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釗
李大釗
1889年—1927年字守常,河北樂亭人,中國共產黨主要創立人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之一,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委。
1912年
编辑- 隱憂篇(1912/6)
1913年
编辑- 彈劾用語之解紛(1913/4/1)
- 大哀篇(1913/4/1)
- 朱舜水之海天鴻爪(1913/4/1)
- 更名龜年小啟(1913/4/1)
- 暗殺與群德(1913/5/1)
- 東瀛人士關於舜水事跡之爭訟(1913/5/1)
- 覆景學鈐君(1913/5/1)
- 裁都督橫議(1913/6/1)
- 論民權之旁落(1913/6/1)
- 原殺(1913/9/1)
- 論官僚主義(1913/9/1)
- 一院制與二院制(1913/9/1)
- 政客之趣味(1913/9/1)
- 是非篇(1913/9/1)
- 論憲法公布權當屬憲法會議(1913/10/1)
- 法律頒行程序與元首(1913/10/1)
- 文豪(1913/11/1)
- 歐洲各國選舉制考(1913/11/1)
- 各國議員俸給考(1913/11/1)
- 游碣石山雜記(1913/11/1)
- 《自然律與衡平律》識(1913/11/1)
1914年
编辑1915年
编辑1916年
编辑- 民彝與政治(1916/5/15)
- 《晨鐘》之使命(1916/8/15)
- 新生命誕孕之努力(1916/8/15)
- “第三”(1916/8/17)
- 介紹哲人托爾斯泰 (1916/8/20)
- 介紹哲人尼杰(1916/8/22)
- 權(1916/8/29)
- 政壇演說會之必要(1916/8/30)
- 達科兒之“愛”觀(1916/8/30)
- 倍根之偶像說(1916/8/31)
- 青春(1916/9/1)
- 奮斗之青年(1916/9/3)
- 新現象(1916/9/4)
- 別淚(1916/9/4)
- 祝九月五日(1916/9/5)
- 李守常啟事(1916/9/5)
- 國慶紀念(1916/10/1)
- 制定憲法之注意(1916/10/20)
- 省制與憲法(1916/11/10)
- 憲法與思想自由(1916/12/10)
1917年
编辑- 矛盾生活與二重負擔(1917/1/10)
- 《甲寅》之新生命(1917/1/28)
- 調和之美(1917/1/29)
- 孔子與憲法(1917/1/30)
- 真理(1917/2/1)
- 真理(二)(1917/2/2)
- 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1917/2/4)
- 預定制憲期間案(1917/2/4)
- 論收毀制錢宜有准備(1917/2/6)
- 中國與中立國(1917/2/7)
- 回春之北京(1917/2/7)
- 元宵痛史(1917/2/8)
- 日本之托爾斯泰熱(1917/2/8)
- 美德邦交既絕我國不可不有所表示(1917/2/9)
- 我國外交之曙光(1917/2/9)
- 黃金累累之日本(1917/2/10)
- 可憐之人力車夫(1917/2/10)
- 今后國民之責任(1917/2/11)
- 威爾遜與平和(1917/2/11)
- 中德絕交后宜注意西北(1917/2/12)
- 戰爭與銅(1917/2/14)
- 德皇之欺世論(1917/2/14)
- 愛國藝術家羅丹翁病篤(1917/2/14)
- 學會與政黨(1917/2/15)
- 詩人達阿兒之行蹤 (1917/2/16)
- 論國人不可以外交問題為攘權之武器(1917/2/17)
- 外交研究會(1917/2/17)
- 北美之風雲兒(1917/2/18)
- 新中華民族主義(1917/2/19)
- 一致與民望(1917/2/21)
- 極東們羅主義(1917/2/21)
- 哭沈汉卿君(1917/2/21-24)
- 议会之言论(1917/2/22)
- 政论家与政治家(一)(1917/2/25)
- 蔷薇缘欤?蔷薇恨欤?(1917/2/28)
- 政论家与政治家(二)(1917/3/2)
- 中德邦交绝裂后之种种问题(1917/3/5)
- 爱国之反对党(1917/3/7)
- 立宪国民之修养(1917/3/11)
- 创设特别国务会议增造不管部之国务员问题(三)(1917/3/14)
- 创设特别国务会议增造不管部之国务员问题(九)(1917/3/17)
- 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1917/3/19-21)
- 法国内阁改组之由来(1917/3/24)
- 面包与和平运动(1917/3/25)
- 俄国共和政府之成立及其政纲(1917/3/27)
- 俄国大革命之影响(1917/3/29)
- 战争与人口问题(1917/3/30)
- 青年與老人(1917/4/1)
- 欧洲各国社会党之平和运动(上)(1917/4/24)
- 欧洲各国社会党之平和运动(中)(1917/4/25)
- 欧洲各国社会党之平和运动(下)(1917/5/2)
- 欧洲各国社会党之平和运动(下续)(1917/5/5)
1918年
编辑- 新的!舊的!(1918/5/15)
-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7/1)
- 庶民的胜利(1918/10/15)
- Bolshevism的胜利(1918/10/15)
- Pan……ism之失败与Democracy之胜利(1918/10/15)
1919年
编辑- 新纪元(1919/1/1)
- 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1919/1/1)
- 北京的「華嚴」(1919/1/19)
- 新自殺季節(1919/1/19)
- 麵包問題(1919年/1/19)
- 政客(1919年/1/26)
- 國民仲裁(1919年/1/26)
- 平民獨裁政治(1919年/1/26)
- 過激乎?過惰乎?(1919年/1/26)
- 鄉愿與大盜(1919年/1/26)
- 放棄特殊地位(1919年/1/26)
- 聯治主義與世界組織(1919/2/1)
- 战后之世界潮流(有血的社会革命与无血的社会革命)(1919/2/7)
- 戰後之婦人問題(1919/2/15)
- 祝黎明會(1919/2/16)
- 秘密外交(1919/2/16)
- 罪惡之守護者(1919/2/16)
- 死動(1919/2/23)
- 普通選舉(1919/2/23)
- 光明與黑暗(1919/3/2)
- 唐山煤廠的工人生活——工人不如騾馬(1919/3/9)
- 强國主義(1919/3/16)
- 小國主義(1919/3/16)
- 統一癖(1919/4/6)
- 白人閥(1919/4/6)
- 混充牌號(1919/4/6)
- 解放後的人人(1919/4/13)
- 「今」(1919/4/15)
- 宰豬場式的政治(1919/4/20)
- 汽車與郵片(1919/4/20)
- 廢娼問題(1919/4/27)
-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1919/5)
- 阶级竞争与互助(1919/7/6)
- 再论问题与主义(1919/8/17)
-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1919/12/1)
1920年
编辑- 史觀(1920)
- 馬克思的歷史哲學(1920)
- 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1920/1/1)
- “五一”May Day運動史(1920/5/1)
- 唯物史觀在史學上的價值(1920/12/1)
1921年
编辑- 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1921/3/20)
- 俄羅斯革命的過去及現在(1921/7/1)
1922年
编辑-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922/2/21)
- 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1922/5/1)
- 马克思与第一国际(1922/5/6)
- 宗教与自由平等博爱(1922/6)
- 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Democracy and Ergatocracy) (1922/7/1)
- 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1922/11/7)
1923年
编辑- 平民主義(1923/1)
- 社會主義下的經濟組織(在北大經濟學會講演)(1923/1/16)
-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五十年的回顧 社會革命的先聲)(1923/2)
- 工人國際運動略史(1923/5/1)
- 桑西門的歷史觀(1923/8)
- 社會主義釋疑(在上海大學社會問題研究會講) (1923/9/7)
- 勞動問題的禍源(1923/12/4)
1924年
编辑- 紀念“二七”並追悼列寧(1924/2/16)
- 列寧不死(1924/3/30)
- 這一周(1924/5/1)
- 上海的童工問題(1924/9/28)
1925年
编辑- 吳佩孚壓迫京漢勞工運動的原因(1925/2/7)
- 土地与农民(1925/12/30)
1926年
编辑- 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1926/3/12)
- 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1926/5)
- 中山主义的国民革命与世界革命(1926)
- 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1926/8/8)
日期不明
编辑- 我的自傳
- 战争与人口(上)
- 美与高
- 大战中欧洲各国之政变
- 学生问题
- 学生问题(二)
- 都会少年与新春旅行
- 讲演会之必要
- 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
- 真理之权威
- 大亚细亚主义
- 不自由之悲剧
- 受贿案与立宪政治
- 罪恶与忏悔
- 简易生活之必要
- 中心势力创造论
- 川局罪言
- 政治之离心力与向心力
- 旅行日记
- 自由与胜利
- 乐亭通信
- 天津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及教务长易人
- 辟伪调和
- 此日
- 暴力与政治
- 致《北京大学日刊》记者书
- 强力
- 强力与自由政治
- 调和之法则
- 调和誊言
- 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 胡适《美国的妇人》跋
- 雪地冰天两少年
- 俄罗斯文学与革命
- 《国体与青年》跋
- 劳动教育问题
- 黎明日本之曙光
- 青年与农村
- 过激派的引线
- 新旧思潮之激战
- 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
- 现在与将来
- “五一节”May Day杂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