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分州界此下紀雷震神奇 编辑

唐玄宗開元中,漳泉二州分疆界不均,互訟於臺省,制使不能斷。迨數年,辭理紛亂,終莫之決。於是州官焚香告於天地山川以祈神應,俄而,雷雨大至,霹雳一聲,崖壁中裂,所競之地,拓爲一逕。高數千尺,深僅五里,因爲官道。壁中有古篆六行,二十字四,皆廣數尺,雖約此爲界,人莫能識。

貞元初,流人李協辯之曰:『漳泉兩州,分地太平。永安龍溪,山高氣清。千年不惑,萬古作程。』所云永安、龍溪者,兩郡界首鄉名也。[1]

雷劈江山 编辑

唐東陽郡濱於浙江,有山,周數百里,江水曲而環焉。遷滯舟楫,人頗病之。常侍敬昕太和中出守其山,一夕雲物曛晦,暴風雷電,動蕩室廬,江水騰溢,莫不惶惑,迨曉方霽。人往視之,山已劈而中分,相遠數百步,引江流直而貫焉。其環曲處悉填以石,遂無縈繞之患。[2]

雷分斧田 编辑

廬陵之西六十里有田十五六畝,其形如斧。兄弟議分而左右不等,紛爭不已,遂訟之官,越一二年亦無結斷。忽一日,黑雲四起,霹靂一聲而田中如犂畫一條,自上而下,畝角尺寸甚均,然後田主兄弟爭訟貼息。至今此處名雷公田,固知田土幾何而亦關造化。人之欲非分,而僭越者亦可以自警。

雷移樓地 编辑

弘治二年,吉水灘頭一豪家造樓,占逾其孤姪婺嫂地基僅一間,其孤婺吞聲忍氣,惟旦夕焚香稽首籲天。至五月十八日夜,忽大雷電,風雨移其樓,空其地,以歸孤婺。至曉,人視之不失尺寸,神矣哉!孰謂天道之無知也,此可爲期孤弱寡者之戒。[3]

雷移山石 编辑

飛來石在福建汀州府城內雲蹗閣西。此地舊本無石,忽一夕有巨石隨雷雨而至,人皆異之,因名爲飛來石。[4]

逃石在廣東韶州府境,本在桂陽汝成縣,因夜迅雷移至此。土人因以逃石名之。[4]

雷移石在福州府邊江縣西北,唐宣宗時,僧詮見絕峯有巨石,欲移至其室而未能,因禱於神。俄而,風雨雷電,石移山下,因坐禪者四十年。[4]

天寶石在福州府福清縣石竺山,宋孝宗乾道三年,居民夜中聞山上有聲如震雷,明旦山頂有大石,方九丈,落飛中腰間。縣士李槐云:『山下舊有碑曰:「天寶石移狀元來期。」』是歲,永福人蕭國梁魁天下;又三年,興化鄭橋繼之,皆福清飛石之應也。[4]

雷開巖洞 编辑

泰山在平樂府富川縣北一百八十里,高二千餘丈,北連道州。吳孫權時,此山一夜雷雨暴,震開爲六洞。[5]

張公洞在義興東溪之東,洞面西北,其周五里,脣有石,相拒丈許。上一石橫亙,宛若門闕。從石級南下數十步,上皆飛巖峭壁,嵌空遂深,駭人心目,莫敢端視。又盤旋而下數百步,洞益空豁,石壁三面,儼如堂宇。其通明處,方可四丈,謂之天窓。雜樹蒙翳,天光下垂。上石鍾乳萬株,異形詭狀,不可摹繪。相傳張道陵脩仙之時,惟有山後小洞,其山頂大洞謂之天窓者,乃吳孫權赤鳥中震震霆所闢也。[6]

霹靂巖在汀州府城東南,拜相山,宋元祐間,白晝起雷一聲,巖竇劃開,中有丹䆴。後建祐聖道院於巖間。[4]

雷轟狄青碑 编辑

石碑在衡州府耒陽縣東五里。三國時,諸葛亮斬雍闓、擒孟獲,回軍經此,立石紀功,歲久字不可辨。又相傳武侯立石誓蠻云:『後有功於吾上者宜立古石於右。』至宋狄青破儂智高回,立碑其右,後爲雷所轟,惟存斷碑,顛仆其側。[4]

雷擊元祐碑 编辑

宋徽宗時,蔡京憾元祐宰執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以下百二十人,指爲姦黨,等其罪狀,請御書刻石於宣和殿,名曰『姦黨碑』。一夕大風雨,爲震雷擊碎,人心快之。[7]

雷焚僣宮 编辑

唐元和中,李師道據青徐,蓄兵勇銳,地廣千里,儲積數百萬,不貢不覲,憲宗命將討之。王師不利而師道益驕,乃建新宮,擬天子正衙,卜日而居。是夕,雲物遽晦,風雷如憾,遂爲震擊傾圮,俄復繼以雷火,了無遺者。青齊人相顧語曰:『這人臣而逆其君者,禍固宜矣。今謫見於天,安可逃其戾乎?』句餘,師道果誅死。[2]

平江雷震神異 编辑

至正丙午夏,平江路當午,天大雷雨,有一富家,正廳安置匡床、胡椅、圓爐、臺卓,廳旁一室封鎖如故。雷震壁,破一孔如盞大,其床椅爐卓皆從此孔入,堆疊滿室,人皆不解其異。次年,張九四陷城,據有東南五州之地,享其富實十餘年。蓋小能容巨,賤能居貴之象也。[8]

鄞縣雷震神異 编辑

天順辛巳五月望夜,鄞士朱紱聞霹靂甚烈,迟明啟堂,堊屑滿地。詰宿客,云:『雷震時,硫黄氣觸鼻,火走於堂,鬪大,因懼,蒙頭卧,不知其他。』紱點檢數處,見棟柱劈一片,倚壁縛鎈柄爲晒衣架,置簷口,各破爲四,縛繩如故。旁舍斜柱枯枫,木空其中,如筒。西鄰巨楮樹亦裂其巨幹,巷口鄰家取出棟柱,劈之,如粉。其宗桶壁落,不動分寸,碎一簷如絲。一震雷而擊三家,凡數處神妙,真不可測。明年,紱犯法罹刑獄,徙海寧病死。[9]

上海雷震神異 编辑

松江上海縣十字廟前,有農家诵經𩗺旙,偶有行者暑倦,置牛皮於旙下。忽陰雲四合,霹靂擊碎旙竿,牛皮不知所向。但見農家屋上竹針萬計,皆長三寸許,人皆異之。[10][11]

宜興建昌雷震神異

成化間,宜興西溪中有三人駕一舟,遭雷擊。其一捆縛於船倉,其一頭入甕中,其一横阁於篙杪,篙則特豎船頭上。旁舟人見之,皆不敢近。船自流六七里許,縛者解,甕中者出,篙杪者墮,始皆甦。縛者云:『其初,仿佛聞言,汝改過否?』又天順戊寅,建昌熊家被雷中,堂屋瓦皆如萬馬踏碎,全揭大門四楹置於厨屋上盤屈,一秤置鬪中,又一秤钩於梁上,尾垂繫鬪。彼舟人嗜利,固不足道,而熊氏之秤十,亦必有不公不平者乎?[3]

雷白大𢈔冤獄此下紀雷白冤獄 编辑

大𢈔縣吏黃節妻李四娘素與人滛,乘節出外,挈三歲兒奔之,與俱逃行。未久,兒啼不可止,乃棄之草間。縣手力李三者適以事到彼,見兒宛轉地上,心不忍,抱之歸家,人皆喜。會節還舍失妻子,求訪備至。李三居數里間,正挾兒爲戲,而節來見之即告,其鄰共捕執送縣,窮治甚苦,李誣服云:『家無子,故殺黃妻,沉屍於江而竊兒以歸,今既成擒,甘就死不辭!』獄成且詣郡,杻械立庭下,陰雲興,雷電皆作,李杻械忽自解,⺎⺎如痴,稍定則推吏已死,背有硃書字,似云『獄冤』。諸吏二十七輩皆失,中邑令亦怖慴。良久,呼問李所見,但云:『眼界窄黑,不知所以,然獨長官坐青紗帳中耳。』令恐悔亟,釋之,而四娘與姦夫終不獲。時紹興十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黃節、李三并兒至今無恙。[12]

雷白府州冤獄 编辑

宋劉子薦爲𫞶州司祿,有愬王應亨毆死荷檐黃九者。獄成,子薦疑而駁之。俄烈風迅雷闢獄,戶裂吏契,殺人者實馮汝熊,非應亨也,獄遂白,得免死者八人。[4]

雷白衢州冤獄 编辑

成化間,衢州人廬宗善捕盜,而有司署爲機察。地有劇盜王泰,横掠人財,爲害不小,宗以秘計執之,泰赴官反誣宗曰:『我爲盜死亦無悔,但所劫掠者多入於汝。』有司莫能辯,二人并繫桎梏。宗仰天訴曰:『我爲官捕盜,本爲除害,今乃與盜同死,何天理乎?』語畢,風雲驟起,雷聲一震,有巨神持宗臂置於桎梏門外。由是釋宗,而泰獨棄市。[13]

雷擊臨川逆子此下紀雷擊惡逆 编辑

臨川後溪王四事父不孝,常加毆擊。父欲訴官,每爲族人勸止。宋乾道六年六月,又毆父,父不勝怒,走詣縣自陳。王四持錢二百文與父曰:『是以爲投狀費。』蓋言其無能爲不畏憚也。父行未半里,雷雨驟作,趨避旁舍。雨止,聞其子已震死。往視之,二百錢在其脇下,皮肉間,血肉相連結。父探懷中,所與已無矣。[12]

雷擊六安逆子 编辑

六安有俞某者,素愛重其妻,毆逆其母。一日,姑婦與孫兒嬉戲,失足墮於水中,其母畏子,和衣撲水救之,其婦以告其夫,母恐受子辱,走避女家。其子乃令人紿母曰:『兒自墮水,幸母救無恙,何避往女家,以重兒罪?請速迴改易溼衣,無虞也。』母以爲然。行至中途,其子藏鐵鎚伺之,母至,舉鎚將擊之,俄一雷摄子至其家門外大柳樹旁,復一雷劈樹開,夾其子於中。母歸見之,祈拜樹下,每一拜一縮緊,復拜愈緊,痛莫能忍,遂令母勿拜,如此凡三日。事遍揚於人,四遠兢觀如市。三日後,雷碎其樹如珠,其子之屍竟不知所在。[14]

雷擊廣陵逆女 编辑

廣陵孔目吏歐陽某者,居決定寺之前,其妻少遇亂,失其父母,至是有老父詣門,使白其妻云:『我,汝父也!』妻見其貧陋,不悅,拒絕之。父又言其名字及中外親族悉甚,妻竟不聽。又曰:『吾自遠來,今無所歸矣。若爾權寄門下,信宿可乎?』妻又不從,其夫勸之又不可。父乃去曰:『吾將訟爾矣!』左右以爲公訟耳,亦不介意。明日午,暴風雨從南方來,有雷霆入歐陽氏之居,牽其妻至中庭,擊殺之。大水平地數尺,鄰里皆震蕩不自持。後數日,歐陽之人至后土廟神座前得一書,即老父訟女文也。[15]

轟雷擊盜救婦 编辑

遂昌村婦沈氏,夫有售豕银數兩,授其妻而出,有盜竊識所在,攘之。妻恐夫怒,乃自縊。欲殮間,空中有人云:『既竊其物,復傷其命,於理可乎?』轟雷一聲,令其盜手持原物誅死,跪婦前,婦覺一人擊其額曰:『亡金在矣,何乃自隕非命?』於是復甦。[13]

雷譴負心惡人此下紀雷譴惡人變牲 编辑

唐史無畏,曹州人也,與張從真爲友。無畏止耕壠畝,衣食窘困,從真家富,乃調無畏曰:『弟勤苦田園,日夕區區奉。假千緡貨易,他日但歸吾本。』無畏忻然齎緡而歸。父子江淮射利,不數歲已富。從真繼遭焚熱,及罹劫盜,生計一空,遂詣無畏曰:『今日之困,不思弟千緡之報,可相濟二三百乎?』無畏聞從真言,輒爲拒,扞報曰:『若言有負,但執券來。』從真恨怨填憶乃歸,庭中焚香,泣淚詛之,言詞慷慨,聞者戰慄。午後,東西有片黑雲驟起,須臾霔雨雷電兼至,霹靂一震,無畏遽變爲牛,朱書腹下云負心人,史無畏經旬月死,刺史圖其事而奉奏焉。[16]

雷譴延平悖婦 编辑

福建延平府杜氏兄弟三人輪供一母,然三人各事農業,寄三婦以侍養焉。子既出,三婦輒詬悖相勝,致姑飦粥不贍,姑欲自縊。嘉靖辛卯七月中,白晝轟雷一聲,祇覺電光紅紫眩目,三婦皆人首,而身則一牛一犬一豕,人环視如堵。[13]

李舜舉家雷火神異此下紀雷火神異 编辑

內侍李舜舉家曾爲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窓間出,赫然出簷。人以爲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牆壁、窓紙皆黔有一木格,其中雜貯諸器。其漆器、銀鉛者,銀悉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寶刀,極堅鋼,就刀室中鎔爲汁而室亦儼然。人必謂火當先焚草然後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鑠而草木一無燬者,非人情所測也。[17]

毛翊家雷火神異 编辑

鄞縣西毛翊家,弘治庚申夏,忽雷迅,翊居樓上,見雷火從樓北壁隙入,輪轉於前,火光燄燄,翊悚然曰:『敬天之怒。』須臾,轉於樓下,無室不到,舉家驚悸,佣人病者尋愈。[9]

善權殿雷書三柱 编辑

義興山水甲於東南,而善權乾洞及大小水洞尤號勝絕。齊建元中,建寺於國山東南,寺中有釋迦文佛殿,其規製於今絕異。山之僧方策近於柱礎下,見刻字云『創於大中十年七月』。蓋自唐迄今,幾七百年。山路邃僻,不罹兵火,其巋然獨存宜也。相傳昔創殿時,雷震其處,柱有字者凡三,一曰詩米漢,一曰射鈞記,一曰詩米𦮥。謝君之已。字皆倒書,大可徑尺,非篆非隸,深入木理。或謂三者皆雷神之名,不可曉也。正統間,周文襄來遊,見之,戲命削『射鈞記』三字,隨削而字隨入,文襄異之,乃止。今柱上削處猶窪,鄉人恒摹揭以去,云佩之可以愈痁。[18]

玉真觀雷書一柱 编辑

大中祥符間,岳州玉真觀爲雷火所焚,惟留一柱,有『謝仙火』三字,倒書而刻之。慶曆中,有以此字問何仙姑者,輙曰:『謝仙者,雷部中鬼夫婦,皆長三尺,其色如玉,掌行火於世間。』後有聞其說於道藏中,檢之實有謝仙字,由是益以仙姑爲真仙矣。[19]

雷震墮婦人此下紀雷震墮人物 编辑

唐蔡希閔家在東都,暑夜,兄弟數十人會於廳,忽大雨雷電晦暝,墮一物于庭,作颯颯聲。命火視之,乃婦人也,衣黃䌷裙布衫,言語不通,遂目爲天女。使五六年能漢語,問其鄉國,竟不知何國人。初在本國,夜出爲雷取上,俄墮閔庭中。[20]

雷震墮異物 编辑

唐德宗貞元年間,宣州忽大雷雨,一物墜地。豬首,手足各兩指。執一赤虵嚙之,俄頃,雲暗而失,時皆圖而傳之。[21]

電光神異此紀電光神異 编辑

唐段成式三從伯父,少時於陽羨親舊舍,夜值雷雨,每電起,光中見有人頭數十,大於栲栳。[21]

编辑

歷代恆雨古今恆雨甚多,不能盡紀 编辑

漢時恆雨 编辑

漢光武建武六年九月,大雨連月,廬舍漂沒殆盡,斮嫁復生,鼠巢樹上。

桓帝延熹二年夏,霖雨五十餘日。是時大將軍梁冀秉政擅殺,其年冀伏誅。[22][23]

晉時恆雨 编辑

晉武帝泰始六年六月,大雨霖。甲辰,河洛、伊沁水同時並溢,流四千九百餘家,殺二百餘人,沒秋稼千三百六十餘頃。

元帝永昌元年春,四十餘日晝夜大雨,雷電震五十餘日。是時,王敦興兵,王師敗績之應也。[24][23]

唐時恆雨 编辑

唐肅宗上元二年秋,霖雨連月,渠竇生魚。

文宗太和四年夏,鄆、曹、濮等州雨壞城郭廬舍殆盡。

開成五年七月霖雨,葬文宗,龍輴陷不能進。[25]

宋時恆雨 编辑

宋太宗至道元年四月甲辰,京師大雨雷電,道上水數尺。

英宗治平二年八月庚寅大雨,地上湧水壞官私廬舍,漂殺人畜不可勝數。是日,上御崇政殿,宰執而下朝參者數人而已,詔開西華門以洩宮中積水。水奔激,東殿侍班屋皆催沒,人畜溺死,官爲葬祭,其無主者千五百八十人。

徽宗崇寧元年七月,久雨壞京城廬舍,民多壓溺死。

宣和元年五月大雨,水驟高十餘丈。

度宗咸淳十年八月大霖雨,天目山崩,水湧安吉、臨安、餘杭,民溺死者無算。是時,賈似道以權姦秉國政,度宗信任之。未幾,元兵入冦,宋室遂亡,是其應也。[26][23]

天雨血 编辑

宜陽湖陵雨血 编辑

漢惠帝二年,天雨血於宜陽一頃所,劉向以爲赤𤯝也。時諸呂用事,讒口妄行,殺三皇子高帝三子,建立非嗣立後宮子爲惠帝嗣。及呂太后崩,大臣共誅滅諸呂,殭屍流血京房。《易傳》曰:『佞人祿,功臣僇,天雨血。』

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陽湖陵雨血,廣三尺,長五尺,大者如錢,小者如麻子。後二年,帝崩,王莽擅朝誅貴戚,大臣董賢等皆放徙遠方,與諸呂同象。[22][23]

尉氏雨血 编辑

晉惠帝永康元年三月,尉氏雨血。夫政刑舒緩則有常燠赤祥之妖。此歲正月,送愍懷太子,幽於許宮。天戒若曰:『不宜恣姦人,將使太子冤死。』惠帝愚眊不悟。是月,愍懷遂斃,於是王室成釁,流禍天下。淖齒殺齊涽王曰:『天雨血霑衣。』天以告也,此之謂乎。[24][23]

太原雨血 编辑

後齊河清二年,太原雨血,劉向曰:『血者,陰之精,傷害之象,殭屍之類。』明年,周師與突厥入并州,大戰,城西伏尸百餘里。京房易飛侯曰:『天雨血染衣,國亡君戮。』亦後主亡國之應。[23]

鄆州及突厥雨血 编辑

唐高祖武德初,突厥國中雨血三日。

憲宗元和十四年二月,鄆州從事院門前有血,方尺餘,色甚鮮赤,不知所從來,自爲自空而墮也。[25][23]

汴梁、薊州雨血 编辑

元順帝元統二年春正月庚寅朔,雨血於汴梁,着衣皆赤。

至正十五年三月,薊州雨血。[27]

山陰、慈谿雨血 编辑

國朝成化十三年,浙江鎮守太監李義、巡按御史侣钟各奏,據紹興府山陰縣民夏瑄狀告,稱今年二月二十五日酉時,有本村楊廣兄弟,令其家佣工夏全駕船來家,邀瑄弟夏珪飲酒。坐待於門,忽見門外有鲜血如雨點,射着夏全腳上及門壁,不知所從來,階下積血約高尺許。時有十人走集看之,俱被血濺汙衣。既而,楊廣等下船歸家,血亦從人,直至水滨,其人以蓑笠置船上,被雨衝溼,亦有紅色如血。次日,但見船中有血凝定,可斗餘,人皆驚異。時禮官覆奏,以所在災異疊見,請遣官祭禱嶽鎮海瀆諸神,詔從之。是後,妖人王臣依附貂璫,所至括索珍玩,民間騷然。諸以左道進者内侍梁方、韋興、方士李孜省、髡徒繼曉等,皆濫竊寵幸。已而王臣敗,枭首於市,孜省等亦相繼伏誅,孰謂天道譴告之不豫哉?[28]

嘉靖三十三年夏,慈谿縣南十里灌浦鄭家,有一人昏起步室中,忽𫉯然有聲,若泥淖濺其股,呼『燈燭之血也』,衣盡赭,浦壁沾溼,始知自上而降者。出門試步畦町,往往皆是,當道舉奏。未幾,有倭奴陷縣之變。[9]

雨色異常 编辑

天雨黑水紅水 编辑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十二月戊辰夜,畿縣新城深浦,天雨黑水,終夕盈甽。[26]

國朝洪武十年正月十八日丁酉夜,雨黑水如墨汁,池水皆黑,金、處境皆有之。按占云:『黑雨雾下,天下冤。』次年,按察司經歷王尚賢巡金處,酷刑擾害、徙死者五百餘家,是其應也。[8][29]

正德三年,杭州已故都御史錢鉞家,一夕天雨,起視,鄰皆清水,而本家則紅水也。數日後,錢氏爲朝廷所籍。

嘉靖八年夏,杭城内外遠近皆下黑雨,人有衣服被染者,皆如墨,方知爲黑雨所沾也。[11]

三十五年秋,慈谿縣下墨雨。[9]

天雨異物 编辑

洛陽墮雨工 编辑

唐僖宗乾符二年,洛陽建春門外,因暴雨有物墮地,如羖羊不食。頃之入地中,其跡月餘不滅,人以爲雨工也。占曰:『當旱。』[25][23]

泗州、下邳雨湯 编辑

唐懿宗咸通八年七月,泗州、下邳雨湯,殺鳥雀。水沸於火則可以傷物,近火沴水也。雨者自上而降,鳥雀,民象。[25]

天雨水銀 编辑

晉惠帝永興二十六年七月辛酉夜,天雨水銀,與唐志貞觀廣州雨金同占:『金位正,秋爲刑爲兵,人君多殺無辜,一年災於朝。』[24]

编辑

隕霜非時傷物 编辑

四月隕霜 编辑

漢武帝元光四年四月,隕霜,殺草木。先是二年遣五將軍三十萬眾伏馬邑下欲襲單于,單于覺之而去,自是始征伐四夷。師出三十餘年,天下戶口減半,京房易傳曰:『興兵妄誅,茲謂無法。』厥災,夏隕霜。[22]

王莽天鳳元年四月,隕霜,殺草木。[22]

晉武帝泰始元年四月,隕霜,時賢充親黨,比周用事,與魯定公、漢元帝時隕霜同應。

太康八年四月,齊國天水二郡隕霜。

九年四月,隴西隕霜。

十年四月,郡國八隕霜。

穆帝永和十一年四月,隕霜。[24]

唐武后証聖四年四月,延州隕霜,殺草木。四月純陽用事,象人君當布惠於天下,而反隕霜,是無陽也。

憲宗元和十四年四月,淄青隕霜,殺惡草及荊𣗥而不害嘉穀。[25]

五月隕霜 编辑

鄒衍事燕詔王盡忠,左右譛之,繫之獄。衍仰天叩心而哭。夏五月,天爲之下霜,江淹曰:『賤臣叩心,飛霜擊於燕地。』[30][31]

晉惠帝元康九年五月,河東、滎陽、頴川隕霜傷禾。[24]

六月隕霜 编辑

晉武帝咸寧二年六月,汲郡、廣平、陳留、滎陽隕霜,傷稼千三百餘頃。[24]

梁武帝大同三年六月,朐山隕霜。是年交州刺史李賁反,擊之不克。[32]

唐武后証聖元年六月,睦州隕霜,殺草。吳越地燠,而盛夏隕霜,昔所未有也。[25]

七月隕霜 编辑

吳孫權嘉禾四年七月,隕霜傷稼,按劉向說誅罰不田君,出在臣下之象也。時校事呂壹專作威福,與漢元帝時石顯用事隕霜同應。[33]

晉惠帝元康七年七月,秦、雍二州隕霜殺稼。[24]

唐太宗貞觀元年七月,隕霜殺稼,京房易傳曰:『人君刑罰妄行則天應之以隕霜。』

憲宗元和二年七月,邠、寧等州隕霜殺稼。[25]

宋真宗景德四年七月,渭州早寒,隕霜傷稼。

孝宗淳熙十六年七月,階、成、鳳、西和四州隕霜殺稼,與漢夏霜同占。[26]

八月隕霜 编辑

魯定公元年十月今八月也,隕霜殺菽大豆也,劉向以爲:『陰氣未至君位而殺菽,誅伐不由君出,在臣下之象也。』是時季氏逐昭公,公薨於外,定公立,故天見災。

僖公二年十月,隕霜不殺草,爲嗣君微失秉事之象也。[34][23]

晉武帝咸寧二年八月,平凉、安平、上黨、泰山四郡隕霜,害三豆。是月河間暴風寒冰,郡國五隕霜傷穀。[24]

陳宣帝太建十年八月,隕霜殺稻、菽。時大興師眾與周師相摧於呂梁。[35]

唐高宗調露元年八月,邠、慶、寧、涇、原五州隕霜。

玄宗開元十二年八月,潞、綏等州隕霜殺稼。

敬宗寶曆元年八月,邠州霜殺稼。[25][23]

隕霜異常 编辑

隕霜殺稻菽花木 编辑

漢元帝永光元年九月二日,隕霜殺稼,天下大饑。時中書令石顯用事專權,與春秋定公時隕霜同應。

王莽地皇二年秋,隕霜殺菽。[22]

吳孫權嘉禾三年九月朔,隕霜傷穀。[33]

唐憲宗元和九年三月丁卯,隕霜殺桑。[25]

宋太宗淳化三年三月,商州隕霜,花木皆死。

光宗紹熙三年九月丁未,和州隕霜殺稼。是月淮西郡國稼皆肅於霜,民大饑。[26]

霜隕成花 编辑

宋仁宗天聖中,王侍郎子融歸其鄉里青州,時滕給事涉爲守,盛冬濃霜,屋瓦皆成百花之狀。以紙摹之,其家尚餘數幅。[36][37]

霜異色味 编辑

廣延國霜色皆紺碧。[37]

李白遊慈恩寺,寺僧捧牌乞詩,白題訖,僧獻紫瓊霜。[38]

唐憲宗元和八年十月,東都大寒,霜厚數寸,雀鼠多死。

隕霜感應 编辑

山海經》曰:『豐山有九鍾,是知霜鳴。』郭璞注曰:『霜降則鍾自鳴故言知,言物有自然感應,而非人之可爲也。』

编辑

雨雪非時傷物 编辑

四月雨雪 编辑

周威烈王四年四月,晉大雨雪。[39][23]

漢武帝元鼎三年四月雨雪,關東十餘郡人相食,政事急刻之所感也。[22]

元帝建昭四年四月雨雪,燕雀死。後一年,許皇后自殺。[22]

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雨雪,召直言極諫之士詣白虎殿對策,時杜欽、谷永皆附託於王鳳,比於申伯之忠,帝益信任王氏矣。劉氏曰:『四月而雪,甚大異也。外戚之陰盛而乾陽之不能勝矣。』白虎之對異無能指及王鳳之罪,而反諛美之,則是詔也亦具文而已。四月雨雪二,皆成帝之世也。[22]

陽朔四年夏四月雨雪,劉氏曰:『四月雨雪,帝世嘗一書矣,於是再書,大異也。』鳳死音繼,外戚之陰盛矣。[22]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四月戊子,成州天水縣大雨雪,麥皆凍死。[26]

五月雨雪 编辑

晉穆帝永和十年五月,凉州雪。明年張祚,擴軍張瓘廢祚,更立玄靚。京房易傳曰:『夏雪戒臣爲亂。』[24]

東魏靜帝興和二年五月大雪,時高歡作宰,發卒十餘萬築鄴城,百姓怨思。[40]

宋太宗端拱元年閏五月,鄆州風雪傷麥。[26]

國朝洪武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建德府下雪。[41][42]

六月雨雪 编辑

周考王六年六月,秦雨雪。[43][23]

漢文帝四年六月大雨雪,後二年淮南王長謀反發覺,遷於蜀,未至而死於雍。京房易傳曰:『夏雪戒臣爲亂。』[22]

國朝洪武十四年六月初八日己卯,杭州晴日飛雪。[41][42]

七月雨雪 编辑

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青州雪害苗稼。是時交州李賁舉兵反,僭號,擊之不克。[32]

宋真宗景德四年七月,渭州瓦亭寒,早霜雪傷稼。[26]

八月雨雪 编辑

魯桓公八年十月雨雪,劉向以爲:『時夫人有滛齊之行,而桓有妬媢之心。夫人將殺之,其象現也。』桓不覺悟,後與夫人俱如齊而殺死。凡雨,陰也;雪,又雨之陰也,出非其實,迫近象也。董仲舒以爲:『象夫人專恣,陰氣盛也。』[34][23]

晉惠帝光熙元年閏八月霰雪,劉向曰:『盛陽,雨水湯熱,陰氣脅之則轉而爲雹;盛陰,雨雪凝滯,陽氣薄之則散而爲霰。今雪非其時,此聽不聰之應。』是年,帝晏駕。

成帝咸和九年八月,成都大雪,是歲李雄死。

康帝建元元年八月大雪,時政在將相,陰氣盛也。劉向曰:『凡雨,陰也;雪,又雨之陰也,出非其實,迫近象也。』

穆帝永和三年八月,冀方大雪,人馬多凍死。[24]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八月己卯,同州雨雪害稼。[25]

外夷夏降霜雪 编辑

侯君集道宗由南道引兵,行無人之境二千餘里。盛夏降霜雪,人嚙冰,馬噉雪。[25][44]

隕雪異常 编辑

異常大雪 编辑

漢武帝元封二年大寒,雪深五尺,野中鳥獸皆死,牛馬皆踡缩如蝟,人民凍死者十有二三。[45]

元帝建昭二年十二月,齊楚地大雪,深五尺。是歲京房張博爲石顯所譛死。

王莽天鳳三年二月大雨雪,關東尤甚。深者一丈,竹栢皆枯。[22]

吳赤烏四年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鳥獸死者大半。是年夏,全琮等四將軍攻掠淮南襄陽,戰死者二千餘人。[33]

晉安帝義熙五年二月己亥,雪深數尺。[24]

梁武帝大同十年十二月大雪,平地三尺。時邵陵王綸、湘東王繹、武陵王紀並權侔人主,頗爲驕恣,皇太子甚惡之。帝不能抑損,及侯景之亂,諸王擁強,兵不勤王,委棄君父,自相屠戮,國竟以亡。[32]

後齊河清二年二月,大雪連月,南北千餘里平地數尺繁霜晝下。時突厥可汗與周師入并州,殺掠吏人不可勝紀。

後主天統二年大雪,三年正月又大雪,平地二尺。武平三年正月又大雪,時馮淑妃、陸令萱內制朝政,陰氣積盛,故天變屢見。[46]

宋徽宗政和三年十一月,大雨雪連十餘日不止,平地八尺餘。冰滑,人馬不能行,詔百官乘轎入朝,飛鳥多死。

孝宗淳熙十二年十二月大雪,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或雹或雨冰或水沍,尺餘連日不觧。台州雪深丈餘,民多凍死。[26]

天墮雪絲 编辑

宋欽宗靖康元年閏十一月大雪,盈三尺不止,天地晦冥。雪未下時,陰雲中先有雪絲,長數寸墮地。二年正月丁酉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鏡,行者不能定立。是月乙卯,車駕在青城,大雪數尺,人多死。[26]

雪連雷電虹霓 编辑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三月大雪。二十年二月庚戌始雷大雨雹、震雷大雨雪。既雷則不當雪,陰脅陽也,如魯隱公之九年。[25]

宋高宗紹興七年二月癸卯,先一夕雷後一日雪。按《晉書》:『雷以二月出方陽出發洩,明日便大雪皆失節之異。』又《春秋》以陰脅陽爲臣專權,時秦檜始大用,是其應也。三十一年春正月朔,風雷大雨雪,侍御史汪徹言:『春秋魯隱公時大雨震電,繼以雨雪,孔子以八日之間再有大變,謹而書之。今一夕之間,二異交至,陰盛也。今臣下無姦萌,戚屬無乖刺,而又無女謁之私意者,殆爲夷狄乎?願陛下飭大臣常謹於邊備也。』[26]

元順帝之世,雪中雷電自至正至庚巳後屢屢見之,蓋陰陽差舛之氣異乎常也。辛亥春,其變輕。癸丑春正月十一日,雷而大雪者凡三四日,又其甚也。[27][8]

元至正戊戌十二月朔雨雪,東方有赤虹。[27][8]

天雨赤雪 编辑

晉武帝太康七年十月,河陰雨赤雪三頃,此赤祥也。是後四載而帝崩,王室遂亂。[24]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正月甲戌,雨赤雪於京師。[25][23]

宋仁宗慶曆三年十二月,河北雨赤雪,諫官孫甫上疏言:『赤雪者,赤𤯝也,人君舒緩之應也。天地災變固無虛應,陛下救舒緩之失,莫若自主威福。』時出英斷,以攝姦邪,此應天下之實也。周氏曰:『陰陽之道,順則爲常,變則爲異。夫雪本白其常色也,雪而赤焉則變,常而異矣。』仁宗能納孫甫之言,益加惕勵,則庶乎其可耳。蓋降災雖在乎天,彌災則在乎君,後世之有天下者不可不勉於爲善也。[26][47]

天雨黑雪 编辑

元順帝至正乙未冬,湖廣雪黑雪。是時倪文俊陷湖廣,威順王妃及子女皆爲所擄。其後諸子皆爲所殺。[27][8]

天雨黃黑雪 编辑

唐德宗貞元二年正月,大雨雪,平地深尺餘,雪中有黃黑色,狀如浮埃。[25][23]

雪作異味 编辑

拾遺記》稱:『嵰州天降甜雪,西王母以獻周穆王。』[36]

唐昭宗天復三年三月,浙西大雪,平地三尺餘。其氣如煙,味苦。[25]

雪作異聲 编辑

宋高宗紹興二十年十一月,建昌軍新城縣永安村風雪大作,夜半若數百千人行聲,語笑歌哭,雜擾匆遽而凝寒陰黑,咫尺莫辨,窺之無所覩。明旦雪深,有人畜鳥獸跡,流血汙染十餘里,入山乃絕近。[26][23]

编辑

瑞露異名 编辑

五色露 编辑

東方朔曰:『臣至東極,游極雲之地。』漢武帝問曰:『何謂吉雲?』朔曰:『其國常以雲氣占吉兇。若有吉事則滿空雲起五色照人,着於草樹皆成五色露珠,味甚甘。』帝曰:『吉雲五色露可得否?』朔曰:『可。』乃東走,至夕還,得玄黃青露,盛以青琉璃,各受五合以獻。帝遍賜群臣,得嘗者老者皆少,疾者皆愈。[48]

甘露 编辑

晉中興書曰:『甘露者,仁澤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飴,一名天酒。』

東方朔《神異經》曰:『西北海外有人長二千里,兩腳中間相去千里,腹圍一千餘里。但日飲天酒五斗。』張華注曰:『天酒,甘露也。』

帝嚳時,有丹丘國獻瑪瑙甕以盛甘露。舜移寶露甕於零陵,東方朔作寶甕銘曰:『寶露起於露臺,祥風生于月館。』[37]

姑射之山有神人焉,不食五穀,吸風飲露。[49]

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善語國。常羣飛往日下自曝,身熱乃歸,飲丹露爲漿。丹露者,日初出有露汁如朱也。[48]

崑崙山有甘露,望之色如丹,着草木則皎然如霜雪,寶器盛之如飴,人君聖德則下。[37]

國朝成化庚寅春,甘露降於齋壇松柏。時上親郊御齋宫,取以賜百官。予時署翰林院,進《甘露頌》,蓋彭純道所命也。然是瑞實兆今上之在娠,至秋孟朏乃誕。自古聖帝明王之降生不偶,蓋必有禎祥之兆於先,而非人所预知也,况今上實太平天子,天意固有在矣。[3]

栢露 编辑

弘農鄧紹八月旦入萊山採葯,見一童子執五采囊求栢葉上露,皆如珠滿棗中。問之,答云:『赤松子先生取之明目。』言終便失所在。人常以八月旦作囊相遺是也。[50]

编辑

歷代異霧 编辑

黃霧 编辑

漢成帝建始元年夏四月,黃霧四塞。是時王氏五侯俱封,陰盛侵陽之氣也。

王莽天鳳元年六月,黃霧四塞,劉氏曰:『五侯之封也,黃霧四塞;莽之將敗也,亦黃霧四塞。霧,惡氣也,王氏蓋以是終焉。』[22][47]

晉元帝太興四年八月,黃霧四塞,埃氣蔽天。

明帝太寧元年正月癸巳,黃霧四塞。 二月,又黃霧四塞,是時王敦擅權,謀逆愈甚。

孝武太元八年二月癸未,黃霧四塞。是時道子專政,親近佞人,朝綱方替。

安帝元興元年二月甲申朔,黃霧昏濁。是時桓玄逆謀之應。[24]

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十二月戊辰,黃霧四塞。次年春,元凶劭弒逆。[32]

晉高祖天福八年正月丙戍,黃霧四塞。[51]

國朝嘉靖二十一年,天雨黄雾,行人眉髮耳鼻皆滿。[52]

黑霧 编辑

晉懷帝永嘉五年十二月,黑霧四塞,帝尋淪陷王室丘墟是其應也。

愍帝建興二年正月己巳朔,黑霧著人如墨,連夜五日乃止,此近墨祥也。其四年,帝降劉曜。

宋欽宗靖康二年正月,大風霾,黑霧四塞。是年四月,金人以二帝及后妃、太監、宗戚三千人北去。[26]

元順帝元統二年正月朔,眾官雲集,忽聞燔柴煙氣,既而黑霧四塞,咫尺不辨,腥穢逼人,逾時方息。及午,驟雨隨至霑洒,堊牆及衣裳皆赤,蓋兼雨血也。

至正乙未年三月三日,黑霧四塞,日暗無光。是年六月二十日,賊陷州縣大掠。[27][8]

赤霧 编辑

唐敬宗寶曆元年十二月乙酉夜,有赤霧起,須臾遍天。霧上赤氣或深或淺,久而乃散。

僖宗中和二年七月丙午,西北方霧起,色赤如絳,際天。[25]

宋神宗熙寧二年十一月,每夕有霧起,色赤如火,至人定乃滅。[26]

白霧 编辑

曲江縣有銀山,常多白霧。[53]

唐高宗調露元年十一月壬午,秦州神亭治北白霧忽起,如日初曜,有白鹿、白狼見,近白祥也。[25][23]

國朝成化六年二月,象山縣天雨白雾,山林草木行人鬚眉皆白,數日乃止。[52]

晝霧 编辑

唐玄宗天寶中,晝霧昏暗,十步外不見人,是謂晝昏,未幾有祿山之變。[54]

元順帝至正十七年秋七月,大都晝霧,自旦至午,昏暝不辨人物,如是者旬有五日。[27]

霧分州界 编辑

青石山在重慶府合州西四十里,昔巴蜀爭界,久而不決。漢高帝八年,一朝密霧,石爲之裂,自上及下,破處直若繩引,於是州界始判。[4]

霧隨神道 编辑

玄女降霧 编辑

蚩尤兄弟八十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不食五穀,陷沙吞石,不用帝命,作五虐之刑,以害黎庶。黃帝將兵擊之,即與蚩尤大戰於𣵠鹿之野。蚩尤作百里大霧彌三日,帝之軍人皆迷惑,九戰不勝。黃帝歸於泰山三日三夜,既而感天霧冥冥,有一婦人下降,人首鳥身。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九天玄女也,有疑問之。』帝曰:『蚩尤暴人殘物,小子欲一戰必勝也。』玄女教帝三宮祕略、五音權謀、陰陽之術,又傳《陰符經》三百言,帝佩服之,遂滅蚩尤。帝令畫蚩尤之形於旗上,以厭邪魅,名蚩尤旗。[55][56]

神人行霧 编辑

安成縣人有謝𢊬者,出行而歸。路中忽遇雲霧,中有一人,乘龜而行。𢊬知神人,拜請求隨去,神人曰:『汝無仙骨,不得去也。』[57]

仙靈隱霧 编辑

樂巴爲尚書。忽一日,天大霧,對坐不相見,失巴所在。尋問之,巴其日還成都。[58]

道術作霧 编辑

河南張楷,字公超,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學其術者填塞如市,故云霧市。時關西人裴優亦能作三里霧,自以爲不如,往從學之,楷避不見。[59]

龍蛇騰霧 编辑

螣蛇游霧 编辑

螣蛇,龍類也,一名神蛇,亦曰靈蛇。雄鳴於上風,雌鳴於下風,而風化能興雲霧而游其中。[60]

螣蛇游霧,飛龍乘雲,雲罷霧除,與蚯蚓同失所乘故也。螣蛇能騰蟲之自勝者也。[61]

螣蛇無足而飛。[62]

编辑

虹異徵應 编辑

虹征聖瑞 编辑

孔子作《春秋》製《孝經》既成,齋戒向北辰而拜,告備於天。有赤虹,自上而下,化爲黃玉,長三尺,上有刻文,孔子拜而受之。[63]

虹應機祥 编辑

荊軻慕燕丹之義,與之謀刺秦王,精誠感天,白虹貫日。[39][64]

唐睢謂秦王曰:『聶政刺韓傀,白虹貫日。』[65]

漢昭帝元鳳元年八月,上官桀謀廢帝迎立燕王,令羣臣皆裝。是時天雨虹下,屬宮中飲井井水竭,已而桀等伏誅。[22][66]

晉懷帝永嘉二年二月癸卯,白虹貫日,青黃暈五重。占曰:『近臣爲亂,諸侯有反者。虹五色迭至照於宮殿,有兵革之事。有國者,受其祥夭,下有兵破,亡其地。』明年,司馬越暴蔑人主,劉聰破京都,帝蒙塵於冦庭。[24]

虹化人物 编辑

虹化女子 编辑

後魏明帝正光二年夏六月,首陽山中有晚虹下飲於溪泉,有樵人陽萬於嶺下見之,良久化爲女子,年如十六七,異之,問不言,乃告蒲津戍將宇文顯,取之以聞明帝。召入宮,見其貌姝美,問云:『我天女也,暫降人間。』帝欲逼幸,而色甚難,復令左右擁抱。聲如鍾磬,化爲虹而上天。[67]

虹化丈夫 编辑

廬陵巴丘人陳濟爲州吏,其婦秦在家,一丈夫長大端正,着絳碧袍衫,色炫耀來從之,後常相期於一山澗,至於一寢處,不覺有人,道相感接,如是積年。村人觀其所至,輙有虹見。秦至水側,丈夫有金瓶引水,共飲後遂有身。生而如人,多肉濟假。還秦懼見之,內於盆中丈夫云:『兒小未可得,我去自衣』即以絳囊盛時出,與乳之時輙風雨。鄰人見虹下其庭,丈夫復少,時將兒去,人見二虹出其家,數年而來省母。後秦適田見二虹於澗,須臾見丈夫云:『是我,無所畏。』從此乃絕。[68]

夫婦化虹 编辑

古者有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俗呼爲美人虹。[69]

楊泉大同府朔州,嘗有鯉魚化虹之異。[4]

蝦蟇吐虹 编辑

越中有道士陸國賓者,曉乘舟出見白虹跨水甚近,及至,其所見蝦蟇如蓑笠,大白氣從口中出,即跳入水,虹亦不見。

虹見異常 编辑

虹飛集城 编辑

漢武帝東游東萊,臨大海,是歲有虹氣蒼黃,若飛鳥集城陽宮上。[22][66]

虹蜺晝見 编辑

靈帝光和元年,虹晝見于嘉德殿前,楊賜曰:『虹,妖邪所生,不正之象也。』[70]

中平元年七月,虹晝見御坐玉堂後、前庭中,其色青赤。[22]

虹蜺夜見 编辑

晉安帝義熙二年七月夜,彩虹出西方,蔽月。[71]

劉義慶在廣陵,夜而白虹貫城,野𪊦入府,心甚惡之,因自陳求還。[72]

虹見霧中 编辑

晉高祖天福九年正月乙未,大霧中二白虹相偶。四月庚戌,大霧中有蒼白二虹。

末帝開運元年正月乙未,大霧中有白虹相偶。占者云:『海滛所興,其將有戰。』時帝在澶州,與契丹相守。[51]

虹見城上 编辑

周武帝建德四年十月癸亥,帝率眾攻晉州。是日虹見晉州城上,首向南,尾入紫宮中,占曰:『天下兵戰流血。』至六年正月平齊。[73]

虹下城門 编辑

唐高祖武德初,隋將堯君素守蒲州,有白虹下城中。[25]

高宗永隆元年六月戊子,虹蜺亙天。蜺者,斗之精,占曰:『后妃陰脅王者。』又曰:『五色疊至,照於宮殿,有兵。』[25]

延和元年六月,幽州都督孫佺帥兵襲奚,將入賊境,有白虹垂頭於軍門,占曰:『其下流血。』[25]

肅宗至德二年正月丙子,南陽夜有白虹西上,亙百餘丈。[25]

憲宗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有白虹闊五尺,東西亙天。[25]

懿宗咸通元年七月己酉朔,白虹橫亙西方。[25]

昭宗天復三年三月庚申,有曲虹在日西北。[25]

宋孝宗淳熙元年十月戊寅,東北方生曲虹。二年十月庚辰,東南方生青赤黃蹶紅。[26]

元文宗至順三年夏,白虹並日而出,其長竟天。[27]

虹蜺飲食 编辑

虹飲釡鬲 编辑

晉義熙初,晉陵薛願有虹飲其釡鬲,須臾噏響便竭。願輦酒灌之,隨投隨竭,即吐金滿器,於是災弊日祛而豐富歲臻。[69]

虹飲水泉 编辑

永正二年,彩虹入潤州大將張子良宅。初入飲漿水,盡又入井飲之,此與飲釡得金者類也。[36]

虹飲巖在四川順慶府渠縣治西,其形類亭,上有滴水,下有石臼,大如杯盂。盛之,日出時有虹影映巖下因名。[4]

虹飲溪澗 编辑

世傳虹能入溪澗飲水,信然。熙寧中,予使契丹,至其極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帳,是時新雨霽,見虹下帳前澗中,予與同職扣澗觀之,虹兩頭皆垂澗中。使人過澗,隔虹對立,相去數丈,中間如隔綃𭮹,自西望東則見,蓋夕虹也。立澗之東,西望則爲日所鑠,都無所覩,久之稍稍正東,踰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復見之,孫彥先云:『虹,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74]

虹飲宮池 编辑

故越王無諸舊宮上有大杉樹,空中可坐十餘人。越人夏世隆高尚不仕,常之故宮,因雨霽欲暮斷,虹飲於宮池,漸漸縮小,化爲男子,着黃赤紫之間衣而入樹,良久不出。世隆怪異,乃召鄰之年少十數人往視之,見男子爲大赤虵盤繞。眾懼不敢逼,而少年遙擲瓦礫。聞樹中有聲極異,如女人之哭。須臾,雲霧不相見,又聞隱隱如遠雷之聲,俄有一彩龍與赤鵠飛去。及曉,世隆往觀之,見樹中紫蛇皮及五色蛟皮,欲取以歸,有火生樹中,樹焚蕩殆盡。吳景帝永安三年七月也。[75]

白虹飲粥 编辑

宋長沙王道鄰子義慶在廣陵臥疾食粥次,忽有白虹入室,就飲其粥,義慶擲器於階,遂作風雨,聲振於庭戶,良久不見。[76]

虹吸飲食 编辑

唐韋臯鎮蜀,嘗與賓客從事十餘人宴。郡西亭暴風雨,俄頃而霽方就食。忽虹蜺自空而下直入庭,垂首於筵,韋與賓皆悸而退,遂吸其飲食。且盡,首似驢,霏然若晴霞狀,紅碧相靄,虛空五色,四視左右良久而方去。公懼且惡之,遂罷宴。時故河南少尹豆盧署客於蜀,亦列坐,因起曰:『公何爲色憂乎?』曰:『吾聞虹蜺者,妖滲之氣。今宴方酣,而滲氣止吾筵,豈非怪之甚者乎?吾竊懼此。』署曰:『真天下祥符也!固不爲人之怪耳。夫虹蜺,天使也,降於邪則爲戾,降於正則爲祥,理宜然矣。公正人也,是宜爲慶爲祥,敢以前賀?』於是具以帛书其語,而獻公覽而喜。後旬餘,有詔就拜中書令。[77]

编辑

歷代雨雹 编辑

漢時雨雹 编辑

漢文帝後元年雨雹如桃李,深三尺。[78]

景帝二年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三尺。中元年四月,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三年,河西大雨雹如杯棬,大者如斗,殺畜產雉兔,折樹木。[79]

武帝元封三年冬,雷電雨雹,大如馬頭。宣帝地節四年五月,山陽、濟陰雨雹,如雞子,深二尺五寸,殺人,飛鳥皆死。是年七月,霍氏謀反伏誅,夷其族,皇后霍氏廢。[80]

成帝河平二年夏,楚國雨雹,大如斧。[22]

安帝元初四年六月戊辰,郡國三雨雹,大如杅杯及雞子,殺六畜,京房占曰:『夏雨雹,天下兵大作。』延光元年四月,河西大雨雹,如斗,帝以問孔季彥,對曰:『此陰乘陽之微故也。又貴臣擅權,母后黨盛,陛下宜修聖德。』慮此二者也。[22]

桓帝延熹七年五月己丑,京都雨雹。是時皇后鄧氏僣侈驕恣專幸,明年廢,以憂死,其家皆誅。[22]

晉時雨雹 编辑

晉武帝太康元年四月,河南、河內、河東、魏郡、弘農雨雹,傷麥豆。是月庚午,畿內縣二及東平范縣雨雹。癸酉,畿內縣五又雨雹。五月,東平、平陽、上黨、雁門、濟南雨雹,傷禾麥、二豆。是時王濬有大功,而權戚互加陷抑,帝從容不斷,陰脅陽之應也。[24]

惠帝元康三年四月,滎陽雨雹。六月,弘農、湖城、華陰又雨雹,深三尺。時賈后兇潑專恣,與春秋魯桓公夫人同事,陰氣盛也。[24]

元帝太興二年三月丁未,成都風雹殺人。後二年,周顗等遇害,是陽施不下通也。[24]

穆帝永和五年六月,臨漳暴風雷電,雨雹大如升。[24]

安帝隆安三年四月,江陵雨雹。 [24]

唐時雨雹 编辑

唐高宗咸亨二年四月戊子,大雨雹震電,大風折木,落則天門鴟尾三。先儒以爲:『雹者,陰脅陽也。』又曰:『人君惡聞其過,抑賢用邪,則雹與雨俱;信讒殺無罪,則雹下毀瓦,破車殺牛馬。』[25]

中宗神龍元年四月壬子,雍州同官縣大雨雹,殺烏獸。[25]

文宗開成五年六月,濮州雨雹如拳,殺人三十六,牛馬甚眾。[25]

僖宗廣明元年四月甲申,汝州大風雨,雹如杯。東都有雲起,大風隨之。長夏門內表道古槐樹自拔者十五六,宮殿鴟尾皆落,鳥獸殪於川澤。[25]

宋時雨雹 编辑

宋太宗淳化元年六月,許州大風雹,壞軍營民舍千一百五十六區。單州魚臺縣風雹,害稼。[26]

真宗天禧元年九月,鎮戎軍彭城寨風雹,害民田八百餘頃。[26]

徽宗政和七年六月,京師大雨雹,皆如拳,或如一升器,幾雨時而止。[26]

高宗紹興五年十月丁未,秀州華亭風雷雨雹激射,疾於箭彈,壞舟覆屋。[26]

孝宗隆興二年二月丁丑,雹與霰俱。劉向以爲:『雹,陰脅陽;霰,陽薄陰也。』[26]

光宗紹熙二年二月庚寅朔,建寧府大風雨雹,仆屋殺人。三月癸酉,又大風雨雹,大如桃實,平地盈尺,壞城廓民舍七百餘家、鄉落四千三百餘家,禾苗不殖,桑麻種麥蔬果皆損。溫州瑞安亦如之,壞屋殺人尤眾。[26]

寧宗慶元三年四月乙丑,雨雹大如杯,破瓦殺燕雀。[26]

元時雨雹 编辑

元成宗大德五年秋七月戊戍,晝晦,暴風起東北,雨雹兼發,江湖汎溢,東起通泰、崇明,西盡真州,民被災傷者不可勝記。詔以米八萬七千餘石賑之。

順帝至正二十年,太原雨雹,大如數斗器,牛馬多死。是時天下大亂,丞相孛羅稱兵犯闕,欲廢高麗氏太子而立雍吉剌所生幼子。高麗后奔滄州,太子奔太原,王保保舉兵誅孛羅,太子復位,雍吉剌皇后以憂死。。[8]

國朝雨雹 编辑

正德十一年九月,武宗幸陽和城。二十七日方立冬,天雨冰雹,軍士有死者。及夜,又有星墜之異。明日,駕回大同。又明日,達賊以眾圍陽和。向無二異,上意未遽回也。乃知天心之仁愛矣。[81]

嘉靖戊戌四月八日未刻,吳城風雨暴作,雨冰雹,其大如李,中有一眼,而四圍皆紋。時菜麥已成,大戕其半。西陽山一境其大如斗,途人不及抵室,或有碎其額劈其耳而死者。余詰耆老,云自生平以來未之見也。[13]

古今異雹 编辑

異人流銅雹 编辑

有大人生於北邊,偃臥於野。其高如山頂,腳成谷,橫身塞川。人若近視即有尖銅雹擊之,注曰:『惟可遙看,不可到下,到下則雷霆流銅鐵之丸擊人。』[82]

天雨大雹 编辑

唐昭宗天祐初,楊汀在彭城避暑於佛寺,雨雹方甚,忽聞大聲震地,走視門外,乃下一大雹於街中,其高廣與寺樓等,入地可丈餘。頃之雨止,則炎風赫日,經月則雹乃消盡。[15]

天雨異雹 编辑

宋神宗熙寧中,河州雨雹,大者如雞卵,小者如蓮芡,悉如人頭,耳目口鼻皆具,無異鐫刻。次年王師平河州,蕃戎授首者甚眾,豈克勝之符豫告耶?[17]

元順帝至元四年夏四月,帝如上都,暮至八里塘,雨雹大如拳,其狀有小兒、環玦、獅、象、龍、龜之形。[27]

人事感雹 编辑

孝行感風雹 编辑

王崇丁父憂,哀毀過禮。是年夏風雹,所經處禽獸暴死,草木摧折。至崇田畔,風雹便止,禾麥十頃竟無損落。及過崇地,風雹如初,咸稱孝行所感。[83]

異政感風雹 编辑

梁開平間,錢元懿判婺州有異政。州每歲四月輙有風雹爲怪,壞民廬舍。元懿至,風雹自山南過,人皆異之。[51][4]

惡逆致雷雹 编辑

晉永和五年夏四月,趙主石虎卒,太子世立。其兄遵弒之,及太后劉氏而自立,於是鄴中大風拔樹,震雷雨雹大如斗,太武、暉華殿災及諸門觀閣蕩然無餘。金石皆盡,火月餘乃滅。十一月,遵爲石鑒所殺。[24]

稔惡致風雹 编辑

平江常熟縣之東南,地名直塘,去城百餘里。宋時有富民張三八翁,用機械起家,其子曰五三,將仕,尤稔惡黷貨。淳熙元年,有一客立約糴米五百斛,价已定,又欲斗增二十錢,客不可,遂沒其定議之值。客抑鬱不得伸,但舉手加額告天而已。時五月十三日,天清無雲,午後大風忽從西北起,陰霾蔽空,雨雹傾注,風聲吼怒甚於雷霆。張氏倉稟帑庫所貯錢米萬計,掃蕩無一存,所居大屋揭去數里外,合抱之木盡拔,典質金帛在櫃隨風飛轉於半空中,不知所屆。常所用斗大小各不同,凡十有三等,悉列門外,若明以告人者。將仕驚怖之際,一木墮於旁,折其臂,此以匹夫之冤逢天威怒,致禍若此,可不戒哉![12]

编辑

歷代異冰 编辑

雨木冰 编辑

春秋成公十六年正月,雨木冰。劉歆以爲:『上陽施不下通,下陰施不上達,故雨而木爲之。水零氣寒,木不曲直也。』劉向以爲:『冰者,陰之盛而水之滯也。木者,少陽,貴臣卿大夫之象也。此人將有害則陰氣脅木,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何休曰:『木者少陽,幼君大臣之象。冰者凝陰,兵之類也。君臣將執於兵之徵。』未幾而有沙隨苕丘之事。(是年秋,公會晉侯於沙隨,不見公。九月,晉人執季孫行父,舍之於苕丘。)天人之際,休咎之應,焉可誣也?而欲盡廢五行傳亦過矣。

魏文帝黃初六年正月,雨木冰。是年六月,利成郡兵,蔡方殺太守徐質,㨿郡反。太守,古諸侯貴臣,有害之應也。又木冰一名木介,甲兵之象,是歲既討蔡方,又帝自將舟師征吳,卒十餘萬,連旌數百里,臨江觀兵是其應也。[84]

晉元帝太興三年二月辛未,雨木冰,後周顗等遇害,陽施不下通也。

孝武太元十四年十二月乙巳,雨木冰。明年,王恭、庾楷、殷仲堪居外藩,與王國等構怨,終同夷滅。[24]

齊後主武平元年冬,雨木冰。明年二月,又雨木冰。時錄尚書事和士開專政,琅琊王儼矯詔殺之,儼亦尋見殺。六年七月,頻歲雨木冰,其年周師入晉陽。[40]

唐高宗永徽二年十一月甲申,陰霧凝凍封樹木,數日不解。麟德元年十二月癸酉紛霧,終日不解。甲戌,雨木冰。儀鳳三年十一月亦如之。[25]

江水冰 编辑

宋太宗雍熙二年十二月,南康軍大雨雪,厚三尺。江水冰 ,合可勝重載。周氏曰:『大雨雪者,陰沴之發。江水冰者,陰氣之凝。陰陽運動有常而無忒,今陰失節而陰氣縱,西夏之變兆而契丹之抗萌矣。』[26][47]

海水冰 编辑

晉慕容晃上書言:『正月十二日,躬征平郭遠假,陛下天地之威,將士竭命精誠感靈,海結冰凌,遂得行海中三百餘里,因而致勝。臣問故老,初無海冰之歲。』[24]

唐穆宗長慶元年二月,海州海水冰,南北二百里,東望無際。[25][31]

井水冰 编辑

漢靈帝光和六年冬,北海、東萊、瑯琊井冰,厚丈餘。[59]

陵雲臺有冰井,盛暑常冰。戴延之以六月取冰,持去經日猶堅。[85]

汴下冰龜 编辑

宋高宗紹興八年五月,汴都太康縣一夕大雷雨,下冰龜,亙數十里。隨大小皆龜形,首足卦文皆具。龜猶歸也,龜又介物兵象也,冰有消釋之象,此汴京將復歸而釋兵也。時秦檜主和議罷兵,自是神州陸沉。[26][86]

河冰僵立 编辑

國朝正德中,文安縣河水忽僵立。是日天大寒,遂凍爲柱,高圍俱五丈,中空而旁冗。數日,流賊過縣,鄉民入冗中避之,賴以全者多,亦前史罕見也。[87]

洮河冰彈 编辑

洮河在陝西洮州衛城南三十五里,東流入岷州衛界,每初冬,水凝凍,圓如彈子,蔽水而下。俗呼爲彈子凌。[4]

冰結成花 编辑

水冰成花 编辑

唐文宗開成間,河陽黃魚池冰作花,如纈。[21]

昭宗景福中,滄州城塹中冰有紋,如畫大樹,華葉芬敷。時人以爲地當有兵難,近華孽也。[88]

晉後主開運二年正月,東京封丘門外壕內冰上有文,若大樹,華葉芬敷之狀,相連數十株,宛如圖畫。[51]

宋真宗景德元年二月,保順軍城壕冰隱起文,爲桃李華,雜人物之狀。大中祥符九年正月,霸州渠冰有文,如茶葩狀。

仁宗慶曆中,京師集禧觀渠中冰紋皆成花果林木。[26]

元順帝至正十四年春正月,汴梁城壕及汴河冰,上皆成五彩花草如繪畫,三日方解。[27]

樹冰成花 编辑

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乙巳二月二十三日,汴京雨着木上凝結成冰,狀如樓閣、人物、冠帶、鳥獸、卉木,百態具備,殆非人工。高林大樹,珠葆羽幢,彌望不絕,凡五日始解。又十日復冰,自汴至中濼皆然。不一歲,汴京失守。[89]

瓦冰成花 编辑

宋神宗元豐末,予到秀州見人家屋瓦上水皆成花,每瓦一枝,正如畫家所謂折枝。有大花似牡丹、芍葯者,細花如海棠、萱草輩者,皆有枝葉,無毫髮不具。殆氣化生成,雖巧筆不能爲之。以紙塌之,無異石刻。[17]

陳襄知陳州,濬滿以洩水患,州人賴之。忽州中屋瓦冰,文皆作鳥獸、花果狀。屬官請以瑞奏,襄曰:『此非瑞,但有此異不可不奏。』人以爲知大體。熙寧初,召知諫院,遷直學士。[26][4]

孝宗淳熙初,秀州呂氏家冰瓦有文,樓、觀、車、馬、人、物、並蒂芙蓉、重𦭹、牡丹、長春、萱草、藤蘿經日不釋,亦花櫱類也。[26][4]

罐冰成花 编辑

宋高宗紹興七年十二月,中書門下省檢正官張宗元出撫淮西軍,寓家建康府,盆冰有文如畫,佳卉茂木,華葉芬敷,日易以水變趣奇出,盡春暉乃止,近華櫱也。說曰:『其地當有兵難。』[26]

宋宣義郎萬延之,錢塘南新人,嘉祐庚子中劉輝榜乙科釋褐。性素剛不能屈曲州縣,中年拂衣而歸,從居餘杭,行視苕霅陂澤,可爲田者。即市之,遇歲連旱,田圍大成,歲收租入數盈萬斛。常語人曰:『吾以萬爲氏,至此至矣。』即營建大第爲終焉之計。家畜一瓦罐,蓋初赴銓時,遇都下銅禁甚嚴,因以十錢市之以代沃盥之用。時當凝寒,注湯頮面,既覆罐出水而有餘,水留罐成凝結冰,視之桃花一枝也。眾人觀異之,以爲偶然耳,明日用之則又成開頭牡丹一枝,次日又成寒林滿罐,水村竹屋,斷鴻翹鷺,宛如圖畫遠近景者。日後以白金爲護,十襲而藏,遇凝寒時即預約客張宴以賞之,未嘗有一日同者。前後不能盡紀,余與賞集數矣。最後異者,上皇登極而致仕官,例遷一秩。萬遷宣德郎勅下之日,适其始生之晨,親客畢集。是日復大寒,設罐當席即凝冰成象,則一山石上坐一老人,龜鶴在側,如所畫壽星之像。觀者莫不咨嗟歎,以爲器出於陶,革於凡火,初非五行精氣所鍾,而變異若此竟莫有能言其理者。然萬氏自得罐之後,雖復資用饒給,其剝下益甚,後有誘其子結婚副車王晉卿家,費用幾二万緡而娶其孫女,奏補三班借職。延之死,三班亦既入鬼錄,餘資爲王氏席捲而歸,二子日就淪替,今至寄食於人,眾始悟萬氏之富如冰花在玩,非堅久之祥也,後歸蔡京家云。[90]

外夷異冰 编辑

外夷異冰 编辑

北方有層冰萬里,厚百丈。[91]

胡貉之地,積陰之處,木皮三寸,冰厚六尺。[22]

高麗以北,別名十八,華言連五城也。罪人之流奴兒干者必經於此。其地極寒,海自八月冰,自八月即合, 至明年四五月方解。人行其上,如履平地。[89]

參考 编辑

  1. 錄異記
  2. ^ 2.0 2.1 宣室志
  3. ^ 3.0 3.1 3.2 瑣綴錄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一統志
  5. 荊州記
  6. 都玄敬《遊名山記
  7. 步里客談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草木子
  9. ^ 9.0 9.1 9.2 9.3 寧波志
  10. 都公譚纂
  11. ^ 11.0 11.1 七脩類稿
  12. ^ 12.0 12.1 12.2 夷堅志
  13. ^ 13.0 13.1 13.2 13.3 西樵野記
  14. 客座新聞
  15. ^ 15.0 15.1 稽神錄
  16. 太平廣記
  17. ^ 17.0 17.1 17.2 筆談
  18. 都公遊善權洞記
  19. 國史
  20. 廣異記
  21. ^ 21.0 21.1 21.2 酉陽雜俎
  22.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22.18 漢書
  23. ^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23.12 23.13 23.14 23.15 23.16 通考
  24. ^ 24.00 24.01 24.02 24.03 24.04 24.05 24.06 24.07 24.08 24.09 24.10 24.11 24.12 24.13 24.14 24.15 24.16 24.17 24.18 24.19 24.20 24.21 晉書
  25.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25.10 25.11 25.12 25.13 25.14 25.15 25.16 25.17 25.18 25.19 25.20 25.21 25.22 25.23 25.24 25.25 25.26 25.27 25.28 25.29 唐書
  26. ^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26.06 26.07 26.08 26.09 26.10 26.11 26.12 26.13 26.14 26.15 26.16 26.17 26.18 26.19 26.20 26.21 26.22 26.23 26.24 26.25 26.26 26.27 宋史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元史
  28. 濯纓亭筆記
  29. 餘錄
  30. 淮南子
  31. ^ 31.0 31.1 事文類聚
  32. ^ 32.0 32.1 32.2 32.3 南史
  33. ^ 33.0 33.1 33.2 吳志
  34. ^ 34.0 34.1 春秋
  35. 陳書
  36. ^ 36.0 36.1 36.2 日格類鈔
  37. ^ 37.0 37.1 37.2 37.3 王子年拾遺記
  38. 本傳
  39. ^ 39.0 39.1 史記
  40. ^ 40.0 40.1 北史
  41. ^ 41.0 41.1 草木子餘錄
  42. ^ 42.0 42.1 裒談
  43. 通鑒
  44. 續編
  45. 西京雜記
  46. 齊書
  47. ^ 47.0 47.1 47.2 綱目
  48. ^ 48.0 48.1 洞冥記
  49. 莊子
  50. 續齊諧記
  51. ^ 51.0 51.1 51.2 51.3 五代史
  52. ^ 52.0 52.1 寧波郡志
  53. 湘州記
  54. 六怗
  55. 古今注
  56. 真仙道鑑
  57. 安成記
  58. 神仙傳
  59. ^ 59.0 59.1 後漢書
  60. 埤雅
  61. 慎子
  62. 荀子
  63. 搜神記
  64. 列士傳
  65. 戰國策
  66. ^ 66.0 66.1 初學記
  67. 窮經錄
  68. 神異傳
  69. ^ 69.0 69.1 異苑
  70. 漢書•楊賜傳
  71. 王韶之《晉紀
  72. 沈約《宋書
  73. 周書
  74. 沈括《筆談
  75. 東甌後記
  76. 獨異志
  77. 祥驗集
  78. 風俗通
  79. 孔叢子
  80. 本紀
  81. 餘冬藁
  82. 涼州異物志
  83. 北史•孝行傳
  84. 魏志
  85. 西征記
  86. 松漠紀聞
  87. 丹鉛要錄
  88. 長編
  89. ^ 89.0 89.1 輟耕錄
  90. 春渚紀聞
  91. 神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