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集解 (司馬遷, 四庫全書本)

史記集解 (司馬遷) 卷一



<史部,正史類,史記>欽定四庫全書
  御製重刻二十一史序
  七錄之目首列經史四庫因之史者輔經以垂訓者也尚書春秋內外傳尚矣司馬遷創為紀表書傳之體以成史記班固以下因之累朝載筆之人類皆嫺掌故貫舊聞旁羅博采以成信史後之述事考文者咸取徴焉朕既命校刋十三經注疏定本復念史為經翼監本亦日漸殘闕併勅校讐以廣刋布其辨譌別異是正為多卷末考證一視諸經之例明史先經告竣合之為二十二史煥乎冊府之大觀矣夫史以示勸懲昭法戒上下數千年治亂安危之故忠賢奸佞之實是非得失具可考見居今而知古鑒往以察來揚子雲曰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豈不在善讀者之能自得師也哉
  乾隆十二年二月朔

  御製讀史漢書有感
  兩人促膝語彼此不洩露所語竟誰𫝊而史以為據甚至惟一人心跡隱未吐祗恐他或知炳然乃𫝊後發潛信賴史紀訛亦屢屢盡信不如無不求甚解悟此皆非常人卓識有別具固逺不逮遷翻訾有抵捂後人復不逮而更妄非固嗚呼聖賢門卻成是非路










  御製讀史記隨筆
  遷史始自黃帝類皆網羅舊聞其世職卓才則備見於漢興以來諸紀載所謂千秋良史信無愧焉壬申秋獮塞上率以寅往哨鹿及晡罷圍虎帳幾餘輒快讀終卷因掇漢君臣事蹟闗於治亂者紀之他不復及畧分世代隨得即書不為詮次雲
  業定闗中治已周山河帯礪建諸劉小嫌何足傷親誼櫟釡翻為羮頡侯
  指示功人苐一宜所嘉更在舉宗隨鄼侯劍履登朝日可憶鮑生進䇿時
  善罵無妨仍好士一時割愛重鬚眉恢宏大度有如此豈係留侯計出竒
  借箸前籌纔數語漢家基業鞏千年趣銷趣刻如兒戲從善端知若轉圜
  販繒屠狗自嬰樊附驥恩流逮子孫摭拾成編端委具卻因他廣備為言
  三議堂堂建宋昌大橫吉兆應重光文休景飬培元氣何異周家或與康
  五利文成疊受封公孫纔見大人蹤惟應駕海神鞭石一節還教讓祖龍
  故衣獨步越丰姿俛泣低頭恨可知尹亦自饒真藻鑑禇先生論更堪思
  田竇相傾勢利闗灌夫引重為居間卻因杯酒媒深禍首䑕轅駒盡腆顔
  數竒受誡部書催豈大將軍特忌猜責簿刎身人盡惜殺降應悔有由來
  鈎弋雲陽遇暴風娥姁肇禍實無窮少孫漫許為賢聖豈是千秋定論公
  一文一質變相生陳粟相因露積贏黷武求仙平凖創炎劉治亂此分明


  御製讀史記文帝紀
  文帝信雲仁清靜以為治惻隱除肉刑民租每蠲賜此已足千古史貴𫝊正義而何司馬遷博載失精粹如雲慎夫人衣乃不曵地設誠敦樸儉銅山又何謂張武受金錢加賞使心愧癉惡盡若斯尚亷誰則勵觀其任復土毋乃有深意慨然歎史難寜雲責賢備










  御製讀漢文帝贊率題
  罷臺自屬敦勤儉記載寜無稍失真設使蜀山畧分賜早教衣蔽慎夫人













  御製讀史
  晏子為齊相駟馬駕髙軒旄旗夾兩途大蓋擁其前御者尚揚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意氣甚哆然乃其自不足深心在式轅智哉御者妻識之闚門間讀此可自警匪為嬰薦賢












  御製讀平原君𫝊
  公子稱㝡賢食客至數千髙樓臨民家躄者行盤跚美人忽臨見倩兮巧破顔明日躄者至謁君抗辭前願得笑者頭君哂未許焉舍人稍引去怪問始知然愛色而賤士誰肯相周旋爰斬美人頭謝罪自造門門下乃復來相傾文歇間卒得穎脫力定從自楚還一笑知何人其事況經年美人誠然乎胡乃致客還史公每好竒於斯見一斑








  御製詠史
  范叔因王稽奔秦號張祿使舍食草具嵗餘未見録言外觀俯仰稍以中其欲既信乃言深言行穰侯逐拜相受土封顯榮快衷曲微服紿須賈莝豆明示辱一飯徳既報睚眥怨亦復鄭安平雲叛河東守乃戮臨朝歎昭王辯計兩窘束蔡澤聞之來志匪同庸碌持粱刺齒肥四十三年足雄談悟應侯知止全身福罷相遂代之數月退何速二子蹟畧同因時互傾覆鄙哉勢利徒明鑒昭往牘







  御製詠史
  范叔困説力擔石乏自資夤縁事須賈客乗徔之齊牛酒不敢受賈聞猶怒私告相相亦怒折脇行刑笞佯死卷以簀乃得免禍危姓名易張祿伏匿恐人知幸得鄭安平薦剡歸王稽槖載避秦相待命復嵗餘上書慢言外觀王俯仰姿計行乃言深封侯不逾時微行諗須賈綈𫀆憐賜之御以入相府先入怪乆徯門下告之故肉袒謝罪遲三罪既庭數馬食縱以歸徳必償一飯怨亦報睚眥安平旋降趙王稽坐法誅蔡澤遂適秦相位竟奪其機謀誇百變時窮安能為是始還是終小智真火癡





  御製詠史
  戰國多説客秦漢風尚存茅焦感始皇鄒陽悟長君知心以説當秘訣韓吃論觸讋悅燕媼或嘉納牗言茍其盡忠欵詎在口給便帝堯斥嚚訟視子共驩倫












  御製讀季布𫝊
  季布無二諾豈非任俠士受辱不為羞猶曰欲信去聲已冒頓遺漢書謾言輕呂雉以有易所無主辱臣誼死髙後亦發怒議欲誅其使樊噲願橫行十萬兵足矣布曰噲可斬平城禍堪指惡言不足怒美言不足喜卑辭奉車駟無罪幸赦耳一時患固弭萬古羞難洗史遷乃韙之大失遵養㫖









  御製讀史記大宛𫝊
  大宛之跡見張騫去漢萬里俗耕田多善馬號天馬子屬邑七十餘城焉遷僅耳聞非目覩以今證古多訛𫝊哈薩克或康居是舊𫝊哈薩克為古大宛向已辨其非今考哈薩克不但無城郭與大宛異且其地當準噶爾西北兩面準噶爾為漢烏孫證以漢書烏孫西北與康居接之文則今哈薩克當為古康居也大宛則實安集延安集延北控蔥嶺其東與布魯特錯處漢書稱休循出蔥嶺西捐毒與蔥嶺屬西北皆當大宛按休循捐毐本塞種無城郭當即今布魯特又西北為安集延諸部皆有城郭土著與史記所言相合自當為古大宛地善馬率出哈薩克伊犁來鬻嵗數千哈薩克每嵗驅馬數千至伊犁以內地綢緞易之價亷而多得良馬詳見舊作及白居易隂山道樂府詩註安集延雖亦有馬素乏良騎來天閑且哈薩克無城郭安集延原村落連昔之大宛今鮮馬今哈薩克非大宛彼其漢事尚謬記何況異域懸天邊皇輿西域輯圖志一一徴實登諸篇但考古即誤於古平定凖部囬部以後分命大臣駐守其道里土俗衆皆熟悉且曽遣使測量是以皇輿西域圖志所載悉由核實惟考古仍不能不資史漢諸書而遷固輩記中國事尚不免失誣其言異域必更傳訛習誕今雖據為考證恐所訂究不足信耳斯之未信吾殷然
  御製讀伯夷列𫝊
  夷齊不食周粟蓋謂義不仕周受祿貧餓以終其身而死耳自司馬遷有採薇食之遂餓死首陽山之言而譙周古史考遂舉野婦之語以實之後世率謂夷齊果不食而餓餒以死夫夷齊大節固在不仕周而不在死與不死也而遷乃更舉顔淵盜跖之事謂天之報施善惡有或爽者夷齊之死有或怨者此則大謬而不可以不辨也蓋窮通夀夭人事之適然而善惡邪正天道之至公千載之下以夷齊顔淵為何如人以盜跖為何如人則夷齊之死固不怨使其怨當早食周粟而求生矣殺身成仁者豈皆怨乎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遷實未知此耳彼其犯國法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憤懣不堪怨天尤人謬論天道之是非是以遷之心為夷齊之心而夷齊必不若是也余故以為大謬而不可以不辨也


  御製讀史記儒林𫝊
  司馬遷曰周室衰而闗雎作王應麟撰玉海因引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周康王時頌聲作乎下闗雎作乎上習治也習治則傷始亂謂齊魯韓三家以為康王政衰之詩又引楊賜𫝊雲康王一朝晏起闗雎見㡬而作夫康王晏起不見扵經書是誤用宣王之事實之也齊魯韓三家之詩雖先出扵史記然總出扵夫子之後信三家不如信夫子子曰闗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誠王化之始豈有衰世之譏㢤司馬遷所云蓋指孔子傷周室衰㣲王道不行故即繼之曰論次詩書修起禮樂云云闗雎作者周南之首章即刪詩之義耳且如稱堯典可以貫全書則稱闗雎亦可以該全詩而於康王始衰乎何有況舉守成之善者必曰周有成康亦不見其有荒政也朱子謂詩𫝊直以為文王后妃時所作蓋本毛萇之義可謂具有卓識而未言三家之失扵𫝊訛茲故申而論之

  和碩和親王𢎞晝等上言等奉
  勅校刻二十一史告竣恭呈
  睿鑒等謹奉
  表恭
  進者伏以
  帝治綜百王宏啓汗青之簡
  皇圖軼三古重輝竹素之書
  大一統以垂庥遍蒐柱下
  錄千秋而作鑑悉發名山刻玉鏤瓊丕煥龍盤之寳字披雲撥霧聿新蠧落之殘編藝林氣蔚文昌冊府光騰奕䙫竊惟神聖𫝊心之要莫重於經帝王致治之規必詳於史識大識小始同出於一源記事記言後分標於四庫左氏因春秋之筆編年附經以存馬遷仿尚書之裁紀𫝊立史之局班范後出悉踵前規劉李代興必遵先路雖篇目或有增減而體例不致紛殊自史漢以及宋元効修明而若畫一凡專門名家之私著不入故府之藏集通鑑綱目而求詳必以正史為斷若十七史若廿一史各有成書為南監本為北監本舊稱佳刻然而校讐疎畧不獨魯魚亥豕之訛加以嵗月侵尋更多螙蝕蟲蠡之損以是郢書燕説貽誤丹青野乘稗官翻新梨棗不有精良秘本誰羅放失舊聞欽惟
  皇帝陛下
  學隆稽古
  道合𫝊心
  同文以式萬方彝倫攸敘
  執中而徧天下禮樂為昭由百世而等百王統歸定論自皇初以迄近古總攬宏猷莫不仰
  聖世之鴻規固已成
  盛朝之至治乃以圖書大備典訓咸昭既刻全經必羅諸史明朝史新已告竣具有成模舊唐書向者單行亦宜並列統雕二十二史以配一十三經承
  恩命以鳬趨引清班而雀躍善本
  頒從秘閣紛綸羣玉之編直廬密邇
  禁廷清切蕊珠之館然脂夕校月已窺簾砥墨晨書風為展頁喜値文林盛事渾忘素業辛勤唯是諸史考証之難較之羣經異同尤劇前史之後乗即後史之肇端南史之牽連亦北史之綴輯各人撰述自不必同互有淆訛豈無一是摘錄易滋繁冗辨正務在簡明積少而多由博歸約時呈
  欽定悉仰
  睿裁繙校之業㡬更梓繡之工日進經七年之寒暑次第成書合千古之典章完全插架鎔經兼之鑄史仰巨製於
  天章考古因以証今沐鴻功於
  大冶四海識先民矩矱萬年為後學津梁臣等學慙淹雅才謝宏通深思徃籍有闕文𫝊疑𫝊信猶恐校書如落葉旋掃旋生僅雲循覽數行未足効愚一得伏願
  瑤函啓瑞
  寶籙凝庥
  乗運㑹之光昌郅隆文教
  式典章之明備廣勵儒修損益因革順乎時懋建中和之極忠敬質文推其意長留淳古之風則至誠裕天下之經綸遠邁觀圖於河洛盛治羅古今之道法不煩刻玉於雲亭矣計校刻告竣二十一史共二千七百三十一卷六十五函謹奉
  表隨
  進以
  聞




  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和  碩  和  親  王𢎞 晝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張廷玉吏  部  右  侍  郎徳 齡兵  部  右  侍  郎王會汾國  子  監  祭  酒陸宗楷









  奉
  㫖開列校刻二十一史諸臣職名
  監理
  和  碩  和  親  王       𢎞 晝總閱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鄂爾泰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          張廷玉
  總裁
  原 任 經 筵 講 官 刑 部 尚 書張 照原  任  禮  部  右  侍  郎李清植兵   部   右   侍   郎王會汾原 任 刑 部 右 侍 郎勵宗萬國  子  監  祭  酒陸宗楷原 任 翰 林 院 侍 講 職 銜方 苞提調
  原任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陳 浩原任日講官起居注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朱良裘署日講官起居注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林蒲封翰  林  院  編  修孫人龍編校
  內閣學士 兼禮 部侍 郎沈德潛
  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裘曰修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董邦達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周長發原任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萬承蒼翰  林  院  侍  讀周玉章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齊召南
  日講官起居注司經局洗馬韓彥曾
  原 任 翰 林 院 編 修呉兆雯翰  林   院  編  修柏 謙翰  林   院  編  修張映斗翰  林   院  編  修潘乙震翰  林  院  編  修何其睿翰  林  院  編  修錢 𤦺翰  林  院  編  修李龍官翰  林  院  編  修朱 荃翰  林  院  編  修葉 酉翰  林  院   編  修姚 範原 任 翰 林 院 編 修杭世駿署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檢討郭肇鐄翰  林  院  檢  討萬松齡翰林院編修今任監察御史沈廷芳
  翰林院編修今任監察御史楊開鼎
  翰林院編修今任奉天錦州府知府金文淳宗  人   府  主  事王文清候補主事今任山西隰州直𨽻州知州王祖庚翰  林  院  待  詔盧明楷欽  天  監  博  士張永祚校錄
  貢            生廖名揚
  貢            生葉 環
  貢            生費應泰
  貢            生楊茂遷
  貢            生張 本
  貢            生王濟師
  貢            生王積光
  貢            生蕭 栴
  貢            生郭世璨
  貢            生龔元朱
  貢            生杜炳星
  貢            生曾尚渭監造
  內務府南苑郎中兼佐領加六級紀錄十八次雅爾岱內務府錢糧衙門郎中兼佐領加五級紀錄十三次永 保內務府錢糧衙門員外郎兼佐領紀錄一次永 忠內務府廣儲司司庫加一級紀錄三次三 格監  造  加     級李 保監  造  加     級姚文彬
  庫            掌尚 琮
  庫            掌亮 保
  庫            掌虎什泰
  庫            掌觀音保
  庫            掌常 福
  庫            掌高永仁
  執      事     人文殊保
  執      事     人佛 綸
  執      事     人彌勒保
  執      事     人金篤生
  執      事     人李延舜
  執      事     人保 慶
  執     事     人佛 綸
  執     事     人彌勒保
  執     事     人金篤生
  執     事     人李延舜
  執     事     人保 慶












  欽定四庫全書
  史記集解序
  裴駰索隱駰字龍駒河東聞喜人宋中郎外兵曹𠫵軍父松之字世期太中大夫注三國志宋書父子同𫝊正義裴駰採九經諸史並漢書音義及衆書之目而解史記故題史記集解序序緒也孫炎雲謂端緒也孔子作易卦子夏作詩序之義其來尚矣
  班固有言曰索隠固撰漢書作司馬遷𫝊評其作史記所採之書兼論其得失故裴駰此序先引之為說也按固字孟堅扶風人後漢明帝時仕至中䕶軍祖穉廣平太守父彪徐令續太史公書司馬遷正義字子長左馮翊人也漢武帝時為太史令撰史記百三十篇父談亦為太史令據左氏國語索隱仲尼作春秋經魯史左丘明作𫝊合三十篇故曰左氏𫝊國語亦丘明所撰上起周穆王下訖敬王其諸侯之事起魯莊公迄春秋末凡二十一篇采世本戰國策索隱劉向雲世本古史官明於古事者之所記也錄黃帝已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系謚名號凡十五篇也戰國策高誘雲六國時縱橫之說也一曰短長書亦曰國事劉向撰為三十三篇名曰戰國策按此是班固取其後名而書之非遷時已名戰國策述楚漢春秋索隱漢太中大夫楚人陸賈所撰記項氏與漢高祖初起及說恵文間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索隱武帝年號言太史公所記迄至武帝天漢之年也其言秦漢詳矣至於采經摭𫝊索隱按字書摭拾也音之赤反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捂索隱抵音丁禮反捂音吾故反抵者觸也捂亦斜相抵觸之名按今屋梁上斜柱是也斜觸謂之捂下觸謂之抵抵捂言其參差也以言彼此二文同出一家而自相垂亦其所渉獵者廣博貫穿經𫝊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已勤矣正義言作史記採經傳百家之事上下二千餘年此其甚勤於撰錄也又其是非頗繆於聖人索隱聖人謂周公孔子也言周孔之教皆宗儒尚徳今太史公乃先黃老崇勢利是繆於聖人正義太史公史記各顯六家之宗黃老道家之宗六經儒家之首序游俠則退處士述貨殖則崇勢利處士賤貧原憲非病夫作史之體務渉多時有國之規備陳臧否天人地理咸使該通而遷天縱之才述作無滯故異周孔之道班固詆之裴駰引序亦通人之蔽也而固作漢書與史記同者五十餘卷謹寫史記少加異者不弱即劣何更非駁史記乃是後士妄非前賢又史記五十二萬六千五百言敘二千四百一十三年事漢書八十一萬言敘二百二十五年事司馬遷引父致意班固父修而蔽之優劣可知矣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正義大道者皆稟乎自然不可稱道也道在天地之前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黃帝老子遵崇斯道故太史公論大道須先黃老而後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姦雄索隱游俠謂輕死重氣如荊軻豫讓之輩也游從也行也俠挾也持也言能相從遊行挾持之事又曰同是非曰俠正義姦雄姦滑雄豪之人述貨殖正義殖生也言貨物滋生也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正義趨利之人此其所蔽也正義此三者是司馬遷不達理也然自劉向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雄博極羣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索隱俚音里劉徳曰俚即鄙也崔浩雲世有鄙俚之語則俚亦野也謂詞不鄙樸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駰以為固之所言世稱其當正義駰音因當音丁浪反裴駰以班固所論司馬遷史記是非世人稱班固之言雖時有紕繆索隱紕音匹之反紕猶錯也亦作悂字書雲織者兩絲同齒曰悂繆亦與謬同實勒成一家正義雖有小紕繆實編勒成一家之書矣總其大較索隱較音角較猶略也則大較猶言大略也正義較明也信命世之宏才也索隱按孟子云五百年之間必有名世者趙岐曰名世次聖之才物來能名此言命者名也言賢人有名於世也宏才大才謂史遷考較此書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辯其實而世之惑者定彼從此是非相貿真偽舛雜正義貿音茂舛音昌轉反言世之迷惑淺識之人或定彼從此本更相貿易真偽雜亂不能辯其是非故中散大夫東莞徐廣研核衆本為作音義正義作音義十三卷裴駰為注散入百三十篇具列異同兼述訓解正義徐作音義具列異同之本兼述訓解釋也粗有所發明而殊恨省略索隱殊絶也左傳曰斬其木不殊言絶恨其所撰太省略也正義省音山景反聊以愚管小索隱按東方朔雲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皆喻也然此語本出莊子文今雲愚管者是駰謙言已愚陋管見所識不能逺大也增演徐氏正義演音羊善反増益也言裴駰更増益演徐氏之說采經𫝊百家並先儒之說正義採取也或取𫝊說採諸子百家兼取先儒之義先儒謂孔安國鄭𤣥服䖍賈逵等是也言百家廣其非一豫是有益悉皆抄內正義並採經𫝊之說有禆益史記盡抄內其中抄音楚交反刪其游辭取其要實正義刪音師顏反刪除也去經𫝊諸家浮游之辭取其精要之實或義在可疑則數家兼列正義兼列數家之說不同各有道理致生疑惑不敢偏棄故皆兼列漢書音義稱臣瓚者莫知姓氏索隱按即傅瓚而劉孝標以為於瓚非也據何法盛晉書於瓚以穆帝時為大將軍誅死不言有註漢書之事又其註漢書有引祿秩令及茂陵書然彼二書亡於西晉非於所見也必知是傅瓚者按穆天子𫝊目錄雲傅瓚為校書郎與荀朂同校定穆天子𫝊即當西晉之朝在於之前尚見茂陵等書又稱臣者以其職典秘書故也瓚音殘岸反今直雲瓚曰又都無姓名者但云漢書音義正義漢書音義中有全無姓名者裴氏注史記直雲漢書音義按大顏以為無名義今有六卷題雲孟康或雲服䖍蓋後所加皆非其實未詳指歸也時見微意有所裨補正義見音賢見反裨音卑又音頻移反裨益也裴氏雲時見已之微意亦有所補益也譬嘒星之繼朝陽索隱嘒微小貌也詩云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言衆無名微小之星各隨三心五噣出在東方亦能繼朝陽之光嘒音火彗反朝陽日也嘒星繼朝陽喻已淺薄而註史記也飛塵之集華嶽正義西嶽華山極高大裴氏自喻材藻輕小如飛塵之集華岳亦能成其高大管子云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華音故化反又如字以徐為本正義徐廣音義辨諸家異同故以徐為本也號曰集解未詳則闕弗敢臆說正義有未詳審之處則闕而弗論不敢以胷臆之見而妄為說也人心不同正義言人心既不同所見亦殊別也聞見異辭正義耳聞目見心意旣乖其辭所以各異也班氏所謂疏略抵捂者依違不悉辯也索隱裴氏言今或依違不復更辯明之也按周公世家敘𫝊曰依之違之周公綏之愧非胥臣之多聞索隱晉大夫臼季名曰胥臣按國語稱晉文公使趙衰為卿辭曰欒枝貞愼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又胥臣對文公黃帝二十五子及屯豫皆八等事是多聞也子產之愽物索隱鄭卿公孫僑字子產按左氏傳子產聘晉言晉侯之疾非實沈臺駘之祟乃說飲食哀樂及內官不及同姓反則能生疾晉侯聞子產之言曰博物君子也妄言末學蕪穢舊史豈足以闗諸畜徳庶賢無所用心而已索隱闗預也畜徳謂積徳多學之人也裴氏謙言已今此集解豈足闗預於積學多識之士乎正是冀望聖賢勝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愈於論語不有博奕者乎之人耳







  史記集解序
  史記索隱序
  朝散大夫國子博士𢎞文館學士河內司馬貞
  史記者漢太史司馬遷父子之所述也遷自以承五百之運繼春秋而纂是史其襃貶覈實頗亞於丘明之書於是上始軒轅下訖天漢作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系家七十列傳凡一百三十篇始變左氏之體而年載悠邈簡冊闕遺勒成一家其勤至矣又其屬稿先據左氏國語系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之書而後貫穿經𫝊馳騁古今錯綜櫽括各使成一國一家之事故其意難究詳矣比於班書微為古質故漢晉名賢未知見重所以魏文侯聽古樂則唯恐臥良有以也逮至晉末有中散大夫東莞徐廣始考異同作音義十三卷宋外兵參軍裴駰又取經傳訓釋作集解合為八十卷雖粗見微意而未窮討論南齊輕車録事鄒誕生亦作音義三卷音則微殊義乃更略爾後其學中廢貞觀中諫議大夫崇賢館學士劉伯莊達學宏才鉤深探賾又作音義二十卷比於徐鄒音則具矣殘文錯節異㫖微義雖知獨善不見傍通欲使後人從何凖的貞謏聞陋識頗事鑽研而家𫝊是書不敢失墜初欲改更舛錯禆補疎遺義有未通兼重註述然以此書殘缺雖多實為古史忽加穿鑿難允物情今止探求異聞採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釋文演註又為述贊凡三十卷號曰史記索隱雖未敢藏之書府亦欲以貽厥孫謀雲







  史記索隱序
  史記索隱後序
  夫太史公記事上始軒轅下訖天漢雖博採古文及傳記諸子其間殘缺蓋多或訪捜異聞以成其說然其人好奇而詞省故事覈而文微是以後之學者多所未究其班氏之書成於後漢彪既依遷而述所以條流更明且又兼采衆賢羣理畢備故其㫖富其詞文是以近代諸儒共所鑚仰其訓詁蓋亦多門蔡謨集解之時已有二十四家之說所以於文無所滯於理無所遺而太史公之書既上序軒黃中述戰國或得之於名山壞宅或取之以舊俗風謡故其殘文斷句難究詳矣然古今為註解者絶省音義亦希始後漢延篤乃有音義一卷又別有音隱五卷不記作者何人近代鮮有二家之本宋中散大夫徐廣作音義一十卷唯記諸本異同於義少有解釋又中兵郎裴駰亦名家之子也作集解註本合為八十卷見行於代仍雲亦有音義前代久已散亡南齊輕車録事鄒誕生亦撰音義三卷音則尚奇義則罕說隋祕書監栁顧言尤善此史劉伯莊雲其先人曽從彼公受業或音解隨而記録凡三十卷隋季喪亂遂失此書伯莊以貞觀之初奉𠡠於𢎞文館講授遂采鄒徐二說兼記憶栁公音㫖遂作音義三十卷音乃周備義則更畧惜哉古史微文遂由數賢祕寳故其學殆絶前朝吏部侍郎許子儒亦作註義不覩其書崇文館學士張嘉㑹獨善此書而無註義貞少從張學晩更研尋初以殘缺處多兼鄙褚少孫誤謬因憤發而補史記遂兼註之然其功殆半乃自唯曰千載古史良難紬繹於是更撰音義重作述賛蓋欲以剖盤根之錯節導北轅於司南也凡為三十卷號曰史記索隱雲




  史記索隱後序
  史記正義序
  諸王侍讀宣議郎守右清道率府長史張守節上
  史記者漢太史公司馬遷作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南逰江淮講學齊魯之郡紹太史繼春秋括文魯史而包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䇿而摭楚漢春秋貫紬經傳旁捜史子上起軒轅下暨天漢作十二本紀帝王興廢悉詳三十世家君國存亡畢著八書贊隂陽禮樂十表定代系年封七十列傳忠臣孝子之誠備矣筆削冠於史籍題目足以經邦裴駰服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羙不隱惡故謂之實録自劉向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雄皆稱良史之才況墳典湮滅簡冊闕遺比之春秋言辭古質方之兩漢文省理幽守節涉學三十餘年六籍九流地里蒼雅鋭心觀採評史漢詮衆訓釋而作正義郡國城邑委曲申明古典幽微竊探其羙索理允愜次舊書之㫖兼音解注引致旁通凡成三十卷名曰史記正義發揮膏肓之辭思濟滄溟之海未敢侔諸祕府冀訓詁而齊流庻貽厥子孫世疇茲史於時嵗次丙子開元二十四年八月殺青斯竟













  史記正義序
  史記序考證
  史記集解序裴駰○臣照按監本此序列於第四先索隱序次索隱後序次補史記序然後刋列此篇此篇之後則刋張守節論史例論注例論字例論音例音字例發字例諡發解七篇又不刋張守節正義序紛然淆亂絶無義例今依時代次第定此篇為第一索隱序第二索隱後序第三正義序第四終焉其補史記序則司馬貞自敘其補三皇本紀作述贊改定篇目等事也今既不用其篇第則無庸弁諸簡端與張守節論史例諡法解諸篇並移置末卷之後
  又索隱○臣照按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皆書名猶裴駰之有集解也監本於索隱正義則稱索隱曰正義曰於集解則不載書名直稱徐廣曰如淳曰之類遂使曰字相混而且集解之文混入索隱索隠之文混入正義又正義之文十缺四五顛倒錯亂不可枚舉今集解索隱正義並依十三經例刻隂文字刪去曰字補刻闕文不下千百條而正義十居其九不能逐條詳載考證內顧正義無古刻原本可據各本彼此多寡不同今校定刋刻之後時或又得數條其不可少者重鋟添入其無關𦂳要者仍從割棄蓋即更數年搜羅終不能信為正義全本也但校之明代監本稍為詳備焉
  又妄言末學○末監本訛作未今改正臣照按明監本訛字甚多而小註尤甚今改正者以萬計惟大字本文訛者則著之小註不能詳也其無別本可考明知其訛不敢臆改者則著其説以存疑
  索隱序雖粗見微意而未窮討論○討監本訛作計今改正
  又殘文錯節異㫖微義○㫖監本訛作音今改正索隱後序或得之於名山壞宅○壞監本訛作壤今改正
  又遂作音義十三卷音乃周備○乃監本訛作及今改正
  又乃自惟曰千載古史良難紬繹於是更撰音義重作述贊○監本訛作乃自唯曰千載古良史難更然因退撰音義重作贊述今改正











  史記序考證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一
  史記目錄      正史類
  漢  太  史  令司馬遷 撰
  本紀一十二
  年表一十
  八書八
  世家三十
  列傳七十  共一百三十卷
  本紀
  史紀卷一
  本紀第一
  五帝
  史記卷二
  本紀第二
  夏
  史記卷三
  本紀第三
  殷
  史記卷四
  本紀第四
  周
  史記卷五
  本紀第五
  秦昭襄王
  莊襄王
  史記卷六
  本紀第六
  秦始皇帝
  二世皇帝
  史記卷七
  本紀第七
  項羽
  史記卷八
  本紀第八
  漢高祖
  史記卷九
  本紀第九
  呂太后
  史記卷十
  本紀第十
  孝文帝
  史記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孝景帝
  史記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孝武帝
  表
  史記卷十三
  表第一
  三代世表
  史記卷十四
  表第二
  十二諸侯年表
  史記卷十五
  表第三
  六國表
  史記卷十六
  表第四
  秦楚之際月表
  史記卷十七
  表第五
  漢興以來諸侯年表
  史記卷十八
  表第六
  高祖功臣侯年表
  史記卷十九
  表第七
  恵景間侯者年表
  史記卷二十
  表第八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史記卷二十一
  表第九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史記卷二十二
  表第十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八書
  史記卷二十三
  八書第一
  禮
  史記卷二十四
  八書第二
  樂
  史記卷二十五
  八書第三
  律
  史記卷二十六
  八書第四
  歴
  史記卷二十七
  八書第五
  天官
  史記卷二十八
  八書第六
  封禪
  史記卷二十九
  八書第七
  河渠
  史記卷三十
  八書第八
  平凖
  世家
  史記卷三十一
  世家第一
  吳太伯
  史記卷三十二
  世家第二
  齊太公
  史記卷三十三
  世家第三
  魯周公
  史記卷三十四
  世家第四
  燕召公
  史記卷三十五
  世家第五
  管蔡
  史記卷三十六
  世家第六
  陳
  史記卷三十七
  世家第七
  衛康叔
  史記卷三十八
  世家第八
  宋微子
  史記卷三十九
  世家第九
  晉
  史記卷四十
  世家第十
  楚
  史記卷四十一
  世家第十一
  越王句踐
  史記卷四十二
  世家第十二
  鄭
  史記卷四十三
  世家第十三
  趙
  史記卷四十四
  世家第十四
  魏
  史記卷四十五
  世家第十五
  韓
  史記卷四十六
  世家第十六
  田敬仲完
  史記卷四十七
  世家第十七
  孔子
  史記卷四十八
  世家第十八
  陳渉
  史記卷四十九
  世家第十九
  外戚
  史記卷五十
  世家第二十
  楚元王
  史記卷五十一
  世家第二十一
  荊燕
  史記卷五十二
  世家第二十二
  齊悼𠅤王
  史記卷五十三
  世家第二十三
  蕭相國
  史記卷五十四
  世家第二十四
  曹相國
  史記卷五十五
  世家第二十五
  留侯
  史記卷五十六
  世家第二十六
  陳丞相
  史記卷五十七
  世家第二十七
  絳侯
  史記卷五十八
  世家第二十八
  梁孝王
  史記卷五十九
  世家第二十九
  五宗
  史記卷六十
  世家第三十
  三王
  列傳
  史記卷六十一
  列傳第一
  伯夷
  史記卷六十二
  列傳第二
  管晏
  史記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
  老子       莊子
  申不害      韓非
  史記卷六十四
  列傳第四
  司馬穰苴
  史記卷六十五
  列傳第五
  孫武        吳起
  史記卷六十六
  列傳第六
  伍子胥
  史記卷六十七
  列傳第七
  仲尼弟子
  史記卷六十八
  列傳第八
  商君鞅
  史記卷六十九
  列傳第九
  蘇秦
  史記卷七十
  列傳第十
  張儀        陳軫
  犀首
  史記卷七十一
  列傳第十一
  樗里子       甘茂
  甘羅
  史記卷七十二
  列傳第十二
  穰侯
  史記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三
  白起        王翦
  史記卷七十四
  列傳第十四
  孟軻        淳于髠
  愼到        騶奭
  荀卿
  史記卷七十五
  列傳第十五
  孟嘗君
  史記卷七十六
  列傳第十六
  平原君       虞卿
  史記卷七十七
  列傳第十七
  信陵君
  史記卷七十八
  列傳第十八
  春申君
  史記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九
  范睢        蔡澤
  史記卷八十
  列傳第二十
  樂毅
  史記卷八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亷頗        藺相如
  趙奢        李牧
  史記卷八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田單
  史記卷八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魯仲連       鄒陽
  史記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屈原        賈誼
  史記卷八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呂不韋
  史記卷八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刺客
  曹沫        專諸
  豫讓        聶政
  荊軻
  史記卷八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李斯
  史記卷八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蒙恬
  史記卷八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張耳        陳餘
  史記卷九十
  列傳第三十
  魏豹        彭越
  史記卷九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黥布
  史記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淮陰侯
  史記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韓王信       盧綰
  史記卷九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田儋        田橫
  史記卷九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樊噲        酈商
  夏侯嬰       灌嬰
  史記卷九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張蒼        周昌
  任敖        申屠嘉
  附韋賢        魏相
  邴吉        黃霸
  韋𤣥成       匡衡
  史記卷九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酈食其       陸賈
  朱建
  史記卷九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傅寛        靳歙
  周緤
  史記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劉敬        叔孫通
  史記卷一百
  列傳第四十
  季布        欒布
  史記卷一百一
  列傳第四十一
  袁盎        ⿱日黽 -- 鼂
  史記卷一百二
  列傳第四十二
  張釋之       馮唐
  史記卷一百三
  列傳第四十三
  石奮        衛綰
  直不疑       周文
  張叔
  史記卷一百四
  列傳第四十四
  田叔子仁
  附任安
  史記卷一百五
  列傳第四十五
  扁鵲        倉公
  史記卷一百六
  列傳第四十六
  吳王濞
  史記卷一百七
  列傳第四十七
  竇嬰        田蚡
  灌夫
  史記卷一百八
  列傳第四十八
  韓安國
  史記卷一百九
  列傳第四十九
  李廣
  史記卷一百十
  列傳第五十
  匈奴
  史記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衛青        霍去病
  公孫賀 李息 公孫敖 李沮張次公 蘇建 趙信  張騫
  李蔡  曹襄 韓說  郭昌趙食其 荀彘 路博徳 趙破奴
  史記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公孫𢎞        主父偃
  史記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南越尉佗
  史記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東越
  史記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朝鮮
  史記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西南夷
  史記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司馬相如
  史記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淮南厲王      淮南王安
  衡山王
  史記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循吏
  孫叔敖       子產
  公儀休       石奢
  李離
  史記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六十
  汲黯        鄭當時
  史記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儒林
  申公        轅固生
  韓生        伏勝
  董仲舒       胡母生
  史記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酷吏
  郅都        𡩋成
  周陽由       趙禹
  張湯        義縱
  王溫舒       楊僕
  減宣        杜周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大宛
  烏孫   康居   奄蔡大月氐  安息
  史記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游俠
  朱家        劇孟
  郭解
  史記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佞幸
  鄧通        韓嫣
  李延年
  史記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滑稽
  淳于髠       優孟
  優旃
  附東方朔       東郭先生
  王先生       西門豹
  史記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日者
  司馬季主
  史記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龜䇿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貨殖
  范蠡        子貢
  白圭        猗頓
  卓氏        程鄭
  宛孔氏       師史
  任氏
  史記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七十
  太史公自序
  附司馬貞補史記
  三皇本紀
  等謹案漢司馬遷史記一百三十卷雖班固譏其尚黃老𫝊㳺俠貨殖為悖於道鄭樵以為上下數千年跼蹐於七八書中博雅猶有所未足而紀𫝊表書之體百世莫能易焉第其詞㫖古奧又年月地理間多疎舛晉徐廣有音義三十卷宋裴駰作集觧合八十卷唐司馬貞有索隱三十卷張守節有正義三十卷向來雖多合刻絶少校勘我
  皇上以明南北監板漸就漫漶釐正付梓卷附考證一如十三經之例而史記為諸史冠冕校讐精審皆非以前官私諸刻所得比也乾隆三十九年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史記目錄
  史記目錄考證
  史記目錄○臣照按監本此行前有三行一曰史記補目録一曰唐𢎞文館學士河內司馬貞著一曰三皇本紀以補書而先正書以唐司馬貞而先漢司馬遷乖舛倒置總因三皇必在五帝前也夫刪書斷自唐虞孔子豈未見黃帝之書謂其荒逺難稽不欲傳疑於後世也遷史始黃帝已失孔子之指貞復等而上之及於伏羲益又甚矣顧遷之所以始黃帝者蓋以武帝好神仙神仙家言並托之黃帝封禪書載帝語我若得如黃帝視棄妻子如敝屣耳遷是以據古史著黃帝事實以言黃帝亦人耳非能乗雲駕風長生不死如彼所言神仙者也故五帝中獨著黃帝之葬橋山餘並不書葬者言黃帝之死有冢可據也貞之補三皇並失遷之㫖矣今依古本刊去此三行附補書於正書之末庶不改龍門之舊雲
  本紀一十二表一十書八世家三十列傳七十○監本作本紀卷一十二年表卷一十八書卷八世家卷三十列傳卷七十臣照按十表中有世表有月表今曰年表卷一十其謬可知也卷一十二卷一十則是第十二卷第十卷也八書卷八更不可通蓋坊肆書賈之所為而傳謬至今者且司馬遷報任安書云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云云更為確據今俱依古本改正








  史記目錄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