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作者:陈邦瞻 明朝 1658年 |
《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六卷,〈两淮盐政采进本。〉[1]明陈邦瞻撰。邦瞻字德远,高安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事具《明史》本传。初,礼部侍郎临朐冯琦,欲仿《通鉴纪事本末》例,论次宋事,分类相比,以续袁枢之书,未就而没。御史南昌刘曰梧得其遗稿,因属邦瞻增订成编。大抵本于琦者十之三,出于邦瞻者十之七。自《太祖代周》,迄《文谢之死》,凡分一百九目,于一代兴废治乱之迹,梗槪略具。袁枢义例,最为赅博,其镕铸贯串,亦极精密。邦瞻能墨守不变,故铨叙颇有条理。诸史之中,《宋史》最为芜秽,不似《资治通鉴》本有脉络可寻。此书部列区分,使一一就绪。其书虽亚于枢,其寻绎之功,乃视枢为倍矣。惟是书中纪事既兼及辽、金两朝,当时南北分疆,未能统一,自当称“宋辽金三史纪事”,方于体例无乖。乃专用《宋史》标名,殊涉偏见。至《元史纪事本末》,邦瞻已别有成书。此内如《蒙古诸帝之立》、《蒙古立国之制》诸篇,皆专纪元初事实,即应析归《元纪》之中,使其首尾相接。乃以临安未破,一槪列在《宋》编,尤失于限断,此外因仍《宋史》之旧,舛讹疏漏,未及订正者,亦所不免。然于记载冗杂之内,实有披榛得路之功。读《通鉴》者不可无袁枢之书,读《宋史》者亦不可无此一编也。 |
这份文献应使用传统汉字,而非简化字。校对时应以原文为准,特别注意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一对多的对应关系以及异体字的使用。如果无法直接校对原文,请勿进行机器或人工转换,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问题。 一般而言,文献应保留其底本所使用的汉字。汉字简化方案于195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施行,1969年在新加坡施行。施行之前的文献(如1956年前的文献、未施行简化字的地区文献,以及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之前的联合国文件)通常应保留使用传统汉字。在汉字简化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只有部分汉字被简化的文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条约等)通常应以原文形式保存。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 “《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六卷”,文津阁和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与《提要》均作“二十八卷”,《总目提要》之“六”字应为“八”字之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