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集 (欧阳修, 四库全书本)
文忠集 (欧阳修) |
御制读欧阳修纵囚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若何忠孝而已矣唐太宗要父以叛君杀兄以逼父忠孝之道泯矣自知无以取誉于后世故即位之后于凡好名之事无所不为人之言曰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此虽矫枉之论然在人臣或犹可而在人君则㫁㫁不可盖名者实之末而君者臣之率天下之情伪万变而总不出于为名为上者竭诚以感下犹惧弗当而顾先率以从其末几何其不䘮其实而失为君子之道㦲太宗好名之事不一而足向于乐善堂集曾论及之而莫过于纵囚之特甚欧阳修作纵囚论而评之曰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是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乌有所谓施恩徳与夫知信义㦲太宗设诈沽誉此数语足以抉其隐微矣既又㫁之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徳之致修之此语盖以辟太宗之为诈耳而未免失之以辞害义盖纵而来归杀之无赦则再纵者岂肯复来乎是略托于存信义者被杀而怙终不悛者反得生有是理乎虽然三百人众矣岂皆能为君子之所难而无一二求幸免者太宗多术人也意彼时必有以密示司理期三百人以必来而必免苟其不来必大索天下而诛之且及其父母妻子夫三百人者原在此域中也其敢不来以冀幸免而不来以累及其父母妻子乎史官无识未求其详而载之反以为盛徳之感有识者观之实不值一噱之儿戏耳而欧氏犹以为可偶一为之予以为即偶一为之亦不可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三
文忠集 别集类二〈宋〉
提要
〈臣〉等谨案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宋欧阳修撰修有诗本义已著录案宋史艺文志载修所著文集五十卷别集二十卷六一集七卷奏议十八卷内外制集十一卷从谏集八卷诸集之中惟居士集为修晚年所自编其馀皆出后人裒辑各自流传如衢州刻奏议韶州刻从谏集浙西刻四六集之类又有庐陵本京师旧本绵州本宣和吉本苏州本闽本诸名分合不一陈振孙书录解题谓修集遍行海内而无善本盖以是也此本为周必大所编定自居士集至书简集凡分十种前有必大所作序陈振孙以为益公解相印归用诸本编校刊之家塾其子纶又以所得欧阳氏传家本欧阳棐所编次者属益公旧客曽三异校正益完善无遗恨然必大原序又称郡人孙谦益承直郎丁朝佐遍搜旧本与乡贡进士曽三异等互相编校起绍熙辛亥迄庆元庚辰据此则是书非三异独校亦非必大自辑与振孙所言俱不合检书中旧存编校人名姓有题绍熙三年十月丁朝佐编次孙谦益校正者有题绍熙五年十月孙谦益王伯刍校正者又有题郡人罗泌校正者亦无曽三异之名惟卷末考异中多有云公家定本作某者似即周纶所得之欧阳氏本疑此书编次义例本出必大特意存让善故序中不自居其名而振孙所云纶得欧阳氏本付三异校正者乃在朝佐等校定之后添入刊行故序亦未之及欤其书以诸本参校同异见于所纪者曰文纂曰薛齐谊编年庆历文粹曰熙宁时文曰文海曰文薮曰京本英辞类稿曰缄启新范曰仕涂必用曰京师名贤简启皆广为蒐讨一字一句必加考核又有两本重见而删其复出者如濮王典礼奏之类有他本所无而旁采附入者如诗解统序之类有别本所载而据理不取者如钱镠等传之类其鉴别亦最为详允观楼钥攻愧集有濮议跋称庐陵所刊文忠集列于一百二十卷以后首尾俱同又第四卷札子注云是岁十月撰不曽进呈检勘所云即指此本以钥之博洽而必引以为据则其编定精密亦槩可见矣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文忠集原序
夫言有大而非夸达者信之众人疑焉孔子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孟子曰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杨墨盖以是配禹也文章之得丧何与于天而禹之功与天地并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已夸乎自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孟子之言行而杨墨之道废天下以为是〈二字一作是为〉固然而不知其功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违道而趣利残民以厚主其说至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上之人侥幸一切之功靡然从之而世无大人先生如孔子孟子者推其本末权其祸福之轻重以救其惑故其学遂行秦以是丧天下陵夷至于胜广刘项之祸死者十八九天下萧然洪水之患盖不至此也方秦之未得志也使复有一孟子则申韩为空言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者必不至若是烈也使杨墨得志于天下其祸岂减于申韩哉由此言之虽以孟子配禹可也太史公曰盖公言黄老贾谊晁错明申韩错不足道也而谊亦为之予以是知邪说之移人虽豪杰之士有不免者况众人乎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馀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三百有馀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子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宋兴七十馀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呜呼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欧阳子没十有馀年士始为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实识者忧之赖天子明圣诏修取士法风厉学者专治孔氏黜异端然后风俗一变考论师友渊源所自复知诵习欧阳子之书予得其诗文七百六十六篇于其子棐乃次而论之曰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欧阳子讳修字永叔既老自谓六一居士云元祐六年六月十五日叙〈绵本作三年十二月〉门人翰林学士承旨左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苏轼撰
欧阳文忠公集自汴京江浙闽蜀皆有之前辈尝言公作文揭之壁间朝夕改定今观手写秋声赋凡数本刘原父手帖亦至再三而用字往往不同故别本尤多后世传录既广又或以意轻改殆至讹谬不可读庐陵所刊抑又甚焉卷帙丛脞略无统纪私窃病之久欲订正而患寡陋未能也会郡人孙谦益老于儒学刻意斯文承直郎丁朝佐博览群书尤长考证于是遍搜旧本傍采先贤文集与乡贡进士曽三异等互加编校起绍熙辛亥春迄庆元丙辰夏成一百五十三卷别为附录五卷可缮写模印惟居士集经公决择篇目素定而参校众本有増损其辞至百字者有移易后章为前章者皆已附注其下如正统论吉州学记泷冈阡表又迥然不同则收寘外集自馀去取因革粗有据依或不必存而存之各为之说列于卷末以释后人之惑第首尾浩博随得随刻岁月差互标注抵牾所不能免其视旧本则有间矣既以补乡邦之阙亦使学者据旧鉴新思公所以増损移易则虽与公生不同时殆将如升堂避席亲承指授或因是稍悟为文之法此区区本意也六月己巳前进士周必大谨书
四朝国史本传〈淳熙间进〉
欧阳修字永叔吉州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亲诲之学及冠嶷然有声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馀习锼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韩愈遗稿閟于世学者不复道修游随得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昼停飡夜忘寐苦志探𧷤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留守钱惟演器其材不撄以吏事修以故得尽力于学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时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诒书责之谓不知世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干徳令武城节度判官仲淹使陜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
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cq=161仲淹皆在位増谏官员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劝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又上朋党论其略以为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同利之时暂相党引及见利而争先则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君子有朋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可谓无朋矣而纣用以亡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可谓大朋矣而周用以兴盖君子之朋虽多而不厌故也修天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隐人视之如仇而愈奋励不顾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诏特除之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虏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使还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但言之毋以中外为间贼平大将李昭亮通判冯博文私纳妇女修捕博文系狱昭亮惧立出之兵之始乱也招以不死既而皆杀之胁从二千人分隶诸郡富弼为宣抚使恐后生变将使同日诛之与修遇于内黄夜半屏人告之故修曰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既非朝命脱一郡不从为变不细弼悟而止杜衍等相继罢去修上疏曰此四人者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而不闻其有可罢之罪小人欲广陷良善必指为朋党欲动摇大臣必诬以颛权盖善人少过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今四人一旦罢去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州颍州复学士召判流内铨时在外十一年矣帝见其发白问劳甚至又有诈为修奏乞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于是富弼韩琦复用庆历故臣稍集士大夫知天子有致治之意相贺于朝修乞蔡州去帝复纳刘敞赵抃之言而止奉使契丹其主命贵臣四人押燕曰此非常制以卿名重故尔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屋之习从是遂变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旬月改群牧使在翰林八年知无不言河决商胡北京留守贾昌朝欲开横垅故道回河使东有李仲昌者欲导入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修以为河水重浊理无不淤下流既淤上流必决以近事验之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但势不能久耳横垅功大难成虽成将复决六塔狭小而以全河注之滨隶徳博必被其害不若因水所趋増堤峻防疏其下流纵使入海此数十年之利也宰相陈执中主昌朝文彦博主仲昌竟为河北患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嘉祐元年水灾修上疏曰陛下临御三纪而储宫未建昔汉文帝初即位以群臣之言即立太子而享国长久为汉大宗唐明宗恶人言储嗣事不肯早定致秦王之乱宗社遂覆陛下何疑而久不定乎其后建立英宗盖原于此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参知政事英宗未亲政皇太后御帘大臣奏事间有未可修必力抗是非台谏官至政事堂所论或矫异他执政未及言已面折其短朝士建白利害及凡所求请必明告之曰某事可行某事不可行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订义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修引丧服记以为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降三年为期而不没其父母之名以见服可降而名不可没也若本生之亲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故中书之议不与众同太后出手书许帝称亲尊王为皇王夫人为后帝不敢当于是御史吕诲等六人争论不已指修为主议皆被逐惟蒋之奇之说合修意修荐为御史众目为奸邪之奇患之则思所以自解修妇弟薛宗孺有憾于修造帷薄不根之谤摧辱之展转达于中丞彭思永思永以告之奇之奇即上章劾修神宗初即位欲深谴修访于故宫臣孙思恭思恭为辨释修杜门请推治帝使诘思永之奇问所从来辞穷皆坐黜修亦罢为观文殿学士知亳州明年移青州改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辞不拜徙蔡州修本以风节自持既数困污蔑才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又以擅止散青苗钱为王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薨年六十六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不悔也为文天材自然丰约中度其学推韩愈孟轲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曽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䕶其家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篇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殆与史汉相上下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名言中子棐棐字叔弼广览彊记能文词年十三时见修著鸣蝉赋侍于侧不去修抚之曰儿异时必能为此因书以遗之用荫为秘书省正字登进士乙科念父老不肯仕强之乃调陈州判官终不行修所为文须人代者多出其手修薨代草遗表神宗读而爱之意修自作也免丧始为审官主簿官制局检详官太常博士主客考功员外郎议者患选人员多请令二十五岁而试于铨又守选三年而后仕进士特奏名者予之官而不使调选棐曰是非朝廷所以立议本意也且所为议冗官者欲利士人耳今加年而使守选是反害之也所谓特奏名者非他儒人老于屋者也闵其无成而老故予之微官使霑禄而后归今乃授之虚名是终穷之也遂得不变元祐初以集贤校理为著作郎判登闻鼓院复徙职方礼部员外郎知襄州曽布执政其妇兄魏泰恃声势来居襄规占公私田园强市买与民争利郡县莫敢谁何至是指州门东偏官邸废址为天荒而请之吏具成牍至棐曰孰谓州门之东偏而有天荒乎却之众共白曰泰横于汉南久今求地而缓与之且不可而又可却邪棐竟持不与泰怒谮于布徙之潞州旋又罢去夺校理元符末还朝历吏部右司二郎中以直秘阁知蔡州蔡地薄赋重转运使又为覆折之令多取于民民不堪命会有诏禁止而佐吏惮使者不敢以诏旨从事棐曰州郡之于民诏令苟有未便犹将建请今天子徳意深厚知覆折之病民手诏止之若有惮而不行何以为长吏命即日行之未几坐党籍废十馀年卒年六十七史臣曰由三代以降薄乎秦汉文章虽与时盛衰而蔼如其言晔如其光皦如其音盖均有先王之遗烈涉晋魏而弊至唐韩愈氏乃复起唐之文涉五季而弊至修复起阏百川之颓波导之东注斯文正传追步前古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此两人足以当之愈不极于用修用矣而不极其至然国朝文风彬彬至今修之功学士大夫相与尸而祝之可也
文忠集本传
文忠集年谱
真宗景徳四年丁未
是岁皇考崇国公观为绵州军事推官六月二十一日寅时公生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
大中祥符二年巳酉
大中祥符三年庚戌
是岁崇公终于泰州军事判官公叔父时
任随州推官因卜居焉公母夫人郑氏年方二十九携公往依之遂家于随贫无资以荻画地教公书字稍长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叔父后历阆州推官江陵府掌书记仕至二千石终都官员外郎
大中祥符四年辛亥
是岁葬崇公于吉州吉水县泷冈〈其后至和元年析吉水县之报恩镇置永丰县遂隶永丰〉
大中祥符五年壬子
大中祥符六年癸丑
大中祥符七年甲寅
大中祥符八年乙卯
大中祥符九年丙辰
公年十岁在随家益贫借书抄诵州南大姓李氏子好学公多游其家于故书中得唐韩昌黎文六卷乞以归读而爱之为诗赋下笔如成人都官曰奇童也它日必有重名
天禧元年丁巳
天禧二年戊午
天禧三年己未
天禧四年庚申
天禧五年辛酉
乾兴元年壬戌
二月仁宗即位
仁宗天圣元年癸亥
是岁公应举随州试左氏失之诬论其略云石言于晋神降于莘内虵斗而外虵伤新鬼大而故鬼小人已传诵坐赋逸官韵黜
天圣二年甲子
天圣三年乙丑
天圣四年丙寅
公年二十自随州荐名礼部
天圣五年丁卯
是春试礼部不中
天圣六年戊辰公年二十二
是岁公携文谒胥学士偃于汉阳胥公大奇之留置门下冬携公泛江如京师
天圣七年己巳公年二十三
是春公从胥在京师试国子监为第一补广文馆生秋赴国学解试又第一
天圣八年庚午公年二十四
正月试礼部翰林学士晏公殊知贡举公复为第一三月御试崇政殿公甲科第十四名五月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留守推官
天圣九年辛未公年二十五
三月公至西京钱文僖公惟演为留守幕府多名士与尹洙师鲁梅尧臣圣俞尤善日为古文歌诗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初胥公许以女妻公是岁亲迎于东武
明道元年壬申公年二十六
是春及秋两游嵩岳秋尽从通判谢绛奉御香告庙也礼毕同游五人皆见峭壁大书神清之洞〈详见附录后谢希深与梅圣俞书〉公又尝行县视旱蝗
明道二年癸酉公年二十七
正月以吏事如京师因省叔父于汉东三月还洛夫人胥氏卒时生子未逾月九月庄献刘后庄懿李后祔葬定陵公至巩县陪祭十二月进阶承奉郎
景祐元年甲戌公年二十八
三月西京秩满归襄城五月如京师会前留守王文康公曙入枢府荐召试学士院闰六月乙酉授宣徳郎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三馆秘阁所藏书多脱谬七月甲辰诏委官编定仿开元四部著为总目公预焉是岁再娶谏议大夫杨公大雅女
景祐二年乙亥公年二十九
是岁七月公同产妹之夫张龟正死于襄城谒告视之九月夫人杨氏卒
景祐三年丙子公年三十
是岁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范仲淹言事忤宰相落职知饶州公切责司谏高若讷若讷以其书闻五月戊戌降为峡州夷陵县令公自京师沿汴绝淮沂江奉母夫人赴贬所十月至夷陵
景祐四年丁丑公年三十一
三月谒告至许昌娶薛简肃公奎女是夏叔父都官卒九月还夷陵十二月壬辰移光化军干徳县令
宝元元年戊寅〈十一月改元〉
三月赴干徳是岁胥夫人所生子夭
宝元二年己卯公年三十三
二月知制诰谢希深绛出守邓州梅圣俞将宰襄城与希深偕行五月公谒告往会留旬日而还六月甲申复旧官权武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公自干徳奉母夫人特次于南阳冬暂如襄城
康定元年庚辰〈二月改元〉公年三十四
是春赴滑州时范文正公起为陜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辞不就六月辛亥召还复充馆阁校勘仍修崇文总目十月转太子中允癸巳同修礼书是岁子发生
庆历元年辛巳公年三十五
五月庚戌权同知太常礼院以见修崇文总目辞许之八月乙酉许州对公事回依旧供职十一月丙寅祀南郊摄太常博士引终献十二月加骑都尉已丑崇文总目成改集贤校理
庆历二年壬午公年三十六
正月丁巳考试别头举人三月丙辰御试进士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公拟进一首赐敕书奖谕四月丙子复差同知礼院契丹遣汛使求关南地宰相吕夷简荐富弼报聘人皆危之公上书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乞留弼不报五月复应诏上书极陈弊事八月请外九月通判滑州十月至州
庆历三年癸未公年三十七
是岁仁宗广言路修政事人多荐公宜为台谏三月召还癸巳转太常丞知谏院四月至京九月戊辰赐绯衣银鱼己巳同详定国朝勲臣名次丙戌同修三朝典故十月戊申擢同修起居注十二月己亥召试知制诰公辞辛丑有旨不试直以右正言知制诰仍供谏职丁未同详定编敕是月立春祭西太一宫为献官循例赐紫章服
庆历四年甲申公年三十八
三月庚午兼判登闻检院四月乙未押伴契丹贺生辰使人御筵于都亭驿己亥命公使河东计度废麟州及盗铸铁钱并矾课亏额利害七月还京师八月甲午保州军叛契丹声言讨西夏癸卯除公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九月三朝典故成书以公尝预编纂赐诏奖谕十一月南郊恩进阶朝散大夫封信都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庆历五年乙酉公年三十九
是春真定帅田况移秦州公权府事者三月时二府杜正献范文正韩忠献富文忠公以党论相继去公上书辨之小人素已憾公会公孤甥张氏犯法谏官钱明逸因以财产事及公下开封鞫治府尹杨日严观望傅会上命户部判官苏安世入内供奉官王昭明监勘得无他八月甲戌犹落龙图阁直学士罢都转运按察使降知制诰知滁州十月甲戌至郡是岁子奕生
庆历六年丙戌公年四十
公在滁自号醉翁
庆历七年丁亥公年四十一
十二月以南郊恩加上骑都尉进封开国伯加食邑三百户是岁子棐生
庆历八年戊子公年四十二
闰正月乙卯转起居舍人依旧知制诰徙知州二月庚寅至郡
皇祐元年已丑公年四十三
正月丙午移知颍州二月丙子至郡乐西湖之胜将卜居焉四月丙戌转礼部郎中八月辛未复龙图阁直学士是岁子辩生
皇祐二年庚寅公年四十四
七月丙戌改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已酉至府十月己未明堂覃恩转吏部郎中加轻车都尉是岁约梅圣俞买田于颍
皇祐三年辛卯公年四十五
皇祐四年壬辰公年四十六
三月壬戌丁母夫人忧归颍州四月起复旧官公固辞八月许之
皇祐五年癸巳公年四十七
八月自颍州䕶母丧归葬吉州之泷冈胥杨二夫人祔焉是冬复至颍
至和元年甲午〈三月改元〉公年四十八
五月服阕除旧官职赴阙六月癸巳朝京师乞郡不许七月甲戌权判流内铨会小人诈为公奏请汰内侍其徒怨怒以胡宗尧不当改官事中公戊子出知同州判吏部南曹吴充为公辨明不报知谏院范镇一再极言而参知政事刘沆方提举修唐书亦乞留公修书八月丙午沆拜相戊申诏公修唐书九月辛酉迁翰林学士壬戌兼史馆修撰又差勾当三班院十月乙巳朝飨景灵宫天兴殿摄侍中捧盘取水十二月庚戌腊飨孝惠孝章淑徳章怀皇后庙摄太尉行事
至和二年乙未公年四十九
三月同孙抃考试诸司寺监人吏六月己丑上书论宰相陈执中已而乞外改翰林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出知蔡州侍御史赵抃知制诰刘敞上疏留公七月戊午复领旧职八月辛丑假右谏议大夫充贺契丹国母生辰使将持送仁宗御容会北主殂癸丑改充贺登位国信使十二月庚戌宿北界松山
嘉祐元年丙申〈九月改元〉公年五十
二月甲辰使还进北使语录闰三月丁亥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孟夏荐飨摄太尉行事五月癸未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駮事乙未免勾当三班院六月甲子奉敕祈晴醴泉观八月壬戌知益州张方平除三司使甲子诏公权发遣三司公事以俟其至而命李淑代知银台司乙亥车驾诣景灵宫朝拜天兴殿充赞导礼仪使又朝谒真宗及章懿太后神御殿摄太常卿九月辛卯大庆殿行恭谢礼为赞引太常卿礼成加上轻车都尉进封乐安郡开国侯加食邑五百户十二月被差押伴契丹贺正旦人使御筵于都亭驿
嘉祐二年丁酉公年五十一
正月癸未权知礼部贡举赐御书文儒二字乙巳磨勘转右谏议大夫三月癸卯为狄青发哀苑中摄太常卿六月丙寅福康公主进封兖国公主七月壬午命公摄礼部侍郎以印授册使乙未兼判尚书礼部九月己卯兼判秘阁秘书省十一月辛巳权判史馆丙申权知审刑院候胡宿回依旧辛丑免十二月辛亥权判三班院癸亥权奉安明徳元徳章穆三后御容于启圣院车驾行酌献礼充礼仪使是月被差押伴契丹贺正旦人使御筵于都亭驿
嘉祐三年戊戌公年五十二
正月壬午上幸兴国寺及启圣院朝谒太祖太宗神御殿摄太常卿二月癸卯契丹遣使告其国母哀差公馆伴三月辛未兼侍读学士以员多固辞不拜癸未充宗正寺同修玉牒官甲午同陈旭考试在京百司等人六月庚戌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嘉祐四年已亥公年五十三
二月戊辰免开封转给事中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是月充御试进士详定官赐御书善经二字四月丁卯奏告今冬太庙亲行祫飨之礼癸酉孟夏荐飨并摄太尉行事丙子兼充群牧使六月甲申删定景祐广乐记九月丁酉奉敕祈晴相国寺十月壬申车驾朝飨景灵宫癸酉祫飨太庙并摄侍中行事丁丑加䕶军食实封三百户
嘉祐五年庚子公年五十四
四月丁卯孟夏荐飨太庙摄太尉行事七月戊戌上新修唐书二百五十卷庚子推赏转礼部侍郎九月丁亥兼翰林侍读学士十月庚午下元节车驾朝拜景灵宫天兴殿朝谒真宗及章懿太后神御殿摄侍中十一月辛丑拜枢密副使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甲寅同修枢密院时政记十二月被差押伴契丹贺正旦人使御筵于都亭驿
嘉祐六年辛丑公年五十五
三月戊申侍上幸后苑赏花华景亭钓鱼涵曦亭遂宴太清楼闰八月辛丑转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进封开国公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公辞转官许之九月庚申同修中书时政记十二月丙戌腊享太庙摄太尉行事
嘉祐七年壬寅公年五十六
正月己酉朔太庆殿朝贺摄侍中承旨宣制三月乙卯祈雨南郊摄太尉行事辛酉提举三馆秘阁写校书籍同译经润文四月壬午上嘉祐编敕七月庚戌差充明堂卤簿使九月壬申文徳殿奏请致斋摄侍中奏中严外办已酉朝飨景灵宫庚戌朝飨太庙并摄司徒辛亥大飨明堂已未进阶正奉大夫加柱国仍赐推忠佐理功臣十二月丙申上幸龙图天章阁召辅臣至待制三司副使以上台谏官皇子宗室驸马都尉管军观三圣御书又幸宝文阁亲飞白书分赐群臣公得双幅大书岁字下有御押加以御宝王珪夹题八字云嘉祐御札赐欧阳修仍于绢尾书翰林学士臣王珪奉圣旨题赐名又出御制观书诗一首令群臣属和遂宴群玉殿庚子再召近臣及三馆臣僚赴天章阁观三朝瑞物太宗真宗御集次赴宝文阁观御飞白书赐公金花笺字复燕群玉殿后数日公以状进诗谢
按两宴皆有赐书而实录及范蜀公东斋记事止载丙申有赐当时王政公亲奉诏为序亦不及庚子再赐而实录及序又不及馆职预召惟东斋记事言之公记陆子履家藏飞白字明言群玉殿所赐时子履任集贤校理与东斋记事合但不知是日公得何字其为金花笺则无疑然陈无己六一堂图书诗乃云黄绢两大字又何也韩忠献公谢诗云鸾拂宫绢舞胡文恭公亦有谢御飞白扇子诗得非预坐者众所赐或不同耶实录二十三日丙申二十七日庚子而政公序乃作戊申壬子不应差误如此殆传写讹耳
是月差押伴契丹贺正旦人使御筵于都亭驿
嘉祐八年癸卯公年五十七
二月乙亥奉敕充沈贵妃册礼使〈不及行礼〉四月壬申英宗即位甲戌奉敕书大行皇帝哀册谥宝甲申覃恩转户部侍郎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仍赐推忠协谋佐理功臣乙酉奉敕篆受命宝其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五月戊辰为皇帝祈福于南郊摄太尉行事七月戊申押伴契丹祭吊人使御筵于都亭驿八月癸巳奉敕篆大行皇帝谥宝其文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之宝十月乙酉増修太庙成命告七室十二月庚午押伴契丹贺正旦人使御筵于都亭驿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公年五十八
四月甲午奉敕祈雨社稷闰五月戊辰特转吏部侍郎八月辛丑奉敕祈晴太社十二月壬子差押伴契丹贺正旦人使御筵于都亭驿
治平二年乙巳公年五十九
是春上表乞外不允四月辛丑景灵宫奉安仁宗御容车驾行酌献之礼摄侍中八月以大雨水再乞避位不允九月辛酉提举编纂太常礼书百卷成诏名太常因革礼赐银绢十一月庚午车驾朝飨景灵宫辛未飨太庙壬申祀南郊摄司空行事进阶光禄大夫加上柱国食邑五百户
治平三年丙午公年六十
三月三日赐上巳宴时初颁明天历适值丁巳是月以言者指濮议为邪说力求去不允七月癸酉荐飨太庙摄太尉行事十二月癸未奉敕篆皇帝尊号宝其文曰体干膺历文武广孝皇帝之宝乙巳押伴契丹贺正旦人使御筵于都亭驿
治平四年丁未公年六十一
正月丁巳神宗即位戊辰覃恩转尚书左丞进阶特进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仍赐推忠协谋同徳佐理功臣二月第三子棐登进士第是月御史彭思永蒋之奇以飞语污公上察其诬斥之公力求去三月壬申除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改赐推诚保徳崇仁翊戴功臣闰三月辛巳宣签书驻泊公事陛辞乞便道过颍少留许之五月甲辰至亳六月戊申视事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公年六十二
是岁连上表乞致仕不允八月乙巳转兵部尚书改知青州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九月丙申至青十一月丁亥郊祀恩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是岁筑第于颍
熙宁二年己酉公年六十三
三月内侍王延庆便道传宣抚问仍赐香药一银合又递赐新校定前汉书以公尝预刊定也冬乞寿州便私记不允
熙宁三年庚戌公年六十四
四月壬申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河东路经略安抚监牧使兼并代泽路麟府岚石路兵马都总管公坚辞不受七月辛卯改知蔡州九月甲寅至蔡是岁更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辛亥公年六十五
公在蔡累章告老六月甲子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七月归颍八月将祀明堂诏赴阙陪位公上章乞免从之礼成赐衣带器币牲饩
熙宁五年壬子公年六十六
闰七月庚午公薨八月丁亥赠太子太师
熙宁七年八月谥文忠〈谥议见附录〉
熙宁八年九月乙酉葬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
元丰三年十二月以子升朝遇大礼赠太尉
元丰八年十一月赠太师追封康国公
绍圣三年五月追封兖国公
崇宁三年追封秦国公政和三年追封楚国公〈皆以子棐遇郊恩〉
文忠集年谱
- 全览1
- 全览2
- 全览3
- 全览4
- 全览5
- 全览6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卷六十四
- 卷六十五
- 卷六十六
- 卷六十七
- 卷六十八
- 卷六十九
- 卷七十
-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 卷七十三
- 卷七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
- 卷七十七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
- 卷八十
- 卷八十一
- 卷八十二
- 卷八十三
- 卷八十四
- 卷八十五
- 卷八十六
- 卷八十七
- 卷八十八
- 卷八十九
- 卷九十
- 卷九十一
- 卷九十二
- 卷九十三
- 卷九十四
- 卷九十五
- 卷九十六
- 卷九十七
- 卷九十八
- 卷九十九
- 卷一百
- 卷一百一
- 卷一百二
- 卷一百三
- 卷一百四
- 卷一百五
- 卷一百六
- 卷一百七
- 卷一百八
- 卷一百九
- 卷一百十
- 卷一百十一
- 卷一百十二
- 卷一百十三
- 卷一百十四
- 卷一百十五
- 卷一百十六
- 卷一百十七
- 卷一百十八
- 卷一百十九
- 卷一百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三
- 卷一百二十四
- 卷一百二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
- 卷一百二十八
- 卷一百二十九
- 卷一百三十
- 卷一百三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
- 卷一百三十四
- 卷一百三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六
- 卷一百三十七
- 卷一百三十八
- 卷一百三十九
- 卷一百四十
- 卷一百四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二
- 卷一百四十三
- 卷一百四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六
- 卷一百四十七
- 卷一百四十八
- 卷一百四十九
- 卷一百五十
- 卷一百五十一
- 卷一百五十二
- 卷一百五十三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