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百七十一 全唐文 卷九百七十三
这是一个自动生成的页面,需要人工复查。复查后,请移除此模板。

闕名(十三)

準天成二年十二月詔曰:「長定格應文學出身人,一任三考,許入下縣令、下州縣錄事參軍,亦入中下州錄事參軍。兩任四考,許入中下縣令、中州錄事參軍。兩任五考,許入中縣令、上州錄事參軍。兩任六考,許入上縣令及繁州錄事參軍。」凡為進取,皆有因依,或少年便授好官,或暮齒不離卑任。況孤貧舉士,才年四十,始得經學及第,八年合選,方受一官。於初任之中,多不成三考,第二選漸向蹉跎,有一生終不至令錄者。若無改革,何以發揚?自此經學出身,請一任兩考,許入中下縣令、下州錄事參軍。

準敕書修創淩煙閣,尋奉詔問閣高下等級。謹按淩煙閣,都長安時,在西內三清殿側,畫像皆北面。閣有中隔,隔內北面寫功高宰輔,南面寫功高諸侯王,隔外面次第圖畫功臣題讚。自西京板蕩,四十餘年,舊日主掌宮吏及書像工人,並已淪喪。集賢院所管寫真官、畫真官,人數不少,都洛後廢職。今將起閣,望先定佐命功臣人數,請下翰林院豫令寫真本,及下將作監興功,次序間架修建。

大行山陵四月二十七日掩元宮,以禦劄皇帝親奉靈駕至園陵,有司量事供備。臣等伏見累朝故事,人君無親送葬之儀,蓋承繼事大,非薄於送終。

自今年二月後,諸州奏軍州判官九人行之。擬新詳定敕文,慮在外未知詔,軍事判官宜令本州刺史自選擇舉奏。初且除本職,未得與官,或與刺史連任相隨,顯有勞能,許本刺史以聞,量與獎賞,仍不許橫有奏薦。其三月後九人,且與施行。

御史台轉報:百司各抄六典令式內本司事,舉行職典。宗廟陵園,列聖陵寢,多在關西,梁季為賊臣盜發。同光初,曾差供奉官李說、工部郎中李途往關西巡陵祭告,屬朝廷有故不行。明宗天成初,差丞李鬱檢較。又長興四年詔,掩閉無主墳墓。況列聖陵寢,伏遇中興,雖有修奉之言,而無掩閉之實。乞差官檢討修奉,置陵令一員,應屬陵之四封,各乞寺司管係。

天寶十載正月,封吳山為成德公,與沂山會稽醫無閭同制封公。至德二年十二月,改吳山為嶽,祠享官屬視五嶽。今國家以靈應告祥,宜示殊等。

翰林學士程遜、學士和凝、張礪等上十三事:其一,前代帝王,親觀風俗,訊民利病。其後不暇親行,亦遣使巡行風俗。唐朝於十道置采訪使一員。請如舊制,亦冀民病蘇舒。其二,天成已來,久不括田。自水旱累年,民戶疾苦不均。今歲夏秋,或稔於常歲。請行檢括,庶獲均輸。其三,中原邊上,率多閑田,可令近下軍都,興起屯田。舊時銅冶、鐵冶,亦令軍人興置,不費於民。其四,人君求理,欲廣視聽,須群臣上言。然則人才有短長,智略有能否,其於聽用之間,乞留睿鑒,伏恐失人。其五,朝野官吏,人數眾多,若不行黜陟之科,何以察其能否望準考課令?凡中外官歲終較考,以行進退。其六,古人得位相讓,所冀不掩賢能,得其髦俊。請依建中故事,群官受命後,舉人自代。其七,治道既知損益,務實去華。伏見自中興以來,或於邊境權立州縣名目,戶口不多,虛張吏員,枉費祿食。其權置名目,望一切停省,以賑邊軍。臣伏見徐宿州管內,有泗濱院、徐山院、市邱院、白土務,所管人戶共數千家。請罷廢名額,其戶稅請還州縣。其八,請止遊惰,勸農桑,減冗食之員,停不急之務。其九,君上置諫諍之官,此期聞過。況聞官給諫紙,虛佇讜言。時政有所不便,請諫官陳論;詔書有所依違,請給事中封駁。其十,國朝承平時,諸監鑄錢不輟,尚不能給。今國家所鑄絕少,而市人銷錢,貴賣銅器。累行止絕,尚未知禁,伏乞嚴下條法,其銅除鏡、鞍轡、腰帶外,不許市賣銅器,犯者以贓論。其十一,沿邊鎮戍,請明斥堠,習載陣,謹烽候。令夷狄知懼,戰必有功。其十二,每年給散蠶鹽不敷斤兩,雜之以硝土。請給散之時,命清強官止絕。其十三,伏聞關西、河東,人民饑饉,殍殕者多。其城市鄉村積粟之家,望令官司通指姓名,俾令出糶,以濟饑民。

中書門下覆奏程遜等十三事,其置采訪使,難擇公清之吏,卻生僥幸之門,問疾苦則未能,勞供須則轉費。況刺史廉使,自合訪求,不勞別置。其累年水旱,欲與檢田,以均勞逸。今年夏苗已多災旱,秋稼今未及時,請下三司,可否聞奏。其屯田治務,興造之初,所費不少。今國力未辦,可俟佗時。其受官舉代,劉鼎近已上聞。其餘九件,並可施行。擇良善為心腹,群官書考,並省州縣,止遊惰,勸耕桑,諫官論事,給事封奏,斷用銅器,邊城習武備,差官散蠶鹽,均糶以濟饑民等事。

準天成元年正月十六日敕:本朝列聖及四廟諱,近日中外表疏,偏旁文字,皆闕點畫。凡當出諱,止避正呼。儻回避於偏旁,則虧闕於文字,宜從樸素,庶便公私。凡廟諱但回避正文,其偏旁文字不在減少點畫。今定州節度使楊壇、檀州、金壇縣等名,酌情制義,並請改之。

刺史位列公侯,縣令為人父母,祇合倍加乳哺,豈合自致瘡痍?一昨張宗裔胥吏訟論,合當極典,法司據律,罪止徒流。向來此法極嚴,才可存其軀命,即一二十年不復還鄉。卻緣近日赦宥稍頻,遷易頗數,致其凶物,不顧嚴刑。臣竊惟立法稍嚴,則人不敢犯。其見行法律,望下所司,再加詳酌。

前大卿監五品升朝官西班將軍,皆在任許滿二十五月,如衝替已經二十月,即別任用。少卿監舊例三任、四任方入大卿監,五品三任、四任方入少卿監。今後並祇三任,逐任須月限滿無殿責者,便入此官。西班將軍罷任一年許求官。舊例三任、四任方入大將軍,今祇無殿責,或曾任金吾將街使、藩鎮刺史,特敕並不拘此例。諸道除兩使判官外,書記以下,任自辟請,應朝官除外任。罷任後一年,方許陳乞。諸道賓席未曾升朝者,若官兼三院御史,即除中下縣令,兼大夫中丞、秘書少監、郎中、員外郎,與清資初任升朝官。檢校官至尚書常侍、秘書監庶子,升朝便與少卿監。諸州防禦、團練、判推官,並請本州奏辟,中書不更除授。應出選門官帶三院御史供奉裏行及省銜,罷任後周年許陳乞。諸州別駕不除令錄,仍守本官月限,得替後一年許陳乞。長史、司馬因攝奏正,未有官者送名。

奉長興二年四月五日敕:朝臣居喪終制,委御史台具名申奏。諸道幕府職事,除喪後宜行恩命。州縣官才授官及到任一考前丁憂,服闋並與除授,依長定格自有節文。應州縣官新授及到任一考前丁憂服痊準格取文解南曹磨勘,申中書門下,當與除授,不得經堂陳狀。

今月二日,班入遇雨,移班廊下。知班台吏董瑾引仆射在中丞三院御史以下。仆射詰問,董瑾稱準常例。台司刺都省請簡討舊儀,都省稱國朝以端揆之重,師長百僚,雖在列司,皆為統屬。且左右仆射常朝不在中丞之下,赴宴廊飧,並在中丞之上。況中丞有公參之理,避路之儀,詳其道理,自有等降。台司又堅稱李琪、盧質任仆射日,班亦如此。又引通事舍人在一品班上,尋申中書門下,奉宰臣判;令廊下使重定班位。廊下使言今後遇雨移班廊下,欲請依殿前磚位次第。二品在三品前一品後。若中丞大夫俱置,即大夫在中丞前,其西班準此。謹聞。

內外官吏對見例,應諸州差判官、軍將貢奉到闕,無例朝見,以名銜奏,放門見賜酒食。得回詔進榜子,放門辭。臣今後欲祇令朝見,餘依舊規。應諸道兩使判官、推官、巡官無例中謝,奏過放謝辭。如得替歸京,無例朝見。臣欲今後除兩使判官許中謝門辭,其書記已下新除授及得替,並依舊規。應文武朝官除授,文五品、武四品以上並中謝,以下無例對謝。以天成四年正月敕:凡升朝官新授並中謝。欲準此例,應諸道節度使差判官、軍將進奉到闕朝見,得回詔下榜子,奏過令門辭。應諸道都押衙、馬步都虞侯、鎮將得替到京,無例見。或在京授任,無例中謝,進榜子放謝辭。應諸道商稅鹽曲諸色務官在京差補,亦放謝辭,得替歸京,亦無例見。在京商稅鹽曲兩軍巡使即許中謝。應新除令錄並中謝,次日放門辭,兼有隻宣誡勵。應文武兩班差吊祭使及告廟祠祭,祇於正衙辭見,不赴內殿。諸道差進奏官到闕得見後請假得替,進榜子放門辭。已前六件,望準舊例施行。

臣等今月十三日再於尚書省集百官詳議,夫王者祖武宗文,郊天祀地,故有追崇之典,以申配饗之儀。竊詳太常禮院議狀,準立七廟四廟,即並通其理。其他所論,並皆勿取。七廟者,按《禮記·王制》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鄭元注云:「此周制也。」詳其《禮》經,即是周家七廟之定數。四廟者,謂高、曾、祖、禰四世也。按《周本紀》及《禮記·大傳》,皆云武王即位,追王太王、王季、文王,以後稷為堯稷官,故追尊為太祖。此即周武王初有天下,追尊四廟之明文也。

故自漢、魏以降,迄於周、隋,創業之君,追諡不過四世,約周制也。此禮行之已久,事在不疑。今參詳都省前議狀,請立四廟外,別引始祖取裁,未為定議。續準敕:據御史中丞張昭遠奏,請創立四廟之外,無別封始祖之文。備引古今,細詳沿革,合前王之茂典,是曆代之通規。況國家禮樂刑名,皆約唐典宗廟之制,須據舊章。請依唐朝追尊獻祖宣皇帝、懿祖光皇帝、太祖景皇帝、代祖元皇帝故事,追尊四廟為定。臣等考詳典禮,上奉聖明,雖共竭於懇誠,實倍慚於淺近。

唐朝今式:南衙常參官文武百寮,每日朝退,於廊下賜食,謂之「堂食」。自唐末亂離,堂食漸廢。仍於入閣起居日賜食。每入閣禮畢,閣門宣放仗,群臣俱拜,謂之「謝食」。至偽主清泰元年中,入閣禮畢,更差中使至正衙門口宣賜食,百官立班重謝,此則交失唐朝賜食之意,於禮實為太煩。臣恐因循漸失根本,起今後入閣賜食,望不差中使口宣,準唐明宗朝事例處分。

文武百寮,每五日一度內殿起居。在京城時,百官於朝堂幕次,自文明殿門入,穿文明殿庭入東上閣門,至天福殿序班。今隨駕百官,自到行朝,每遇起居日,於幕次東出升龍門,與諸色人排肩雜進。自外繚繞,方入內門。臣竊見升龍門外庭宇不寬,人徒大集,或是諸司掌事,或是諸道使臣,方集貢輸,不可止約。若令與衣冠雜進,朝士並趨,則恐有壞天官,見輕朝序。權時之義,事理難安。起今後每遇百官赴內殿起居日,請依在京事體,百官於幕次自正衙門入東出橫門,既協京國常儀,兼在行朝便穩。

文武百寮,每月朔望入閣禮畢,賜廊下食。在京時祇於朝堂幕次兩廊下,今在行朝於正衙門外權為幕次,房廊湫隘,間架絕少。伏恐五月一日朝會禮畢,準例賜食,即於幕次難為排比。伏見唐明宗時,兩省官於文明殿前廊下賜食。今未審每遇入閣日,權於正衙門兩廊下排比賜食,為復別有處分者。

前洺州雞澤縣主簿苑恕進策五件,可行者有二。其一云:「伏見諸道行遣公事,皆有前後通規,定知後所繇置遞符腳力,每遇緩急,嚐遣往來。既有嚴程,孰取慢事?近日州使多差牽攏散從承符步探官等下縣追督公事,始發一替專人,又致續催使者。事則一件、兩件、使乃五人、七人,非唯剝削蒸黎,實為撓煩縣邑。及官吏無暇區分庶事,唯當祇奉專人,如此弊訛,特望條貫。若令佐稍虧職分,或後公期,顯有憲章,請行法典。」其二曰:「自前兩稅徵賦,已立三限條流,官員懼殿罰之威,節級畏科懲之罪,苟非水旱,敢怠區分?未嚐有不了之州,何處是不前之縣?臣今睹諸道省限未滿,州使先追,仍勒官員,部領胥徒,雲與倉庫會探,務行誅剝,因作瘡痍,全無軫恤之心,但恣貪求之意。」外邑所繇等,不免牽費。非理盤纏,例總破家,皆聞逃役。自今之後,伏乞隻憑倉庫納數點算,便即委知,仍取縣司申聞勘會。以明同異。若實違省司期限,請依常典指揮,會探之名,特乞停寢者。

臣等參詳苑恕所陳事件,要絕煩苛,當務息民,以裨求理,誠為允當。望賜施行。

前隰州蒲縣令竇溫顏進策一十一件,可行者有二。其一曰:「伏見所在縣令,有差配百姓紙筆及課錢戶者。朝廷付以宰字,貴要撫綏,支給料錢,合專慎守。逐日紙筆之用,所費不多;隨處等力之名,皆有定數,多是擅放,甚為貪汙。特望降以嚴條,除其宿弊。伏慮州縣官逐月所給正俸,皆無見錢,使府給配之時,皆是虛頭計算。伏請州縣官所給料錢雜物準折一依逐處時估者。」

臣等參詳,凡關課戶,皆是強名。縣宰將治凋疲,不合別生差配。據茲條件,請賜改更,所給料錢,難議條理。

準唐貞元二年九月五日敕,文官充翰林學士及皇太子諸王侍讀,武官充禁軍職事,並不常朝參,其在三館等諸職事者,並朝參訖,各歸所務者。自累朝以來,文武在內廷充職兼判三司,或帶職額及六軍判官等,例不赴常朝,原無正敕。準近敕,文武職事官未升朝者,按舊制並赴朔望朝參。其翰林學士、侍讀、三館諸職事,望準原敕處分。其在內廷諸司使等,每受正官之時,來赴正衙謝後,不赴常朝。大朝會不離禁廷位次。三司職官免常朝,唯赴大朝會。其京司未升朝官員,祇赴朔望朝參,帶諸司職事者不在此例。文官除端明殿翰林學士、樞密院學士、中書省知制誥外,有兼官兼職者,仍各發遣本司供事。

《漏刻經》云:「漏刻之制,起自軒轅。所以上揆天時,下著人事。」是故日行有南北,晷漏有長短,以黃道去極之度,而求漏刻日移之變。夫中星晝夜一百刻,分為十二時,每時有八刻三分之一。假令符天以六十分為一刻,一時有八刻二十分,四刻十分為正前,四刻十分為正後,二十分中必為時正。上古以來,皆依此法。自唐室將季,黃巢犯京,既失舊經,漏刻無準。

伏以見行漏刻,自午初四刻,原稱已時,已入未時,猶打午正,若不改更,終成錯誤。今欲每時初打一刻,至四刻後正時正牌,打八刻終一時,後一時卻從初起,即上同往古,下驗將來。

遵敕改定漏刻奏(天福三年二月司天台)

臣等據諸家曆數,及《太霄論》《漏刻》等經,皆以晝夜百刻,分為十二時,每時有八刻三分之一。凡一時以打一刻起於時初,八刻終於時正。近取到水秤較驗,方知見行漏刻差誤。假令以午時為例,從午時五刻上行作午時一刻,侵至未時四刻始滿八刻,方終午時。此則午未兩時中,各取半合為一時也。自日出後至日入以來,時刻皆如此例相侵,伏乞改正。從時初打一刻,至四刻後進正牌,八刻終為一時,後時卻從初起。時辰自正,略漏無差。

前守洪洞縣主簿盧燦進策云:「伏以刑獄至重,朝廷所難。尚書,省分職六司,天下謂之會府。且諸道決獄,若關人命,即刑部不合不知。欲請州府凡決大辟罪人,請逐季具有無申報刑部,仍具錄案款事節,並本判官馬部都虞候、司法參軍、法直官、馬部司判官名銜申聞。所貴或有案內情由不圓,刑部可行覆勘。如此則天下遵守法律,不敢輕議刑書,非唯免有銜冤,抑亦勸其立政者。」臣等參詳,伏以人命至重,而國法須精。雖載舊章,更宜條理,誠為允當,望賜施行。

李祥才光鳳閣,誌奉龍圖,聰明有作誥之方,名器無假人之理。以茲留意,爰具上章,乃是大綱,且非小善,既葉聖人之教,可嘉君子之言。所奏節度刺史、州衙前職員等事,望賜施行。

太常博士段禺進封事云:「臣竊見雒京四面所有祠祭諸壇等,自近年以來,相次官員祭告,不住芟掃除,漸似低平,久虧增飾。今乞下太常寺,牒河南、雒陽兩縣,應有管係壇所,方以農務未興之時,各勒逐近量差三十人功,添補修泥,須及原格尺丈高闊。其齋宮慮有經費,據難修營,稍候秋登,亦望條理。自然百靈允集,萬福攸歸。」臣等參詳,大凡祀祭,事在敬恭,惟於齋壇,最宜崇飾。

伏睹天福元年十月敕節文,唐明宗朝敕命法制,仰所在遵行,不得更易。今諸司每有公事,見執清泰元年十月十四日編敕施行,稱唐明宗朝敕,除編集外,盡已封鎖不行。臣等商量,望差官將編集及封鎖前後敕文,並再詳定,其經文可行條件,別錄聞奏施行。

陛下應天順人,握圖禦宇。電繞虹流之地,既煥禎符;出潛離隱之鄉,宜光稱謂。其太原潛龍莊,望建為「慶昌宮」;使相望鄉,改為「龍飛鄉」;都尉裏望改為「神光裏」。

按六典侍御史,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居上者判台知公廨雜事,次知西推贓贖三司受事,次知東推理匭。伏乞今後準故事施行。

七月一日,太陽有虧,缺於北,極於東,復於南,未盈而沒。太常禮官詳舊制,日有變,天子素服避殿。太史以所司救日於社,陳五兵五鼓,麾東戟南矛,西弩北盾。中央置鼓,服從其位。百職廢務,素服守司,重列於庭,每等異位,向日而立,明復而罷。今所司法物,鹹不能具,去歲正旦日有食之,唯謹藏兵仗,皇帝避正殿,尚素食,百官守司而已。

太常禮院定來歲長安公主出降儀,太仆寺供厭翟二馬車,殿中省備圓方偏扇各十六、行障三、坐障二、傘一、大扇一、團大扇二。今車障傘扇,是同光年皇后法物。欲雅飾牙使厭翟之車,後以四馬,權去二馬用之。

唐廟制度,請以至德宮正殿隔為五室。室三分之南,去地四尺,以石為坎,中容二主。廟之南一屋三門,門戟二十四。東西一屋一門,門無棨戟。四仲之祭,一羊一豕。如其中祠,幣帛牲牢之類,光祿主之。祠祝之文,不進不署。神廚之具。鴻臚督之。五帝、五後凡十主,未遷者六,未立者四,未諡者三。高祖、太宗與其後暨莊宗凡六主,在清化裏之寢宮。祭前一日,以殿中傘扇二十,迎置新廟,以行饗禮。閔帝、莊宗、明宗二後及魯國孔夫人神主四座,請修制祔廟,及三後請定諡法。

有司檢尋長興四年八月二十一日敕,準官品令。侍中中書令正三品,按《會要》:大曆二年十一月升為正二品。左右常侍從三品。按《會要》:廣德二年五月升為正三品。門下中書侍郎正四品,大曆二年十一月升為正三品。諫議大夫正五品,按《續會要》:會昌二年十二月升為正四品,以備中書門下四品之闕。御史大夫從三品,會昌二年十二月升為正三品。御史中丞正五品,亦與大夫同時升為正四品。

時屬炎蒸,事宜簡省。應五日百官起居,即令押班宰臣一員押百官班,其轉對官兩員封事付閣門使引進。本官起居後,隨百寮退,不用別出謝恩。其文武內外官寮,乞假、寧親、搬家,及婚葬、病損,並門見門辭。諸道進奉物等,不用殿前排列,引進使引至殿前,奏云:「某等進奉」,奏訖,其進奉物便出。其進奉專使朝見日,班首一人致詞,都附起居。州刺史並行軍副使、諸道馬步軍都指揮使以下差人到闕,並門見門辭。州縣官謝恩日,甲頭一人都致詞,不用逐人告官。其供奉官、殿直等,如是當直,及於合殿前排列者,即入起居;如不當直排列者,不用每日起居。委宣徽院專切點檢,常須整齊。

據郎山招收指揮使孫方簡狀:當山有僧院,地居山谷,道扼鄉閭。自蕃戎騷動以來,邊界驚移之後,多聚強壯,自辦戈矛,每遇賊軍,皆獲勝捷。其郎山為易州之中路,滿縣之鄰封,通此往來,最為要害。乞賜院額者。

宰相和凝。新除右仆射入朝就列儀注:責得台吏喬得威狀稱,新除仆射正衙朝謝後,次日中丞率三院御史到仆射廳公參,相次文武百官公參。趨朝時不序班,入在中丞之前。兼舊例除,拜御史大夫趨朝,退出在兩省之前。仆射出在大夫之前,近年以來,入朝祇在中丞之前,朝退仆射出卻在兩省之後。銀台司遂檢唐朝舊儀,伏見元和七年二月七日敕,所定仆射趨朝出入儀注甚重。今後欲請常朝序班,候御史中丞群官先入,以次東宮保傅入,次兩省入,次仆射入。及朝退,仆射先出,以次兩省官出,東宮保傅出,次御史中丞百官出。

 卷九百七十一 ↑返回頂部 卷九百七十三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