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卷25
卷二十四 ◄ | 日知錄 卷二十五 論古事真妄 |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五
重黎
编辑《左傳》蔡墨對魏獻子言:「少吳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頹頊氏有子曰梨,為祝融。」梨即「黎」字異文,是重、黎為二人,一出於少吳,一出於頻頌。而《史記·楚世家》則曰:「帝顎頊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太史公自序》則曰:「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晉書·宣帝紀》:「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宋書》載晉尚書令衛者,尚書左僕射山濤、右僕射魏舒、尚書劉𧶽、司空張華等奏,乃云:「大晉之德始自重黎,實佐顓碩,至於夏商世序天地,其在於周不失其緒。」似以重黎為一人,不容一代乃有兩祖,亦昔人相沿之謬。
巫咸
编辑古之聖人或上而為君,或下而為相,其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固非後人之所能測也,而傳者猥以一節概之。黃帝,古聖人也,而後人以為醫師。伯益,古賢臣也,而世有百蟲將軍之號。以彼事跡章章在經籍者,且猶如此,若乃堯之臣名羿,而有窮之君亦名弄;堯之典樂名夔,而木石之怪亦為夔;湯居亳,而亳戎之國亦名湯。夫茍以其名而疑之,則道德之用微而謬悠之說作。若巫咸者,可異焉。《書·君猨篇》:「在大戊,時則有若伊陡臣扈,格於上帝。巫咸義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書序》:「伊陟相太戊,毫有祥,桑衏共生於朝,伊涉贊於巫咸,作《咸義》四篇。」孔安國傳曰:「巫咸,臣名。」馬融曰:「巫,男巫也,名咸,殷之巫也。」孔穎達正義曰:「《君猨》傳曰:「巫氏也。當以巫為氏,名咸。」鄭玄云:「巫咸謂之巫官。」按《君猨》,咸子巫賢,父子並為大臣,必不世作巫官,故孔言巫氏是也。則巫咸之為商賢相明矣。《史記》正義謂,巫咸及子賢家皆在蘇州常熟縣西海隅山上,蓋二子本吳人云。《越絕書》云:「虞山者,巫咸所出也。」是未可知。而後之言天官者宗焉,言卜筮者宗焉,言巫鬼者宗焉。言天官則《史記·天官書》所云:「昔之傳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者也。言卜筮則《呂氏春秋》所謂:「巫彭作醫,巫咸作筮」者也。言巫鬼則《莊子》所云:「巫咸詔曰:『來!』」《楚辭·離騷》所云:「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史記·封禪書》所云:「巫咸之興自此始。」許氏《說文》所云:「巫咸初作巫。」又其死而為神,則秦《詛楚文》所云:「不顯大神巫咸」者也。而又或以巫成為黃帝時人,《歸藏》言:「黃神將戰,籃於巫咸」是也。以為帝堯時人,郭璞《巫咸山賦》序言:「巫咸以鴻術為帝堯醫」是也。以為春秋時人,《莊子》言「鄭有神巫曰季咸」,《列子》言「神巫季咸,自齊來處於鄭」是也。至《山海經·海外西經》言:「巫咸國在女醜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大荒西經言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人,有靈山巫咸,巫即、巫𧗠分、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陞降,百藥爰在。」《淮南子·地形訓》:「言軒轅丘在西方,巫咸在其北方。」則益荒誕不可稽,而知古賢之名,為後人所假托者多矣。
河伯
编辑《竹書》:「帝芬十六年,雒伯用與河伯馮夷鬥。」「帝泄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師伐有易,殺其君綿臣。」是河伯者國居河上而命之為伯,如文上之為西伯。而馮夷者,其名爾。《楚辭·九歌》以河伯次東君之後,則以河伯為神,《天問》:「胡弄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王逸章句以「射」為「實」,以「妻」為「夢」。其解《遠遊》:「令海若,舞馮夷。」則曰:「馮夷,水仙人也,」是河伯、馮夷皆水神矣。《穆天子傳》:「至於陽紆之山,河伯、無夷之所都居。」《山海經》:「極之淵,深三百仞,惟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兩龍。」郭璞註:「冰夷,馮夷也,即河伯也。」《莊子》:「馮夷得之,以遊大川。」司馬彪註引《清泠傳》曰:「馮夷,華陰潼鄉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道為水仙,是為河伯。」是以馮夷死而為神,其說怪矣。《龍魚河圖》曰:「河伯姓呂,名公子;夫人姓馮,名夷。」以馮夷為河伯之妻,更怪。《楚辭·九歌》有河伯而馮夷屬海若之下,亦若以為兩人。大抵所傳各異。而謂河神有夫人者,亦秦人以君主妻河,鄴巫為河伯娶婦之類耳。《淮南子》:「馮夷、大丙之禦」註:「二人古之得道能御陰陽者。」
《魏書》高句麗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為夫餘王妻,朱蒙自稱為河伯外孫。則河伯又有女、有外孫矣。
《真誥》載:「有一人,旦旦詣河邊,拜河水。如此十年,河侯、河伯遂與相見,予白壁十雙,教以水行不溺法。」註曰:「河侯,河伯,故當是兩神邪?」
湘君
编辑《楚辭》湘君、湘夫人,亦謂湘水之神,有后有夫人也。初個言舜之二妃。《妃》曰:「舜葬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山海經》:「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郭璞註曰:「大帝之二女,而處江為神。」即《列仙傳》江妃二女也,《九歌》所謂湘夫人稱帝子者是也。而《河圖玉版》曰:「湘夫人者,帝堯女也。秦始皇浮江至湘山,逢大風,而問博士:『湘君何神?』博士曰:『聞之堯二女,舜妃也,死而葬此。』」《列女傳》曰:「二女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鄭司農亦以舜妃為湘君。說者皆以舜涉方而死,二妃從之,俱溺死於湘江,遂號為湘夫人。按《九歌》,湘君、湘夫人自是二神,江湘之有夫人,猶河灘之有慮妃也。此之為靈,與天地並,安得謂之堯女?且既謂之堯女,安得復總云湘君哉?何以考之?《禮記》云:「舜葬蒼梧、二妃不從。」明二妃生不從征,死不從葬。且傳曰:「生為上公,死為貴神。」《禮》:「五嶽比三公,四讀比諸侯。」今湘川不及四瀆,無秩於命祀,而二女帝者之后,配靈神祇,無緣復下降小水而為夫人也。原其致謬之由,由乎俱以帝女為名,名實相亂,莫矯其失,習非勝是,終古不悟,可悲矣!此辯甚正。又按《遠遊》之文,上曰:「二女御《九招》歌。」下曰:「湘靈鼓瑟。」是則二女與湘靈固判然為二,即屈子之作,可證其非舜妃矣。後之文人附會其說,以資諧諷,其瀆神而慢聖也,不亦甚乎!
禹崩會稽,故山有禹廟,而《水經註》言廟有聖姑。《禮樂緯》云:「禹治水畢,天賜神女聖姑。」夫舜之湘妃猶禹之聖姑也。
甚矣,人之好言色也。太白,星也,而有妻甘氏。《星經》曰:「太白上公,妻曰女媊。女媊前居南斗,食厲,天下祭之,曰明星。」河伯,水神也,而有妻。《龍魚河圖》曰:「河伯姓呂,名公子。夫人姓馮,名夷。」常儀,古占月之官也,而《淮南子》以為羿妻,竊藥而奔月,名曰常娥。霜露之所為,雪水之所凝也,而《淮南子》云:「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巫山神女,宋玉之寓言也,而《水經註》以為天帝季女,名日瑤姬。雒水宓妃,陳思王之寄興也,而如淳以為伏羲氏之女。山啟母,《天問》之雜說也,後人附以少姨,以為啟母之妹,而武后至封之為玉京太后金闕夫人。青溪小姑為蔣子文之第三妹,則見於楊炯之碑。《廟碑》曰:「蔣侯三妹,青溪之軌跡可尋。」并州妒女,為介子推之妹,則見於李諲之詩。小孤山之訛為小姑也,杜拾遺之訛為十姨也,是皆湘君夫人之類。而《九歌》之篇,《遠遊》之賦,且為後世迷惑男女,讀亂神人之祖也。或曰:《易》以坤為婦道,而《漢書》有溫神之文,張晏曰:「媼者,老母之稱。坤為凡故稱媼。」於是山川之主必為婦人以象之,非所以隆國典而昭民敬也已。金元好問《承天鎮懸泉詩》註曰:「平定土俗,傳介子推被焚,其妹介山氏恥兄要君,積薪自焚,號曰妒女祠。」其碑大歷中判官李諲撰,辭旨殊謬,至有「百日積薪,一日燒之」之語。鄉社至今以百五日積薪而焚之,謂之祭妒女。其詩有曰:「神詞水之符,儀衛盛官府。頗怪詞前碑,稽考失莽鹵。吾聞允格臺駘,宣汾洮,障大澤,自是生有自來歸有所。假而。自經溝瀆,便可屍祝之,把典紛紛果何取?子肯鼓浪怒未泄,精衛銜薪心獨苦。楚臣百問天不酬,肯以誕幻虛荒驚聾瞽?自有宇宙有此水,此水綿綿流萬古。人言主者介山氏,且道未有介山之前復誰主?山深地古,自是有神物,不假靈真誰敢侮?稗官小說出閭巷,社鼓村蕭走翁嫗。當時大歷十才子,爭遣李諲鑱陋語。」此是千古正論,杜氏《通典》:「汾陰后土詞,為婦人素像。武太后時,移河西梁山神素像就洞中配焉,開元十一年,有司遷梁山神像於祠外之別室。」夫以山川之神,而人為之配合,其瀆亂不經尤甚矣。
泰山頂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為泰山之女,後之文人知其說之不經,而撰為黃帝遣玉女之事以附會之;不知當日所以褒封,固真以為泰山之女也。今考封號雖自宋時,而泰山女之說則晉時已有之。張華《博物志》:「文王以大公為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見有一婦人當道而哭,問其故,曰:『我東海泰山神女,嫁為西海婦。欲東歸,灌壇令當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風疾雨過也。』文王夢覺,明曰,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風驟雨自西來也,文王乃拜太公為大司馬。」此一事也。干寶《搜神記》:「後漢胡母班嘗至泰山側,為泰山府君所召,令致書於女婿河伯。云:『至河中流,扣舟呼青衣,當自有取書者。』果得達,復為河伯致書府君。」此二事也。《列異傳》記蔡支事,又以天帝為泰山神之外孫。自漢以來,不明乎天神地只人鬼之別,一以人道事之。於是封嶽神為王,則立寢殿,為王夫人,有夫人則有女,而女有婿,又有外孫矣,唐宋之時,但言靈應,即加封號,不如今之君子必求其人以實之也。
又考泰山不惟有女,亦又有兒。《魏書·段承根傳》:「父暉,帥事歐陽湯。有一童子與輝同志,後二年,辭歸,從暉請馬,暉戲作木馬與之。童子甚悅,謝暉曰:『吾泰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將歸,損於厚贈,無以報德,子後至常伯封侯。』言訖,乘馬騰空而去。」《集異記》言:「貞元初,李納病篤,遣押衙王祐禱岱嶽,遙見山上有四五人,衣碧汗衫半臂。路人止祐下車,言此三郎子、七郎子也。」《文獻通考》:「援唐長興三年,詔以泰山三郎為威雄將軍。宋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封禪畢,親幸,加封炳靈公。」夫封其子為將軍為公,則封其女為君,正一時之事爾。
又考管子對桓公曰:「東海之子類於龜。」不知何語?而房玄齡註則以為海神之子。又元劉遵魯《漠島記》曰:「廟中神妃,相傳為東海廣德王第七女。」夫海有女,則山亦有女,曷足怪乎?
共和
编辑《史記·周本紀》:「厲王出奔於彘,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周公、召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二相乃共立太子靜為王。」以二相為共和,非也,《汲冢紀年》:「厲王十二年出奔彘。十三年,共伯和攝行天子事,號曰共和。二十六年,王陟於彘。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為王,共伯和歸其國。」此即左氏王於朝所謂「諸侯釋位,以間王政」者也,但其言共伯歸國者未合。古者無大子之世,朝覲訟獄必有所歸。《呂氏春秋》言:「共伯和修其行,好賢仁。周厲之難,天子曠絕,而天下皆來請矣。」按此則天下朝乎共伯,非。共伯至周,而攝行天子事也。共伯不以有天下為心,而周公、召公亦未嘗奉周之社稷而屬之他人,故周人無易姓之嫌,共伯無僭王之議。《莊子》曰:「許由娛於穎陽,而共伯得乎共首。」蓋其秉道以終,得全神養性之術者矣。《左傳》:「鄭大叔出奔共。」註:「共國,今汲郡共縣。」《史記·春申君傳》:「通韓上黨於共,寧使道安成出入賦之。」《田敬仲完世家》:「王建降秦,秦遷之共,餓死。齊人歌之曰:『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邪!』」《漢書·功臣表》有共莊侯盧罷師。《唐書·地理志》:「衛州共城縣。武德元年,置共州。」即今衛輝府輝縣。今輝縣有共姜臺,後人之附會也。
介子推
编辑介子推事見於《左傳》則曰:「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誌吾過,且旌善人。』」《呂氏春秋》則曰:「負釜蓋簦,終身不見。」二書去當時未遠,為得其實,然之推亦未久而死,故以田祿其子爾。《史記》之言稍異,亦不過曰:「使人召之,則亡。聞其人綿上山中,於是環綿上之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而已。立枯之說始自屈原,燔死之說始自《莊子》、《楚辭·九章·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莊子》則曰:「介子推至忠也,自割身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於是瑰奇之行彰而廉靖之心沒矣。今當以左氏為據,割股燔山,理之所無,皆不可信。魏武帝令曰:「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且北方恆寒之地,老少贏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苦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魏高祖太和二十年二月癸丑,詔介山之邑聽為寒食,自餘禁斷。
《冊府元龜》:「龍星,木之精也。春見東方,心為火之盛,故為之禁火。俗傳介子推以此日被焚禁火。」
《路史》燧人改火論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是必然之理也。昔者燧人氏作,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鉆燧,別五木以改火,豈惟惠民哉,以順天也。予嘗考之,心者,天之大火,而辰、戌者,火之二墓。是以季春心昏見於辰而出火,季秋心昏見於戌而納之。卯為心之明堂,至是而火大壯。是以仲春禁火,戒其盛也,周官,每歲仲春命司烜氏,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為季春將出火;而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季春出火,季秋內火,民咸從之。時則施火令,凡國失火,野焚萊,則隨之以刑罰。夫然,故天地順而四時成,氣不愆伏,國無疵厲,而民以寧。鄭以三月鑄刑書,而士文伯以為必災,六月而鄭火,蓋火未出而作火,宜不免也。今之所謂寒食一百五者,熟食斷煙,謂之龍忌,蓋本乎此。而周舉之書,魏武之令,與夫《汝南先賢傳》、陸翽《鄴中記》等,皆以為為介子推,謂子推以三月三日燔死,而後世為之禁火。吁!何妄邪!是何異於言子胥溺死,而海神為之朝夕者乎?予觀左氏、史遷之書,易嘗有子推被焚之事?況以清明、寒食初靡定日,而《琴操》所記子推之死乃五月五,非三日也。夫火,神物也,其功用亦大矣。昔隋上劭,嘗以先王有鉆燧改火之義,於是表請變火,曰:『古者周官四時變火,以救時疾,明火不變則時疾必興。聖人作法,豈徒然哉。在晉時,有人以洛陽火渡江,世世事之,相續不滅,火色變青。昔師曠食飯,云是勞薪所爨,晉平公使視之,果然車輛,今溫酒炙肉,用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黃火,氣味各自不同。以此推之,新火、舊火理應有異。伏願遠遵先聖,於五時取五木以變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夫人惡陳,薪惡勞。晉代荀勖進飯,亦知薪勞。而隋文帝所見江寧寺晉長明燈,亦復青而不熱。傳記有以巴豆木人爨者,爰得泄利。而糞臭之草,炊者率致味惡,然則火之不改,其不疾者鮮矣。泌以是益知聖人之所以改火、修火、正四時五變者,豈故為是煩文害俗,得已而不已哉。《傳》不云乎:「違天必有大咎。」先漢武帝猶置別火令丞,典司燧事,後世乃廢之邪?方石勒之居鄴也,於是不禁寒食,而建德殿震,及端門、襄國西門;雹起西河介山,大如雞子,平地三尺,洿下丈餘,人禽死以萬數,千里摧折,秋稼蕩然。夫五行之變如是,而不知者亦以為力之推也。雖然魏晉之俗,尤所重者,辰為商星,實祀大火,而汾晉參墟。參辰錯行,不毗和所致。
杞梁妻
编辑《春秋傳》:齊侯襲莒,杞梁死焉。「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弔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弔。』齊侯弔諸其室。」左氏之文不過如此而已,《檀弓》則曰:「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孟子》則曰:「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言哭者始自二書。《說苑》則曰:「杞梁、華舟迸鬪,殺二十七人而死,其妻聞之而哭,城為之陁也,而隅為之崩。」《列女傳》則曰:「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枕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言崩城者始自二書。而《列女傳》上文亦載左氏之言,夫既有先人之敝廬,何至枕屍城下?且莊公既能遣弔,豈至暴骨溝中?崩城之云未足為信。且其崩者城耳,未云長城。長城築於威王之時,去莊公百有餘年,而齊之長城又非秦始皇所築之長城也。後人相傳乃謂秦築長城,有范郎之妻孟姜送寒衣至城下,聞夫死,一哭而長城為之崩,則又非杞梁妻事矣。夫范郎者何人哉?使秦時別有此事,何其相類若此?唐僧貫休乃據以作詩云:「築人築土一萬里,杞粱貞婦啼嗚嗚。」則竟以杞梁為秦時築城之人,似並《左傳》、《孟子》而未讀者矣。古詩:「誰能為此曲?無乃祀梁妻。」崔豹《古今註》:「樂府《杞梁妻》者,杞殖妻妹朝日所作也。殖戰死,妻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聲長哭,杞都城感之而頹,遂投水死。其妹悲姊之貞操,乃作歌名曰《杞梁妻》焉。梁,殖字也。」按此則又云把之都城。春秋杞成公遷於緣陵,今昌樂縣。文公又遷於淳于,今安丘縣,其時杞地當已入齊,要之非秦之長城也。
池魚
编辑東魏杜弼檄梁文曰:「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後人每用此事,《清波雜志》云:「不知所出,以意推之,當是城門失火,以池水救之,池竭而魚死也。」《廣韻》:「古有池仲魚者。城門失火,仲魚燒死,故諺云:城門夫火,殃及池魚。」據此則池魚是人姓名。按《淮南子》云:「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君亡其珠,池中魚為之彈。故澤失火而林憂。」則失火與池魚自是兩事,後人誤合為一耳。
考池魚事本於《呂氏春秋·必己篇》曰:「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間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此後人用池魚事之祖。
莊安
编辑《漢書·五行志》:「嚴公二十年。」師古曰:「嚴公謂莊公也,避明帝諱改日嚴,凡《漢書》載謚、姓為嚴者皆類此。」則是嚴姓本當作「莊」。今考《史記》有莊生、莊賈、莊豹。莊舄、莊忌、莊助、莊青翟、莊熊羆、莊參、莊喬、莊芷,而獨有嚴君疾、嚴仲子、嚴安,鄧伯羔謂安自姓嚴。然《漢書·藝文志》曰:「主父偃二十八篇,徐樂一篇,莊安一篇。」是安本姓莊,非嚴也。嚴君平亦姓莊,楊子《法言》:「蜀莊沈冥」是也。嚴尤亦姓莊,《後漢書·光武紀》註引桓譚《新論》曰:「莊尤字伯石,避明帝諱改之。又改莊周為嚴周。」《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老子、嚴周。」《敘傳》:「貴老、嚴之術。」改楚之莊生為嚴先生,《古今人表》:「嚴先生」,師古曰:「即殺陶朱公兒者也。」王褒《洞簫賦》:「師襄、嚴春不敢竄其巧。」李善註:「《七略》有莊春言琴。」《漢書》之稱莊安,班氏所未及改也。《史記》之稱嚴安,後人所追改也。《藝文志》:「常侍郎莊忽奇賦十一篇,嚴助賦三十五篇。」師古曰:「上言莊忽奇,下言嚴助,史駁文。」
李廣射石
编辑今永平府盧龍縣南有李廣射虎石。廣為右北平太守,而此地為遼西郡之肥如,其謬不辯自明。《水經註》言右北平西北百三十里有無終城,亦非也,考右北平郡,前漢治平剛,後漢治土垠。酈氏所引魏氏《土地記》曰:「薊城東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此後漢所治之土垠,而平剛則在盧龍塞之東北三四百里,乃武帝時郡治,李廣所守,今之塞外,其不在土垠明矣。又考《西京雜記》述此事則云:「獵於冥山之陽。」《莊子》言:「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見冥山。」司馬彪註:「冥山,北海山名。」是廣之出獵乃冥山,而非近郡之山也。《新序》曰:「楚熊渠於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關弓射之,滅矢飲羽。下視,知石也。卻復射之,矢摧無跡。」《韓詩外傳》、張華《博物志》亦同。是射石者又熊渠,而非李廣也即使二事偶同,而太史公所述本無其地,今必欲指一卷之石以當之,不已惑乎?
《後周書·李遠傳》:「嘗校獵於莎柵,見石於叢薄中。以為伏兔,射之,鏃人寸餘。就而視之,乃石也。太祖聞而異之,賜書曰:『昔李將軍親有此事,公今復爾,可謂世載其德,雖熊渠之名不能獨羨其美。』」李廣、熊渠二事並用。
大小山
编辑王逸《楚辭章句》言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後偉之士,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
梁昭明太子《十二月啟》乃曰:「桂吐花於小山之上,梨翻葉於大谷之中。」庾肩吾詩:「梨紅大谷晚,桂白小山秋。」庚信《枯樹賦》:「小山則叢桂留人,扶風則長松系馬。」是以山為山谷之山,失其旨矣。
《梁書》:「何胤二兄求、點並棲遁。求先卒,至是胤又隱。世號點為大山,胤為小山。」
丁外人
编辑丁外人非名,言是蓋主之外夫也。猶言齊悼惠王肥,高帝外婦之子也。服虔曰:「外人,主之所幸也。」然《王子侯表》有山原孝侯外人,齊孝王五世孫。乘丘侯外人,中山靖王曾孫。則是姓劉,而名外人,不知何所取義。
毛延壽
编辑《西京雜記》曰:「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人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貲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陳敞,新豐劉白、龔寬,並工為牛馬飛烏眾勢,人形好醜不逮延壽。下杜陽望亦善畫,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棄市。京師畫工於是差稀。」據此,則畫工之圖徑宮乃平日,而非匈奴求美人時。且毛延壽特眾中之一人,又其得罪以受賂,而不獨以昭君也。往來詩人謂匈奴求美人,乃使畫工圖形,而又但指毛延壽一人,且沒其受賂事,失之矣。
名以同事而晦
编辑《呂氏春秋》言:「秦穆公興師以襲鄭,過周而東。鄭賈人弦高、奚施將西市於周,遽使奚施歸告,乃矯鄭伯之命,以十二牛勞師。」是奚施為弦高之友,而《左氏傳》不載。《淮南子》言荊柯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為擊築而歌於易水之上。宋玉《笛賦》亦以荊卿、宋意並稱。是宋意為高漸離之侶,而《戰國策》、《史記》不載。
《戰國策》:東孟之會,聶政、陽堅刺相兼君。註云:「堅,政之副,猶秦武陽。」按聶政告嚴仲於曰:「其勢不可以多人。」未必有副。
《淮南子》註:「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桃,其高五丈,足跡六尺。放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今人但言翁仲,不言君何。
名以同事而章
编辑《孟子》:「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考之《書》曰:「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此禹事也,而稷亦因之以受名。「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考之《列女傳》曰:「哭於城下七日,而城為之崩。」此杞梁妻事也,而華周妻亦因之以受名。
人以相類而誤
编辑《墨子》:「文王舉閎夭、泰顛於罝網之中,授之政而西土服。」於傳未有此事,必大公之誤也。《呂氏春秋》:「箕子窮於商,范蠡流乎江。」范蠡未嘗流江,必伍員之誤也。《史記》:「孫叔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孫叔敖未聞去相,必令尹子文之誤也。《淮南子》:「吳起、張儀車裂支解。」張儀未嘗車裂,必蘇秦之誤也。《易林》:「貞良得願,微子解囚。」微子未嘗被囚,必箕子之誤也。晉潘岳《大宰魯武公誄》:「秦亡蹇叔,舂者不相。」蹇叔之亡不見於書,必百里奚之誤也。後魏穆子容《大公呂望碑》文:「大魏東苞褐石,西跨流沙,南極班超之柱,北窮竇憲之志。」班超未嘗南征,必馬援之誤也。後周瘐信《擬詠懷詩》:「鱗窮季氏罝,虎振周王圈。」季氏未嘗獲麟,必叔孫之誤也。
《晉書·夏統傳》:「子路見夏南,憤慧而忼愾。」子路未嘗見夏南,蓋衛南子之誤。
傳記不考世代
编辑張衡言:《春秋元命包》有公輸班與墨翟事,見戰國,非春秋時。又言別有益州,益州之置在於漢世,以證圖讖為後人偽作。今按傳記之文若此者甚多。《管子》稱三晉之君,其時未有三晉。《輕重篇》稱魯、梁、秦、趙,其時未有梁、趙。稱代王,其時未有代王。《國語》:「句踐之伯,陳、蔡之君,皆人朝」,其時有蔡無陳。《說苑》:「句踐聘魏」,其時未有魏。又言仲尼見梁君,孟簡於相梁,其時未有梁,魯亦無孟簡子。又言韓武子出田,欒懷子止之,韓氏無武子。又言楚莊王以椒舉為上客,椒舉事靈王,非莊王。《呂氏春秋》:「晉文公師咎犯、隨會。」隨會不與文公、咎犯同時。「趙襄子攻翟,一朝而兩城下,有憂色,孔子賢之。」趙襄子為晉卿,時孔子已卒。「顏闔見魯莊公」,顏閻,穆公時人,去莊公十一世。《史記·孔子世家》:「使從者為寧武子臣於衛」,孔子時寧氏已滅。《扁鵲傳》:「虢君出見扁鵲於中闕」,其時虢亡已久。《龜策傳》:「宋元王」,未有元公,無元王。《莊子》:「見魯哀公」,而其書有魏惠王、趙文王,魯哀公去趙文王一百七十歲。《韓非子》:「扁鵲見蔡桓侯」,桓侯與魯桓公同時,相去幾二百歲。《越絕書》:「晉鄭王」,晉、鄭未嘗稱王。又言「孔子奉雅琴見越王」,越滅吳,孔子已卒。《列子》:「晏平仲問養生於管夷吾」,《鹽鐵論》「季桓子聽政,柳下惠忽然不見」;又言「臧文仲治魯,勝其盜而自矜,子貢非之」,平仲去管子、季桓子去柳下惠、子貢去臧文仲各百餘歲。《韓詩外傳》:「孟嘗君請學於閔子」,閔子、孟嘗君相去幾二百歲,冉有對魯哀公言:「姚賈,監門子。」姚賈,秦始皇時人,相去二百餘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