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郡齋讀書志
◀上一卷 卷六 實錄類 雜史類 下一卷▶

實錄類

編輯

△《唐高祖實錄》二十卷

右唐房玄齡等撰。太宗詔玄齡與許敬宗、敬播同修,起創業,盡武德九年。

貞觀十七年書成。

△《唐太宗實錄》四十卷

右唐許敬宗等撰。起即位,盡貞觀二十三年。初,貞觀十七年,房玄齡、許敬宗、敬播撰《今上實錄》,止十四年,成二十卷。永徽五年,無忌與史臣續十五年後,盡昭陵事,合四十卷。其後敬宗改定。

△《唐高宗實錄》三十卷

右唐劉知幾等撰。起即位,盡永淳二年,凡二十九年。初,令狐德棻、許敬宗等撰錄,止顯慶三年,成二十卷,上之。後知幾與吳兢續成。

△《唐則天實錄》二十卷

右唐吳兢撰。初,神龍二年,詔武三思、魏元忠、祝飲明、徐彥伯、柳同、崔融、岑義、徐堅撰錄,三十卷。開元四年,兢與知幾刊修成此書上之。起嗣聖改元甲申臨朝,止長安四年甲辰傳位,凡二十一年。

△《唐中宗實錄》二十卷

右唐吳兢撰。起神龍元年復位,盡景龍四年,凡六年。

△《唐睿宗實錄》十卷

右唐劉知幾撰。知幾與吳兢先修《太上皇實錄》,起初誕,止傳位,凡四年。

後續修益,止山陵。

△《唐玄宗實錄》一百卷

右唐元載等撰。起即位,盡上元三年,凡五十年。安史之亂,玄宗《起居註》亡。大歷中,史官令狐峘裒掇詔策,備一朝之遺闕,開元、天寶間君臣事多漏略。

△《唐肅宗實錄》三十卷

右唐元載等撰。起即位,盡後元年,凡六年。

△《唐代宗實錄》四十卷

右唐令狐峘撰。初,詔峘撰《實錄》,未成書,貶官,卒。元和二年,子丕上之。當時名臣如房琯不立傳,抗直如顏真卿,略而不載,時譏漏略。起寶應元年壬寅,止大歷四年己未,凡十七年。

△《唐德宗實錄》五十卷

右唐裴垍等撰。起即位,盡貞元二十一年,凡二十五年。元和二年,詔蔣乂、樊紳、林寶、韋處厚、獨孤郁同修。

△《唐順宗實錄》五卷

右唐韓愈撰。起貞元二十一年乙酉正月,止永貞元年丙戌八月。初,愈撰錄書禁中事為切直,閹官不喜,訾其非實。文宗時,詔路隋刊正。隋建言:「眾議以刊修非是,李宗閔、牛僧孺謂史官李漢、蔣系皆愈之壻,不可參撰,俾臣下筆。臣謂不然,且愈之所書,非已自出,元和以來,相循逮今。漢等以嫌,無害公誼,請條其甚謬誤者,付史官刊定。」詔レ去元和、永貞間數事為失實,餘不復改。

△《唐憲宗實錄》四十卷

右唐路隨等撰。起即位,盡元和十五年。初,穆宗長慶二年,詔監修國史杜元穎與史官韋處厚、路隨、沈傳師、鄭瀚、宇文籍等修《元和實錄》,未及成書。

大和四年,隨與蘇景裔、陳夷行、李漢、蔣系續成上之。統例取捨,皆出處厚焉。

△《唐穆宗實錄》二十卷

右唐路隋等撰。起即位,盡長慶四年。案《文宗實錄》:太和四年隋與蘇景裔等上《憲宗實錄》,後有王彥威、楊漢公、蘇滌、裴休,並為史官雲。

△《唐敬宗實錄》十卷

右唐李讓夷等撰。起長慶四年甲辰即位,止寶歷二年丁未,凡三年。武宗會昌中,詔史官陳商、鄭亞同修,讓夷監修,書成上之。

△《唐文宗實錄》四十卷

右唐魏謩等撰。起即位,盡開成五年,凡十四年。宣宗大中八年,史官蔣偕、牛叢、王諷、盧告同修。

△《唐武宗實錄》一卷

右唐韋保衡等撰。武宗以後,實錄皆亡,今存止會昌元年正月、二月。國朝宋敏求次道嘗補《宣宗實錄》三十卷,《懿宗實錄》三十卷,《僖宗實錄》三十卷,《昭宗實錄》三十卷,《哀宗實錄》八卷,通百二十八卷。世服其博聞。

△《建康實錄》二十卷

右唐許嵩撰。始自吳,起漢興平元年,終於陳未禎明三年,南朝六代四十帝、四百年間,君臣行事及土地山川、城池宮苑、制置興壞,用存古跡。其有異事則註之,以益見聞。按南朝四百年,除西晉平吳之年並吳首事之年,三百三十一年而已。吳大帝在武昌七年,梁元帝都江陵三年,其實在建康宮,三百二十一年也。

十父按:「嵩自敘此書雲『使周覽而不繁,約而無失』,然自順帝已後,復為紀傳而廢編年,其間重復一事相蚳牾甚眾,至於名號稱謂,又絕無法。蓋亦煩而多失矣。

△《蜀高祖實錄》三十卷

右偽蜀李昊撰。高祖者,孟知祥也。昊相知祥子昶時被命撰。起唐咸通甲午,終於偽明德元年甲午,凡六十二年。

△《重修太祖實錄》五十卷

右皇朝李沆等撰。咸平中,真宗以前錄漏略,詔錢若水、王禹偁、李宗諤、梁顥、趙安仁重加刊修,呂端監修。端罷,沆代。二年,書成奏禦。沆表云:「前錄天造之始,國姓之源,發揮無取,削平諸國,僭主偽臣,頗亡事跡。今之所正,率由典章,又益諸臣傳一百四人。」按書太宗不夯市及杜太后遺言,與司馬溫公所書不同,多類此。

△《大宗實錄》八十卷

右皇朝錢若水等撰。至道三年,命若水監修,不隸史局。若水即引柴成務、宋度、吳淑、楊億為佐,咸平元年書成,上於朝。起即位,至至道三年丁酉三月,凡二十年。初,太宗有馴犬常在乘輿側,及崩,犬輒不食。李至嘗作歌紀其事,以遺若水,其斷章曰:「白麟赤雁君勿書,勸君書此懲浮俗。」而若水不為載。呂端雖為監修,而未嘗蒞局,書成,不署端名,至抉其事以為專美,若水援唐朝故事若此者甚眾,時議不能奪。世又傳億子娶張洎女而不終,故洎傳多醜辭。嗚呼!若水及億,天下稱賢,尚不能免於流議若此,信乎執史筆者之難也。

△《真宗實錄》一百五十卷

右皇朝王欽若等撰。起藩邸,止乾興元年壬戌二月,凡二十六年。乾興元年,詔李維、晏殊、孫奭、宋綬、陳堯佐、王舉正、李淑同修,馮拯監修。拯卒,欽若代。天聖二年,書成奏禦。

△《仁宗實錄》二百卷

右皇朝李沆等撰。起藩邸,盡嘉祐八年三月,凡四十二年。嘉祐八年十二月,詔韓琦提舉,王珪、賈黯、範鎮修撰,宋敏求、呂夏卿、韓維檢討。治平中,又命陳薦、陳繹同編修。熙寧二年奏禦。

△《英宗實錄》三十卷

右皇朝曾公亮等撰。起藩邸,盡治平四年九月,凡四年。熙寧元年正月,詔公亮提舉,呂公著、韓維修撰,孫覺、曾鞏檢討。三月,又以錢藻檢討,四月,又以王安石、吳充為修撰。二年七月,書成上之。

△《神宗實錄》二百卷

右皇朝呂大防等撰。起藩邸,止元豐八年三月,凡十九年。

△《神宗朱墨史》二百卷

右皇朝元祐元年,詔修《神宗實錄》,鄧溫伯、陸佃修撰,林希、曾肇檢討,蔡確提舉。確罷,司馬光代。光薨、呂公著代。公著薨,大防代。六年奏禦。趙彥若、范祖禹、黃庭堅後亦與編修,書成賞勞,皆遷官一等。紹聖中,諫官翟思言:「元祐間,呂大防提舉《實錄》,祖禹、庭堅等編修,刊落事跡,變亂美實,外應奸人詆誣之辭。」宣和中,或得其本於禁中,遂傳於民間,號《朱墨史》雲。

△《哲宗前錄》一百卷,《後錄》九十四卷

右皇朝蔡京撰。《前錄》起藩邸,盡元祐七年十二月,《後錄》起紹聖元年正月,盡元符三年正月,共十三年。京之意以宣仁垂簾時,政非出於上,故分《前》、《後錄》,蓋誣之也。

△《重修哲宗實錄》一百五十卷

右紹興四年三月壬子,太上皇帝顧謂宰臣朱勝非等曰:「神宗、哲宗兩朝史錄,事多失實,非所以傳信後世,當重別修定。著《唐鑒》范祖禹有子名沖者,已有召命,可促來,令兼史事」。臣勝非奏曰:「神宗史緣添入王安石《日錄》,哲宗史經蔡京、蔡卞之手,議論多不公。今蒙聖諭,命官刪定,以昭彰二帝盛美,天下幸甚。十八日丙申,新除宗正少卿、兼直史館範沖,辭免恩命。勝非奏曰:「沖謂史館專修神宗、哲宗史錄,而其父祖禹元祐間任諫官,後坐章疏議論,責死嶺表。而《神宗實錄》又經祖禹之手,今既重修,則凡出京、卞之意及其增添者,不無刪改。儻使沖預其事,恐其黨未能厭服」。上曰:「以私意增添,不知當否?」勝非曰:「皆非公論」。上曰:「然則刪之何害?紛紛浮論,不足恤也。」勝非曰:「範沖不得不以此為辭。今聖斷不私沖亦安敢有請」。上復愀然,謂勝非等曰:「此事豈朕敢私!頃歲昭慈聖獻皇后誕辰,因置酒宮中,從容語及前朝事。昭慈謂朕曰:『吾老矣,幸相聚於此,他時身後,吾復何患?然有一事,當為官家言之。吾逮事宣仁聖烈皇后,求之古今母後之賢,未見其比。因奸臣快其私憤,肆加誣謗,有玷盛德。建炎初,雖嘗下詔辨明,而史錄所載,未經刪改,豈足傳信後世?吾意在天之靈,不無望於官家也。』朕每念此,惕然於懷,朝夕欲降一詔書,明載昭慈遺旨,庶使中外知朕修史之本意。勝非進曰:「聖諭及此,天下幸甚」!臣仰惟神宗、哲宗兩朝實錄,以太上皇帝聖意先定,爰命宰臣悉令刪修,故具載聖語於篇末雲。

△《徽廟實錄》二十卷

右皇朝程俱撰。先是汪藻編《庚辰以來詔旨》,頗繁雜。俱刪輯成此書,且附以靖康、建炎時事。

△《元符庚辰以來詔旨》三卷

右皇朝汪藻編徽宗即位後詔旨,未全。

△《邵氏辨誣》一卷

右皇朝邵伯溫撰。辨蔡卞、章惇、邢恕誣罔宣仁欲廢哲宗立徐邸事。

雜史類

編輯

△《汲冢周書》十卷

右晉太康中汲郡與《穆天子傳同》得,晉孔晁註。蓋孔子刪采之餘,凡七十篇。古者天子諸侯,皆有史官,惟書法信實者行於世。秦、漢罷黜封建,獨天子之史存,然史官或怯而阿世,貪面曲筆,虛美隱惡,不足考信。惟宿儒處士,或私有記述,以伸其志,將來賴以證史官之失,其弘益大矣。故以司馬遷之博聞,獨采數家之言,以成其書,況其下者乎?然亦有聞見卑淺,記錄失實,胸臆偏私,褒貶弗公,以誤後世者,是在觀者慎擇之矣。

△《吳越春秋》十二卷

右後漢趙曄撰。吳起太伯,盡天差;越起無余,盡勾踐。內吳外越,本末咸備。

△《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

右唐李延壽撰。延壽父太師,嘗謂宋、齊逮周、隋,南北分隔,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欲改正,擬《吳越春秋》編年,未就而卒。延壽後預修《》、《隋書》,因究悉舊事,更依馬遷論體,總敘八代。北起魏盡隋,二百四十二年;南起宋盡陳,百七十年,為二史。刪煩補闕,過本史遠甚,至今學者止觀其書,沈約、魏收等所撰皆不行。獨闕本誌而《隋書》有之,故《隋書》亦傳於世。

△《西京雜記》二卷

右晉葛洪撰。初序言:「洪家有劉子駿《漢書》百卷,乃當時欲撰史錄事,而未得締思,無前後之次,雜記而已。從學者始甲乙之,終癸為十卷。以其書校班史,殆全取劉書耳。所餘二萬許言,乃鈔撮之。析二篇以裨《漢書》之闕,猶存甲乙裒次。」江左人或以為吳均依託為之。

△《五代新說》二卷

右唐張詢古撰。以梁、陳、北齊、周、隋君臣雜事,分三十門纂次。

△《高氏小史》一百二十卷

右唐高峻撰。以司馬遷《》至《》、《隋書》,附以唐實錄,纂其要,分十例,為六十卷。後其子《辶向》析而倍之。

△《南部煙花錄》一卷

右唐顏師古撰。載隋煬帝時宮中秘事。僧誌徹得之於官閣┺筆中。一名《大業拾遺記》。

△《大業雜記》十卷

右唐杜寶撰。起隋仁壽四年煬帝嗣位,止越王侗皇太三年王世充降唐事。

△《貞觀政要》十卷

右唐吳兢撰。兢以唐之極治,貞觀為最,故采時政之可備勸戒者,上之於朝。

凡四十篇。

△《大唐新語》十三卷

右唐劉肅撰。輯唐故事,起武德止大歷,分為三十類。

△《明皇雜錄》二卷

右唐鄭處晦撰。記孝明時雜事。別錄一卷,題《補闕》,所載十二事。

△《開元傳信記》一卷

右唐鄭棨撰。紀開元、天寶傳聞之事,故曰「傳信」。

△《國史補》二卷

右唐李肇撰。起開元,止長慶間事。初,劉[飠束]記元魏迄唐開元事,名曰《國朝傳記》,故肇續之。

△《幸蜀記》三卷

右唐李匡文、宋巨、宋居白撰。初,匡文《記》盡孝明崩,巨《記》止於歸長安,敘事互有詳略。居白合二《記》,以宋為本,析李為註,取二序冠篇,復掇遺事增廣焉。

△《次柳氏舊聞》一卷

右唐李德裕撰。上元中,史臣柳芳與高力士同竄黔中,為芳言開元、天寶年中事,乃論次,號《問高力士》。李吉甫與芳子冕,真元中俱為尚書郎,嘗道力士之說,吉甫每為其子德裕言。歲祀既久,遺槁不傳,但記十七事。後文宗訪力士事於德裕,德裕編次上之。多同《明皇雜錄》。

△《開成承詔錄》二卷

右唐李石撰。石與鄭覃、李固言相文宗,錄當時延英奏對事。開成乃其時年號。

△《兩朝獻替記》三卷

右唐李德裕撰。德裕相文宗、武宗,錄當時奏對論。

△《開元昇平源記》一卷

右唐吳兢載姚崇以十事要明皇。

△《金鑾密記》一卷

右唐韓愈撰。愈,天復中為翰林學士,從昭宗西幸。朱溫圍岐三年,愈因密記其謀議及所見聞事,止於貶濮州司馬。予嘗謂愈有君子之道四焉:唐之末,南北分朋而忘其君,愈,崔胤門生,獨能棄家從上,一也;其時搢紳無不交通內外,以踖取爵位,愈之謂矣。而宋子京薄之,奈何?一本釐天復二年、三年各為一卷,首尾詳略頗不同,互相讎校,凡改正千有餘字雲。

△《大和辨謗略》三卷

右唐李德裕撰。先是,唐次錄周、秦迄隋忠賢罹讒謗事,德宗覽之不悅。後,憲宗以為善,命令狐楚等廣之,成十卷。至大和中,文成上之。

△《南部新書》五卷

右皇朝錢希白撰。記唐故事。

△《晉公談錄》三卷

右皇朝丁謂撰。多皇宋事。每章之首,皆稱「晉公言」,不知何人為潤益。

初,董誌彥得之於洪州潘延之家。延之,晉公甥,疑延之所為。

△《建炎日曆》五卷

右皇朝汪伯彥撰。記太上皇帝登極時事。

△《五代史闕文》一卷

右皇朝王禹偁撰。錄五代史筆避嫌漏略者,以備闕文,凡一十七事。

△《英宗朝諸臣傳》三卷

右不知何人於《英廟實錄》中摘出,凡四十二人。

△《元和朋黨錄》一卷

右唐馬永易記牛、李朋黨始末,自牛僧孺試賢良,迄令狐綯去位。

△《東觀奏記》三卷

右唐裴廷裕撰。昭宗時,長安寇亂相仍,自武宗以後,日曆、起居註散軼不存,詔史臣撰宣、懿、僖三朝《實錄》。廷裕次《宣宗錄》,特采大中以來耳目聞見,撰次此書,奏記於監修杜讓能以備史閣討論雲。

△《桂苑叢談》一卷

右題雲馮翊子子休撰。雜記唐朝雜事僖、昭時,當是五代人,李邯鄲雲姓嚴。

△《耳目記》二卷

右題雲劉氏,未詳何時人。雜記唐末五代事。

△《入洛記》一卷

右蜀王仁裕撰。仁裕隨王衍降,入洛陽,記往返途中事並其所著詩賦。

△《中朝故事》二卷

右偽唐尉遲愈撰。記唐懿、昭、哀三朝故事,故曰「中朝」。

△《唐餘錄》六十卷

右皇朝王皥奉詔撰。皥芟《五代舊史》繁雜之文,采諸家之說,仿裴松之體附註之。以本朝當承漢、唐之盛,五代,則閏也,故名之曰《唐餘錄》。寶元二年上之。溫公修《通鑒》,間亦采之。

△《唐末汎聞錄》一卷

右皇朝閻自若纂。乾德中,王普《五代史》成。自若之父觀之,謂自若曰:

「唐末之事,皆吾耳目所及,與史冊異者多矣。」因話見聞故事,命自若誌之。

△《五代補錄》五卷

右皇朝陶嶽撰。祥符壬子,嶽以五季史書闕略,因書所聞,得一百七事。

△《呂夏卿兵志》三卷

右皇朝呂夏卿撰。公武得之於宇文時中,季蒙題其後云:「夏卿修《唐史》,別著《兵志》三篇,自秘之,戒其子弟勿妄傳。鮑欽止吏部好藏書,苦求得之。

其子無為太守恭孫偶言及,因懇借抄錄於吳興之山齋。

△《建隆遺事》一卷

右皇朝王禹偁記太祖事十。按太祖開寶九年十月癸丑,崩於萬歲殿。先是,趙普以六年罷為河陽節度使,盧多遜至太平興國元年始除平章事,太祖崩時,宰臣蓋薛居正、沈倫也。今此云:「上將晏駕,前一日,召宰臣趙普、盧多遜入宮。」其繆甚矣。世多以其所記為然,恐不足信也。

△《祖宗獨斷》一卷

右皇朝陸經記祖宗獨斷凡十事。

△《龍飛日曆》一卷

右皇朝趙普撰。記顯德七年正月藝祖受禪事。是年改元建隆,三月,普撰此書。普時為樞密學士。

△《聖宗掇遺》一卷

右皇朝余靖撰。記國初至仁宗君臣美事,以備史闕。

△《景命萬年錄》一卷,《藝祖受禪錄》一卷

右皆未詳撰人。記趙氏世次,藝祖歷試,迄受禪事。

△《三朝政錄》二十卷

右皇朝富弼上言,欲選官置局,將三朝典故,編成一書。即命王洙、余靖、孫甫、歐陽修編修,分別事類,成九十六門。

△《仁宗政要》四十卷

右皇朝張唐英撰。

△《溫公紀聞》十卷

右皇朝司馬光撰。記賓客所談祖宗及當時雜事。

△《筆錄》一卷

右皇朝王曾撰。皆國朝雜事。

△《嘉祐時政記》一卷

右皇朝吳奎、趙㮣、歐陽修記立英宗事,並賈易《論韓琦定策疏》附於後。

△《隆平集》二十卷

右皇朝曾鞏撰。記五朝君臣事蹟。其間記事多誤,如以《太平御覽》與《總類》為兩書之類。或疑非鞏書。

△《碧雲𩤣》一卷

右皇朝梅堯臣聖俞撰。昭陵時,有御馬名「碧雲𩤣」,以旋毛貴;用以名書者,詆當時鼎貴之人,然其意專在範文正也。頃年獲拜趙氐姑於恭南,因質此事之誕信。答曰:「異哉!聖俞作謗書以誣盛德,蓋誅絕之罪也。」

△《神宗寶訓》二十卷

右皇朝林虙撰。虙,希之姪也,剽聞神宗聖政,輒私記錄,分一百門,以續五朝《寶訓》。崇寧上於朝。

△《曾相手記》三卷

右紹聖初,元祐黨禍起,曾布知公論所在,故對上之語多持兩端,又輒增損以著此書雲。

△《濮王申陳》一卷

右記治平中,對濮安懿王時宰相奏狀及臺諫言章。

△《歐陽濮議》四卷

右皇朝歐陽修撰。其序云:「武之作,人皆謂君可伐,濮議之興,人皆謂父可絕。盟津之會,夷、齊不食周粟而餓死,世未之知也,後五百年得孔子而後顯。

然則濮議其可與庸人以口舌爭一日耶?」熙寧初,永叔知亳州日,書成上之。蘇子瞻,永叔客也,亦以臺諫之論為直雲。

△《王氏日錄》八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撰。紹聖間,蔡卞合曾布獻於朝,添入《神宗實錄》。陳瑩中謂安石既罷相,悔其執政日無善狀,乃撰此書,歸過於上,掠美於己,且歷詆平生所不悅者,欲以欺後世,於是著《尊堯集》及《日錄不合神道論》等十數書。此書起熙寧元年四月事,蓋安石攻呂惠卿時。瑩中謂蔡卞除去安石怒罵惠卿之語,其事當在此際也。

△《邵氏聞見錄》二十卷

右皇朝邵伯溫子文撰。記國朝雜事,迄紹興之初。序言早以其父之故,親接前輩,得前言往行為多,類之成書。其父雍也。

△《傳信錄》十卷

右皇朝鮮于綽大受撰。記國朝雜事,多言元豐後朝廷政事得失、人物賢否也。

△《金人背盟錄》七卷,《圍城雜記》一卷,《避戎夜話》一卷,《金國行程》十卷,《南歸錄》一卷,《朝野僉言》一卷

右皇朝汪藻編。記金人叛契丹,迄於宣和乙巳犯京城。《圍城雜記》等五書,皆記靖康時事也。

△《順昌錄》一卷

右紹興十年劉錡破女真於順昌城下,其徒紀其功雲。

△《紹運圖》一卷

右未詳何人所撰。自伏羲迄皇朝神廟五德之傳及紀事,皆著於篇雲。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