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古今奇聞類紀
卷三
卷四

地理紀 编辑

地理敘 编辑

大地之質,元氣所生,純陰之凝聚也。博厚以載物,柔順以資生,貞觀之道,配天而立極焉。夫其地域廣輪之數,山川兵陵原隰之分,險阻阨塞之限,肇判鴻濛而迄今不易者,坤道之常也。乃若地之貞靜也而倏焉,震動陷裂山之鎮定也而忽焉。摧墮飛移洲灘巖洞之現異,昭奇川原泉石之璋神顯怪,斯則地靈之示變,啟人消𤯝以臻祥耳。故古之君子隨其順逆而善應之,以致盛治稽之治,水弼服而文命誕,敷正域四方而九圍丕式,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而萬邦咸休。皆俯察地理,順常通變,以成參贊之通者也。若玩禨祥而圖化理,抑亦遠矣。有位者,敬念之哉。天地爲羣物之祖,神變多端,故特敘之。其餘篇所紀皆可類推,不復敘也。

编辑

周時地震此下紀地震 编辑

《史記》周幽王二年,周三川皆震。震,地震,三川竭也。三川,涇、渭、洛也。劉向以金木水火沴土者也。伯陽甫曰:「周將亡矣! 天地之氣不過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升,迫陰迫陽,使不能升也。 於是有地震。今三川皆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陽也。失其所,失其道也。填陰,陽爲陰所填,不得升也。陽失而在陰,原必塞,原,水之本也。原塞,國必亡矣。水土演而民用也,演,引也,所以引出土氣者也。土無所演而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如二代之季,其原又塞,塞必竭川,竭山必崩。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是歲三川竭、岐山崩,劉向以爲:「陽失在陰者,謂火氣來煎枯水,故川竭也。山川運體,下竭上崩,理勢然也。」時幽王暴虐妄誅伐,不听諫,迷於褒姒,廢其正后。廢后之父申侯與犬戎共攻殺幽王,幽王之敗,女亂其內,夷攻其外,京房易傳曰:「君臣相背,厥妖名木有名之木絕。」文獻通考

宋時地震 编辑

宋徽宗宣和六年春,東都地震,後三月又震,宮殿門皆動有聲。既而蘭州地及山之草木悉沒入地,而山下麥苗乃在山上,其神異甚矣。驛書上聞,徽宗爲之側席,方欲修省以消天變,會遣右司郎中黃潛善按視回,乃沒其實以不害聞,上意遽變,潛善驟遷,戶部侍郎復以攀附至鼎軸殺陳東、歐陽澈,逐李忠定綱,而宋之喪亂遂不可支矣,其罪可勝誅哉!桯史

紀地震甚多,此姑紀其一二耳。

安東城陷爲湖此下紀地陷 编辑

碩項湖在淮安府安東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西連桑壢湖,東南各有小河達十淮。秦時童謠云:「城門有血城當陷,沒有一老姆憂懼。」每旦往窺門者知其故,或以血塗門,姆見之即走,須臾大水至,城果陷,姆走至伊萊山得免。今山有神母廟,高齊時湖嘗涸。西南隅城址猶存繞城古井數十處,乃知城陷非虛。神異傳》及《一統志

古巢州陷爲湖 编辑

巢湖在廬州府巢縣西一十五里,周圍四百餘里,洪㲼大小三百六十。占合肥、舒城、廬江、巢州四邑之境。古巢州一日洪水暴漲,尋復故道溝有巨魚萬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獨一姥素好善不食。忽有老叟曰:「此魚神靈所化也。以此地官民皆好食鼋、龜、魚、龞,戕害水族,故化此以試之。汝獨不食此肉,將獲厚報。東門石龜目赤,州當陷。」姥日往視,有稚子欺之,以朱傳龜目,姥見急走出城,奔馳十餘里,登山以避之。及回,顧州城已陷爲湖,而洪水四合,浩渺無際矣。後人又名巢湖爲焦湖,從焦姥之姓也。又名所登山爲聖女山,在府城東南巢湖中,居合肥、巢州、廬江三邑之間。一名姥山,上有太姥廟。青瑣高議》及《武當嘉慶集》、《一統志

遂溪村陷成湖 编辑

湖光巖在雷州府遂溪縣東南七十里,一名陷湖。相傳隋開皇間,嘗有白牛入村,居民殺而食之,惟一老嫗不食。翼日,風雨大作,一村盡陷成湖,惟老慪攜一傘竹行至湖岸,以傘竹倒插於地而去。湖有巖如星,後人蓋屋簷建佛像於中,其前湖水澄澈,舊名淨湖,宋李綱曾憇於此,改今名。巖北有神祠,歲旱,鄉人刑白牛祭之即雨,宋封神靈惠侯,今其祠爲湖光庵。一統志

衢民䆴陷爲湖 编辑

彭湖在衢州府城東二十五里,相傳里人彭氏䆴下忽陷,雙筍斸之流血,即大雷雨,因陷爲湖。一統志

遂昌民居陷爲湖 编辑

蔣公湖在處州府遂昌縣東二十里,五代時有蔣姓者,其居一夕陷爲湖,舉家溺焉,後鄉人祈禱有應。一統志

郴州民居陷爲池 编辑

陷浦在郴州城北二十里,又名陷池。相傳昔有萬氏居此,一旦雷雨,全家皆陷,故名。一統志

永州村陷爲塘 编辑

煙塘在永州東北一百餘里,其深莫測。相傳昔有民得一白鱔,將烹之,有老叟曰:「此湘江之龍,烹之必及於禍!」民怒,以爲虛誕,排之。翼日,一村俱陷。一統志

武昌民宅陷爲湖 编辑

陷池在武昌府武昌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相傳故何氏宅也。何氏嘗得龍卵,徑七寸藏器中,忽龍化而宅陷,今禱雨於池多驗。一統志

瓊州民居陷爲湖 编辑

東湖在瓊州府城東一十五里,相傳昔有富家居此,因大風雨陷而爲湖。一統志

廟殿地陷船出 编辑

晉武帝太康八年,宣帝廟地陷。是年七月,殿前地又陷,方丈深數丈,中有破船。是時,帝不用和嶠之言而信賈充之㑈。至十一年,惠帝亡,懷愍嗣位,俱辱虜庭,中原大亂。晉書

元康地裂地墜 编辑

晉惠帝元康四年六月,壽春地裂,人多陷死。八月,居庸地裂,廣三十六丈,長八十四丈,水出殺人,皆賈后亂朝之應也。晉書

洛陽當陽地陷裂 编辑

懷帝永嘉元年三月,洛陽東北步廣里地陷。二年七月當陽地裂三所,廣三丈,長三百餘步。《京房易傳》曰:「地坼裂者,臣分離,不肯相從也。」其後司馬越、苟晞交惡,四方牧伯莫不離散,王室遂亡。晉書

西河地陷火出 编辑

後魏孝靜帝武定二年十一月,西河地陷有火出。《京房易妖》占曰:「地自陷,其君亡。」祖陌曰:「火,陽精也;地,陰主也;地燃,越陰之道行陽之政,臣下專恣,終以自害。」時齊神武作宰,侯景專擅河南。及神武沒,景遂作亂。文獻通考

偃師地裂異常 编辑

唐睿宗延和元年六月,河南偃師縣李材村有雷電入民家,地震,裂溯闊丈餘,長十五里,深不可測。所裂處廁井相連,或衝冢墓柩出。平地無損,李同姓也;雷電威刑之象,地陰類也。唐書》及《存心錄

漳州地裂神異 编辑

宋英宗治平丁未,漳州地裂,長數十丈,闊丈餘。有狗自中出。視其底皆林木,枝叶蔚然。暌車志

展武地陷爲湖 编辑

當湖在嘉興府平湖縣治東四十餘里,《吳地志》王莽改海鹽縣爲展武縣,後陷爲湖。亢旱水涸,髣髴見其行走陌遺跡。舊有白沃史君廟,相傳陷爲湖時,史君乘馬走不及,將鞭圍得湖東北角一片,遂不沒,後立爲廟焉。一統志

北勝地沉爲海 编辑

陳海在雲南北勝州南四十里,周圍八十里,相傳本陸地,有姓陳者居此,一夕沉爲海故名。一統志

橫州村陷爲池 编辑

唐貞觀中,有女婦陳氏居廣西南寧府橫州朝京門。一日買魚,忽有白衣人謂曰:「魚不可食!既市,可擲水中,急上山頂避之!」陳如其言,回望所居,一村皆陷爲池矣。陳歿後,鄉人就此占缽,山頂立廟祀之,遍曰慈感,時又稱爲聖婆廟,所陷地名曰龍池。宋守徐安國詩:爲谷爲陵事已非,靈源匯澤發光輝。有時風雨連村暗,夜半龍遊古缽歸。一統志

编辑

三神山隱顯莫測此下紀山神異 编辑

東海之外有渤澥,故東海共稱渤海。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去人不遠,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山靈異,非有道者不能至。自威、宣、燕、昭,遣人入海求此山諸仙藥,先有至者遙見鳥獸皆白,金銀爲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船而去,終莫能至。史記》及《山海經》、《初學記

泰山雞鳴見日 编辑

泰山在山東濟南府泰安州北五里,即東嶽岱宗也,名蓬玄太空之天。其山盤道屈曲而上至絕頂,高四十餘里,凡五十餘盤,經小天門、大天門。仰視天門,如從宂中,視天窓也。山頂西巖爲仙人石閭,東巖爲介丘。又有三峯,東曰日觀,雞一鳴時見日出,長三丈許;西曰秦觀,可望長安;有曰越觀,望見會稽;有曰周觀,望見齊魯。黃河去泰山二百餘里,於上見黃河如帶,若在山趾。蓋泰山極高,寰宇之景一覽無遺。李白登泰詩所謂:憑崖覽八極,目界長空闊。是也。東嶽記

衡山絃歌神書 编辑

衡山在湖廣衡州府衡山縣西三十里,五嶽之南嶽也。朱陵之靈臺,太虛之寶洞,宿當翼軫,度應棧衡,故曰衡山下踞離宮,攝位火鄉赤帝舘。其嶺祝融託其陽,故號南嶽,名朱陵太虛之天。其山盤繞八百里,高四千一十丈,東南臨湘川,遙望如陣雲。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乃不復見。衡山、九疑皆有舜廟,太守至官常遣戶漕致敬修祀,則廟中每有絃歌之聲,顯其靈異。禹治水至衡山,登而祭之,因夢遇玄夷使者,遂獲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至今存焉。周職方氏荊州之鎮曰衡山即此也。南嶽記

太華巨靈擘山 编辑

太華山在陝西西安府華陰縣南一千里,即西嶽也。以西有少華山,故此曰太華,名太極總仙之天周官,豫州其鎮曰華山。是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其廣十里。華山對河東首陽山,黃河流於二山之間。其初本一山當河,河水過之而曲行,河神巨靈以手擘開其上,以足踏離其下,中分爲兩,以通河流。今覩手跡於華嶽上,指掌之形具在,足跡在首陽山下,今亦存焉。山頂有千葉蓮,華服之羽化,因名曰華山。太華山記

恆山圭壁彰靈 编辑

恆山在真定府曲陽縣西北一百四十里,五嶽之北嶽也。周廻三千里,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三十里,名太乙總玄之天。𪧐應畢昂,境臨趙代。其頂上抶乾門黑帝之宮,觀其足下捺坤軸玄神之都府,包括綿長,經綸中外非止。劈冀魏、截幽燕、拒洪河、撐大海。澒洞合沓,半天下之襟帶;嵯峨巉巖,一宇內之標格也。周官并州,其鎮山恆山,《風俗通》曰:「北方爲常山者,陰終陰始,其道長久,故曰常山。」《輿地要覽》曰:「其山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種,服之成仙。」崔鴻《前燕錄》曰:「慕容儁壽光二年,常山寺大樹根下得壁七十、圭七十三,光色精奇。有異常玉,儁以爲神嶽之命,以太牢祀之。」

嵩山金壁降瑞 编辑

嵩山在河南府登封縣北一十里,五嶽之中嶽也,名上帝司真之天。《釋名》云:「嵩字或作崧,山大而高曰崧。」《白虎通》曰:「中央之嶽獨加高字者,中嶽居西方之中而高,故名嵩。」《高山詩》曰:「崧高維嶽」是也。《西征記》曰:「嵩山三十六峯,東曰太室,西曰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總名也。謂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少室高八百六十丈,方十里,與太室相埒但小耳。《唐•天文志》曰:「鶉火、大火、壽星、豕韋爲中州,其神主於嵩丘,鎮星位焉。」崔融《嵩山廟碑》曰:「九天地險,五嶽天中;蛇龍洞宂,日月仙宮。」《名山記》曰:「嵩山神祀在黃蓋峯下,蓋嵩山巍然中國之中,其周幾二百里,羣山拱列,有類兒曹,宜其秀鍾靈聚,爲五嶽之尊。而黃蓋一峯在山東南盡處,過客謁祠多展拜於此。」入門三重,四嶽神祀分列左右。又入門有降神殿,壁繪生甫及神像。其西爲御香亭,曆朝降香悉貯於是。孫巖《宋書》曰:「沙門釋法義於嵩高廟所石壇下,得玉壁三十二枚,黃金一罐,光彩潤潔。河南太守毛修之以靈嶽降瑞送諸神府焉。」

海山浮至廬州 编辑

浮槎山在廬州府城東八十里,相傳此山自海上浮來,昔有梵僧過而指曰:「此耆闍一峯也。」梁武帝女爲尼,於山建道林寺,釋用孫詩云:「山爲浮來海莫沉,蕭梁曾此布黃金。梵僧親指耆闍路,帝女歸傳達摩心。地控好峯排萬仞,澗餘流水落千尋。靈蹤斷處人何在,日夕雲霞望轉深。」山頂有泉極甘美,宋嘉祐中,郡守李不疑飲之甚甘,遺歐陽修,修作紀以美之云。一統志

羅浮二山合體 编辑

羅浮山乃羅山、浮山二山合體,謂之羅浮。在增城、愽羅二縣之境,高三千六百丈,七十石室,七十長溪,周廻三十七里。浮山本蓬萊之二峯,昔時洪水浮海而來。愽於羅山崕巘皆合,故合而名之。其峯之秀者曰飛雲玉鵝、麻姑仙女、會真會仙、錦繡玳瑁;洞之幽者曰金沙、朱明、黃龍、朱陵、黃猿、水籐、蝴蝶,䂂真洞天。有大小石樓,相去五里,皆孤高峻秀,邈出雲表。重簷四柱,宛如樓閣,登之可望滄海。樓前一石門,方廣可容几席。二山相接處有石磴,狀如橋梁,名曰鐵橋橋㩗兩柱,亦曰鐵柱。又有瑤石臺,綵綺錯爛,如霞錦迢迢獨出,勢若削成。絕頂有聚霞峯,高三百丈,周廻二十餘里,常有紫霞在於峯上。洞中常有五百花首真人遊會,又有跳魚石、伏虎石、阿耨池、夜樂池、卓錫泉,皆茲山之奇勝也。六帖》及《南越志

武夷山仙遺靈蹟 编辑

武夷山在福建崇安縣治之南三十里,東抵大溪,南至石鼓渡、西西將溪、北至黃龍。溪峯巒大者三十有六,此外以名著者復數十,餘名曰昇真率化洞天。昔有神人降此山,自稱武夷君,山之名由此茲得焉。其山周廻一百里,巖岫連屬,形狀不一。有縝潤玉削者,有森銃如筍立者,有端巖拱揖如神人異僧者,有峭秀娟麗如美姝靜女者。又有如樓臺之突兀,如城壘之週遭,如鍾皷之陳設,如廪庾之峻峙。其驤如龍,其踞如虎,其蹲如猊,其驟如馬,神剜鬼削,奇奇怪怪。每天氣積陰不復見頂,朝陽初照則異峯幽巖層見疊出,駭目驚心。飛瀑落崖,一瀉萬仞,溪流九曲,繚繞其間。屐登棹遊,仰瞻巉巖,俯弄清泚,應接不暇,真一方之勝㮣也!其山大抵豐上歛下,而色皆紅潤,世言建爲丹山碧水,蓋指此也。其山有幔亭峯,在大王峯北,極高峻,沖祐觀當其下。秦時,武夷君設宴於此,招鄉人男女二千餘人赴會,各齋戒如期而往見。虹橋跨空,建幔亭綵,屋施紅雲,裀紫霞褥。進珍殽,奏仙樂,呼鄉人爲魯孫。及宴畢下山,虹橋幔亭隱隱而沒,其登橋者男女皆至上壽焉。武夷仙志

蒼梧山徙至東海此下紀山飛移 编辑

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今在東海朐縣界。世傳此山自蒼梧從南徙來,上皆有南方物也。山海經

昭應山夜飛空中 编辑

昭應慶山,長安中不知從何處飛來,夜過空中,疾速聲如迅雷,土石亂下,直墜新豐西南一村,百餘家因山爲墳。今於其上起持國寺。太平廣記

怪山飛至越城 编辑

會稽越王城中有怪山,本琅琊海中東武山也。越王勾踐棲兵會稽,築城已成,忽夜寸晦冥,自山自海中飛至越城,越人怪之,因名爲怪山。一統志》及《吳越春秋

越山飛入閩中 编辑

昇山在福建福州府城北一十四里,舊名飛來山,相傳越王時自會稽一夕飛來。唐天寶間,臨海任敦於此得道昇舉,因改名昇山。一統志

蜀山飛墮金華 编辑

蜀山在金華縣南四十里,高百丈,下有臨蜀墅塘。耆老相傳,秦末有三山飛空而過,一山墮此。蜀人來言,此乃蜀地所失之山,因名爲蜀山。山多靈草,上有仙壇,昔有仙人隱於陽春洞中。金華志

福州山飛往臨海 编辑

福州府西湖在府城西南三里。相傳此湖舊有山,越王無諸時一夕飛往臨海郡,郡人見而異之。一統志

靈鷲領飛至杭州 编辑

飛來峯在杭州府城西二十里,晏殊地志:「晉咸和中,西天僧慧理登此山歎曰:『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可年飛來。』因號其峯曰飛來,一曰鷲峯。」宋梅詢詩:「竺慧指此峯,飛來自靈鷲。猿鳥魯未知,煙嵐尚依舊。興亡謾千古,天地豈關紐。祇恐舟壑移,他年卻西走。」一統志

龜山瑯瑘飛至紹興 编辑

龜山在府治東南二里,一名飛來。唐徐季海詩:「茲山昔飛來,遠自瑯瑘臺。孤岫龜形在,深泉縵井開。」唐方千詩:「遂巖喬木夏藏寒,床下雲溪枕上看。臺殿漸多山更重,卻令飛去即應難。」一統志

華州山移壓張村 编辑

唐武后永昌中,華州赤水南岸,大山晝日忽風昏,有聲隱隱如雷,頃之漸移東數百步,壅赤水,壓張村民三十餘家。山高二百餘丈,水深三十丈,坡上草木宛然。《金滕》曰:「山徙者,人君不用道,祿去公室,賞罰不由君。佞人執政,政在女主,不出五年有走王。」唐書》及《文獻通考

夏陽山徙於河上 编辑

代宗大曆九年十一月戊戌,洞州夏陽有山徙於河上。聲如雷,兩處人皆見之。唐書

浮丘山移至城西 编辑

浮丘山在廣州府城西四里,即羅山,朱明之門戶。先在海中若浮丘然,四面稿痕宛然。宋初有陳崇藝者,年百二十歲,自言兒時見山下泊舟船數十,今移至此,去海已數里矣。羅浮記

黃巖臨海山移 编辑

寧宗慶元二年六月辛未,台州黃巖縣大雨水,有山自徙五十餘里,草木、冢墓皆如初,面故址爲淵潭。時臨海縣清潭山亦自移,《唐志》載:「金縢曰山自徙者,人君不用道,祿去公室,賞罰不由君,佞人執政也。」此韓侂胄擅朝之應。宋史

成紀山移至河川 编辑

元仁宗延祐二年五月,一夜疾風雷雹,成紀縣北山南移河川,次日再移平地,突出土阜。高者二三丈,陷沒民居。監察御史馬祖常言:「山,不動之物,今而移焉,由在野有當用不用之賢,在官有當言不言之佞,故致然耳。」元史

餘杭周氏曰:「天道常動,地道常靜。苟或宜動而靜,宜靜而動,則失乎常理,是乃所以爲異也。」入綱目所書,山崩川竭有矣,未聞有山移者。山焉而移,則其變豈不大哉,故特謹而書之。綱目

陝西大山西飛 编辑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間,陝西省某縣一夜大風雨,有一大山西飛十五里,山之舊基積爲深潭。元史》及《草木子

雲南山裂分移 编辑

國朝成化庚子五月問,雲南麗江軍民府巨津州,白石雲山長四百餘丈,距金沙江計二里許。一日,忽然山裂中分,其一半走移於金沙江中,與兩岸雲山相倚,山上木石依然不動,江水壅塞逆流,渰沒田苗,蕩析民居。州府具申上司,鎮守太監等官具聞諸朝。時雲南屡有邊警,此固爲之兆也。謇齋瑣綴錄

吳城山移懸舊址 编辑

吳城西四十里,其地山巒疊嶂,中有一虾蟆山。弘治乙卯春,山忽徐徐而下,已而疾移。時有行道者驚見,肆聲曰:「山走矣!」老稚莫不哄然。此山隨聲而止。漫從山下視之,已懸舊址數畝矣。次歲丙辰,玉峰朱殿試以狀元及第,方言石移出狀元,已驗之矣。西樵野記

仙居山陷爲洲此下紀山陷、山湧、山摧 编辑

安洲山在仙居縣東南五里,舊名管山。上有潭,唐武德中,僧灌頂講經於此。時漁者甚眾,灌頂勸止之,不聽。忽一夕風雨,旦視之則爲洲矣,故更今名。一統志

沙州山沙自鳴 编辑

鳴沙山在陝西行都司沙州城南七里,山峯危峻,沙如乾糖。天氣晴明時,沙鳴聞於城內,其沙或隨人足而墮,經宿復還山上。一統志

華州山摧阜出 编辑

宋神宗熙寧五年九月丙寅,華州少華山前阜頭峯越八盤嶺及谷,摧陷於石子坡,東西五里南北十里,潰散墳裂,涌起堆阜,各高數丈,長若隄岸。至陷居民六社,凡百戶,林木廬舍亦無存者。並山之民言數年以來,峯上常有聲,是夜初昏,略無風雨,山上忽霧起,有聲漸大,地遂震動,不及食頃而山摧。宋史

廣昌雷雨成山 编辑

天堆山在江西廣昌縣東南溪中,宋紹興間,一夕雷雨大作,聞砂礫聲,旦視之有山屹然,高丈餘,因名爲天堆山。先是有童謠曰:「天雷飛石頭,一夜成汀州,五十年內興公侯。」一統志

新會風雷湧山 编辑

仙湧山在廣州府新會縣西北六十里。地本無山,一夜風雷震怒,湧出數峯。人見而異之,因名仙湧山。一統志

寧鄉山響裂塌 编辑

隆慶元年五月初一日辰時,太原府永寧州寧鄉縣歸正都任家,塔山忽響一聲,至午時裂開一缝,山塌下一面,房屋人畜摧擁在溝,壓死數多,亦有聽得山響脱命逃走者。巡按山西御史宋纁具奏,災異迭見,懇乞聖明亟圖脩弭,以仰答天心事一本。奉聖旨:禮部看了來說。邸報

崛門山顯神異此下記山靈顯奇 编辑

崛門山在台州府城東一百五十里海中,山腹有一孔,上達於頂,有聲而風起水湧且有兵吳將亡。孔內有聲,遠聞十里。一統志

確山臼杵自動 编辑

確山在汝寧府確山縣縣南一十里,世傳晉何曾出遊,見山有石臼石杵自動有聲,令左右取之不出,旋率僚屬往觀之,遂失其所,因名確陵神曰。一統志》及《確山縣志

太白青巖山顯靈異 编辑

太白山在陝西武功縣南九十里。山極高,上恆積雪,望之皓然。山下軍行不得鳴鼓角,鳴則疾風暴雨立至。上有洞,即道書第十一洞天也。一統志

閩山雞鳴顯靈 编辑

雞鳴山在邵武府城東二十里。五代時盧絳叛入閩,居民未知避,夜有雞鳴山頂,人皆起而賊適至,一方免擾攘之害也。一統志

山中音樂彰靈 编辑

象山縣有鼓吹山,上有峯,崒然特高。天欲陰雨,有聲,轟轟如鼓吹。一統志

雩縣有君山,大風雨後聞管絃聲。其山謂之仙宮。南康記

壽昌縣有天井山,天欲雨山輙有聲,若鍾鼓。

舒城縣有響山,行人過其下者常聞山中有聲,如鼓。並《一統志

安定西隴,其山谷中有彈箏之聲,行人過常聞之,謂之彈箏谷。述異記

泉州永春縣東北有樂山,周圍數十里,時有音樂之聲。

徽州府黟縣有三姑山,上有三峯。天將雨,此山先有鼓角之音。

漳州長泰縣東北有鼓鳴山,每風雨晦冥,常聞鼓聲。

銅鼓山在貴州宣慰司城東,每陰雨,聞山中有聲如銅鼓。並《一統志

山中聲響現異 编辑

平陽浮山縣有鳴山,每天欲雨,颯然有聲。

台州黃巖縣西二十里有鳴山,旁有龍湫。每遇旱,致禱必聞飄風驟雨之聲。

瓊州陵水縣東五十里有聲山,其山有聲如人言。

泉州惠安縣東南有嘶山,五代時其山忽嘶響應千餘⾥,樵牧不敢近。並《一統志

滁州城西有大柳諸山,嘉靖十四年,諸山皆夜鳴,隱隱如雷,有頃乃止,聲聞數十里外。時錢塘田汝成爲州守,親見之。滁州志

巖洞 编辑

雅州臨安巖洞神奇 编辑

姚江楊安世,撫提學憲副也,嘗與郎瑛論山川之奇,語瑛曰:「吾平生奇見,無出於四川雅州。去川數十里石壁一带,上有筆鋒,長短數千,下有深巖,懸石數百,皆五彩錦川文石,青白紅紫,燦爛奪目,至此而精神爲之恍惚也。」又雲南臨安府,去城數十里有洞曰顏洞,嘉靖中蒙自縣丞顏弘所開也。其地兩山夾峙,水從洞入,洞口白石一柱,如玉垂水中,闇然莫測。顏放舟燃火而入,窮其至極,然後知洞有三层,迤逦盤旋而上,入深四十餘里,廣處可坐千人,高不知其幾何。洞水出阿迷州,下洞一龍,仰附於洞前,二足捧頭而下,鳞角眼爪纖悉具備。中洞獅象相峙於口内,則飛走之禽、器具之物,不可枚數。若白鷺、青魚、黄羅、傘紅、卓園,種種色相宛然。而鍾鼓二石,叩之,聲切肖也。入深,觀音半身,面如傳粉,唇若點朱,頭揔一髻,左有青石净瓶,右有白石鸚鵡,盡則石床一張,上下四柱,菱花片壁,即人間之拔步耳。上洞一僧一道蹲踞相視,若漁樵問答之狀,極後洞門坐一老翁,戴東坡巾,但少生氣耳。又普安進山四十里,有玲瓏石樹二株,一則綠幹紅花之桃,一則青幹白花之李,非若繪畫於壁者也。瑛疑洞中肖形之物,或前代好事者爲之。楊曰:「若假人爲,自與天生者不同。而觀音一面,果當時顏色妆成,則薰蒸於洞,自昔至今不知幾百年矣。近日方開,豈能尚如初妆之色?二樹之妙,又豈人力能爲之耶?」因相語曰:「天地精華之氣,中國萃於人,而邊夷發於山川也。」七脩類稿

肇慶巖峒結成人物 编辑

肇慶巖峒中石乳溢出,結成人物之狀者甚眾。其瀕海處則有石嶰、石蛇之屬,首、足、尾、甲皆具,而端溪之石可以爲硯者。又往往五色成文,萬象皆具,宛若繪畫,比楚、蜀、吳、越、趙所產文石優勝。因知恆山之圭壁、柳谷之瑛玦,果足以証器車之之出。而太華仙掌、峨眉佛鏡之類,皆奇形異狀,生有相似,非人跡鬼工也。未齋雜言

桂林巖洞勝㮣奇絕 编辑

宋范成大以使事往桂林,嘗評桂山之奇宜爲天下第一。蓋桂林之山皆中空,故峯下多佳巖洞,有名可紀者三十餘所,皆去城不過七八里,近者二三里,遊覽者一日可遍焉。其紀北潛洞云:「北潛洞在隱山之北,中有石室、石臺、石果之屬。石果作荔枝、胡桃、棗、栗之形,我採取玩之,或以飣盤相問遺,其他巖洞率多勝㮣。」桂海虞衡

仙女洞風雷彰異 编辑

仙女洞在安陸州京山縣東南四十里,巖谷競秀,泉脈交流,峭壁插天,天水紋紆石如篆。洞有三門,中有石床、石枕、石鏡臺,宋時有道者秉燭入遊,數日而出,即隨州也。後有繼之者,即遇風雷暴雨,不可復入。一統志

廣德洞景象天成 编辑

大洞在廣德州城東北七十里,廣數丈,深不可測。遊者秉燭而入,有石燕羣飛、乳泉滴歷、神人、佛像、碁盤、鍾磬之屬,皆白石天成。其東洞水深不可入,昔傳神龍所居,遇旱禱雨輒應。一統志

閬仙洞仙遺奇物 编辑

閬仙洞在嚴州府桐廬縣北一十五里,中有石床,臥之甚溫。石鼓韾之則其聲如鼓。又有石龍、石橋、巨蟾、碧雞之類,相傳昔有仙人居此,故多奇物。宋黃棠來遊,見而異之,因作記并詩十絕以紀其勝。一統志

新洞開合異常 编辑

新洞在金華縣東北二十五里,其先里民鑿石作灰,宋紹興間一石摧下,旁露一竅,高四尺,廣八尺,風自中出,振動山谷,三日方息。外視深黑,秉燭以入則豁然甚大。洞皆石乳登之,若身在瓊樓銀闕中。採之爲餌,與韶產鍾乳不殊。有里豪專利,以木爲門縢鐍啟閉。未幾,巨石自墜掩洞口,人遂莫能入洞。有石龜長九尺,高五尺,闊如之。龜旁有懸石,類大旗,龜旗至今存。金華志

風洞常出樂聲 编辑

風洞在紹興府城西南七十里刻石山中,每遇風雨,人即聞洞中鼓樂之聲。一統志

漵浦洞見紅旗 编辑

紅旗洞在辰州府漵浦縣東二十里,五代馬希範遣兵收武陵諸蠻至此,見洞中紅旗隱隱,遂屯兵於上,今蘆菔蔥薤,野生人呼爲馬王菜。山高眷平,可坐數萬人。石壁間有義蓮塘、孝感橋刻字。一統志

子陵洞見星光 编辑

子陵洞在安陸州京山縣南六十里,相傳漢嚴子陵嘗隱於此。旁有井,人常見有一星,光芒燦爛,見於其中。一統志

雷洞投石發聲 编辑

雷洞在四川雅州榮經縣瓦屋山羅漢閣下,深不可測,人投以瓦石,應手雷震。一統志

風洞投石飛沙 编辑

風洞在黃州府濟縣多雲山,人以石投其中即風起,飛沙揚塵,人莫能禦。一統志

會仙巖斗中起火 编辑

會仙巖在紹武府光澤縣東巖口,有宂名石斗,內深而方,清泉常滿。宋嘉定間,有醉者褻瀆其地,火從斗中,烈焰四起,醉者驚駭奔避。崖上有桃,實丹色,熟時即墜,人莫能得。一統志

富川雷開六洞 编辑

秦山在平樂府富川縣北一百八十里,高二千餘丈,北連道州。吳孫權時,此山夜雷暴震,開爲六洞。一統志

上洛山洞發樂聲 编辑

宋時有樵人常聞上洛縣山中有音樂聲。宜和乙巳春夏間,其山崩出一洞,宂層級而下,往往有石榻石椅之類。初級有石龍吐首,雜色葯丸,前一石人以拌接之,皆如生。第三級寬博如十許間屋大,其下尚遠,人未敢遽往也。其洞不知何名。陶山新錄

貴溪巖仙遺勝蹟 编辑

仙巖在廣信府貴溪縣南,去龍虎山二里。峯巒削立,高出雲表。巖石嵌空,多爲洞宂,房室、窓牗、牀榻、倉廪、棺槨、雞犬、禽鳥之狀共二十四巖。宋白玉蟾題仙巖詩:「織就霓裳御冷風,玉梭隨手化成龍。天孫歸去星河畔,滿洞白雲機杼空。」王文卿題轆轤巖詩:「天上霞開金井曉,山中風引玉繩秋。長江萬里吸不盡,斷岸夕陽飛白鷗。」一統志

南山洞乳滴飛仙 编辑

有人遊南山,乳洞深數里,乳旋滴瀝成飛仙狀。洞中已有數十,若工以玉石刻成,眉目衣服悉具,形製精巧。一處滴至腰已上,其人以手承乳漱之。經年再往,見所滴像已成矣,乳不復滴當手承處,缺衣二寸不就。酉陽雜爼

華陽洞小兒化龍 编辑

茅山隱士吳綽素擅潔譽,唐神鳳初因採藥於華陽洞口,見一小兒手把大珠三顆,其色瑩然,戲於松下。綽因詢誰氏子,兒奔忙入洞,綽恐爲虎所害,遂連呼相從入,欲救之。行不三十步,見兒化作龍形,手握三珠填左右耳中。綽素剛膽,以藥斧斷之落左耳,而三珠已失所在,龍亦不見出。不十餘步,洞門閉矣,綽後封養素先生。龍城錄

婺源洞仙童刺船 编辑

婺源縣有張公山洞,洞宂如井,深不可測。唐咸通末,有洞靈觀鄭道士以繩縋下百餘丈乃至底。旁視有光,往詣之,路盡阻水,隔岸有屋宇花木樹石,宛然仙境。有二道士方綦使一童子刺船而至,問欲渡否,答曰當還,於是童子刺船而去,遂復縋而出。明日,井中出一石筍塞,其口無復入者。稽神錄

觀音巖人物奇怪 编辑

觀音巖在湖廣武昌府通山縣。宋紹興間,居民萬俊見雲氣盤結異常,尋其源,見一洞窈然,廣十餘丈,有石磬、石盤、石果,內有一石觀音像,旁有人物森列奇怪,邑宰朱朝仙爲記。一統志

荊泉洞占驗神奇 编辑

荊泉洞在湖廣武昌府蒲圻縣南一十五里。中有石臺,其旁列石如鍾鼓,果實形狀不一。又有石田,溝塍悉具,居民歲視其燥溼以占凶穰。自洞門入,行可百步,別有門甚狹,父老云嘗有好事者裹糧而入,信步趨出則在崇陽之葛藤坪,相距百餘里。洞門有六泉,合流數里,入於鍾潭。一統志

櫃崖洞斧聲飛屑 编辑

櫃崖在四川重慶府南川縣東南一百里。峭崖壁立,上有洞,洞門中有一櫃,時聞斧斤聲。有飛屑隨水下,疑洞中有神物也。一統志

黎州洞飛鳶避瘴 编辑

避瘴山在四川黎州安撫司城南九十里,近大渡河。嵐瘴,夏秋最多,土人移居此山避之。山有乾溼二洞,一空澗高燥,一有水出。其中有床、座、竈、突之類,皆崖石自生,不假人爲。凡瘴欲動時,飛鳶皆集此山,瘴已乃出。土人欲知無瘴,以鳶爲候,然鳶出必在立冬前後,古謂禽鳥得氣之先,於鳶亦可見也。一統志

諸葛洞床粟化石 编辑

諸葛洞在四川平茶洞長官司治南石崖屹立。傍有石洞數丈,相傳諸葛亮征九溪蠻嘗過此。宿留洞中設一床,懸粟一握以秣馬,後遂化爲石。石床、石粟至今猶存。一統志

桂東洞見金雞 编辑

金雞洞在湖廣郴州桂東縣東洞中。石壁上隱然有仙人掌跡,下有金雞石,昔有金雞見於石,故洞以此名。一統志

洲灘 编辑

高州風雷湧洲 编辑

南洲在高州府城南茂嶺崗下。唐天寶中,天大雷風,湖心湧出一洲,因建亭於上,號小瀛。一統志

嘉陵江忽生灘 编辑

龍爪灘在閬中嘉陵江。宋雍熙中忽生此灘,陳堯叟堯咨兄弟相繼爲狀元。元豐間復生一灘,馬涓亦爲狀元。一統志

伊闕水出金灘 编辑

御史灘在河南嵩縣北九十里,古伊闕縣也。前臨大溪,每僚佐有入臺者即水中灘出。唐元和中,牛僧儒爲尉,忽水中有一灘出石礫金沙,老吏曰:「此必分司御史。若是,西臺當有一雙鸂𪄠。」牛祝曰:「既能有灘,何惜鸂𪄠?」言訖,一雙飛下,不旬日拜西臺御史,歷仕四朝,位至宰相。本傳及《一統志

益州市橋生洲 编辑

自晉以來,益州刺史皆以良將爲之。宋泰始中,益州市橋忽生小洲,道士邵碩見之曰:「當有貴王臨州。」永明二年,武帝不復用諸將爲益州,始以始興簡王鑑爲益州刺史。南宋宗室傳

兜率灘見金箭 编辑

金箭灘在郴州兜率巖下。舊傳巖上有漢李廣所射之箭,每遇風雨晦冥,灘下舟行見之。一統志

松柏灘險自徙 编辑

松柏灘在眉州青神縣。東南多覆舟之患,宋天禧中,令張逸爲文禱於江神,不踰月,灘徙五里。一統志

编辑

石見花文 编辑

花石在岳州府慈利縣武口寨。石上有花,如堆心牡丹,枝葉繚繞,雖精於畫者莫能及。人或以物擊碎其花,拂拭之,其花復見,重疊非一。一統志

石屏出零陽白鶴山,屈處靜上昇之所。宋紹興壬午間,有宗於邑居,一日艤舟山下,於水中得一石,光彩絢異。其紋若峯巒聳秀,渾然天成。自是石工知之,競至鑿取煙雲雪月之景、波瀾龍鳳之象,隱然可觀。大者方廣可四五尺,雖巧畫者莫臻其妙。零陵志

花石峽在陝西鞏昌府階州。峽中有石青質黑,理其文有松柏、人物、溪橋、水石、山林、樓屋、日月之狀,州人斵以爲屏人寶玩之一。一統志

畫山石在陝西慶陽府寧州山。石上有文,燦然若戰馬狀,無異圖畫,州人因名爲畫山石。一統志

點蒼山在雲南在雲南大理府城西。高千餘仞,有峯十九,蒼翠如玉,盤亙三百餘里。其山石白質青文,有山水草木狀。邵人斵爲屏流布四方,人並珍之。一統志

湖南永州有蘇山,乃仙人蘇躭飛昇之所。山中多奇石,山人取之以水淋鋸,界破其像,有桃、有塔、有觀音彌勒。寒山拾得像,甚至有「天下蘇山」四字,不知造化何爲而融結哉!夷堅續志

異石飛移 编辑

飛來石在福建汀州府城內雲蹗閣西。此地舊本無石,忽有巨石,一夕隨雷雨而至,人皆異之,因名爲飛來石。一統志

逃石在廣東韶州府境。本在桂陽汝成縣,因夜迅雷,移至此土,人以逃石名之。一統志

宋乾道二年三月丙午夜,福清縣石竹山大石自移,聲如雷。石方可九丈,所過成蹊。其廣四尺,而山之草木如故。宋史

安遠縣馬鞍山,弘治丙辰,山頂巨石移於半山。路側有見者走報,縣尹即乘馬來視,石已下山麓矣。遂召里老厝薪,攢燒醋沃,以鐵鎚碎焉,不報上官。明年盜起,摽掠居民,兵擾數縣。聞見類纂

石自行動 编辑

唐寶曆元年乙⺒歲,資州資陽縣清弓村有大石,可三間屋大,從此山下。忽然吼湧下山,越澗卻上坡,可百步。其石走時,有鋤禾人見之,各手執鋤趕至止所,其石高二丈。朝野僉載

元時,遂昌縣徐孟芳及其母舅間步沙洲,見一石自行,異之,疑其中有物,遂拾以歸,後碎之,實石也,中無所有,此至陰生陽之兆也。草木子

姑蘇楓橋運河中,有青石一方,可長四五尺,蓋塜墓間物淪沒於此,歲久爲怪。每至秋間,能自出行於河,出必有覆舟之患。一歲,有木商泊筏於港口,石自其下過,木爲撑起尺餘,商大驚,而外報覆一麥舟。少時,復自外入,木起如前。今猶在水中,時爲變怪。庚巳編

後齊河清四年,殿上石自起,兩兩相擊,齊王及侍臣皆異之。眭盂以爲:「石,陰類,下人之象,殿上石自起相擊者,左右親人離叛之應也。」《通考》

動石山在寧波府鄞縣境。山有豎石,高五六丈,下有小石支之,暴風雨則其石自動,隆隆作聲,行於山者常聞之。寰宇記

嘉靖三十三年,定海舟山所忽有石如斗,平地滚擲如飛,頃刻而止。所城外東高嶺復有石大數十圍,跳躍越山而止。定海志

浮石登岸 编辑

晉惠帝太安元年,丹陽湖熟縣夏架湖有大石浮二百步而登岸,民驚躁相告曰石來,尋有石兵入建業。晉書

廣東廉州府城東南有楊梅廟,昔有盤石浮海而至,漁人以爲神,祝曰:「若得魚副所祈,當立祠以報。」果如所祝,遂昇石至楊梅山,繩斷即其處立廟,凡水旱札瘥,禱之即應。一統志

石鼓自鳴 编辑

吳興長城夏架山有石鼓,長丈餘,面徑三尺。所下有盤石爲足,鳴則聲如金鼓。晉安帝隆安中大鳴,後有孫恩之亂。文獻通考

寧國石鼓山在縣南八十五里。山有石如鼓,天將雨則自鳴。

廣德石鼓山在州城東南五十里。山巔有巨石如鼓,下有石如架。每陰雨則石自鳴,後墜於山南亂石中。

彰德武安縣石鼓山在縣南二十里,山有二石如鼓,南北相對。《冀州圖經》云:「鄴城即武安西有石鼓,鳴則兵起。」高齊之末,此鼓嘗鳴而齊遂滅。隋末,鼓又鳴,聲聞數百里而隋亡。

陝西伏羗縣石鼓山在縣南五十里。山有石皷,不擊自鳴,鳴則兵起。

嚴州夀昌縣石鼓山在縣南一十里。山有大石,以小石投之,有聲如鼓,邑有災沴則不擊自鳴。鄉人候之有驗。

泉州永春縣有石鼓山,其狀如鼓,鳴則天降霖雨。

衡州石鼓山在府城東北三里。山有石鼓,高六尺,鼓鳴則有兵革事。並《一統志

石臼相鬪 编辑

國朝成化間,武清縣民家石臼與鄰家碌軸,皆自滚至麥地上,跳躍相鬪。鄉人聚觀,以木隔之,木皆損折,鬪不可解,至晚方息。鄉人怪之,以臼沉汙池中,以軸墜深坎,相去各百餘步。其夜,軸與臼復鬪於池邊地上,麥苗皆壞。秀才李廷瑞亟往觀之,鬪猶不辍。乍前乍却,或磕或觸,硜然有聲,火星炸落,三日乃止。廷瑞目擊其事。廷瑞,予之友,信實人也。馬氏日抄

石吼水沸 编辑

新北市是景雲觀舊基。有一巨石,大如柱檚,性極炎熱,人坐之榻之,逡巡如火燒,應心煩熱,因便成疾,往往致死。若聚火燒此石,石吼;即瞿塘,水沸。山吼而水沸,亦甚異也。錄異記

石僧獻茶 编辑

宋二帝北狩到一寺中,有二石金剛並拱手而立,神像高大,首觸桁棟。別無供器,止有石盂、香爐而已。一胡僧出入其中,僧揖坐問何來,帝以南來爲對。僧呼童子點茶,茶味甚香美,再欲索之,僧與童子趍堂後而去。移時不出,求之寂然空舍,惟竹林間有一小室,中有石刻胡僧並二童子侍立。視之儼然如獻茶者。江湖紀聞

山石成形點頭 编辑

嵩山有達摩洞,其下有菴石,刻「達摩面壁之菴」六大字,中塑達摩像,案置一石,高僅二尺,廣尺許。其上達摩之形宛然,拭之益顯,茲石乃其九年所面。古謂精誠可通金石,諒哉!遊嵩山記

虎丘寺在蘇州虎丘山,其寺有鉅鹿僧竺道生講堂。昔道生入吳講經於此,無人信從,乃豎石爲徒,與講至理,石皆點頭。一統志

石像自躍 编辑

周建德元年,濮陽郡有石像,郡官令載向府,將刮取金,像忽在道自躍投地,如此者再 。乃以大繩縛著東壁,又絕繩而下。時帝既滅齊,又事淮南,征伐不息,百姓疲敝,失眾心之應也。《通考》

梁武帝太清元年,送石辟邪於建陵左雙角者。至陵,所右獨角者將引於車上,振躍者三,車輛轅俱折。因換車,未至陵二里,所又振躍者三,每一振則車側,人莫不聳怖。又奮起去地三四尺,車輪陷入土三寸,此木沴金也。劉向曰:「失眾心,令不行,言不從,以亂金氣也。石爲陰,臣象也,臣將爲變之應。」武帝暮年,君臣惟講經談玄,朝綱紊亂,令不行、言不從之咎也。其後致侯景之亂。《通考》

石虎移、石牛鳴 编辑

趙王虎建武八年,濟南平陵城北石虎一夕移於城東南,有狼狐千餘跡隨之,跡皆成蹊。虎喜曰:「石虎者,朕也,自西北徙而東南,天意欲使朕平定東南也。」其敕諸州兵:「明年悉集,朕當親董六師以奉天命。」羣臣皆賀上皇,德頌者一百七人。制征士五人、出車一乘、牛二頭、米十五斛、絹十⽦,不辦者斬。民鬻子以供,猶不能給,自經於道,樹者相望。明年七月,晉詔議經略中原,庾翼表遣梁州敕史桓宣伐趙。又明年正月,趙王虎享羣臣於太武殿,有白雁百餘集馬道之南,時諸州兵集者百餘萬。太史令趙攬曰:「白雁集庭,宮室將空之兆,不宜南行。」虎乃臨宣武觀,大閱罷兵。《通鑑》

石季龍末,洛陽城西北九里,石牛在青石跌上忽鳴,聲聞四十里。季龍遣人打落兩耳及尾,鐵釘釘四腳,尋而季龍死。《通考》

石鯨鳴動 编辑

昆明池在漢上林苑。元狩二年,武帝欲伐昆明,穿此池以習水戰。池周廻四十里,中有豫章臺刻石爲鯨魚,每至雷雨,魚常鳴吼,鬣尾皆動。漢世祀之以祈雨有驗。杜工部詩:「石鯨鱗甲動秋風」蓋刻石之鯨魚相傳有驗也。一統志》及《西京雜記

石馬飲河 编辑

姑蘇阊闔門内二里,夜有二石馬飲於河,天曙爲負芻者驚見,叱之,遂昂首而止。是曉遍訪市野,城東禅法寺有一妙善公主墓,已失二石馬矣。地人懼其復爲怪,損其額,遂墮於此,今名石馬鞍頭。此元末國初之事也。西樵野記

石龜靈異 编辑

四川順慶府廣安州北一十里,路次井旁有石龜,每冬夏間,人常見龜能自轉,其首所批之方,歲必豐稔。一統志

東北巖海畔有大石龜,俗云魯班所作。夏則入海,冬復止於山上。述異記

石燕飛翔 编辑

零陵有石燕,得風雨則飛翔如真燕,風雨止則還爲石。湘州記

芝山在應天府溧水縣東南七十里,上有李子洞,泉出沸湧。相去三百步名燕洞,中有石燕,遇雨則飛,晴則還落爲石,廣可容數千人。

石燕山在南寧府城東九十餘里。山有石燕,天欲雨則飛出,雨止復爲石。

石燕巖在汀州府城南七里。巖有飛燕頡頑,遇驟雨集石上,雨止皆化爲石。並《一統志

石鴈候時 编辑

平固縣覆笥山上有湖,周廻數數里。湖畔多生靈草異物,人莫能識。湖中有石鴈,至春秋時皆能羣起飛鳴,如候時然。及下湖中,依然爲石。匡俗學真遊諸名山至此,愛其靈異,居之,後服食得道。《類鈔》及《真仙通鑑

石鵲鳴噪 编辑

宋穆陵宮中有靈鵲石,石中有靈鵲,每且天將明,人即聞其噪聲。此石在南渡前得之,晉州參政董槐奏以爲妖物,不宜寘宮中,後不知所在。夷堅續志

石破島飛 编辑

崔元亮常侍在洛中,嘗聞步沙岸得一石子,大如雞卵,黑潤可愛。翫之行一里餘,忽然而破,有鳥大如巧婦飛去。合壁事類

石中雞鳴 编辑

陳倉山在陝西寶雞縣東南四十里。上有石,類山雞,晨鳴山頭,聲聞三十里。一統志

雞鳴峯在處州遂昌縣西四十里。四山中立一峯,常聞雞鳴。牧人跡之絕頂,獲一石,紺青而潔。持以歸,後雞聲寂然。一統志

金雞巖在巖州壽昌縣西六十里。昔有異人過此,聞石中有雞聲。剖石得一物如雞,有金色石竅,今存。一統志

分宜人陳志甫,一日往山莊中,逮夜,將宿佃人家,見有塊石,方二尺許,佃人以爲槌藳業履之用。陳更盡步月,忽聞雞鳴,遠視之見一雞在石上,近視之無有也。陳疑之,令人移數步外,次宿驗其有無,則其鳴如故,乃舟載以歸。每當月夜置之月光中雞必鳴,獨其子公允者不信,以爲頑石。剖視之,中有雌雄二雞,文采燦然,可怪也。夷堅續志

石鷹竊米 编辑

湖潭㙁下江畔有石,高十數丈,大如之。其形類鷹喙插水,翼如墜而將斂,其勢甚雄。舟人不敢艤舟其下,云有怪。忽一年,州倉失米,被誣者三四十人,遂命道士行法考召,方知爲此石鷹㘅去。掘之石下,果得其米數十餘石。夷堅續志

石中生魚 编辑

陝西汧陽縣西四十里有魚隴,掘地破石得石魚,狀若鰍鯽,鱗鬣俱備,可辟衣蠹。一統志

石成蝦蠏 编辑

石蟹生海南形真,是蟹云是海味所化,理不可詰。又有石蝦,亦其類。桂海虞衡

臨川水在崖州東一百三十里,唐以此水名。縣中產石蟹,漁人採之。初頗軟,出水堅硬如石。一統志

石化蠅蟲 编辑

會稽進士李聎偶拾得小石,青黑平正,溫滑可翫,用爲書鎮。偶有蠅集其上,驅之不去。視之,已化爲石。求他蟲試之,隨亦化焉。殼落堅重,與石無異。錄異記

石樹天成 编辑

唐永昌中,台州司馬孟詵奏:臨海水下馮義得石連理樹三株,皆白石天成。洽聞紀

石梅生海中,一叢數枝,橫斜瘐硬,形色真枯梅也,雖巧工造作所不能及。根所附著如覆菌,或云本質爲海水所化,如石蟹、石蝦之類。桂海虞衡

石柏生海中,一幹極細。上有一葉,宛是側柏扶疎,無小異根。所附著如鳥藥,大抵皆化爲石矣。此與石梅皆奇物,海濱人常得之,不可不志。桂海虞衡

石松生水中。婺州永康縣山亭中有枯松樹,人斫伐之,誤墮一叚於水中,化爲石。因取未化者投水中,隨亦化焉。其所化者枝幹及皮與松無異且堅勁,有未化者數叚,相兼留之,以旌異物。錄異記

石枇杷生海中,枝柯文理儼然,真枇杷樹也。余親見之,以是知海涵萬象,凡陸地所生之物,無一不有。他如海人、海馬、海牛、海螺之類,人常見之,以至深山窮谷、奇形異態之物。所謂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紛見雜出,如《山海經》所載者,烏可謂之妄誕哉!

異石生風醒酒 编辑

唐武宗會昌元年,夫餘國貢松風石,方一丈,瑩澈如玉。其中有樹形若古松偃蓋,颯颯焉而涼飚生於其間。至盛夏,上令置諸殿內,稍傾,秋氣颼颼即令撤去。杜陽編

唐李德裕於平泉別墅採天下珍木怪石爲園池之玩,有醒酒石,酒醉一踞即醒,德裕尤所寶。唐餘錄

二晉石言 编辑

魯昭公八年,石言於晉魏榆。晉侯問於師曠曰:「石何故言?」對曰:「石不能言,或憑焉,不然,民听濫也。抑臣又聞之,作事不時,怨讎動小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左傳

晉愍帝建興五年,石言於平陽。時帝蒙塵亦在平陽,故有非言之物而言,妖之大者。俄而,帝遇害。《通考》

土木化石 编辑

王喬洞在新安縣西二十里。洞之石皆土所成,取而破之,木葉之形交錯其間,文理俱在若彫刻者,不特一石爲然。洞之上二木亦皆化石,而一木復產枝叶,予見之,始而驚,終乃駭,以爲穹壤之間所未有也。昔人言神仙大舟之成土木,墟化爲石,詎不信然耶。遊王喬洞記

石彰靈異 编辑

鍾石在南寧武緣縣西江水中。有石如鍾形,相傳扣之則風雨作,好事者試之果然。

落膊石在瓊州昌化縣西北二十里。石形如人帽,其首面南側橘柚,食之則可,攜去即黑霧暴風駭人。池中有魚亦然。土人以爲神,往往祈禱。

羊角山石在衡州府治譙樓前。有人自西蜀青城山來尋羊角山石,鄉人指示之,其人扣石云:「青城山有書石,忽開書,入復合,人亦不知所往。」並《一統志

宋徽宗政和間,建艮嶽異花奇石來自東南,不可名狀。忽錄壁縣貢一巨石,高二十餘丈,周圍稱是。舟載至京師,毀水門樓以入,千夫𢌿之不動。或啟於上,上曰:「此神物也,宜表異之。」裕陵親灑宸翰云:「慶雲萬態奇峯」仍以金帶一條掛其上,遂即可移,省夫役之半頃刻至苑中。揮麈錄

一指石在巖州府桐廬縣西北四十里。長一丈,高五尺,綴巖谷間。遊人以手指抵之則搖動,人力多則不能移。元楊維禎詩:「一指力可動,萬夫莫能移。」一統志

飛霞石在台州城南,蓋竹山舊有仙人上昇於此。石累三層,牧孺戲其上,以手轉之不墜。一統志

编辑

樂平杉墩水鬭 编辑

宋高宗紹興十四年正月,饒州樂平縣何衝里田隴數十百頃當霽天無雲,田中水如爲物所吸聚,爲一直西行,高平地數尺。不假隄防而水自行里南。程氏家井水溢亦高數尺,天矯如長虹,聲如雷,穿牆毀樓。二水鬭於杉墩,且前且卻,約十餘刻乃解,各還故處。是時高宗信任非人,忘仇事虜,殺忠勳之岳飛,寵奸邪之秦檜。水鬭之異,固逆氣之所致,而天之所以示戒也。宋之君臣方且溺於宴安,恬無警省,其不亡者亦幸矣哉。宋史》及《綱目

滚塘蛙池水鬪 编辑

貴州普定衛有二水,一曰滚塘寨,一曰鬧蛙池,相近前後。正德初,吳人從軍至此,夜聞水聲搏激,既而其響益大。居人闢户視之,喷面波濤竟不可遏。坐以伺旦,其二水一涸一溢,人始知爲水鬪也。西樵野記

洛深地見水影 编辑

唐中宗神龍二年二月壬子,洛陽城東七里,地色如水,樹木車馬,歷歷見影,漸移植都,月餘乃滅。長安街中,徃徃見水影。昔符堅之將死也,長安嘗有是。

代宗大曆末,深州束鹿縣中有水影,長七八尺,遥望見人馬徃來,如在水中。及至前,則不見水。《唐書•五行志》

睢泗水忽逆流 编辑

漢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六月丙申,沛國睢水逆流,一日一夜止。《通考》

桓帝永興二年六月,彭城泗水增長逆流。徐州志

湫港神應風雷 编辑

華陰湫在華陰縣南十里餘。唐咸通九年春,一夕風雷暴作,有龍移湫,自遠而至先。其崖岸高無貯水之處,此夕徙外數十丈。小山東西直,南北峯巒草樹,一無所傷。碧波回塘,湛若䟽鑿,京各行旅,無不枉道就觀。有好事者,自輦轂蒲津,相率而至,車馬不絕音,逮於累日。劇談錄

神塘在衢州府東五十里。唐開元中,因風雷摧山,堰澗成塘,溉田二百頃,郡人利之。

萬壽湫在西安故三水縣北三十里。唐大曆間,因一夕風雷而成。

神應港在瓊州府城北一十里。舊名白沙津,番舶所集之地。初港狹小不通大舟,而海道多風濤之虞。宋淳熙中,瓊帥王光祖欲開而未遂,忽颶作,自衝一港,舟楫便之,人皆以爲神應,故名。並《一統志

南山湫初在平地,一日風雷,移在山下,其山下湫遂化爲土。韻府續編

三娘湫水靈異 编辑

京城南靈應臺有三娘湫,與炭谷相近,水波澄明,莫測深淺。每秋風搖落,常有草木之葉飄於其上,雖片葉織芥,必飛禽銜而去。禱祈者多致花鈿錦綺之類,啟視投之,歘然而沒。唐乾符初,有朝士數人同遊於終南山,遂及湫所,因話靈應之事,期間不信者試以木石投之,尋有巨魚躍出波心,鱗甲如雪,俄而風晦冥,車馬幾爲暴水所漂,而後人愈敬服,莫有犯者。劇談錄

泉水因人顯異 编辑

喜客泉在句容縣茅山,客至則湧出,故名。又有撫掌泉,聞人擊掌之聲則沸。此二泉者,皆茅山之奇泉,遊客每試之輙驗。

雙泉在岳州府澧州西九十里。二泉相近,其水常湧,或聞人聲則怒濤異常。

溫泉在德安府應城縣北六十里京山上。淵靜如鑑,聞人聲則如湯奮發,其熱可以燖雞。

真珠泉在滁州城西三十里幽棲菴前。遊客撫掌則泉水濺射,狀若跳珠。

笑泉在廬州府無爲州西北五十里。唐洞賓憇此卓劍,泉忽湧出石底,纍纍如貫珠。今遊人或在泉上笑謾,泉益滾沸,故俗呼笑泉。 並《一統志

湖潭水彰靈怪 编辑

九里潭在金華府武毅縣東南九里。晦冥之夕,鍾聲隱隱出潭中,嘗有漁人聞聲,怪之,入潭捫鍾,見鍾之旁有佛廟,又有屋廬之類。凡遇歲旱,鄉人必禱雨於此。金華郡志

像光湖在杭州城東北十五里。唐神龍中,湖有五色光明,人異之,掘地得石佛像,因立佛剎,而名其湖曰像光。一統志

元封縣有泉,泉眼中水交旋如盤龍。人或試撓破之,隨手復成龍狀,驢馬飲之皆驚走。酉陽雜爼

蛟湖在福建寧化縣北六十里。深不可測。昔有僧見白龍臥湖面,鄉人遇旱,投敗鐵於內輒作暴雨,怒濤湧出其鐵而後已。宋嘉泰間,禱雨有應,遂建龍神廟於湖測。《續編》

金鎖潭在广東清遠縣東。秦時,崑崙貢犀牛帶、金鎖索走入潭中。晉時,有羅公釣者收綸得金索,曳之有犀牛出,掣斷其索,得一尺。

青巖山在陝西行都司,舊姑臧縣界下。有湫甚廣,人觸之風雹立見。並《一統志

池沼湧出奇花 编辑

清水池在廣東儋州城東。其中忽湧出四季荷花,清香奇艶,連綿不絕,臘月尤甚。

紅蓮沼在雲南富民縣治東南。一日,沼中忽湧出荷花,爛熳異常,見者莫不驚異,因名爲紅蓮沼,遂建龍神祠於上。並《一統志

灤海水高如山 编辑

永樂八年二月,上親征北虜,出塞數千里。六月初一日,次凝翠岡。次日發行,經闊灤海子,上令金幼孜數人往觀。去營可五六里,有山如長堤以限水。海子甚闊,望之若無畔岸,遥望水高如山,但見白浪隱隱,自高而下。天下之物莫平於水,嘗經江湖間,望水無不平者。獨此水,遠見如山之高,近處若極下,此理極不可曉。觀畢復命。上曰:「此水周圍千餘里,斡難臚朐,凡七河注其中,故大也。」遂賜名曰玄冥池。北征錄

水泉變見異色 编辑

五色泉在松江府城西南。相傳葛玄煉丹於此,丹成投水中,至今常湧泉成五色,郡士人見者必擢高第。

五色潭在荊州府城西南隅。水氣上浮,常成五色,上有龍祠。

碧泉在長沙湘潭縣西南七十里。唐天寶間,石巖中泉忽沸出,色如挼藍,投物水中皆碧。

青泉洞在平凉府涇州廢臨涇縣境。其中水皆青色,四時常流,味苦不堪食。 並《一統志

陳後主禎明二年四月,郢州南浦水黑如雲。黑水在關中,而今淮南水黑,荊揚之地陷於關中之應。陳書

唐德宗貞元四年,自陝至河陰,河水黑流入汴,至汴州城下,一宿而復。唐書

陳宣帝大建十四年七月時後主已即位,江水赤如血,自建康西至荊州。南史

唐僖宗光啟元年正月,潤州江水赤凡數日。唐書

唐穆宗長慶元年九月,靈州奏黃河清,從硤至定遠界二百五十里見底。唐書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五月丁丑,泰山王母池水變紅紫色。宋史

宋徽宗大觀元年八月,乾寧軍河清。二年十二月,陝州河清。同州韓城縣郃陽至清及百里,涉春不變。至是迄政和、宣和諸路數奏河清,輒遣郎官致祭,宰臣等率百官表賀,歲以爲常。宋史

右水赤河清,皆變異也,多不勝書,姑記其一二耳。

諸方潮候各異 编辑

江浙朝汐,晝夜各有定候,余襄公安道曰:「潮之漲退,海非增一,蓋月之所臨則水性從之。日月右轉而天左旋,一日一周,於四極,故月臨卯酉則水漲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皆繫於月,固不易之定論也。然亦止論潮汐之常晝夜兩候者云爾。而他方之潮疎數迥異,其盈其竭皆不繫於月者,又何爲而然哉!」此則襄公之所未論而理固不可測識也。具列於上,以俟博洽者辨之。

郴䕫等水三潮 编辑

潮泉在湖廣郴州城南二十里。一日三湧三退。阮美成詩:朔月盈虧已可疑,隨泉上下更難知。錢塘江在吳山外,誰見來時與去時?一統志

三潮溪在四川䕫州府開縣,清水溫湯鹽井之側。水日常三潮,冬熱夏涼,頗爲神異。水經注》及《一統志

撫州宜黃縣有曹山,山前有廻龍亭,其下有泉。昔白眉禪師結菴山中時,其水一日三潮。

三潮泉在重慶府南川縣北五里。早晚三潮,晷刻不差。每潮則水下有聲如雷,春秋分其潮倍常,聲聞十里。故老相傳,謂泉通海。

三潮水,在慶逺府天河縣西一十里。一日三潮,潮退則其流一線,可以溉田,民受其利,因名「聖水」,立祠祀焉。並《一統志

龍泉潮候莫測 编辑

龍泉在思南府婺川縣東二十里。其泉或一日一漲,或三日一漲,消則澄清,漲則渾濁,人莫能測,故名龍泉。一統志

瓊海潮候異常 编辑

江浙欽廉之潮皆有定候,瓊海之潮半月東流,半月西流潮之大小隨長短星,不係月之盛衰,亦甚異也。瓊管志

分水海潮神變 编辑

分水在占城之外羅海中。沙嶼隱隱如門,延綿橫亙,不知其幾百里。巨浪拍天,異乎常海。由馬鞍山抵舊港,東注爲諸番之路,西注爲朱崖儋耳之路。天地設險,以域華夷者也。由大羅歷大佛靈以至崐𡶁山,自朔至望,東旋而西,既望至晦,即西旋而東,此又海中潮汐之變也。惟老於操舟者乃能察而慎之。鐵橋海語

福州石泉應潮 编辑

福州雪峯有應潮泉,其廣不過二三尺,水纔數寸,而進退淺深與潮候無差。然四旁皆頑石堆,中央有數沙眼,每潮上則涓涓而出,潮退復竭,故老相傳以爲海眼。伹其處高當山脊,不知何以能與水澤相通,亦甚異也。墨客揮犀

韶州湯泉熟物 编辑

湯泉在韶州府城東南五十里。能熟生物,每霜雪時,泉氣上蒸,泉中時見赤魚游泳,人不能獲。一統志

金陵湖水神奇 编辑

半湯湖在應天府東北四十里。水同一壑而冷熱相半,冷者如冰,熱者如湯,可以瀹雞。中皆有魚,魚交入輒死。民引熱水溉田,歲再熟。一統志

上湯泉、湯湖可以熟物瀹雞,熱之極也。然中皆有魚游泳自得,又入冷水輒死,是其性與湯一。如外夷火中有鼠,其色洞赤。常居火中,若出外而人以水沃之即死,同一類也。夫夷多奇物,固無足怪,在中國而有此水此魚,異亦甚矣,故紀之。

丹水赤光如火 编辑

龍巢山下有丹水,水中有丹魚。欲補其魚,伺魚之浮出水,有赤光如火,網取割其血,塗足可行水上,如履平地。述異記

瀵泉光如燭熖 编辑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己未,河中府寶鼎縣瀵泉有光如燭熖四五炬,其聲如雷。宋五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