此各有一乾坤也。各自有个消 长,只是个消息,惟其消息,此所以不穷。至如松柏,亦 不是不凋,只是后凋,凋得不觉,怎少得消息?万夏生 长时,却有夏枯者,则冬寒之际,有发生之物,何足怪 也。

问:“张子云‘阴阳之精,互藏其宅’,然乎?”曰:“此言甚有味。 由人如何看水离物不得,故水有离之象;火能入物, 故火有坎之象。”

五峰胡氏曰:“观日月之盈虚,知阴阳之消息。观阴阳 之消息,知圣人之进退。”

延平李氏曰:“阴阳之精散而万物得之。凡丽于天,附 于地,列于天地之两间。聚有类,分有群。生者、形者、色 者,莫不分系于阴阳。”

阳以燥为性,以奇为数,以刚为体,其为气炎,其为形 圆,浮而明,动而吐,皆物于阳者也。阴以湿为性,以耦 为数,以柔为体,其为气凉,其为形方,沈而晦,静而翕, 皆物于阴者也。

朱子曰: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 出来。五行虽是质,他又有五行之气做这物事方得, 然却是阴阳二气截做这五个,不是阴阳外别有五 行。如十干甲乙,甲便是阳,乙便是阴。

阴阳只是一气,阳之退便是阴之生,不是阳退了又 别有个阴生。

阴阳做一个看,亦得做两个看,亦得做两个看,是“分 阴分阳”,“两仪立焉。”做一个看,只是一个消长。

阴阳各有清浊偏正。

《阴阳之理》有会处,有分处。

阴阳只是一气,阴气流行即为阳,阳气凝聚即为阴, 非直有二物相对也。

《阴阳》生杀,固无间断,而亦不容并行。

天地间无两立之理,非阴胜阳,即阳胜阴,无物不然, 无时不然。

“阴阳”不可分先后说。

阳气只是六层,只管上去,上尽后,下面空阙处便是 阴。

“方其有阳,那里知道有阴?”天地间只是一个气,自今 年冬至到明年冬至,是他一气周匝。把来切做两截 时,前面底便是阳,后面底便是阴,又切做四截也如 此便是四时。天地间只有六层阳气,到地面上时,地 下便冷了。只是这六位阳长,到那第六位时极了无 去处,上面只是渐次消了。上面消了些个时,下面便 生了些个,那便是阴。这只是个嘘吸。嘘是阳,吸是阴。 唤做“一气”,固是如此。然看他日月男女牝牡处,方见 得无一物无阴阳。如至微之物,也有个背面。若说流 行处,却只是一气。

阴阳有相对言者,如“夫妇男女,东西南北”是也;有错 综言者,如昼夜春夏秋冬弦望晦朔,“一个间一个辊 去”是也。

问:“自十一月至正月,方三阳,是阳气自地上而升否?” 曰:“然。只是阳气既升之后,看看欲绝,便有阴生;阴气 将尽,便有阳生,其已升之气便散矣。所谓消息之理, 其来无穷。”又问:“雷出地奋,《豫》之后,六阳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是天与地平分否?”曰:“若谓平分,则天却 包著地在,此不必论。”

鲁斋许氏曰:“万物皆本于阴阳,要去一件去不得。天 依地,地附天,如君臣父子夫妇皆然。”

临川吴氏曰:“阳本实,阴本虚也。阳为气,阴为精,阳成象,阴成形。阳主用,阴主体,则阳反似虚,阴反似实。是 不然。天之积气虽似虚,然其气急劲如鼓皮,物之大 莫能御,故曰健、曰刚、曰静专、曰动直,则实莫实于天。 地之成形虽似实,然其形疏通如肺气升降出入其 中,故曰顺、曰柔、曰静翕、曰动辟,则虚莫虚于地。然则” 阳实阴虚者,《正说》也;“阳虚阴实”者,《偏说》也;

《洪范皇极内篇》

编辑

“阳者吐气,阴者含气,吐气者施,含气者化。”阳施阴化, 而“人道立矣,万物繁矣。”阳薄阴,则绕而为风;阴囚阳, 则奋而为雷。阳和阴,则为雨为露,阴和阳,则为霜为 雪,阴阳不和,则为戾气。

“阴阳相为首尾者耶?是故阳顺而阴逆,阳长而阴消, 阳进而阴退。顺者吉而逆者凶耶?长者盛而消者衰 耶?进者利而退者钝耶?‘周流不穷,道之体也’”;“失得相 形,事之纪也。”

阴阳非可一言尽也,以清浊言,则清阳而浊阴;以动 静言,则动阳而静阴;以升降言,则升阳而降阴;以奇 偶言,则奇阳而偶阴。小大、高卑,左右,先后、向背,进退 顺逆,丑妍,靡物不尔,无时不然,愈析愈微,愈穷愈细。 阴阳之积,互藏其营;阴阳之气,循环迭至;阴阳之质, 纵横曲直,莫或使之,莫或御之。

续性理会通

编辑

《何塘阴阳管见》

编辑

造化之道,一阴一阳而已矣。“阳动阴静,阳明阴晦;阳 有知,阴无知;阴有形,阳无形,阳无体,以阴为体;阴无 用,待阳而用。二者相合则物生,相离则物死。微哉微 哉!”通于其说,则鬼神之幽,人物之著,与夫天文、地理、 医卜、方技、仙佛之蕴,一以贯之而无遗矣。

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天,阳之阳也,故神而 无形。地,阴之阴也,故形而不神。火,阳之阴也,故可见, 然后无形也;水,阴之阳也,故能化,然终无知也。天变 而为风,地变而为山,火变而为雷,水变而为泽,雨雪 霜露,皆泽之类也。观八卦之象,则可知矣。

火阳也,其盛在天;水阴也,其盛在地。盖各从其类也。 何以明之?日为火之精,月为水之精。日近则为温为 暑,火偏盛也;日远则为凉为寒,水偏盛也。四时之变, 于是乎主矣。地虽有火而不能为温暑,天虽有水而 不能为寒凉,故曰“其盛各有在也。”

或曰:“天地水火,恐未足以尽造化之蕴,不如以阴阳 统之。”予窃以为阴阳者,虚名也;天地水火者,实体也, 二而一者也。

或曰:“《易大传》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 与刚’。今谓天为阳,地为阴,不亦异乎?”曰:“乾阳物也,其 象为天;坤,阴物也,其象为地。玆非《易》道之彰彰者乎?” 曰:“言若是之不同,何也?”曰:“各有指也。火阳也,虽于附 天而未尝不行于地;水阴也,虽附于地而未尝不行 于天。水火者,天地之二用也。故天有阴阳,地有柔刚”, 默识而旁通之,则并行而不悖矣。

或曰:“周子之太极何如?”曰:“非吾之所知也。其说谓太 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自今观 之,则天阳之动者也,果何时动极而静乎?地阴之静 者也,果何时静极而动乎?天不能生地,水不能生火, 无愚智皆知之,迺谓阴阳相生,不亦误乎?盖天地水 火,虽浑然而不可离,实灿然而不可乱。先儒但见其 不相离,而未察其不可乱也,故立论混而无别。愚窃 以为阴之与阳,谓之相依则可,谓之相生则不可。 或曰:“何谓太极?”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太极也。周子 之论何如?曰:似矣,而实非也。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 极,则固谓太极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不外乎五行矣。 自今论之,水水也,火火也,金木水火,土之交变也。土, 地也。天安在乎有地而无天?谓之造化之全可乎?或 曰:天,太极也。故朱子以“上天之载”释太极,以“天道流 行”释阴阳,岂可谓之有地而无天乎?曰:《易》有太极,是 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之中有干有 坤,则天地皆太极之分体明矣。以天为太极之全体, 而地为天之分体,岂不误甚矣哉!《太极图》为性理之 首,而其失有如此者,故不可不辨。

或曰:“子自谓所论皆出于伏羲之《易》,其详如何?”曰:“太 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伏羲《易》象之 本也。干离皆生于阳,故谓天火为阳;《坤》坎皆生于阴, 故谓地水为阴。《干》变其初九为初六,则为巽,故为风, 为天之变,盖天下交于阴也。《坤》变其六三为九三,则 为艮,故谓山为地之变,盖地上交于阳也。《离》变其九” 三为六三则为震,火为阴伏则奋击而为雷,故谓雷 为火之变。《坎》变其初六为初九则为兑,水与阳交则 相和而为泽,故谓泽为水之变。坤艮离震相比,从其 类也。干兑坎巽相远,无乃以乾为阳可下行于地之 分,坎为阴之阳,亦能上入于天之分,故两易其位耶? 若以兑为巽,以巽为兑,则阴阳之分尤为明顺,然非 后学所敢断也。姑发此意,以俟再来之伏羲正焉。 造化之道,合言之则为太极。分言之则为阴阳,谓之两仪。阴阳又分之,则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谓之四 象。四象又分之,则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之象,谓之 八卦。天地水火常在,故为体;雷风山泽或有或无,故 谓之变。此皆在造化之中,而未生物也。其既合则物 生矣。

阴形阳神,合则人生所谓“精气为物”也,离则人死所 谓“游魂为变”也。方其生也,形神为一,未易察也。及其 死也,神则去矣。而去者初无形可见,形虽尚在,然已 无所知矣。阳有知而无形,阴有形而无知,岂不昭然 而《易》察哉?

“天动而无形,风亦动而无形。”天不息,风有时而息。下 交于阴,为阴所滞也。高山之巅风猛,盖去阴稍远,不 大为所滞也。云霄之上风愈猛,盖将纯乎天也,然则 天变而为风也明矣。春夏日近,火气盛,则雷乃发。秋 冬日远,火气微,则雷乃收。雷有电,火光也。雷所击,有 烧痕,火所燎也。然则火变而为雷也明矣。若地水之 变,则有形易见,不待论也。《周易》谓“停水为泽”,《管见》则 以水之化而散者为泽。盖停水与流水无异,而水之 化为雨雪霜露者,于八卦遂无所归。且泽有散义,先 圣亦有雨泽之说,故不从《周易》所取之象,盖于造化 之道不合,虽文王之象,亦不敢从也。

世儒论天道之阴阳,多指四时之变而言。而四时之 变,阴阳消长,实指水火而言。而天之本体,则运行水 火,在四时之外,无消长也。地道之柔刚,则以形论。地 水相结,为火所锻者则刚,而火气形于地者,人不敢 犯,亦谓之刚。至于地水本体至静而无为,则谓之柔。 此所谓“地有柔刚”,亦自水火而来也。

周子所谓太极,指神而言。神无所不统,故为太极;神 无形,故谓无极而太极。朱子所注,亦得其意。但不言 神而言理,故读者未即悟朱注“上天之载”,盖指神而 言也。殊不知太极乃阴阳合而未分者也,阴形阳神, 皆在其中。及分为阴阳,则阳为天火依旧为神,阴为 地水依旧为形。若太极本体,止有神而无形,则分后 地水之形何从而来哉?由此化生人物,其心性之神, 则皆天火之神所为也;其血肉之形,则皆地水之形 所为也。此理先圣屡有言者,但学者忽而不察耳。盖 有形易见,而无形难见,固无怪其然也。

《王廷相阴阳管见辩》

编辑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者阴阳也。太极者阴阳合一而未分者也。阴有阳无,阴形阳神,固皆在其中矣。故分为两仪,则亦不过分其本有者。若谓太虚清通之气为太极,则不知地水之阴,自何而来也?

柏斋谓神为阳,形为阴,又谓阳无形,阴有形矣。今却 云分为两仪,亦不过分其本有者。既称无形,将何以 分?止分阴形,是无阳矣。谓分两仪,岂不自相矛盾?使 愚终年思之,而不得其说。望将阴阳有无分离之实, 再为教之。柏斋又谓以太虚清通之气为太极,不知 地水之阴,自何而来?嗟乎!此柏斋以气为独阳之误 也。不思元气之中,万有俱备,以其气本言之,有蒸有 湿。蒸者能运动,为阳为火;湿者常润静,为阴为水。无 湿则蒸靡附,无蒸则湿不化。始虽清微,郁则妙合而 凝,神乃生焉。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是气者形之种, 而形者气之化,一虚一实,皆气也。神者形气之妙用, 性之不得已者也。三者一贯之道也。今执事以神为 阳,以形为阴,此出自释氏仙佛之论,误矣。夫神必藉 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矣。纵有之,亦乘夫未散 之气而显者,如火光之必附于物而后见,无物则火 尚何在乎?仲尼之门,论阴阳必以气,论神必不离阴 阳。执事以神为阳,以形为阴,愚以为异端之见矣。

日阳精,盖火之精也。星虽火馀,然亦有其体矣。阴止受火光以为光者,如水与水精之类也,犹月之小者也。风雷虽皆属阳,然风属天之阳,雷属火之阳,亦不可混。至于云则属阴,水,今独不可谓之阳也。

阴阳即元气,其体之始,本自相浑,不可离析。故所生 化之物,有阴有阳,亦不能相离,但气有偏盛,遂为物 主耳。星陨皆火能焚物,故谓星为阳。馀柏斋谓云为 独阴矣,愚则谓阴乘阳耳,其有象可见者阴也;自地 如缕而出,能运动飞扬者,乃阳也。谓水为纯阴矣,愚 则谓阴挟阳耳,其有质而就下者阴也;其得日光而 散为气者。则阳也。但阴盛于阳。故属阴类矣。

天阳为气,地阴为形,男女牝牡,皆阴阳之合也,特以气类分属阴阳耳。少男有阳而无阴,少女有阴而无阳也。寒暑昼夜,《管见》有论,至于呼吸,则阳气之行不能直遂,盖为阴所滞而相战耳,此屈伸之道也。凡属气者皆阳,凡属形者皆阴。此数语甚真,然谓之气,则犹有象,不如以神字易之,盖神即气之灵,尤妙也。

愚尝验经星河汉,位次景象,终古不移。谓天有定体, 气则虚浮,虚浮则动荡,动荡则有错乱,安能终古如是?自来儒者谓天为轻清之气,恐未然。且天包地外, 果尔轻清之气,何以乘载地水?气必上浮,安能左右 旋转?汉郄萌曰:“天体确然在上。”此真至论,智者可以 思矣。柏斋惑于释氏地、水、火、风之说,遂谓风为天类, 以附成天地水火之论,其实不然。先儒谓风为天体, 旋转荡激而然,亦或可通,今云风即天类,误矣。男女 牝牡,专以体质言,气为阳而形为阴,男女牝牡皆然 也,即愚所谓“阴阳有偏盛,即盛者恒主之也。”柏斋谓 “男女牝牡,皆阴阳相合”是也。又谓少男有阳而无阴, 少女有阴而无阳,岂不自相背驰?寒暑昼夜以气言, 盖谓屈伸往来之异,非专阴专阳之说。愚于董子阳 月阴月辨之详矣。呼吸者,气机之不容已者。呼则气 出,出则中虚,虚则受气,故气入。吸则气入,入则中满, 满则溢气,故气出。此乃天然之妙,非人力可强而为 之者。柏斋谓阳为阴滞而相战,恐无是景象,当再体 验之,何如?柏斋又谓愚之所言,“凡属气者皆阳,凡属 形者皆阴。”以下数语甚真,此愚推究阴阳之极言之。 虽葱苍之象亦阴,飞动之象亦阳,盖谓二气相待,而 有离其一不得者。况神者生之灵,皆气所固有者也, 无气则神何从而生?柏斋欲以神字代气,恐非精当 之见。

张子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形生于无形” ,此与老子有生于无之说何异?其实造化之妙,有者始终有,无者始终无,不可混也。呜呼!世儒惑于耳目之习熟久矣,又何可以独得之意强之哉!后世有扬子者,自相信矣。

愚尝谓“天地水火万物,皆从元气而化,盖由元气本 体具有此种,故能化出天地水火万物。如气中有蒸 而能动者,即阳即火,有湿而能静者,即阴即水,道体 安得不谓之有?且非湿则蒸无附,非蒸则湿不化,二 者相须,而有欲离之不可得者。但变化所得有偏盛, 而盛者常主之,其实阴阳未尝相离也。”其在万物之 生,亦未尝有阴而无阳,有阳而无阴也。观水火阴阳 未尝相离可知矣。故愚谓天地水火万物皆生于有。 无,无也,无空也。其无而空者,即横渠之所谓客形耳, 非元气本体之妙也。今柏斋谓神为无,形为有,且云 “有者始终有,无者始终无”,所见从头差异如此,安得 强而同之?柏斋又云:“后世有扬子云,自能相信”,愚亦 以为俟诸后圣,必能辨之。

章潢图书编

编辑

《阴阳五行八卦》

编辑

阴阳五行,气而已矣。虽各一其名义,各一其象数,各 一其方位,而一气周流变动,本无端倪。然阴阳五行, 自不可乱,犹定盘之针,虽盘随方位转移,而针之指 南者不易也。于此了然洞彻,胸中有活子焉,则支干 卦爻,随其布列,造化由之以斡旋矣。诸术家各作一 说,确信不疑,未免胶柱刻舟扪盂以为见日也。又有 《会通》诸术,凡古人画一图,创一说者,皆兼收以统其 全。殆如《萃盘》示儿,色色具备,欲婴儿尽取之,以为终 身福庆之验也,有是理哉?彼天阳而地阴也,日阳而 月阴也,春夏阳而秋冬阴,东南阳而西北阴也。然昼 则天地皆属阳,夜则天地皆属阴,春夏则天地日月 皆阳,秋冬则天地日月皆阴,东南则“四时皆阳,西北 四时皆阴。”譬之手焉,左阳右阴,不可易也。而左右仰 皆阳,覆皆阴,仰覆热皆阳,寒皆阴,阴阳恶可执一论 耶?然卒不可以女为阳、男为阴也明矣。是故天干阳 也,地支阴也,甲丙戊庚壬非干之阳,乙丁己辛癸非 干之阴乎?子寅辰午申戌非支之阳,丑卯巳未酉亥 非支之阴乎?所以论支干之分,不过甲阳乙阴子阳 丑阴,如律吕阳宣阴助之义耳。然有谓甲乙壬癸子 寅午申俱阳,丙丁庚辛丑卯巳未酉亥俱阴,执此为 净阴净阳何欤?八卦干兑离震为阳,巽坎艮震为阴, 言先天也。干坎艮震为阳,巽离坤兑为阴,言后天也。 论净阴阳者,又以乾坤坎离为阳,艮巽震兑为阴,何 欤?

徐三重信古馀论

编辑

《论阴阳》

编辑

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者,气机之流行,因阖辟相生, 而神化之用显于是,故名为道。盖盈虚消息,屈伸往 来,万物以之生成,万事以之变化,象数之所设,吉凶 之所生,非道而何?

造化消息,即为阴阳,静极动极,是造化屈伸之候,不 可太过,而必返者,此天理所以贵于得中,而人事亦 最忌太过,盖理与气与数之所必穷也。

图中阴阳,即是那上一圈太极的动静。动静有常理, 这便是太极本然之妙。惟太极之理原如此,故动静 不能违之。所谓太极离不得阴阳者,盖总阴阳动静 一定而不可易之理,便是太极之所由名。若以太极 为一事,而谓不离于阴阳,如相附然,恐误寻索而反 失之也。

阳即阴之动者,阴即阳之静者。动则为阳,静则为阴阴由动极而静,是阴根阳也;阳由静极而动,是阳根 阴也。动之始终,与静之始终,常相环合,而无间断分 离,是阴阳无一息独行之时,所谓“交感互藏”者,皆此 理也。

“静而生阴,动而生阳”,由微而盛,皆以渐至,无绝然为 阴为阳时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才消即息,间不容 发,无绝然无阴无阳时也。其间絪缊参和,交感变化, 潜易于一气之内,而不失其往来之常。此阴阳不测 之神,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据阴阳则析为两仪,本动 静则总为一体。

动静是太极,阴阳则动静之名。太极之动便是阳,太 极之静便是阴。

《太极图》阳动阴静。正中一点阴阳。皆从此生。略生出 便分属阴阳。其中未分之体,有何偏倚?

濂溪《阳动阴静图》,以《易》离坎卦察之,便自可明。阳极 于外,而中之初凝者,已为群阴之本;阴极于外,而内 之微动者,已为诸阳之根。然二气之动静,即一气之 所流行,而阳所变化,阴便凝合循环之中,又各以生 长分数,而别为五行之性。要之禀于气不越乎阴阳, 定于质不越乎刚柔,此天地之所以成化,人物之所 以有生,仁义道德之所由立,修身治世之所由准也。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对待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流 行也。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流行也。分阴分阳,两仪立 焉,对待也,即流行而有对待,即对待而为流行,阴阳 之神机,太极之妙用也。

静以敛藏而言体,动以发散而言用,由静而动,动终 复于静,则静者若为主矣。然而《太极图说》乃先言阳 动,盖非动无以见静之端倪,因动而识其在静时者, 即是动之未发者也。

阴阳之所以为阴阳若何,人莫得而知,只运时赋物, 便昭然示人,所谓微之显也。《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 为言者也。”万物是显,妙万物者便是微。

生物只是阳气,然非阴合不能成形。阴合者,合阳气 而物成也,故曰:“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非阳不能变化,阳只是发生之气,非阴不能收合,阴 乃神气聚而为精。精气既聚,形生神发,此人物有生 之始,所谓“天地之塞吾其体”者。

薛文清公言:“阴阳无顿绝之理。至阴之中,阳已生纯 坤,初爻有阳是也。至阳之中,阴已生纯干,初爻有阴 是也。”予观星命家序“五形生旺,丙火生寅而托胎于 子,壬水生申,而托胎于午。”其说正同。盖天地间本是 一气,而动静相生,宁待既绝而后复续。晦翁《答袁机 仲书》云:“剥卦上九之阳方尽,而变为纯坤之时,坤卦” 下爻,已有阳气生于其中矣。但一日之内,一画之中, 方长得三十分之一,必积至一月,然后始满一画而 为复,方是一阳之生耳。《夬》之一阴为干为姤,义亦同 此。盖论其始生之微,固已可名于阴阳,然便以此为 阴阳之限,则其方盛者未替,而所占不啻卦内六分 之五;方生者甚微,而所占未及卦内六分之一,所以 未可截自此处而分阴阳也。此论更甚精密矣。 阴静阳动,论者每难后先,惟程子曰:“不专一则不能 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非妙达造化,莫能言此。夫 以吸为呼,以核为荄,平旦之气,精于夜寐;火炮之发, 烈于包藏。凡此皆阴先阳后之义,物理昭然也。但太 极动静,鸿钧转化,绵绵不穷。要之,阴静者前动之已 极,不得不止,而后动之始基,为将来发舒者,乃由此。 试论卧起,卧虽息前日之所耗,实养后日之将用。所 耗者已屈而虚,将用者方伸而实。第就实而论,则阴 静为先,阳动为后,理益明矣。但欲执为二气之终始, 则不可耳。夫一动一静,气之阖辟,不绝不紊,是造化 之神机,即所谓道,道固不离乎气,气亦初非有二体 也。

阳方进、未能即盛。才退又已渐衰。然则全盛之时几 何。圣人所以力扶而时保也。

“阴阳理而后和”,天道人事,俱昭然可验。阴阳理则天 地之心正,阴阳和则天地之气顺,位育之事,初无两 端。

阴阳之消息,其相接处,试以月魂魄言之便可见。才 满便亏,才尽便生,间不容发。“既盈后月光方盛,人不 见其亏而少差,丝发便是初亏;亏尽后月魄正晦,人 不见其生而少差,丝发便是初生。”阴阳流行,循环相 禅,不容少有间断。其理正如是。

器物成为阴,用为阳。成主静,静者一,阴道凝也;用主 动,动者广,阳道通也。成而后有用,殆亦阴先阳后之 义与?

经济文辑

编辑

《戴庭槐气候总论》

编辑

“一岁之间,本一气之周流耳。一气分而为二,则有阴 阳;二倍而为四,则有四时;三四一十二,则又有十二 月;十二倍而为二十四,则有二十四气;复三其二十四而为七十二,则有七十二候。气至而物感,物感而 候变。是故天地之气挠万物者,莫疾乎风也。正月而 东风解冻者,则天地收敛之气散矣;七月而凉风至 者,则天地发舒之气散矣。动万物者,莫疾乎雷也。二 月而雷始发声者,阳之中也。八月而雷始收声者,阴 之中也。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也。 六月而土润溽暑大雨时行者,阴之湿,阳之终也。十 一月而水泉动,十二月而水泽腹坚者,阳之动,阴之 终也。阴阳之气,交而为虹。季春虹始”见者,阳胜阴也。 孟冬虹藏不见者,阴胜阳也。阴阳之气,鸟兽草木得 之为先。鹰主杀而秋击,鼠主贪而夜出。而卯辰之月 能化鸠鴽者,以卯辰者阳之壮,阴为阳所化也。爵乳 子而春集,雉求雌而朝呴。而戌亥之月能为蛤蜃者, 以戌亥者阴之极,阳为阴所化也。“蛰虫启户”者,雷发 声之时,与阳俱出也。“蛰虫坯户”者,雷收声之时,与阴 俱入也。“孟春而獭祭鱼”者,此时鱼逐阳气而上游也。 “季秋而豺祭兽”者,此时兽感阴气而见杀也。“春而鸿 雁北,元鸟至”者,雁自南而来北,燕自北而来南,各乘 其阳气之所宜也。“秋而鸿雁来、元鸟归”者,雁自北而 来南,燕自南而来北,各乘其阴气之所宜也。二月而 仓庚“鸣,四月而蝼蝈鸣”者,鸣以阳也。及五月一阴始 生,鵙一鸣而反舌,则无声矣。“七月而寒蝉鸣”者,鸣以 阴也。及十一月一阳始生,鹖鴠能鸣,而感阳,则不鸣 矣。“四月而蚯蚓出”者,阴之屈者,得阳而伸也。“十一月 而蚯蚓结”者,阳虽生矣,而阴尚屈也。“夏至得一阴而 鹿角解”者,鹿,阳兽也。“冬至得一阳而麋角”解者,麋阴 兽也。草木正月而萌动者,阴阳气交而为《泰》也。九月 而黄落者,阴长阳消而为《剥》也。桃桐华于春者,应阳 之盛也。黄菊华于秋者,应阴之盛也。四月而靡草死 者,阴不胜于阳也。十一月而荔挺出者,阳初复于阴 也。麦得阴之穉也,故金王而生,火王而死,而麦秋在 于四月也。禾得阳之穉也,故木王而生,金王而熟,而 禾登在于七月也。至于腐草之为萤,则植物之变为 动物,无情之变为有情,岂非阳明之极,而阴幽之物 亦随之以化哉?大抵阴阳二气,无形而默运于内,风 雨露雷、昆虫草木,有形而改换于外。君子触其景而 测其应,则可以寓对时育物之心,因其候而思其义, 则可以悟“阴阳贞胜”之理。由是而知“一岁之间七十 二候”,即二十四气也,“二十四气”即“一十二月也,一十 二月”即四时也,“四时”即二气也,二气即一气之周流 也。

阴阳部艺文一

编辑

《策秀才文》
晋·陆机

编辑

问曰:夫五行迭代,阴阳相须,二仪所以陶育,四时所 以化生。《易》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象之作,相须之 道也。若阴阳不调,则大数不得不否;一气偏废,则万 物不得独成。此应同之至验,不偏之明证也。今有温 泉而无寒火,其故何也?思闻辨之,以释不同之理。

《阴阳不测之谓神论》
唐·顾况

编辑

黄帝,建立甲子,考定星历,于是有天地神人之官。少 昊既衰,神人杂扰。颛顼命羲、和,以司天地。三苗、九黎, 不复乱逆。周室既坏,君不告朔。汉道隆兴,方定馀闰。 世时昭昧、君平、季主、张衡、索𬘘、陈训、韩友、卜珝、京房、 管辂、郭璞、干宝、乐房、班固云:“阴阳抱多忌,以为无益。” 嗟乎,古论阴阳,以和神人,以顺风雨,以播稼穑,以除 “灾害。”后之学者,但张恢谲,不自戒慎,以固亲疏之道, 不精逆顺之理,不达性命之分,而裁衣拜官,沐浴剪 爪,征于历日,岂不悖哉!左道乱政,先王无赦。往见术 者,序卜筮之书,及诸家秘诀,七曜九宫,六壬三五复 返,十精飞鸟,天目地耳。计《神汉历》,以天赦母仓为《吉 祥历》,以《云汉》密莫为吉,各生异气。天“竺聿法,复与大 衍有差,吾谁归矣?”又以姓配音,以音配墓,以墓配杀, 此庄惠以荒唐舛驳之论。且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 者十三人,或以地为姓,或以官为姓,或以谥为姓,或 以王父字为姓《士会》,在虞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 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在晋为范宣子,在随为 随武子,在秦为刘氏女嫁栾腾,为析氏焉。此一人之 身,改姓三,改氏五:范蠡,在陶为朱公,在齐为鸱夷子。 范睢称“张禄先生”,第五伦王伯。二字疑齐《鲍水》本姓包, 京房本姓“李”,张良之后为留氏,田横之后为王氏。姓 有“两字”、三字、四字、五字,孰先孰后,孰是孰非?长平同 坑,南阳同封,时日或同,吉凶或异。行年本命,其事安 在?周时玉尺,汉代黄钟,河汾鼎气,沉埋自久。不可仰 则其道多门,行则无尽。不如也。是故文字非上学, 上学神听,原其姓也。《集解》:非宗师,宗师受授,扶于理 也。端心静一,神明将至。黄帝遗元珠,罔象得之;汉主 心动,获贯高。襄子心动,得豫让。披发祭野,野人之遗魂,非有阴阳算术之功。涉津无涯,安济所届。释氏五 荫,轮为四生,或居人中,以为鬼神,唯代有佛法,独能 究竟。白云依山,出入自得;飞鸟“以灭,虚空不碍清明 在躬。志气如神,阴阳不测。唯佛而已。”

《渔樵对问》
宋·邵雍

编辑

渔者谓樵者曰:“春为阳始,夏为阳极,秋为阴始,冬为 阴极。阳始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则 生物,热则长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皆一气,其别而 为四焉,其生万物也亦然。”

樵者谓渔者曰:“人谓死而有知,有诸?”曰:“有之。”曰:“何以 知其然?”曰:“以人知之。人之生也,谓其气行;人之死也, 谓其形返。气行则神魂交,形返则精魄存。神魂行于 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则谓之曰阳行,返于地则谓 之曰阴返。阳行则昼见而夜伏者也,阴返则夜见而 昼伏者也。是故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也,阳者” 阴之形也,阴者,阳之影也。人者,鬼之形也,鬼者人之 影也。人谓“鬼无形而无知者,吾不信也。”

阴阳部艺文二

编辑

《新阳改故阴》
唐·纥干讽

编辑

律管才推候,寒郊忽变阴。微和方应节,积惨已辞林。 暗觉馀澌断,潜惊丽景侵。禁城佳气换,北陆翠烟深。 有截知遐布,无私荷照临。韶光如可及,莺谷免幽沈。

《唯天有二气》
宋·邵雍

编辑

“唯天有二气,一阴而一阳。”阴毒产蛇蝎,阳和生鸾凰。 安得蛇蝎死,不为人之殃;安得鸾凰生,长为国之祥。

《阴阳吟》
前人

编辑

阳行一,阴行二。一主天,二主地。天行六,地行四,四主 形,六主气。

阴阳部选句

编辑

汉贾谊《鹏赋》:“天地为𬬻,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 铜。”

扬雄《甘泉赋》:“帅尔阴闭,霅然阳开。”

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此牵乎 天者也。”

晋张华《归田赋》,“随阴阳之开阖,从时宜以卷舒”, 陆云《愁霖赋》,“在朱明之季月,反极阳之重阴。”

张协《七命》,“剪蕤宾之阳柯,剖大吕之阴茎。”阴虬负 檐,阳马承阿。阳叶春青,阴条秋绿。

宋谢灵运《山居赋》,“向阳则在寒而纳煦,面阴则当暑 而含雪。”

唐刘禹锡《何卜赋》:“子首圆而足方,予腹阴而背阳。” 裴度《律中黄锺赋》:“泊纯阴之始凝,导太阳之将盛。” 张友正《律移寒谷赋》:“维北有谷,纯阴之位,无温煦以 生成,失膏腴之美利。”

韦琮《明月照积雪赋》:“月丽天而配阳,雪抱阴而体刚。” 汉蔡琰诗:“惟彼方兮远阳精,阴气凝兮雪夏零。” 魏应璩诗:“室广致凝阴,台高来积阳。”

唐白居易诗:“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宋欧阳修《雪》诗:“新阳力微初破萼,客阴用壮犹相薄。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